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靈州軍

李恪乃大唐遣往突厥的質子,對突厥而言,一個活着的李恪的價值比一個死掉的李恪的價值要高得多。若是旁人,李恪興許還不會太過擔憂,但面對暴戾的頡利,李恪卻也不敢說有十足的把握。

不過突厥軍中終究還是有看得清的人,趙德言見頡利舉刀,似有殺傷李恪之意,連忙來到頡利的身旁,按着頡利的手臂,在頡利的耳旁小聲勸道:“此處畢竟還是唐境,若是可汗在此殺了他,恐怕於大軍不利。”

鄜州尚在大唐境內,仍舊屬大唐勢力範圍,頡利眼下雖兵強馬壯,但畢竟不熟地形,若是當真在此時殺了李恪,無異於即刻向大唐宣戰。

如今已是冬初,氣候漸冷,早些時候頡利爲了大軍南下輕便,並未命士卒隨身攜帶過冬的皮襖,若是此時再與大唐開戰,確實於突厥不利。

趙德言思慮周全,不過對於趙德言的話,頡利卻有些不以爲然,在他看來,涇陽一戰,唐軍已經被他殺破了膽,否則也不會簽下渭水之盟來求自保,此時的唐軍的哪還有與他爲敵的膽氣?

不過世事就是如此作弄人,也不知是巧合,還是爲了印證趙德言的話,就在趙德言話音剛落的時候,一隊騎兵竟自西邊而來。

西邊是乃突厥武大軍左翼所在,是由頡利之弟欲谷設所率領的三萬輕騎,這些從西面來的人想必就是欲谷設的部下了。

“可汗,欲谷設大人有要事稟奏。”欲谷設被攔在了外圍,頡利可汗的附離親兵上前稟奏道。

頡利對於自己的親弟欲谷設,心中一直頗有防備,蓋因他自己的汗位便是自兄長處羅可汗那裡承襲而來,誰知道欲谷設有沒有同樣的念頭?對自己的汗位有所覬覦。

“欲谷設一向大驚小怪慣了,他遣人來見本汗能有什麼要事。”頡利聽了附離的稟告,不耐煩道。

一旁的趙德言聽了頡利的話,卻對頡利道:“欲谷設大人雖然行事急躁,但總歸還是知道輕重的,他既有要事稟奏,可汗何妨一見呢。”

趙德言乃頡利謀主,他的話頡利還是聽得進去的,頡利點了點頭,對附離道:“讓他們過來。”

“遵命。”附離領命,將欲谷設遣來傳話的輕騎帶到了頡利的馬前。

“稟告可汗,左翼大軍西側突然出現大股唐軍。”傳話的士卒一到頡利的馬前,便急忙稟告道。

頡利聽了士卒的話,猛地一愣,臉上也露出難掩的訝色。

他沒想到,唐軍剛剛在渭水受挫,竟然就敢在此時起兵威脅他的左翼大軍。

頡利狠狠地瞪了李恪一眼,對前來傳信的士卒問道:“查清是哪裡的唐軍了嗎?主帥是誰?”

士卒回道:“是靈州軍,人數恐怕不下萬人,主帥是唐靈州總管李道宗。”

“哼!”頡利聞言,重重哼了一聲。

長安城外,李世民所布疑兵之計便是打的靈州軍的旗號,此番頡利遇到了實打實的靈州軍,心情自然是極差。

至於李道宗,頡利就更不陌生了。

武德五年,李道宗便爲靈州總管,之後四年間,李道宗曾數敗突厥軍,將突厥大軍逐出五原,逼的突厥失土近千里,就連李道宗任城王的爵位亦是因此戰得來。

此番李道宗率軍來此,於頡利而言倒也是冤家路窄了。

“往年數戰,李道宗只龜縮靈州城內不出,不敢應戰,叫本汗很是頭疼,此番他既出了靈州城,本汗便叫他知道我突厥勇士的厲害。”頡利只當李世民對渭水之盟不服,李道宗此來必是奉了李世民之命攔截突厥大軍的,於是對身旁的衆人道。

李恪對於他的堂叔,任城王李道宗的聲名自然比頡利更加清楚。

任城王軍功赫赫,爲人賢良,宗室之中與河間王李孝恭並稱爲賢,乃當世名將。但李道宗用兵一向穩中,甚少行險兵,在突厥大軍返程途中攻打突厥,與李道宗穩重的性情絕對不符。

李恪聽着傳話之人的話,心中不禁有些疑惑。

果然,正如李恪所猜測的那般,頡利派去前往西面刺探的斥候很快便帶回了消息:李道宗大軍並未對突厥左翼發起攻勢,只是仗着自己熟悉地形,在四周喧擾,根本未動刀兵。

斥候帶回的消息不禁叫頡利爲之眉頭緊皺。

若是李道宗當真率軍強攻突厥左翼,那便會被左翼欲谷設的大軍拖住,待突厥主力包上,李道宗必死無疑,可李道宗卻遲遲不動手,着實叫頡利無可奈何。

頡利行伍多年,並非不知兵之人,相反的頡利雖然狂妄自大,但他對李道宗的能力卻很清楚。李道宗所爲,更像是一個陷阱,頡利若是主動攻打李道宗,纔是着了他的道。

靈州乃西北重鎮,軍力之強尤在涼州之上,整兒靈州總管之下直接統帥不下三萬,而此時露面的不過一萬,誰知道剩下的人馬是不是在何處埋伏?

如今已然入冬,而此處又是大唐國土,突厥人地勢不熟,若是在此時被靈州軍拖住,大軍不得及時北返,對突厥大軍甚至是整個突厥都是極大的危機,要知道,在草原之上,對突厥虎視眈眈的部落可不止一處。

那些部落若是和大唐聯合,那對留在突厥的老幼婦孺將會是滅頂之災。

頡利看了眼馬前的李恪,對身旁的附離道:“質子倒是個硬骨頭,先把質子帶下去,待回到突厥再說!”

此處還是唐土,李恪自然有所倚仗,待到了突厥,李恪再無處依靠之時,頡利不信這個小子的骨頭還能這麼硬。

與此同時,在距離突厥主力三十里的山坡上,一個身着明光鎧,二十來歲的年輕將領正策馬而立,遠遠地望着東面突厥大軍的方向,此人正是靈州軍主帥任城王李道宗。

“總管,頡利並未中計,突厥大軍照常北行,我等是否要強攻?”李道宗的身旁,行軍司馬宋君明對李道宗稟告道。

李道宗聽了宋君明的話,搖頭道:“陛下命我等一旁襲擾,以分頡利之神,求覓破敵良機,大敗敵軍,救回蜀王。然此番頡利既有防備,我等若在強攻恐怕收效不大,反倒會陷蜀王於險地,絕不可爲。”

宋君明接着問道:“那我等該當如何?”

李道宗幽幽嘆道:“兩軍未動刀兵,盟約未破。左右威懾頡利的目的已經達到,命前軍撤下來吧。”

第二十章 尋人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章 墜馬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章 收局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七章 獵狐
第二十章 尋人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章 墜馬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章 收局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六章 質子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七章 獵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