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伴君如伴虎

伴君如伴虎

今天,曹丕召來了陳羣和司馬懿兩個尚書檯的首領在偏殿議事,從一開始氣氛就隱隱帶着幾分莫名的弔詭:就在四日前,曹丕下旨在內廷設立了專門負責批詔用璽的“中書省”,以太學祭酒博士孫資爲中書令,以大內首席議郎劉放爲中書監。這樣,他又一次在攬權之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分掉了尚書檯奏章的最終裁決之權,讓中書省與尚書檯相互制衡。

爲了不致引起尚書檯的激烈反應,曹丕起用的中書監、中書令是與陳羣、司馬懿關係不錯的孫資、劉放。他也希望能將這一次的分權行爲所帶來的朝野震盪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時,他還下達明詔規定:中書監、中書令的官秩永遠限定爲正四品,從而讓各部尚書在政治地位上永遠保持對中書監、中書令的優越感。其實,他這就是故意在尚書檯與中書省之間埋進內外不和的“楔子”,刻意給這兩個樞要機構的人員當中塞進一些矛盾,以便自己能夠居中平衡調控雙方、永遠立於高高在上的王者之位。

尚書令陳羣肯定對曹丕這樣露骨的制衡手法是暗暗不快的。所以,今天他一進偏殿,眉宇間就帶着一絲隱隱的慍色。而司馬懿卻沒有像陳羣那樣惱恨交加,只因孫資、劉放和他自己都是潁川荀門出身,而且平日裡自己在私底下與他倆的關係經營得也很到位,相對於陳羣,他倆甚至更買他的“賬”——他相信:中書省、尚書檯“兩位一體”式的運轉,在自己的尚書僕射任職期間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曹丕想通過孫資、劉放來刻意制衡自己與陳羣,只怕有些一廂情願。

“司馬愛卿,前段時間你到河東、含陽、野林等郡去體察蝗蟲災情,可真是辛苦你了。朕一直忙於軍國瑣務,還沒來得及慰問你呢。”曹丕滿臉堆笑,用手指了一指玉几上那隻從龜茲國進貢來的瑪瑙碗。司馬懿定睛看去,卻見那碗上面熱汽騰騰,一陣陣清爽的粥香撲鼻而來。這時,他又聽得曹丕繼續款款而言:“這是朕用孟達敬獻上來的嘉禾稻米熬成的一碗‘八寶香粥’,你且嘗一嘗罷!”

司馬懿雙眼一紅,淚珠兒頓時一串串地滾落了下來:“訪民問飢、賑災助農,此乃微臣分內應盡之責。陛下賜予這‘八寶香粥’的如天隆恩,微臣何德何能何以堪之?”

“司馬愛卿如何當不起?這本就是你該當受起的……”曹丕將瑪瑙碗捧了起來,向司馬懿緩緩遞去。

司馬懿正推辭之間,目光往旁一掠,瞧見陳羣一臉漠然地看着自己這邊,當下心念暗動,便肅然奏道:“陛下……陳令君爲鎮國首輔、百僚之長,自此番河南蝗災氾濫以來,他也是日夜揪心不止。當日在微臣與王侍郎出京察訪之前,他對微臣此行亦是叮囑備至……陛下賜粥之恩,微臣豈敢當着陳令君的面覥顏獨享?!”

曹丕聽了,臉上表情頓時猶如死水一般滯住了。他的臉色只是僵硬了一剎那,馬上又笑容燦爛起來:“唔……司馬愛卿說得是!說得是!朕讓內侍再拿一隻玉碗過來,朕要親自爲你們兩位愛卿執匙分粥而賜食之……”

“陛下不必如此多勞了。您待微臣的天恩,微臣永遠感銘於心。”陳羣目光深深地凝視着曹丕,悠悠然開口了,“司馬僕射代君訪災、勞苦功高,該當獨享您的賜粥隆恩的。”

司馬懿見到自己已將陳羣心底的暗忌之情,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巧妙轉移了出去,這才暗暗放下心來。他仍是謙辭了許久,終於推拒不過,只得接過那隻瑪瑙碗,在自己的坐席一側輕輕放下。然後,他從衣袖中取出那日牧陽縣老於頭贈送的一隻紅薯來,捧在掌心裡,向曹丕滿面含笑讚道:“陛下……請恕微臣失禮:微臣要就着這隻從河東郡帶回來的紅薯和着您所賜的御粥一道吃下,纔會覺得自己是‘上不負君恩,下不愧民託’,纔會覺得香甜可口。”

“哦?這隻紅薯是從河東郡帶回來的?怎麼?它也是什麼‘祥瑞之物’嗎?吃起來很香甜嗎?……”曹丕聽罷,煞是驚疑,他往那紅薯身上瞧了又瞧,看到它也就一個拳頭般大,形狀也很普通,毫無奇特之處,根本沒有什麼“祥瑞之兆”可言。

司馬懿卻是一臉

虔敬地捧着那隻紅薯,平視着坐在對面龍牀御座上的曹丕,淡淡地說道:“啓奏陛下:這隻紅薯的味道其實不是十分香甜,甚至還有些澀口,它也沒有什麼‘祥瑞之兆’,僅是一件凡間之物而已——但它是微臣在河東郡巡察災情之時,中途邂逅一位農夫老漢,送給微臣果腹充飢的一份‘心意’……陛下也許不清楚,自從上月中旬蝗災從天而降,河南一帶的百姓幾乎都是用這個東西勉強果腹充飢了。”

“這……這……”曹丕雙眼直盯在那隻紅薯上,光亮的額角上不知不覺中已經滲出了細細密密的汗珠。

“就是這個東西,只怕他們也吃不了幾天了!災民都那麼漫山遍野、刨地三尺地去挖——地裡的紅薯再多,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吃光的……”司馬懿低頭看着那握在掌心的紅薯,仍是淡淡然地說着,眼角卻有清淚緩緩靜流而下。

曹丕臉上的表情愈發地不安起來,他的龍牀御座上就像插了一根根尖利的鋼針,扎得他坐也不是、臥也不寧。

這時,陳羣卻沉沉地嘆了一口氣:“司馬僕射,這河南百姓也算是比較幸運的了。當年羣雄割據、中原淆亂之際,他們那時連草根、樹皮、白蒜土都要又挖又刨地弄來啃吃……現在,他們手頭還有紅薯充飢,應該也不錯了……”

曹丕聽了,更加啼笑皆非。他一咬牙根,龍顏一凝,慢慢開口了:“朕應天受命、開國撫民,豈能坐視天下饑民嗷嗷待哺?唉……司馬愛卿、陳愛卿,前幾日辛毗、桓範也都找到朕泣訴過民之疾苦了!朕反覆思量,已經決定,今年暫時只從朔方遷徙三萬軍戶、士家前來京畿安家落戶。這個底線,朕是絕對不能退讓了!”

司馬懿微一沉吟,轉過頭去與陳羣交換了一下眼色,一齊深深叩下頭去:“陛下心繫饑民、仁如堯舜、恩澤四海,實在是聖明之極!臣等代豫州、司州等萬千士民深深謝過陛下的無上隆恩了!”

曹丕聽到他倆這般說來,臉上這才流露出了一股由衷的興奮之情。他大袖一擺,端正了身形,展顏笑道:“朕也是儒門出身的天之驕子,豈不懂得荀子‘愛民而安,好士而榮’的至理名箴?陳愛卿、司馬愛卿,朕還知道你們一直在爲籌措南征軍餉而暗暗焦急。你們放心,朕已經親自給你們籌到了數十萬石軍糧,不久便會撥到太倉裡來的。”

陳羣和司馬懿一聽,不禁面面相覷:這位陛下還當真有些門道,他能從哪裡一下就籌措得到數十萬石軍糧?……

偏殿中靜了片刻,曹丕又從御案上拿起厚厚一疊奏摺來,握在掌中,眉頭微皺,神色凝重,徐徐開口而道:“對了,還有一件棘手之事,朕須得與二位愛卿商議一下。御史臺那邊,華歆大夫遞來了一班監察御史的聯名彈劾表,他們彈劾的竟是太尉賈詡——認爲是賈太尉失職失德而導致河南天降蝗災、涼州出現‘青虹貫日’之兇象的,所以,賈太尉應該引咎辭職……”

司馬懿二人聽了,都是暗吃一驚:按照前朝制度,“三公”之位雖隆,但若逢“天、地、人”出現災異之象,則必當代君受過、引咎辭職。而且,這種因災異而策免“三公”之制,還有一種特定的對應關係:太尉之職掌天,所以若有天變、天旱、日食、蝗災等災異,太尉則必被退職;司空之職主地,所以若有地震、山崩、洪水等災異,司空則必被退職;司徒之職涉及人事,所以若有瘟疫、妖異、民變等災象,司徒則必被退職。而此番御史大夫華歆,很顯然就是根據這一制度慣例來糾集手下聯名彈劾賈詡的。

“……兩位愛卿亦是通曉典章禮法之宿儒,朕對華大夫和諸位御史的這些彈劾表當如何處置,不如二位有何建議?”曹丕雙目緩緩擡起,亮若閃電地正視着他倆。

司馬懿側眼瞟了瞟坐在自己左側的陳羣。陳羣身爲尚書令,依照官秩順序,他自然是應當先行回答這一問題的。他雙眉一垂,斂色而道:“這個……啓奏陛下:以天降蝗災、‘青虹貫日’之兇象而歸咎策免當朝太尉,似乎乃是古之典制,本不該違逆。但是賈太尉又於我大魏有輔國翼戴之不朽功勳,彷彿亦可法外加恩、不可輕斥……這實在是左右爲難之

事,微臣也不敢妄議。”他口頭這麼說道,其實心裡是清楚的:御史大夫華歆一向不服賈詡以西涼寒士之身而位居其上,總是懷有“拉他下馬,取而代之”的陰晦私意,如今終於逮到了“天降蝗災”“青虹貫日”機會,他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了——華歆爲人之執拗橫蠻、狂妄自大,陳羣也是曉得的,也不好前去招惹。而且陳羣素來喜好“浮光遊移”,不願得罪朝中任何一方——他身處華、賈交爭之際,卻仍是和往常一樣抽身而出、站到彼岸,不去趟那一蹚渾水。

“那麼,司馬愛卿,你的意見呢?”曹丕將灼灼的目光緩緩投射向了司馬懿。

司馬懿猛一咬牙,雙袖一拱,面色一正,鄭重答道:“陛下,請恕微臣直言:微臣毫不贊成華大夫和諸位御史的這般做法!溯本究源,因天地災異而歸咎策免三公之制,本就是前漢庸主成帝劉驁之時,爲避君之謬而歸咎於臣的鄙陋之舉,如同‘掩耳盜鈴’‘諱疾忌醫’,不足爲法。如今陛下德比堯舜、應天受命、吏治煥然、四海澄清,更當革故鼎新、建綱立紀以垂範萬世!

“陛下您不是念念以一代聖君漢文帝爲楷模嗎?漢文帝曾言:‘天生萬民而爲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佈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而上古大帝商湯當年爲民祈雨之時亦曾有言:‘餘一人有罪而勿及萬夫,萬夫有罪而在餘一人,勿因一人之不敏而使上蒼鬼神殃民之命。’陛下何不依漢文帝、商湯君之箴言而革除弊制、毅然行之?屆時,天下臣民將無不心悅誠服!”

曹丕聽了,靜靜地坐在那裡,臉色忽明忽暗,半晌沒有吭聲。

司馬懿知道要曹丕這樣一個虛榮心極重的人像漢文帝那樣“歸咎於己而勿移於人”,實在是有些困難,但因一時蝗災與“青虹貫日”之天象便策免責退賈詡,又實在是有失公允,他只得硬起頭皮繼續苦口婆心地向曹丕奏道:“陛下……因災異而策免責退‘三公’,此例不可妄開啊!天地之災時有發生,誰能銷之無餘?商湯之世尚有大旱之災,又何況今日之世乎?賈太尉今日被免,難保鍾司徒、王司空等人他日亦不會被免……可是,他們都是在當年東宮立嗣之爭中全力擁戴您的元老重臣啊!您豈會忍心藉着縹緲幽遠之災異邪說便將他們驅出廟堂?此舉實乃令親者痛而仇者快啊!真不知孫權、劉備他們若是聞知賈太尉被免職退位一事該會何等地狂喜雀躍!況且南征之役若興,京都後方卻無賈太尉、鍾司徒、王司空等元老重臣坐鎮撫定,陛下難免會有後顧之憂啊……”

聽到這裡,陳羣也不得不爲之慨然動容了:“陛下,聽了司馬僕射一席話,微臣甚是折服。關於因一時天災責退賈太尉一事,確是失之於苛,有請陛下三思啊。”

曹丕默然良久,終於緩緩開口而道:“唔……既然二位愛卿都爲我大魏基業永固而如此憂深思遠,朕又豈會顧惜區區顏面乎?待會兒下來後,朕會降下親筆手詔給御史臺那邊的‘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shěng,災異),勿復劾三公。’兩位愛卿以爲如何?”

司馬懿與陳羣齊齊在座席上叩下頭來,以額觸地,久久不起,恭然讚道:“陛下‘見善如在已,從諫若順流’,實乃聖明仁慈之君,臣等敬服。”

曹丕臉上的笑意一現即隱,雙眉微微一蹙:“不過,華大夫那個人,最是喜歡固執己見的了,他若是一時賭起氣來,只怕也有些難辦……”

司馬懿這時方纔仰起頭來看着曹丕,款款答道:“陛下,依微臣之見:華大夫此人亦並非如陛下所言,就真的膽敢聖諭面前妄加違逆,他素與司隸校尉董昭大人交好,您可派董大人前去他處代君宣詔,他自然就不會當場失態發作了。

“其實,華大夫也是如俗諺所講的‘走到哪座山,就唱哪支歌’的圓通之士,您若真是擔心他會一味蠻鬧,不如將他平調到司徒之職,與鍾大人調換一下位置瞧一瞧:微臣保證他日後必定再也對此無話可說……”

曹丕聽完之後,眉頭不禁徐徐舒展開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本章完)

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回龍灣偷襲第十章 魏代漢主_孫權大獻殷勤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大隱隱於朝第七章 搶奪夏口_藏兵於民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收復新城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永別了,昔日的盟友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九品中正舉士之制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空殼”擋箭牌第一章 司馬懿對內的無間道_嫁禍天子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曹操倉皇北顧司馬懿吃三國2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出師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假話要真說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司馬懿的佈局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司馬孚殺青芙滅口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周瑜的戰船第一章 司馬懿初掌兵權_宗室重將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操晉封魏國公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周宣解夢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曹丕這顆棋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青雲山莊,秘密據點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梟雄曹操也說要忍!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懷疑與信任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周宣占卦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青芙被抓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援軍天降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陽臥龍——諸葛亮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備戰東關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孔融楔子 司馬家族的異夢_殷王玉印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袁紹兵敗身亡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丕脫穎而出第七章 蜀魏之爭_諸葛亮偷襲上邽原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離間計第四章 火燒連營_連環計連戰船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青芙被抓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舉事在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青年小吏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司馬懿大壽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出山!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孫權移禍荊州第八章 曹爽惡事做盡,司馬懿待時而發_排除異己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天生奇才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四面下注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化敵爲友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司馬懿的城府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永別了,昔日的盟友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司馬懿的官路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破格擢賞第八章 曹爽惡事做盡,司馬懿待時而發_排除異己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憋屈的蔡瑁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奪民心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難做的官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屈伸之訣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和氏璧的傳說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以兵養兵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曹操借刀殺孔融第五章 暗礁突現_賈詡這個絆腳石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眼線遍佈,盯緊曹魏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陽臥龍——諸葛亮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後花園裡的秘密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曹操倉皇北顧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塵埃落定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突然“癱瘓”又新婚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舉事在即第二章 退吳之戰_算無遺策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軟蛋太守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最壞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曹操借刀殺孔融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丕算命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曹操倉皇北顧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內憂外患的漢室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朝中新局第一章 司馬懿初掌兵權_錦囊妙計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神秘的“觀風巡檢”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曹操借刀殺孔融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魏宮立嗣的主導者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曹操一錯再錯,還會錯第五章 暗礁突現_賈詡這個絆腳石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神秘的“觀風巡檢”第四章 火燒連營_潛龍在淵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真正的韜晦之術楔子 司馬家族的異夢_司馬懿出生的那一天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謠言四起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方瑩死而復生司馬懿吃三國2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地牢中的美人第三章 從名師,學帝王之術_讀《史記》,觀天下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唱雙簧籠絡崔琰第七章 蜀魏之爭_木門道的捷報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假話要真說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
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回龍灣偷襲第十章 魏代漢主_孫權大獻殷勤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大隱隱於朝第七章 搶奪夏口_藏兵於民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收復新城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永別了,昔日的盟友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九品中正舉士之制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空殼”擋箭牌第一章 司馬懿對內的無間道_嫁禍天子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曹操倉皇北顧司馬懿吃三國2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出師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假話要真說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司馬懿的佈局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司馬孚殺青芙滅口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周瑜的戰船第一章 司馬懿初掌兵權_宗室重將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操晉封魏國公第八章 帝室的沉浮_周宣解夢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曹丕這顆棋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青雲山莊,秘密據點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梟雄曹操也說要忍!第五章 諸葛亮揮師進犯_懷疑與信任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周宣占卦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青芙被抓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一箭三雕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援軍天降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陽臥龍——諸葛亮第六章 曹爽威信驟減,司馬懿欲清內患_備戰東關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孔融楔子 司馬家族的異夢_殷王玉印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袁紹兵敗身亡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曹丕脫穎而出第七章 蜀魏之爭_諸葛亮偷襲上邽原第十章 司馬氏權傾朝野_離間計第四章 火燒連營_連環計連戰船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劍一旦出鞘,就要一招制敵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青芙被抓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舉事在即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青年小吏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司馬懿大壽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出山!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孫權移禍荊州第八章 曹爽惡事做盡,司馬懿待時而發_排除異己第五章 司馬兄弟招兵買馬_天生奇才第三章 掃平叛將孟達_四面下注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化敵爲友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司馬懿的城府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永別了,昔日的盟友第六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_司馬懿的官路第四章 掌控曹家半壁江山_破格擢賞第八章 曹爽惡事做盡,司馬懿待時而發_排除異己第二章 司馬徽蠱整水師_憋屈的蔡瑁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奪民心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難做的官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屈伸之訣第八章 司馬懿密盟孫劉_和氏璧的傳說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以兵養兵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曹操借刀殺孔融第五章 暗礁突現_賈詡這個絆腳石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眼線遍佈,盯緊曹魏第一章 入仕丞相府_南陽臥龍——諸葛亮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丁儀的選擇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司馬父子縱議天下大勢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後花園裡的秘密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曹操倉皇北顧第九章 暗通賈詡,助曹丕上位_塵埃落定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突然“癱瘓”又新婚第九章 滅曹爽,司馬懿獨攬大權_舉事在即第二章 退吳之戰_算無遺策第七章 裝癱拒入曹營,密謀大計_曾經如此地接近死神第四章 三寸之舌,智退董卓殘兵_美人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軟蛋太守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最壞的敵人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師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曹操借刀殺孔融第六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_曹丕算命第五章 戰後的掃雷工作_曹操倉皇北顧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內憂外患的漢室第三章 魏帝的反擊_朝中新局第一章 司馬懿初掌兵權_錦囊妙計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神秘的“觀風巡檢”第二章 漢曹不兩立_曹操借刀殺孔融第八章 魏太子之爭_魏宮立嗣的主導者第四章 曹操一出錯,司馬氏笑了_曹操一錯再錯,還會錯第五章 暗礁突現_賈詡這個絆腳石第七章 建奇功,遭外放_神秘的“觀風巡檢”第四章 火燒連營_潛龍在淵第十一章 埋首庶務,籠絡人心_真正的韜晦之術楔子 司馬家族的異夢_司馬懿出生的那一天第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_謠言四起第三章 弱曹四步走_方瑩死而復生司馬懿吃三國2第七章 欲擒故縱,司馬懿告老還鄉_地牢中的美人第三章 從名師,學帝王之術_讀《史記》,觀天下第六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_唱雙簧籠絡崔琰第七章 蜀魏之爭_木門道的捷報第五章 隱姓埋名,初入仕途_假話要真說第二章 回鄉招兵屯糧,蓄養死士_糧草第七章 搶奪夏口_聲東逃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