第四十一章 收徒

“你今日便拜本宮爲師,做本宮的弟子如何?”

李恪的話傳入欽陵的耳中,欽陵先是一愣,而後心中便是滿滿的驚訝,李恪所言有些一時起意的意思,也更是遠遠出乎了欽陵的意料。

李恪是誰,不止是位高權重的大唐太子,更是文韜武略,名揚天下的名帥和才子,李恪要教欽陵,自然是有東西可教的,只是欽陵自己的心裡卻泛起了嘀咕。

以李恪的名望和地位,只要李恪願意收弟子,天底下搶着拜在李恪門下的絕對不會少,畢竟李恪可是太子,將來的帝王,天子門生,豈不美哉?但這也只是對唐人來說,欽陵卻偏有許多顧慮。

欽陵是吐蕃人,其父祿東贊更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麾下重臣,亦是心腹,作爲祿東贊之子,欽陵若是拜了李恪爲師,祿東贊那邊又該如何同松贊干布交代。

可欽陵身在身在長安,寄人籬下,李恪又是一番美意,欽陵偏卻又不敢輕易回絕李恪,使得自己處於不利境地。

欽陵想了想,才道:“拜師乃是大事,外臣年少,更不敢擅自做主,此事恐怕還要問過贊普和阿爹纔是。”

欽陵不敢回絕李恪,更不能當面一口應下,只得先行拖延住李恪,長安往邏些,這一來一回正常也得要近兩月的功夫,其間自然也就有了應對的法子了。

欽陵的心思,李恪又怎會不知,不過李恪既然動了心,開了口,又怎會輕易被欽陵敷衍過去。

李恪問道:“怎麼?拜本宮爲師可是難爲你了?”

欽陵忙道:“太子玩笑了,太子欲收外臣爲弟子,乃是對外臣的疼愛,亦是外臣的榮幸,外臣高興都還來不及,又何談爲難一說。”

李恪道:“那便奇怪了,你父祿東贊與松贊干布平輩論交,而本宮又娶了松贊干布的親妹,自然也是平輩,本宮也就是你的長輩了,你拜本宮爲師,並不涉及輩分差亂,你又何故非要請示松贊干布和祿東贊。”

欽陵解釋道:“外臣畢竟是吐蕃人,更是吐蕃臣子,要拜太子爲師,自然還需請示贊普和阿爹纔是。”

李恪聞言,頓時笑了出來,對欽陵道:“我道是何事,原來只是此事,這事倒好辦了。你在吐蕃,爲吐蕃臣子,自然需得聽從松贊干布的,但如今你已隨東君公主嫁來了長安,你便當聽從東君公主的,回頭本宮和東君那邊知會一聲便是。

至於祿東贊那邊就更容易了,我與你父相交莫逆,正乃知己,他自長安回國前還再三與本宮囑託,要本宮好生照看於你,本宮視你也一向如自家子侄,他的主,本宮便替他做了。”

李恪三兩句話,把欽陵安排地明明白白,欽陵隨朗日林芝來長安,本就是伺候和照應朗日林芝的,他聽朗日林芝的話倒也並無不妥,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李恪和祿東贊竟然相交莫逆了?

祿東贊初來長安時,他在長安城中可沒少吃李恪的苦頭,以至於祿東贊回了吐蕃後,一旦提到“李恪”這個名字都還是心有餘悸,以至於就在欽陵臨行長安之前,祿東贊還對欽陵幾番交代,到了長安後千萬要仔細李恪,對他多加防備。

至於視若自家子侄之言,就更是胡謅了,欽陵在東宮已經有些日子了,這還是李恪第一次和他碰面,難道大唐就是這麼看待自家子侄的嗎?

當然了,李恪既然說得漂亮,欽陵也不敢當面拆李恪的臺,欽陵只是順着李恪的話婉拒道:“太子之言在理,但若是沒有阿爹之命,拜師之事始終是有些不妥吧。”

就事論事,李恪堂堂太子,大唐未來的皇帝,要收一個外邦的隨婚使爲弟子,這絕對是莫大的恩遇了,更是多少人求都求不來的。君不見,今日若是面臨如此恩遇的是薛延陀的曳莽,恐怕他恨不得把自己的親出嫡子都送來長安了,但欽陵卻幾番回絕,確有些不識擡舉了。

欽陵如此回絕李恪,李恪本該是動怒,就連欽陵自己也做好的這樣的準備,但出乎欽陵意料的是此時李恪的臉上卻不見半分的怒意,反倒慢慢地笑了出來。

李恪的臉上掛着笑意,看似和藹地對欽陵問道:“難道你來長安之前,你父祿東贊沒有和你交代過,人在長安,凡事要多聽本宮的嗎?”

李恪的模樣看似春風和沐,但李恪的話入耳,卻叫欽陵覺着一股子涼意從頭頂竄到了腳底,透徹全身,不自覺地打了個寒顫。

在欽陵來長安之前,祿東贊雖然沒有和欽陵說過一模一樣的話,但卻說過了類似的話,話中的大意無非就是要欽陵千萬小心李恪,不可當面與他爲難,免得害了自己的性命。

那李恪現在突然這麼說,是不是在警告欽陵呢?

李恪是誰,滅國薛延陀的名帥,自幼行伍出身的他自然不會是優柔寡斷之人,生殺予奪間便是十萬人命,又怎會在意區區一個欽陵的生死。

欽陵在長安,李恪爲刀俎,他爲魚肉,李恪若想要他的性命,至少有一百種法子,欽陵若真是惹惱了李恪,與自己尋死又有何異。

欽陵的心裡明白了過來,李恪從來不是在詢問他的意思,更沒有同他商量的意思,李恪只是在告知欽陵此事,只不過法子稍微委婉了一些罷了。

李恪現在笑着在說的話便是在告訴欽陵,要麼順從他,活着做他的弟子,要麼忤逆他,死了做一個死人,面對如此選擇,欽陵哪裡還衡量不出輕重來。

欽陵的記性彷彿瞬間好了起來,當即道:“外臣想起來了,外臣隨公主來京前阿爹確有交代過,外臣年少,多有不明之處,凡事還需多聽太子的。”

欽陵頗識時務,也看出了李恪言語中隱藏着的殺機,第一時間應下了李恪的話,先以保住自己的性命爲先。

李恪聽得欽陵應下了自己的話,也適時地露出了欣慰的神情,只是不知是對欽陵的答案滿意,是對欽陵的聰慧滿意,還是對欽陵這個弟子滿意了。

李恪笑着對欽陵道:“怎麼,還叫太子嗎?”

欽陵見狀,連忙跪地行禮拜道:“弟子噶爾欽陵贊卓,拜見師父。”

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章 靈州軍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引薦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請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初定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一章 還京
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章 靈州軍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章 引薦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章 請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章 初定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一章 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