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

軍機不可誤,李恪奉旨巡邊,北上之官,並未先往太原,而是直奔雲州而去。

雲州本名雲中郡,位臨長城,處大唐北境,武德年間爲突厥所有,貞觀四年唐滅突厥,取雲中郡故地置雲州,乃有此地。

雲州緊鄰定襄,治所云中城與定襄城也隔長城遠望,相距不過百餘里,此處也是大唐北拒草原之敵的最前沿,重兵屯守的重鎮。

李恪連日策馬北上,一路不敢多歇,自長安趕至雲州,不過四日餘的時間,當李恪一行到了雲中城外時,正是傍晚。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自打貞觀四年從漠北返京,途徑雲中城,李恪再故地重遊,已是四載之後。李恪在雲州官道上策馬而行,看着天邊如血殘陽,落日餘暉下屹立千年的古城雲中,不禁輕聲感嘆道。

“殿下故地重遊,可是心有所感?”在李恪的身旁,王玄策聽得李恪口中的感嘆,對李恪問道。

李恪笑道:“先生知我,自打貞觀四年,本王北質還京後,在長安、在揚州溫軟之地蹉跎四載,雖然逍遙,卻也乏趣。曾幾何時,本王也只能在夢中再回北疆,馬踏燕然,不曾想時至今日,本王所夢竟又成真了。”

王玄策也笑道:“殿下所志,在天下靖平,如今時隔四載再得北上,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李恪點了點頭道:“功名但在馬上取,我輩武臣,本該請纓北戰,久臥長安又豈是長久之計。”

李恪說着,似乎又想起了什麼,於是竟點了身後長孫衝的名,問道:“子敬(長孫衝表字),你以爲如何?”

長孫衝爲幷州大都督府錄事參軍事,掌機要文書,也算是隨侍左右的近臣,方纔長孫衝正是跟在李恪身後,只是他沒想到李恪竟會主動點了他的名。

長孫衝聞言,先是一愣,而後才上前回道:“殿下所言極是。”

李恪看着長孫衝似乎反應慢了些,顯然是方纔心不在焉,或是心中另有所思,於是問道:“看子敬的樣子似乎有些精神不振,可是初到北地水土不服,一時難以適應?”

長孫衝搖了搖頭道:“謝殿下關心,臣的身子尚可,並無不適。”

李恪問道:“那子敬方纔爲何有些心神不寧,可是有什麼心事?”

長孫衝如實回道:“方纔殿下所吟短詩壯闊寥落,一時難尋,實乃佳作,只是似乎還有未盡之意,當還有下文,臣一時思索,竟左右應和不上,失了神,還望殿下勿怪。”

“哈哈...”

李恪聽了長孫衝的話,笑了出來,李恪問道:“子敬也好此道?”

長孫衝回道:“臣在府中也常自己琢磨着些,偶也有所得,不過大多粗淺,比不得殿下。便是方纔殿下那短短一句,臣便應和不出,殿下勝過臣多矣。”

李恪擺了擺手道:“這纔是幾時,子敬太過謙了。”

長孫衝如實道:“臣非是過謙而是實言,臣沒有殿下那般心胸,縱是給臣十載,臣也寫不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樸實壯闊的短詩,還望殿下賜教。”

李恪看着長孫衝一本正經的模樣,臉上倒是緩緩露出了幾許笑意。

長孫衝雖和其弟長孫渙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但長孫衝的性子卻和長孫渙全然不同,長孫渙紈絝、跋扈,叫人生厭,可長孫衝卻性情敦儒謙和,頗有古名士之風。若非其父是長孫無忌,李恪倒還真有同他深交的意思。

李恪道:“這詩確有未盡之意,不過現在說來還是言之過早,難免有驕縱之嫌,還是待功成之後再行補全吧。”

“如此也好,那臣到時再向殿下請教。”長孫衝拱了拱手,應了下來。

李恪和長孫衝之父長孫無忌雖然政見不和,但兩人都還年少,年紀又相仿,既然已經開了頭,自然也能說得上話。而且長孫衝談吐不俗,言之有物,對幷州軍務顯然也是下了功夫的,兩人邊走邊聊,不多時便也就到了雲中城下。

當李恪一衆到了城外時,駐於城中的一衆將領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時。

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襄州都督張公瑾、朔州都督蘇定方,還有檢校雲州都督喬師望,四人立於最前,身後站着的則是與戰的各府屬官和統軍。

“末將拜見大都督!”李恪方至城下,一衆人等便齊齊俯身拜道。

李恪連忙下馬,走到站在正中李績跟前,擡手扶起,道:“衆位將軍快快請起。”

“謝大都督。”衆人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此番出城迎候李恪衆人,真正能同李恪說上話的無非就是長史李績和三位都督,旁人都是陪襯而已,而就在這領頭的四人中,朔州都督蘇定方乃李恪舊部,曾爲李恪近衛,隨行漠北,自然和李恪最是親近。

但也正因蘇定方是李恪心腹,蘇定方也未曾急着上前說話,倒是早年便和李恪有幾分交情的襄州都督張公瑾當先開口道:“時隔八載,不想今日又同大都督相見於雲州,大都督可比當年更添幾分英武啊。”

貞觀四年時,張公瑾便曾爲李靖副將,參與突厥之戰,那時張公瑾便同李恪相識,也算有些交情了。而且當初定襄城之戰,頡利以死相挾,命李恪陣前勸降,時年僅十二的李恪能以大義爲重,說出那句“大唐只有戰死的李恪,沒有投降的皇子”,張公瑾便對李恪很是敬重,直到今日。

李恪笑着回道:“張都督也是風采依舊,更勝當年。貞觀四年突厥之戰,張都督昔年音容似還在眼前啊。”

張公瑾也笑道:“那時殿下尚是少年,誰曾想,不過四載,末將便在大都督麾下了。”

“哪裡,哪裡。”

李恪先是謙虛了一聲,而後拱了拱手,對身前的四人道:“本王雖是出自行伍,但在邊州領軍還是初次,若有不到之處,還望諸位多加指點。”

四人聞言,也齊齊拱手道:“我等自當輔弼大都督,共定北事。”

說完,算是東道主的檢校雲州都督喬師望擡了擡手,對李恪道:“天色不早了,城外風寒,還請大都督進城說話。”

“也好。”李恪應了一聲,當先進了雲中城。

李恪進城中,原本城外迎候的衆位統軍也都齊齊散去,只留下了李績等四人跟在李恪身後。

寒暄之後,李恪最是關心的自然還是戰事,李恪一面走着,一面對李績問道:“李總管,眼下定襄城局勢如何,大度設現在何處?”

李績回道:“定襄城之圍已解,但有一事末將拿不得主意,還需大都督定奪。”

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九章 鹽行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
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八章 山路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十九章 鹽行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