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請帖

“陽和潛發盪寒陰,便使川原景象深。入戶風泉聲瀝瀝,當軒雲岫影沉沉。殘雲帶雨輕飄雪,嫩柳含煙小綻金。雖有眼前詩酒興,邀遊爭得稱閒心。”

自打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以來,大唐朝局變幻之大,便以貞觀七年爲最。

貞觀七年,李恪之官揚州,長孫無忌權掌兵部,中書省堂上官更是換了一番,而其中最爲震動的還屬李恪遇刺,太子失德,而魏王李泰乘勢坐大,無論是朝局還是儲位,都多了幾分撲朔迷離的味道。

但無論貞觀七年如何多舛,貞觀七年終會過去,隨着貞觀七年最後一場大雪停歇。春色漸近,貞觀年號終於迎來了它的第八個年頭。

貞觀八年初春,元日,正逢太上皇李淵大病初癒,李世民既爲賀新春之禧,又爲恭祝太上皇身體康泰,欲於曲江池的畔芙蓉園設宴,宴請在京要員及各方朝覲使節。

芙蓉園春宴,也不是每歲都有,但凡設宴,能與宴者,除了別有身份者,餘者俱是四品及以上京官,亦或是在京地方刺史、都督,至於各府女眷,亦是如此。

武媚娘雖爲應國公武士彠之女,但卻並無品級在身,武士彠在公候滿地走的長安也算不得什麼權貴,武媚娘爲武府次女,本不在受邀之列。

但今時不同往日,武媚娘已與李恪行納采、問名、納吉之禮,雖還未納徵下聘,但六禮已過其半,又有李世民賜婚聖旨,武媚娘和李恪的婚事已是板上釘釘,武媚娘便算是半個楚王妃,也是李世民半個兒媳了,司宴的光祿寺那邊自不敢疏漏,專程便命人將帖子送到了武府。

貞觀八年,元月初三,長安城豐樂坊,武府。

武媚娘還未嫁,小女子的內閨本該是多爲胭脂水粉,綵緞絹綢之類,但武媚孃的閨房內卻滿滿地堆上了一地的京中邸報。

所謂京中邸報,又名“宮門抄”,乃每逢朝中下達政令、官員任免、皇帝諭旨及臣僚奏議,由邸吏擇其可錄者,抄錄於紙,每隔四日則張貼於宮門之外,公諸傳抄。

武媚孃的閨房中,厚厚的一堆邸報,及膝高地堆了三摞,怕不是有近千張之多。這一幕若是發生在府衙的吏房倒還說得過去,可在女子閨房裡未免就太過怪異了些。

“阿妹,原來你央求阿爹爲你找來的邸報便是這些,怎的這般多?”武媚娘長姐武順來到武媚娘房中,看着滿地的邸報,驚訝地問道。

武媚娘道:“這是自貞觀元年以來的所有邸報,堆積了七年自然就有這般多了。”

武順問道:“你看這些作甚?”

武媚娘認真地回道:“凡天下要事,通達各府衙地方,大多可自邸報中見得一二端倪,我只消熟悉了這些邸報,朝中事便熟稔了大半了。”

武順聞言,嘆了口氣道:“城南韋家的小姐約咱們去樊川遊園你不去,譙國公府的小娘邀你入府飲茶你也不去,原來竟是整日在琢磨這些東西。”

武媚娘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邸報,對武順道:“阿姊若想去,自己去了便是,何必非要拉上小妹。”

武順在武媚孃的身前坐下,道:“京兆韋家乃關中世家之首,譙國公柴府更是皇親國戚,他們家的嫡女相邀,哪裡是邀的我,分明邀的是阿妹,我一個人去了哪成。”

武順的話傳進武媚孃的耳中,武媚孃的臉上雖只淺笑,但心裡卻樂開了花。

自打李世民賜婚以來,不只是武家兄弟在內的武家人對她的態度大爲轉變,甚至就連韋家、柴府這些原本看來高不可及的門第人家,也都對她禮敬有加,她當然知道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因爲什麼,自然都是她身後站着的那個男子。

武媚娘到底不同於尋常女子,這驟然來的一切雖叫她心中生喜,卻也並未使她飄然而失了本心,她行事反倒越發地謹慎了。

武媚娘道:“這些京中高門,以往和阿爹,和武家都無甚往來,今日突然邀我,多半是爲了殿下,我自不可隨意應下什麼,免得叫殿下爲難。”

她即將成爲楚王妃,從聖旨傳下的那一刻開始,她的一舉一動已經不僅僅代表着她一個小女子了,更多情況下她可以象徵着楚王府,象徵着李恪,未免給李恪添事,她不輕易允人一言,出言處事也是思慮再三,儼然一副謹言慎行的楚王正妃模樣了。

武順看着武媚娘一本正經的模樣,心中竟突然對這個原本熟悉非常的小妹多了幾分陌生和突然而來的敬畏,也需是因爲她即將成爲楚王妃的身份,也需是因爲她的性子。

武順換了個話頭,轉而道:“阿妹看得如何了,可曾看完了?”

武媚娘搖了搖頭道:“纔看了大半,還需些時日。”

武順聞言,好奇問道:“阿孃要你自己在房中做些女紅,繡些衣裳手帕之類的,一來以做嫁用,二來也可平日裡贈於殿下,你每日忙着看邸報,如何來得及?”

武媚娘出嫁之期雖不在這幾日,但帶嫁的一些女紅刺繡也該早早地準備起來了,不過眼下武媚娘卻每日都忙着看這些邸報,如何有空暇去做那些女紅。

不過此事武媚娘倒也並非全無考量,武媚娘笑了笑回道:“無妨,我家殿下乃天潢貴胄,身邊豈會缺了這些,更何況殿下志向高遠,非是常人,我將這些邸報看地通透了,瞭然朝中之事纔是對他的助益,那些女紅不過可有可無罷了,待我看了邸報再做打算吧。”

武媚娘所言自有道理,李恪貴爲親王,又得皇帝寵愛,李恪大婚一應所需自有宮中尚衣局去籌備,哪裡用的上她來一針一線地去織,楚王府家大業大,靠着武媚娘一人要忙到何時去。

武順聽了武媚孃的話,打笑道:“阿妹還未嫁過去,便我家殿下,我家殿下地叫着,若待嫁了過去,豈不是整日你儂我儂,阿姊哪還能見得着你。”

武媚娘到底還是女子,被武順這麼一說,臉頰頓時浮上了一絲微紅,嬌聲道:“阿姊此來莫不是專程玩笑小妹的不成。”

武順聞言,這纔想了起來,一邊把手探進自己的衣袖,一邊對武媚娘道:“方纔入門時被你這滿屋子的邸報被驚住了,竟險些忘了正事,我是奉阿孃之命來給你送東西的,你可能猜到是何物?”

武媚娘看着武順頗爲神秘的模樣,搖了搖頭道:“阿姊不說,小妹如何猜得到。”

武順自衣袖中取了一份帖子,對武媚娘道:“陛下上元節於芙蓉園設宴,邀京中權貴前往,阿孃特要我來將帖子轉給你。”

武媚娘從武順手中接過了帖子,緩緩地拿在手中,臉上也露出了笑意。

武順看着武媚娘手中的請帖,帶着幾分豔羨,對武媚娘道:“聽阿孃之言,這芙蓉園宴非比尋常,非朝中權貴,地方要員不得與宴,就連阿孃都是沾着阿妹的光才得特許隨阿爹入園,而且阿妹的這張請帖似乎比阿爹的還要好看許多。”

武媚孃的請帖和武士彠的請帖同爲淺紫色,大體相似,只是武媚孃的請帖更多鑲一圈金邊,顯得華貴了許多。

武媚娘仔細端詳着請帖,對武順道:“確與阿爹往年的有所不同,我也不知是何故,但想來是別有用處的,興許殿下的也是如此吧。

武媚娘雖不知緣故,但倒也猜出了大半。這紫色乃是朝中三品大員所配,武士彠爲國公,請帖自然是紫色,而武媚娘請帖外面鑲着的一圈金邊則是親王府獨有,這就是光祿寺對這位準楚王妃的禮遇了,也是光祿寺變相地向武媚娘示好。

武順看着武媚娘,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對武媚娘道:“阿妹,你既要看這些邸報,又要忙着去芙蓉園赴宴,如何得空來做女紅。不如你告訴我,你可有想做的女紅款樣,我左右無事,便替你做了,免得你出嫁當日來不及,只能用外面買來的繡面,叫人說出話來。”

武媚娘聞言,笑道:“如此最好了,阿姊女紅走線手法正與我相似,代我做了旁人也看不出端倪來。”

李恪大婚,一應所需雖有宮中籌備,李恪生母楊妃又是貴妃,正管着後宮六司局,宮人自然不敢怠慢,但枕面、被褥、手帕一類終於還是要有自己做的女紅,有了武順這句話,武媚娘便是無憂了。

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一章 朝覲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章 分封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章 引薦
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一章 朝覲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章 分封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章 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