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大慶殿內,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聽着趙桓的問話,陳東低垂着頭,也就在這霎時之間,他的一生竟也迅速在眼前拂過。
這陳東生於元祐元年(1086年),河北真定府人士,家中“自五世以來,以儒嗣其業”,不過他的仕途卻是多了些多了舛難,他本是靖康元年便以真定府貢士身份入得國子監,然而在國子監中修學的五六年間,雖然每次應試都是名列前茅,但卻一直未能考取一個正式的功名。
而且平時,在太學生中屬於大齡學長的陳東又喜歡領頭在東京城裡搞事,雖有名聲之外,但多是呼他爲狂生,久而久之性格便也日趨灑脫,以至於名聲雖然響亮卻仕途無望。
以前陳東都做過哪些努力也就不提了,這次東京被圍卻是叫他找準了天賜良機,竟也憑着黃傑勤王卻不得入東京的事由,好好的鬧騰了一番,一口氣竟然叫他參倒了“十四賊”,雖然這“十四賊”的貶黜力度就目前看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但至少他陳東的大名卻是響遍了東京內外。
而眼下,憑他一介太學生,本是沒資格上朝,更別說上這大慶殿中的正朝,但卻是因爲他的一封上疏,如今卻獲得瞭如此殊榮,如果今日在文德殿前點卯之時,沒有聽了王黼的一番敲打的話,那麼今日便應該是目前在爲止陳東生命中最爲風光的一天了。
可問題壞就壞在王黼偏偏就拿話好好敲打了他,並且敲打得非常的明白和意思明確直白,這也就在無意間把陳東自己吹起來包裹自己的泡泡“波”的一聲破掉了。
陳東這人,能從童生、生員、貢士一級一級的爬上來,他當然是不傻的。現在想起來,這上書扳倒“十四賊”的事情未必就是憑了自己的聊聊數語便建成此大功,或許根本就是今上趙恆也是早就想弄這十四人,卻找不到人來捉刀,而自己自以爲投着了機,取得了巧,一紙疏文呈遞上去,便得此奇功一件。
那麼接下來,太上趙佶賴在鎮江不歸的事情,也未必只有自己能看得明白,或許正如王黼所提點的那樣,今上趙桓早就弄明白了,卻苦於沒有一把鋒利的刀和拿刀的人……
想到此處,陳東的身子不由一抖,下意識的就想要摸一摸懷裡揣着的書札,但他急忙又按捺下去。回想起王黼之前的話,或許這今上趙桓未必真拿不出能治太上的大招,只是這些大招不管是拿出來還是使起來都不是很好看,那麼他便只能設法將這不怎麼好看的大招做一些包裝了。
至於說包裝,不過是早有打算之下,便等了像是他陳東這般的人物來提,到時不論對錯都可稱“此計爲陳東所獻”,成了自然有賞。若是敗了,出了這謀,劃了此策的陳東自然也就成了替罪之羊。
不過,一早陳東想的倒也是爲趙桓出了這謀,劃了此策,做好了一旦受了重用自然飛黃騰達的美夢,若是不王黼特意來點他,怕也難醒過來。也不想想,參倒十四賊或許本就是趙桓本就要貶黜他們,可如今要下手的卻不是別人,而是趙桓的親爹,如今這大宋的太上皇。
好嘛!你去給做兒子的出主意弄他老爹,這萬一要是弄失敗了,太上皇復辟成功,出主意的人是不是死定了?再要說如果以萬分之九九九九的概率成功了,想來這出謀劃策的人未必就能落了個好下場,說不定到時那坑爹成功的兒子就會一棒子把出謀劃策的人打翻在地,然後指着他與衆人道:那啥啥,卻不是我要坑爹,是這人慫恿我坑爹,我其實還是很愛我爹的,我這就弄死他給我爹報仇了哈!
仔細一想,這不就是商鞅作法自斃的套路,簡直一毛一樣了有木有?
看看,這商鞅爲秦國變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罪了秦國上上下下的貴族階級,等秦孝公一死,秦惠王爲了安撫秦國的貴族階級,便立馬弄死了他,但還是要用他的法去強大秦國。說白了,商鞅的到底好壞不說,也不過就是秦孝公父子用了商鞅這二百五的刀把子把秦國的貴族階級給收拾了一番,然後又把這二百五刀把子給收拾。
卻也說,就在這霎時之間陳東腦海中的想法千千萬萬,但他也是在瞬間想通了此節,在猶豫了數息之後,終於忍住了從懷裡掏出那“下篇”的衝動,硬着頭皮答道:“陛下,學生到有雖有淺見,卻也不敢妄言。”
“朕敕你無罪,且道來就是!”趙桓早就料到陳東定然有此一縮(說),便也直接出招封了他的退路。
陳東腦筋一轉,如今他懷裡的“陰毒”成策既然不能再拿出來使用,便也得想了個辦法好糊弄過去。也別說,急切見竟也叫他想了出來,便也拱手道:“陛下,使能臣出京,赴東南催促太上鑾駕起行歸朝,是爲下策也!則遣使不若陛下親赴鎮江恭迎,但即便陛下親去,也不過是中策而已。因此,學生以爲,今歲先是有太上禪位與陛下,古往今來之歷朝,皆不曾見,此乃是我大宋文治中興之兆也,此其一!然,又有北寇禁犯,賊軍橫亙城下,圍困京都,幸得陛下指揮若定,智退其軍,保大宋國祚得繼,正是武功也,此其二。國都受困,天下義士紛紛勤王,北寇急逃也難脫殲滅之厄,遭此一役,卻天下歸心,皆爲陛下所用,此乃國之祥瑞也!如此,陛下既有文治,亦得武功,又有此祥瑞,可赴泰山也!”
陳東一番長篇大論,聽得趙桓先是迷糊,再是自得,待到陳東最後圖窮匕見,說他可去泰山的時候,卻是叫他一時間驚訝得瞠目結舌,眼都直了。
這這這……這不是在研究親爹太上趙佶可能搞復辟的事情麼?
怎麼弄的,莫名其妙就要去泰山了?
趙桓當然知道陳東話裡的去泰山是什麼意思,也就是去泰山封禪,泰山乃是“祭地”,輕易不能出宮的皇帝,正常情況下是不能亂去泰山的,只有皇帝做得十分牛逼的情況下,才能跑去泰山,歷史上真正跑去泰山封禪還真不多,也就秦始皇、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本朝的宋真宗。
等等,好像哪裡不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