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

說真的,站在一個爲人父者的角度,當李世民看到頡利的書信時,李世民真的心動了。

以突利一個外人換回自己的親子,將李恪迎回長安,以全父子之情,對於一個阿爹而言似乎是應有之義。

但李世民不止是李恪的生父,更是整個大唐的皇帝,他要對自己,對羣臣,對天下百姓,也要對還佔據着太極宮的太上皇有個交代。

此事,不是他能任由自己的意願獨斷專行的。

李世民一面命人將阿史那思摩安置於鴻臚寺,而另一面,他則遣人傳朝中大臣入宮議事。

“啓稟陛下,臣以爲突利雖是降臣,但卻爲突厥小可汗,大唐對他的態度關係到對各族各部的人心向處,突利絕不可還。”東宮崇文殿之中,衆臣剛剛自李世民口中知道阿史那思摩的來意,諫議大夫蘇世長便出列道。

蘇世長雖是文臣,但亦曾爲李世民麾下“十八學士”之一,極得李世民重用,早年亦曾出使突厥,故而對突厥國情頗爲了解,故而第一個站了出來。

蘇世長之言,自然是自大唐與突厥兩國間厲害關係而言,可就當蘇世長話音剛落的時候,民部尚書劉政會站了出來。

劉政會道:“啓稟陛下,以突利換回蜀王之事當爲可行。我大唐五萬大軍出征,剛得朔方,眼下正是休養生息,整治邊防之時,此時若以突利換回蜀王,一來可迎蜀王歸國,以全國體,二來可與突厥暫且言和,以保邊線安寧。”

旁人不知道,但身爲民部尚書的劉政會卻清楚地很,兩國征伐,所需損耗的銀錢糧草是何等巨大。遠的不說,就是剛剛發生不久的朔方之戰,這一戰便消耗了淮南富庶之地半年上繳的稅糧,若是兩國再行開戰,那其中的損耗恐怕民部那邊就該吃不消了。

劉政會是大唐宿老,太原元謀功臣,在朝堂地位頗高,尋常人自然不會當面與他難堪,但蘇世長卻偏偏是個例外。

蘇世長官拜諫議大夫,向來一直諫聞名於世,當初李淵當國之時,蘇世長常常犯顏直諫,他連李淵的面子都不給,又怎會在劉政會面前畏首畏尾。

蘇世長聽了劉政會的話,當即回駁道:“劉尚書之言差矣,以往突厥強,而我大唐弱,大唐自當示敵以和,而如今我大唐已重奪朔方,國勢之強勝於突厥,已有鼎定突厥之機,又豈能送還前來投效的突利,斷了突厥舊部歸降之念。”

眼下突利降唐,正是給了突厥各部一個絕佳的表率,若是大唐善待突利,那突厥各部自然就會看到大唐的誠意,紛紛歸順,可若是大唐將突利交還了突厥,那無疑是堵住了突厥各部降唐的路。

李世民聽到了蘇世長的話,臉色一下子凝重了起來,蘇世長的話正是他最爲擔憂的地方。

早年李淵在位,大唐與突厥結盟之時,李世民曾與突利結爲異性兄弟。如今突利與頡利翻臉,前來降唐,若是李世民爲了自己的愛子,將突利交給了頡利,那那些尚未歸降的草原各部又該作何感想?

李世民是父親,也是皇帝,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帝。

他不僅要做皇帝,還要做功過三皇,名蓋五帝的千古一帝,而他要做這千古一帝,突厥便是橫亙在他面前的一塊大石,李世民必須要將這塊大石搬開。

李世民聽了兩人的話,思慮了片刻,對衆臣道:“頡利其人,乃野心之輩,眼下他討突利求和不過是權宜之計,當不得真,和談之事莫要再提。”

李世民的話幾乎已經是在給蘇世長與劉政道的爭論蓋棺定論,突利,他是絕不會送還頡利了。

李世民的話也正和殿中衆將的心思。

自打武德九年,頡利北伐,逼地大唐君臣立城下之盟,求和渭水,大唐軍方上下無一不以爲恥,無一不想擊敗突厥,以突厥人的血來洗刷他們曾經受過的恥辱。

李世民話音剛落,左衛將軍侯君集出列道:“啓稟陛下,如今突厥勢弱,我大唐又新得朔方之地,末將以爲此時當趁勢起兵,北伐突厥,平定頡利,已洗渭水之恥,建我大唐不世之功。”

去歲大雪,突厥元氣大傷,實力十不存七,而今年開春後,突厥又連遇磧北、朔方兩敗,實力早已不比當年。

此時突厥正是內憂外患,疲敝之時,若是在此時北伐,以突厥眼下的狀況未必便是大唐的對手,確實不失爲良機。

平定突厥,這也是李世民一直以來的目標,當他自侯君集口中聽到這句話時,心裡也是突然一陣激盪。

李世民的皇位得之不正,他至今仍居東宮,他太需要一場大勝來爲自己正名,而北伐突厥便是他最好的機會。

但李世民少年從軍,出身行伍,對於戰爭,他有着敏銳的嗅覺和觀察力,李世民雖然想要這份蓋世之功,但他絕不是如頡利那般自大狂妄。

李世民看着下首坐着的李靖,問道:“君集之言,藥師以爲如何?”

李靖聽到了李世民的問話,站起身來,思慮了片刻,回道:“臣以爲眼下還不是良機。”

對於李靖的回答,李世民早有料想,否則他也不會單單要詢問李靖的意思。李靖之才遠在侯君集之上,當世少有能與之相匹者,這也是李世民逢此大戰要與他垂詢的緣故。

不過侯君集年方三十,正當壯年,正是渴建功業的時候,侯君集聽了李靖的話,心有不甘地問道:“眼下突厥弱,而我大唐強,正是北伐良機,李尚書之言何意?”

李靖看着侯君集的樣子,自然知道侯君集之意,李靖回道:“眼下突厥固然疲敝,但我大唐連遭戰禍,也尚在休養生息之際。此時大唐與突厥若動干戈,縱然大唐勝了突厥,那也是慘勝,於國、於百姓何益?”

武德九年,突厥南侵,受突厥鐵騎蹂躪的關中西北部諸州方纔緩過氣來,而就在月前朔方大戰剛息,軍中餘糧也不甚充沛,若要與突厥征戰只能自各州郡強行徵繳。

若是此時急着與北伐,縱然是勝了突厥,大唐也傷了元氣,得不償失。

李世民聽了李靖的話,點了點頭,對殿中衆臣道:“藥師之言正是朕之所想,此時若言北伐,還非良機。”

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
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三章 召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章 一箭雙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