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拉攏

當李恪當着祿東讚的面戳穿了吐蕃人的面具後,所謂的和親已經成了一場擺在李世民面前的陰謀,而且是李恪當着祿東讚的面,赤裸裸地打了吐蕃的臉。

若是擱在以往,興許李世民雷霆大怒,直接就將祿東贊哄了出去,但現在大唐和吐蕃畢竟已然言和,而且不論吐蕃和松贊干布想着的是什麼,吐蕃面子上是恭敬地前來朝貢了,李世民也不能做得太過難看了。

李世民並未直接否決和親之議,而是說了暫且擱置,但李世民的話卻說地並不好聽,只怕這和親之事祿東贊是不敢再提了。

祿東贊在進殿前原本準備了百般說辭,但見了李世民前後不到一盞茶的功夫,說了更是沒幾句話,便出了殿,全然是沒有用上。

祿東贊出了殿後,跟着宮中內侍的身後,走在出宮的龍道之上,心裡悵然若失,今日的結果雖非他一手造就,但無論如何他身爲使節,他揹負的任務是多半失敗了,若無意外,大唐的公主吐蕃是娶不成了。

祿東贊生於吐蕃權貴之家,其父更是吐蕃大相,位高權重,再加之他自己更是極爲聰慧,文武雙全,他自幼做事便很是順遂,很少遇到什麼波折,但這一次他卻被徹底地難住了。

他遇到了一個對他很瞭解,但他卻很不瞭解的對手,而這個對手便是大唐的太子李恪。

李恪莫名地瞭解松贊干布,瞭解祿東贊,甚至知道許多朝中絕密,但祿東贊對於李恪的瞭解卻始終流於表面,一知半解。

李恪年才過二十,比祿東贊還要年少上十來歲,但他行事卻如天馬行空,祿東贊始終看不透他,這叫祿東贊生出了許多無力感。

祿東贊低頭着頭,還在想着來日回國後該如何同松贊干布交代此事,就在此時,他的身後卻響起了一陣輕快的腳步聲,緊接着又傳來了李恪的聲音。

“東贊留步,東贊留步。”李恪快步走上前來,對祿東讚道。

祿東贊聽着身後傳來李恪的聲音,不免覺得訝異,他沒想到李恪竟然會從大殿中趕上來。

祿東贊拜道:“外臣祿東贊拜見太子。”

李恪雖然剛剛壞了祿東讚的事,但李恪畢竟是大唐太子,未來的國君,只要吐蕃還沒有和大唐較死的決心,祿東贊就不敢對李恪不敬。

“東贊不必客氣,快快起身。”李恪親手扶起了祿東贊,笑道。

待祿東贊起身後,李恪又對送祿東贊出宮的內侍吩咐道:“你先回吧,本宮親自送吐蕃使節出宮。”

“諾。”內侍得令,應了一聲,折返回去了。

待內侍走後,李恪對祿東讚道:“方纔大殿之事,還望東贊勿要見怪。”

和親之事是贊普松贊干布再三囑託交由祿東讚的事情,與大唐聯姻,對吐蕃稱雄高原意義重大,可卻叫李恪當着李世民的面揭了短,生生壞了好事,祿東贊又怎會因爲李恪的一句話就不見怪了。

祿東贊苦笑道:“殿下所爲,實在是給了外臣一個天大的難題,外臣回國又該如何同贊普交代。”

祿東贊爲使,使臣出使,辱沒王命,祿東贊就算是松贊干布的心腹,回國後也難免一頓責罰,祿東贊所言也是實情,但李恪聽着祿東讚的話,卻來了興致。

李恪道:“東贊若是擔心回國無法交代,那便不必回國了,就留在我大唐豈不最好?”

李恪之言入耳,祿東贊竟一下子愣住了,昨日李恪便在東宮拉攏過一次祿東贊,但那時的祿東贊只當這是李恪敷衍他的話,可他沒想到李恪今日竟然又重提了此事。

第一次興許是敷衍,而李恪又提了這第二次呢,祿東贊看着李恪的眼睛,從李恪的眼中看出了認真。

祿東贊不解地問道:“方纔在大殿之中殿下還同外臣處處爲難,爲何此時又這般客氣。”

李恪笑道:“因爲方纔在大殿時你是吐蕃使臣,本宮乃大唐太子,但是現在,站在本宮面前的就只是祿東贊而已。”

聽着李恪的話,祿東贊似乎明白了李恪的意思,也似乎明白了李恪爲何能夠以一庶子身份取代李承乾,成爲大唐太子了。既能公私兩分,又能稟性辦事,這樣的人實在難得。

祿東贊問道:“太子麾下能臣無數,外臣只是番邦之人,太子爲何偏卻看重了外臣?”

李恪回道:“你智勇雙全,文武兼備,比之我大唐賢良亦不在話下,本宮一向求賢若渴,若是東贊能來東宮任事,真乃本宮一大快事。”

祿東贊見狀,欠身道:“若是如此,恐怕外臣要叫太子失望了,外臣妻兒家室俱在吐蕃,請恕外臣多有不便。”

李恪聞言,擺了擺手道:“若只是顧念家室倒也無妨,東贊若是捨不得吐蕃的妻兒,只管留在長安,本宮遣人去一趟吐蕃,向松贊干布說明此事,將東贊家室接來長安,當然了,東贊若是捨得,本宮便親自出面爲你張羅婚事,迎娶我大唐宗室之女,豈不快哉?”

要娶大唐宗室女並不容易,尤其是外邦人,君不見,那些大唐外嫁的所有公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李淵或李世民的女兒,都是自宗室女中擇選,而後加封公主銜外嫁的,換言之,就算李世民願意和吐蕃和親,松贊干布能娶到的最多也就是宗室女。

李恪爲了拉攏祿東贊,竟然開口承諾要爲祿東贊說親宗室女,李恪不肯嫁給松贊干布的,卻肯說於祿東贊,可以說是極大的誠意了,足見李恪對祿東讚的重視。

雖爲對手,祿東贊聽着李恪的話心裡莫名地有些感動,無關國家,無關君臣,只是單純地出於李恪對他祿東讚的賞識。

李恪說着,似乎又想起了什麼,拍了拍祿東讚的肩膀,對祿東讚道:“今日之事確是本宮唐突了,但你需記住,我東宮的大門永遠對你打開,只要你願來,本宮隨時掃榻相迎。”

其實對於祿東贊,李恪從沒想過區區三言兩語便能拉攏了他來,但李恪很清楚祿東贊一族對於吐蕃的價值,沒有了祿東贊,松贊干布和吐蕃可絕不是斷一臂這麼簡單了。

李恪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就是要在祿東讚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而只要方法得當,這顆種子就會成爲將來離間吐蕃的關鍵。

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四章 察覺
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章 拉攏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四章 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