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

當李承乾自鷹鷂院被找來時,時候已近午時。

午時本該是午膳的時候,但是現在的李承乾卻沒有半分胃口。

李承乾剛自鷹鷂院被叫回,甚至還不知李世民專程來東宮見他何事,不過他知道李世民來尋他時先去的崇文館,他的心中便已有了猜測。

李承乾最先想到的是太子左庶子于志寧,近來李承乾少往崇文館治學,于志寧早有勸諫,不過李承乾均未予採納,多半是于志寧見不慣自己作爲,繞過自己上疏李世民了。

“老匹夫,將來待我爲帝,登基後最先殺的便是你。”李承乾心中埋怨着于志寧,進了東宮麗正殿。

李承乾剛進麗政殿,擡眼望去,便看到了大殿正中站着的李世民,李世民臉色晦暗,滿是怒意,李承乾心知今日怕是免不了一番責罵了。

“你們先出去,朕同太子有話要說。”李承乾畢竟是國之儲君,在臣下面前終究不能失了威信,李承乾進了大殿,李世民壓着心中的怒火,先對身旁侍候的衆人道。

常塗跟隨李世民多年,知其心意,躬身應了一聲,便領着衆人退下,掩上殿門退出,整個大殿之上就只剩下李世民和李承乾兩人。

從常塗掩門退出,再到李世民開口,其中不過是短暫的片刻,但就是這短暫的片刻,卻叫李承乾覺着彷彿置身冰谷,寒徹心脾,就這短短的一瞬,竟比他從鷹鷂院趕回來的路還要遠。

“父皇突然駕臨東宮,不知所爲何事?”片刻之後李世民竟未開口,李承乾着實受不住這大殿中的壓抑,還是小心翼翼地先對李世民問道。

李世民回頭看了眼李承乾,李承乾的臉上帶着一絲蒼白與慌張,渾然沒有人君該有氣度與模樣,心中也是不禁一陣失望。

李世民自己也不知,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原本那個恭孝仁德,勤勉善學,爲滿朝文武所稱頌的嫡長子怎地竟成了這般模樣。

“你乾的好事,自己看吧!”迎接李承乾的並非李世民的責罵,而是一封奏疏,李世民將手中的奏疏重重的砸在了李承乾的懷裡。

李承乾見李世民如此動怒,只當這奏疏必是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抑或是杜正倫稟於李世民的奏疏,可李承乾拿起一看,這奏疏之上的署名竟非於志寧,更非杜正倫,而是以往與他八竿子打不着的權萬紀。

權萬紀爲御史臺侍御史,他在東宮幹權萬紀何事,李承乾不解地打開奏疏,看了下去,可這一看,便叫他通體生涼,權萬紀奏疏中所寫,竟是他日前在東宮宴上的醉酒之言。

“轟!”

李承乾的腦袋彷彿一下子炸開了,他很清楚自己的話意味着什麼,他的話竟傳入了李世民的耳中,也難怪李世民如此動怒了。

“父皇明察,此乃權萬紀污衊之語,絕無此事。”李承乾看着手中的奏疏,知道一旦認下此事的後果,連忙矢口否認道。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這幅模樣,心中竟似窩了團火一般難受。他身爲大唐皇帝,豈會允許旁人污衊大唐太子,他既到此,自是查實之後的,可李承乾竟連這些道理都不明白,還在此處只顧狡辯。

李世民對李承乾道:“絕無此事?難道你還要朕將你東宮的宮婢一一提了出來,命刑部挨個審問嗎?”

李承乾聞言,臉色難看到了極點,他身爲太子,若是宮中之人都能被刑部挨個提審,無論審得出還是審不出東西來,他的這張臉都是丟到家了。

更何況,那日在殿中伺候的宮婢十餘人,李世民當面,他又如何能封得住這十餘人的口,只要想審,一定能審出個端倪來。

李承乾只得道:“兒臣不敢,那日兒臣只是酒後醉言,失了分寸,這才胡言亂語,兒臣本意絕非如此啊。”

李世民道:“難道酒後便可胡言嗎?你身爲儲君,須知謹言慎行,楚王是你的兄弟,你又怎可起如此歹意?”

李承乾聽着李世民的話,身形突然一滯,頓在了當場,過了片刻後他才反應了過來,原來在李世民看來,此次李恪遇刺,他也脫不得干係。

不過說來也是,所謂酒後露真言,李承乾酒醉之後當着滿殿的面,說出了這般話,縱是懷疑他是此次刺殺李恪的主謀也不爲過。

李恪是做了個局,但誰能想到李承乾自己竟是跳着往裡面鑽。

李承乾忙解釋道:“父皇明察,兒臣只是酒後胡言,失了分寸,但絕無謀害三弟之行,此次廬州行刺,兒臣半分不知啊。”

李世民指着李承乾,怒道:“時至今日,你還敢矢口否認,莫非真當朕可欺,不敢廢了你嗎?”

一個“廢”字,自李世民的口中說出,李承乾竟感覺自己的眼前突然一黑,險些昏了過去。

李承乾身爲嫡長子,他與其他皇子最爲不同的便是他的太子身份,他若是被自儲君之位上廢黜,逐出東宮,以後又如何立於人前。

“撲通!”一聲,隨着李世民話音方落,李承乾竟一下子跪倒在地,他伏於地上,聲淚俱下地對李世民哭訴道:“兒臣斷不敢欺瞞父皇,三弟遇刺之事,兒臣只是酒後妄言,絕無謀害三弟之舉,望父皇明察,望父皇明察啊!”

李承乾一邊哭着,一邊向李世民叩着頭,言語中竟帶着滿滿的悲怯。

原本的李世民心中確滿是怒火,甚至一度動了要將李承乾廢黜的心思,但那些畢竟都是在氣頭上的心思,李世民不會因一時衝動,而擅動儲君這樣的國之根本。

更何況,眼下李承乾又哭又跪地拜倒了李世民的身前,李世民的心又如何還能硬地下來。

李世民皇子數人,李恪、李泰、李治三人皆得其寵,但若真正論較起來,卻又無一人能和李世民給予了李承乾的情感相比。

嫡長子,李世民在李承乾年少時便對他寄望匪淺,光是從李承乾的名字便能看得清楚。現在要李世民要將他十幾年的厚望盡數拋掉,李世民自己又怎能忍心,李世民又如何去面對長孫皇后。

虎毒尚不食子,李世民爲了皇位,能夠狠下心來弒兄殺弟,但當他面對自己的長子愛兒時,心竟軟了下來。

“無論行刺之事於你有關否,你所言所爲均已出人君之列,你且好自爲之吧。”李世民走到李承乾的跟前,嘆了口氣,未再多言,擺手離去了。

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三章 盛會
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一章 擇師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章 墜馬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十三章 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