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鞠文泰

劉仁軌在縣中爲官十餘載,也算是起於州部,對衙中各項事務自然極是熟稔,很多事情不必李恪多言,劉仁軌早就意在言先。

隨着劉仁軌的到來,李恪身上的擔子也輕了不少,不必每日再盯着河東方向送來的文書,轉而更多地去關注吐蕃和朝堂之事。

李恪立嫡,聲勢大漲,但李恪始終是皇帝三子,非是嫡長,李承乾不廢,李恪就沒有入主東宮的機會,而李承乾雖然小錯連連,風評漸差,但卻始終未犯什麼大錯,也始終沒有叫李世民能夠下定廢黜重立的決心。

而就在這個時候,朝中看似安寧,卻實則是相持不下,暗潮涌動的時候,遠在四千裡之外的西域戰場上,一個小人物卻大大地推進易儲甚至是皇位更迭的進程。

貞觀十二年,夏初。

仔細說來,侯君集能有今日的權位,倒也並非盡是因昔年玄武門之功,侯君集此人隨李靖學兵法數載,倒也有所成,至少在行軍和治軍一道頗得章法。

歷時一月有餘,大唐西征大軍一路行軍,越磧口,過柳谷,也吃了不少苦頭,唐軍主帥、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終於在徹底入夏前率軍趕至了西域高昌國。

高昌國乃前車師前王之庭,後漢戍己校尉故地,有四郡十八縣二十一城,因自漢時便曾爲漢所有,故而此處不乏漢人定居,是爲胡漢糅合之地,各色人等皆有,漢人胡化,胡人漢化。

高昌因不乏漢人,故而王廷上下官職漢化極重,仿丞相,置令尹;仿黃門,置中郎;仿六部,置八部,高度效仿漢人朝廷。

在高昌更有三大要城,王城高昌,前王城交河,校尉城田地,這三處城池合計屯兵兩萬餘,算是高昌的心腹之地。

而西域高昌,相距大唐四千裡,其與長安之間更是隔了一道千里寬的大漠,補給難過,可謂天險,這也是高昌王鞠文泰之所以敢輕捋大唐虎鬚的最大依仗。

因爲在鞠文泰看來,大漠飛鳥難渡,況乎唐軍,而且就算唐軍損兵折將度過了大漠,也已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了,故而當鞠文泰得知侯君集大軍全渡大漠,已至柳谷的消息時也是驚懼萬分,他這一次才真正看到了大唐要滅他的決心。

高昌城,王廷。

高昌王鞠文泰,世子鞠智盛並令尹康盛在屋內坐着,時值初夏,位處西域的高昌城還不甚炎熱,但屋中坐着的三人卻臉色赤紅,彷彿是在烈陽下曝曬了許久一般。

“大王,唐軍已過柳谷,唐軍主帥侯君集命人前來招降,大王還是儘快拿個主意纔是。”令尹康盛坐在鞠文泰的身前,手中拿着侯君集命人送來的招降書,對鞠文泰道。

在侯君集看來,此次西征,最難的不是如何破高昌的都城,而是如何趕至高昌城下,如今侯君集已率唐軍如期趕至,在侯君集看來此戰已經勝了大半。

論兵力高昌萬萬不是唐軍的對手,所以早在侯君集還未到柳谷的時候便已經命使者先來高昌,招降各城,眼下鞠文泰三人商議的正是此事。 шшш ⊕ttкan ⊕co

鞠文泰並未直接回康盛的話,而是先對身邊的長子鞠智盛問道:“西突厥的援軍可曾到了?”

起初鞠文泰在扼斷大唐東西絲綢之路,獨享其利前,鞠文泰曾和西突厥可汗打過商量,兩國共分商利,但一旦大唐興兵來伐,他們兩國便需各自遣兵,守望相助。

可如今大唐西征已經月餘,馬上便將兵臨城下,西突厥本該出兵相助纔是,可至今卻還遲遲不見西突厥人的人影,鞠文泰豈能不急。

鞠智盛搖了搖頭道:“西突厥那邊已經不見蹤影,幾番遣人都聯絡不上,只怕是逃了。”

“混賬!竟敢誆騙於我。”鞠文泰咬了咬,狠狠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怒罵道。

鞠文泰被西突厥誆騙,但他現在能做的也只是咒罵西突厥人了,因爲西突厥生來遊牧爲生,他們得了好處,又畏懼大唐兵勢,牛羊一牽,東西一收拾,自然就拔帳逃了,只留下鞠文泰自己在此,讓他一個人面對唐軍攻勢,獨自承受了所有。

西突厥能走,但鞠文泰卻走不得,因爲鞠文泰之所以能在西域立足,靠的就是這高昌二十一城,他的家當也都在這裡,他若是棄城而逃便就一無所有,與喪家之犬無異了。

但是若要單獨面對唐軍,鞠文泰又是沒有什麼底氣的,想了想,又對鞠智盛問道:“你以爲此事如何,當否降唐。”

鞠智盛想都不想,當即回道:“自然不可,若是降唐,我們的下場又與頡利、夷男何異?”

鞠智盛之言入耳,鞠文泰緩緩地點了點頭,大唐不計前嫌,優待俘虜是真,且看早年降於大唐的那些突厥將領便能知曉,當年爲階下囚的阿史那思摩、執失思力等人俱已爲朝中大將,富貴依舊。

但鞠文泰更清楚,這樣的優待和重用僅僅只限於臣子而已,大唐君臣對於被俘虜的君主則不同,他們對於君主的優待只是表面上的,只是平時,一旦到了重要關頭,這些被俘的君主便會被拿出來展示,亦或說是炫耀。

君不見往年,每逢朝宴之日,李淵或李世民喝得開心了,不止自己會親自下場跳一段,更是當着衆人的面便會命突厥可汗頡利出來獻舞一支,以助酒興,而在頡利故後,又有薛延陀可汗夷男接棒,每逢大宴都務必是要露面,獻上一舞的。

堂堂一國君主,如此下場又與舞姬何異。鞠文泰年紀也不小了,作爲西域人雖然同樣善舞,但他五十上下的人,難道他還要大老遠地去長安,在天下人面前大展身姿,和夷男爭這“長安舞王”的名頭嗎?

麴文泰當即對鞠智盛道:“你說的極是,我們開罪大唐在前,萬不可降唐,若是降唐,必受盡凌辱。”

鞠智盛也道:“阿塔說的是,我們三座主城還有三萬人馬,糧草充沛,只要坐守城池,唐軍能奈我何,只要撐過兩個月,待唐軍糧草不濟,自然會退兵。”

鞠文泰對康盛問道:“王城的糧草可還充足,夠幾月之用?”

康盛如實回道:“尚還充足,足夠滿城人三四月用度了。”

鞠文泰點了點頭道:“好,就按你們說的辦,把唐軍的使者遣走,我們閉門固守。”

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章 隨行
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章 引薦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七章 和親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章 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