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賢王李恪

“魏玄成這個田舍郎,朕早晚必殺之!”大殿之中衆臣退散,李世民帶着李恪方一回到內殿,便重重一腳踹開了身邊的凳子,怒道。

魏徵性情忠直,率性敢言,確實在政務之上助李世民甚多,魏徵也因此頗受李世民重用,竟能以隱太子舊臣的身份,以令人折舌的速度一路升遷,在短短數年間官拜侍中,位列宰輔。

可也正是因爲魏徵的這個性子,短短數年內李世民對他已經積壓了諸多不滿,“早晚殺之”的話李世民已經不是第一次說這麼說魏徵了。

魏徵雖是賢臣,但魏徵與李恪不合,對於魏徵的生死,李恪談不上關心,就算李世民即刻殺了魏徵,也與李恪無關,不過李恪卻不希望李世民殺了魏徵是因爲他。

蓋因魏徵其人雖不討喜,但在朝中和民間卻有着不低的威望,若是李世民因李恪而殺了他,與李恪聲望不利。

不過好在眼下李世民雖動盛怒,但倒也還未失了理智,多半也只是嘴上說說,並未真的命人去拿了魏徵過來。

此時李恪也上前對李世民道:“父皇息怒,魏侍中之言乃老成謀國,正是對父皇忠心耿耿,父皇切莫因一時之怒,而誤傷忠臣。”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原本還動着怒的臉上先是微微一愣,緊接着竟突然露出了一絲突然的笑意,對李恪笑道:“朕正是爲你鳴不平,叱罵魏玄成,你怎的反倒幫着他說話,勸起朕來了。”

李恪笑道:“兒臣與魏玄成不相熟,兒臣並非幫着魏玄成,而是幫着父皇。”

李世民聞言,不解地問道:“哦?此話怎講?”

李恪道:“魏玄成說話雖不中聽,卻都是滿心爲君爲國之言,父皇留着他,正可進諫忠言,糾偏規錯,以使父皇聖名不失。”

李恪的話,倒是李世民此前從未想過的,不過聽着卻也極是在理。

李世民雖心中生怒,但也知魏徵之言與旁人不同,非是爲己,乃是爲公,故而李世民笑道:“如此說來,倒是朕錯怪魏玄成了?”

李恪笑道:“正所謂‘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父皇有仗義執言的魏徵在,當可保言行無虧,仁德不失,方爲一代聖君,兒臣爲父皇賀!”

“哈哈哈哈...”

李世民一生所願,便是成爲千古聖君,李恪的幾句話着實高明地很,不過短短數語,便使得李世民轉怒爲喜,笑出了聲來。

李世民對李恪道:“以銅爲鏡,可正衣冠;以古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恪兒之言甚好,深得朕心,朕欲將它親筆錄之,置於書閣,每日警醒於朕。”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自然大爲贊同,因爲以人爲鏡之言本就該是李世民所言,只不過眼下魏徵還未死,李世民還尚未失去這面鏡子,故而還未說出這番話,倒是叫李恪搶了先。

李恪當着李世民的面,說了本該是他說的話,李恪倒也沒有絲毫覺得臉紅,反而謙虛地回道:“兒臣隨口之言,豈敢勞父皇御筆。”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恪兒過謙了,你這番話雖不比岑文本那般文采,卻有治國之理,朕豈能辨不出好壞來。”

李恪忙謙虛道:“岑師之才,兒臣豈敢比擬,父皇折煞兒臣了。”

岑文本乃李恪授業之師,李恪待他謙虛,李世民倒也樂得看到。

李世民頓了頓,又道:“皇子外放,的確有利朝中安穩,只不過如此一來,卻是委屈你了。”

李世民正說着,眼中的笑意也暗淡了下來,轉而有一分不捨。

許是因李恪少時爲質,故而對於愛子李恪,李世民總有一種特殊的憐惜和寵愛,如今李恪在長安待了不過兩年餘,又需外放,李世民的心中自然不捨。

不過李恪卻對李世民道:“兒臣貴爲皇子,去了哪裡,還不是鳳子龍孫,又怎的會受了委屈,父皇實在是太過多慮了。”

李世民看着李恪似是混不在意的樣子,心中越發地不捨了。

但凡皇子外放,哪有不是哭着鬧着要留在長安的,唯有李恪一人,爲免他憂心,故作出了這副全不在意的模樣。

李世民道:“揚州雖好,終究比不得長安富貴,你去了那裡,別的不說,便是住處又如何比得上皇宮和你的楚王府。”

自打李恪入值皇城內的右驍衛府衙後,李世民擔心李恪在右驍衛府衙住地不習慣,便在外宮文思殿中專門命人備了一處偏殿,供李恪歇息。

宮中的富貴自不必說,而李恪的楚王府更是如此,而在李世民看來,揚州雖然富庶,甲冠東南,但又如何和長安相比。

不過李恪卻道:“兒臣早年在草原時,連軍帳都曾住過,去了揚州自也無礙的。”

李恪外放,本就非李世民所願,再加上李恪又是爲免使他爲難才自請外放,李世民的心中便越發地不忍了。

李世民道:“昔年前隋煬帝巡幸揚州之時,曾大興宮殿,而那些宮殿大多毀於隋末戰禍,唯一一處臨江宮還頗爲雅緻,尚且齊整,朕便將這處臨江宮賜予你,你稍作修葺一番,便做你揚州大都督的府衙吧。”

臨江宮乃前隋帝宮,非天子不得居之,如今前隋雖亡,但臨江宮仍舊不是尋常臣子所能居的,李世民將臨江宮賜予李恪,足見恩寵。

李恪也不多做推辭,當即謝道:“兒臣謝父皇。”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李恪,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對李恪道:“朕雖是帝王,卻也並非肆意妄爲,此次外放揚州之事便委屈你了,不過你也勿要急切,朕不會久留你於揚州。你且在揚州待上一年半載,做出些政績來,朕便可調你回京。右驍衛大將軍的官職朕也替你留着,待你自揚州回京之後,你還是右驍衛大將軍。”

李世民雖準李恪外放,但卻並未要除去李恪右驍衛大將軍的名號,這也是在告訴李恪,叫李恪安心,他雖一時外放,但絕非長久之計,自己早晚必詔他回京。

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一章 朝覲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章 侯君集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
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一章 朝覲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章 侯君集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