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應急中心

王靜輝的雙季稻實驗,英宗趙曙也是知道的,蜀國公主身邊隱藏的密探也把王靜輝頻繁出入試驗田的消息傳送回來過,但趙曙從來就沒有指望王靜輝能夠從這塊試驗田中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以前王靜輝的奏章中雖然也說起過雙季稻在楚州試種的意義,但他也不過是一笑了之,不過這次早稻和晚稻的稻穗都在這裡了,奏章也寫明瞭這次試種的效果和分析,那些密探也傳回消息,證明了雙季稻畝產八石的消息是真實的。這簡直是讓趙曙喜出望外:大宋最近連年災荒,常平倉國庫糧食頻繁調出賑災,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虧空,雙季稻的產量幾乎能夠達到一般畝產量的一倍,可以快速填補糧倉的虧空,今後如果再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的時候,就是賑災他的心中也有些底氣。

王靜輝的這兩捆稻穗給大宋高層統治者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毫無疑問,他所提出明年大範圍的推廣雙季稻的奏章毫無阻礙的便被通過了。接下來衆人討論的焦點便是王靜輝提出要建立一個專門管理賑災糧食的機構,將國庫和各地糧倉中關於賑災的部分錢糧統一規劃到這個部門之下進行集中式管理,以便防止這部分用來賑災的糧食被各個地方官所挪用。

相對第一項王靜輝要求推廣雙季稻的奏章,這份奏章卻遇到了阻力——參知政事趙桀的反對,而且還是非常的理直氣壯,趙桀認爲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反而會使原本龐大的官員系統更加膨脹,並且這一措施也會使地方官員感到不便。

與王靜輝地預期相反地是。原本擔心受到反對的主力。三司使韓絳卻出人意料地支持,並且還搶在正要發言的司馬光之前提出贊成:“臣以爲組建這樣的新機構並不會擴大官員的數量。大宋現在無法安置地官員數量是在職官員的兩倍,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組建這樣的機構,駙馬也在奏章中詳細的介紹了:這個國家緊急狀況應急中心是歸屬於三司之下,專門負責調配各地災區賑災糧食所用。除了向各地派出檢察提舉外,不用再額外增加官員數量。”

英宗趙曙聽後點點頭:派遣官員並不是什麼問題,他也爲這麼多等候差遣的官員而感到頭痛,如果全部裁汰肯定會打擊士林的積極性,他們可都是十數年的寒窗苦讀,這與大宋提倡的文治產生衝突,甚至可能會動搖大宋國本,不過他還是擔心在實行過程中會遭到地方官員的抵制。

司馬光是最支持建立國家緊急狀況應急中心的人,畢竟這個機構專門應對地便是近幾年來大宋境內頻發的自然災害。他做過地方官,正如王靜輝奏章中所說的那樣。地方官員雖然有通判能夠遏制其權力,但挪用國庫在地方上的儲備,那是經常事,地方常平倉虧空都快成爲公開的秘密,一旦發生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常平倉的虧空將會成爲致命的漏洞。

這次河北大旱地災情比較嚴重,如果河北的常平倉充滿的話,災民斷不至於流入汴都開封。而且常平倉不挪用,賑濟災民的時候朝廷也可以省下了不少運費,最重要的便是在賑災過程中能夠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司馬光敏銳地看到王靜輝之所以寫這道奏章,其最大的目的便是能夠在發生災害的時候能夠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如果災區的情況得到穩定緩解,到時候可以避免廂軍規模的膨脹。

韓絳的發言結束後。司馬光、歐陽修等贊成的人連續發言,相比之下趙桀的反對便蒼白無力起來,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大臣能夠支持王靜輝,說到底還是因爲他寫給那些比較熟識重臣的解釋信件所起到的作用。王靜輝知道僅憑自己的一道奏章要想得到他們的支持,未免太單薄,給這些重臣寫信除了可以把自己的意圖表示更清楚明瞭,還能夠增進他與這些大臣的關係。

現在給王靜輝來信的朝廷重臣也是越來越多,除了韓琦、郭逵、富弼、歐陽修這些常客外,司馬光最近給他寫信的次數也頻繁起來、還有吳奎、張方平等人的來信。他寫給朝廷重臣的信件雖然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反對,但至少不會產生太大的誤會,最起碼也必須使自己站在公理的高度,而不是憑藉這些政策爲自己謀取利益。

其實王靜輝向英宗趙曙上這道奏章除了要把賑災的糧食儲備穩定下來外,還有便是針對即將上臺的王安石。此時王安石的聲勢遠比原來的歷史弱的多,不僅升官的速度大大折扣外,受到皇帝的關注程度也遠不及歷史上的那樣,但王靜輝知道,憑藉王安石巨大的社會聲望和與朝廷各方面的大佬的關係,他被啓用那是早晚的事情。

王安石最得意也最有把握的青苗法被王靜輝搶先給“盜版”了,從他所瞭解的熙寧變法的歷史中,他知道發動熙寧變法的資金幾乎都是來自常平倉,以至於地方常平倉空虛,在災害來臨的時候,地方政府根本就沒有能力來賑災,尤其是那場河北的那場大旱災加蝗災發生後,更是徹底動搖了王安石的地位,造成了他第一次辭相。他的這道奏章可以將常平倉相當數量的物資給封固起來,至少在賑災上地方政府不至於什麼事情都做不了,而剩下的資金除去地方政府的日常開支外,能夠讓他動用來發動變法的資金就很有限了,這樣提前制約了變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大宋治平四年十月,由三司使韓絳牽頭組建大宋國家緊急狀況應急中心成立了,緊接着便是下放了新任命的五十多位檢察提舉奔赴大宋各地,來檢查各地常平倉的儲備情況,按照王靜輝奏章上的賑災款項地比例來進行封存部分資金。嚴禁地方政府對這筆賑災儲備錢糧挪作他用。這些封存地固定數量賑災所用的糧食。會在固定年份進行更新,淘汰陳糧。或是在市場上出售,或是用來釀酒等用處。

王靜輝在楚州當然對此做好了準備,他早就接到了老丈人地手諭,對此他也是欣喜異常:各地常平倉賑災錢糧以這麼一個機構給固定下來後。以後誰要是再打這筆錢糧的注意可就難了,第一個便會遭到三司使的反對,恐怕最大的反對還是來自於那些還沒有得到安置地官員。這也是王靜輝在多次考慮後纔想到的,大宋的這些冗官他是沒有什麼好辦法,如果貿然裁汰,那就是得罪了整個文人階層,自己離完蛋也就不遠了,能夠給這些多餘的官員找到位置,他們也會感謝王靜輝,這些人自然成爲因爲王靜輝的政策而受益的人。到時候他們自然會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羣人的力量還很小,但也會慢慢的壯大。

王靜輝現在越來越感到王安石的力量和聲望了,不僅是剛剛和自己有聯繫地三司使韓絳就不用說了,單是從潁王趙頊、司馬光、歐陽修、韓琦的來信中,王安石的名字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但令他比較放心的是自己的老丈人英宗趙曙似乎對王安石並不是很感冒,自王安石被提拔到翰林學士後。他的升遷之路就暫時關閉了,好幾個月還是待在翰林學士的位置上,而不是像原本歷史中那樣,幾乎是以火箭速度升任到參知政事,韓琦告老辭相後便迅速填補了韓琦所留下來地權力真空,升職爲執政位。

從趙頊的來信中。王靜輝知道現在的王安石似乎和趙頊的來往日漸頻繁,這多半是拜韓絳所賜,有他在趙頊的耳邊吹風,就是趙頊不想見王安石也難。不過趙頊現在還處於觀望之中,王安石的學說和觀點固然能夠吸引這位年輕氣盛地儲君,但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王靜輝更是神奇無比,而且至少已經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流入國庫,緩解了大宋財政的現狀。

王靜輝也把握到了趙頊目前的狀況,他當然不能坐視王安石把自己寄託在趙頊身上的希望給磨滅掉,只要是潁王趙頊的來信中說“安石先生認爲如何如何”,他便以此爲中心展開討論,並不是要把王安石的觀點全部駁倒,而是採用推演論的方法來給他解釋其中的利弊,藉此來消除王安石對趙頊的影響。

從王安石和趙頊的來往當中,王靜輝也可以感到王安石對英宗趙曙的不滿,畢竟在提拔他任翰林學士後,王安石的聲望雖高,但韓琦、富弼、歐陽修、吳奎、張方平等人的資歷要比他強得多,英宗趙曙也不可能像歷史上的神宗那樣爲了提拔王安石,而把所有朝廷中樞大臣都給清洗了個遍,況且他的手下除了有穩重守舊派的韓琦和司馬光等人外,還有在楚州正在尋找出路的駙馬王靜輝。

在英宗趙曙的眼中王靜輝雖然年輕,但駙馬穩重且足智多謀,方法多而且有效,當真是個難得一見的人才,所以他也並不着急把王安石提拔上來施展他的才能。英宗趙曙希望王安石能夠在翰林學士的位置上能夠多待上一段時間,等韓琦、富弼、歐陽修、吳奎等老一閥朝廷重臣隱退後,再把他提上執政位,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英宗趙曙對待王安石的安排,王靜輝只要略微一思量便能想到三分,畢竟宋朝的皇帝還是非常開明的,忌諱也是歷朝歷代皇帝中最少的,他們並不忌諱朝廷重臣提出立儲和爲子孫培養宰相的建議。所以對於王靜輝來說一是必須保證英宗趙曙那個垃圾身體的健康;另外便是抓緊時間,繼續給大宋財政開闢新的活路,以緩解財政壓力。

初冬的十月,楚州的天氣雖然也開始慢慢的變得寒冷起來,但王靜輝剛剛收穫了晚稻的豐收後,楚州的商業遠遠比他剛來楚州的時候要繁榮多了。楚州的街頭店鋪客棧林立,當初借貸給廂軍開客棧和酒樓的資金都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除了資金得到了回籠外,還掌握這客棧等產業相當大的股份。還有正在價格飛漲地地產。要是現在全部出手地話,興國銀行賺上兩三倍的利潤是絕對沒有問題地。

主持興國銀行的李管事再一次見識到了王靜輝的賺錢手段。雖然在主營業務青苗貸款上的收益並不是很大,但在給商業上地貸款卻斬獲頗豐,現在正是金雞下蛋的時候,他自然捨不得將這些正在瘋狂增值的產業賣出去。光是年底分紅已經讓所有的投資人的臉笑開了花,徐氏作爲大股東當然是收穫讓人眼紅,而那些當初沒有加入興國銀行的富商嫉妒的捶胸頓足:興國銀行的產業如果出售的話,大股東可以有優先購買權和享受優惠價格的福利。這裡面除了王靜輝和徐氏地股份可以達到這個要求外,其他的六家投資者各自所佔的比例太小,除非綁在一起,否則是享受不到這個福利的。

王靜輝和李管事在碰頭會議上經過仔細商量後,決定擴股來吸納更多的資金進入興國銀行。而興國銀行這半年來的運行效果也使得王靜輝改變了初衷:農業和商業都要成爲興國銀行的主業。用商業貸款的盈利來支持農業貸款地推行,商業地產和農業地產有了流通渠道,不怕虧錢。

王靜輝擴充興國銀行的規模。也是希望把楚州所有有實力的大商戶和富貴人家一網打盡,形成一個新的利益團體——楚州商團。王靜輝和徐氏現在都是大宋富甲一方的人物,就算擴充股本後,他們仍然能夠掌握超過三分之二的股份,興國銀行地操縱權還是掌握在他們兩家的手裡。王靜輝現在可以算是和徐氏有着深厚的互助背景,是徐氏最可靠的保護人,徐氏自然會全力支持王靜輝在政治上的發展。

當初王靜輝創建興國銀行最主要的作用便是爲青苗法服務,但楚州這裡被他弄得水旱不懼。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楚州的農業貸款收益雖然稱不上差勁,但與等量的商業貸款相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爲了讓興國銀行在楚州不至於本末倒置,王靜輝向英宗趙曙和朝中的那幾個最重要的大臣開始寫信了:希望能夠將楚州的興國銀行的經營範圍擴充到其他地區,來發展其他地區的農業和商業。在奏章中除了要求楚州興國銀行能夠擴大經營範圍外。王靜輝甚至還向英宗趙曙兜售了一筆買賣:開展客棧買賣。

此時的大宋客棧分佈狀況可不像王靜輝在後世讀武俠小說那樣分佈廣泛,在出要城市周圍還好些,幾乎每天都能夠碰到可以打尖歇腳的客棧,只要一遠離城市,客棧的數目大爲減少,幾乎走上兩天你都看不到一個茶棚,更別說客棧了。王靜輝來楚州的時候是走得水路,所以沒有住客棧的機會,但聽說如果要是走陸路的話,大多數都要寄宿在沿途的寺廟和道觀,甚至乾脆就在野外安營紮寨,風吹雨打,令出門在外的旅人苦不堪言。

王靜輝希望能夠依託大宋運力最繁重的幾條主幹道,沿途開設客棧,款項由興國銀行來貸款,朝廷只要出讓土地和廂兵即可,並且在賦稅上能夠給予一定的優惠,在利潤分成上採取四六分帳的原則,即興國銀行佔六成,朝廷佔四成。大宋商業貿易繁榮,在主幹道上來開客棧,盈利自然是可以預見的,並且在客棧工作的廂兵可以攜帶一定的武器,來負責客棧的安全,以保證客棧不被各路匪盜所騷擾。這樣除了能夠消化一批廂兵外,在稅收和利潤分成上,朝廷也可以有不小的斬獲。

這是一項龐大的商業計劃,王靜輝粗略的計算了一下,選擇了最有把握的三條陸路主幹道,恐怕也需要將近新建五十座客棧,因爲是試運行,所以客棧的居住條件也不用太好,只要能夠滿足來往客商和旅人住宿的需要即可,但就是這樣的客棧計劃也需要至少一萬五千貫的支持,好在在王靜輝的眼中,這些錢不算多,成與不成對他往後的計劃都沒有什麼大的妨礙。

不過在李管事的眼中,這項客棧的買賣的盈利預期肯定是穩賺的,根本不用擔心,但是和皇帝老子一起做生意,這可是他從來沒有敢想過的,生意人能夠跟皇帝一起合夥做生意,真是不知道這項生意對於自己來說是榮耀呢?還是定時炸彈?不過好在王靜輝是英宗趙曙的女婿,資金的安全性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就是各路“扒皮鬼”來客棧打秋風的時候,也要多少來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夠格。

第416章 勒索第411章 功成第110章 蟻穴第192章 難耐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274章 進步第168章 傳警第416章 勒索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69章 頂缸第7章 讓利第282章 定策第101章 來信第129章 銷路第387章 法律第41章 點撥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131章 新時代第127章 利誘第348章 試刀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57章 天機第329章 削藩第170章 預示第325章 內應第6章 贈杯第120章 志向第296章 反間第64章 懇求第251章 乘風第310章 衝突第32章 求助第279章 矛盾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94章 農書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410章 鐵與血第49章 彌合第315章 完勝第241章 持平第115章 退讓第329章 削藩第238章 宴請第273章 奠基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130章 一人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38章 收徒第390章 摩擦第389章 貿易第180章 默契第336章 鐵與血第32章 求助第319章 天變第65章 反覆第94章 農書第258章 統計局第377章 刺殺第221章 告辭第150章 賭局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70章 漸變第92章 郵政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369章 奴隸第430章 相聚第408章 逆襲第27章 新年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270章 推薦第421章 創新第408章 逆襲第134章 王靂第78章 制舉第394章 生疑第279章 矛盾第20章 言論之防第66章 互援第114章 大師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106章 賞賜第116章 伏筆第145章 急招第414章 做戲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352章 尾巴第234章 去職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139章 關節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35章 演戲第427章 廉政第326章 談判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72章 妙用第369章 奴隸第1章 英雄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386章 疑惑第35章 演戲
第416章 勒索第411章 功成第110章 蟻穴第192章 難耐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274章 進步第168章 傳警第416章 勒索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69章 頂缸第7章 讓利第282章 定策第101章 來信第129章 銷路第387章 法律第41章 點撥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131章 新時代第127章 利誘第348章 試刀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57章 天機第329章 削藩第170章 預示第325章 內應第6章 贈杯第120章 志向第296章 反間第64章 懇求第251章 乘風第310章 衝突第32章 求助第279章 矛盾第156章 股東大會第94章 農書第172章 以史爲鑑第410章 鐵與血第49章 彌合第315章 完勝第241章 持平第115章 退讓第329章 削藩第238章 宴請第273章 奠基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130章 一人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38章 收徒第390章 摩擦第389章 貿易第180章 默契第336章 鐵與血第32章 求助第319章 天變第65章 反覆第94章 農書第258章 統計局第377章 刺殺第221章 告辭第150章 賭局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70章 漸變第92章 郵政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369章 奴隸第430章 相聚第408章 逆襲第27章 新年第277章 民生與軍事第270章 推薦第421章 創新第408章 逆襲第134章 王靂第78章 制舉第394章 生疑第279章 矛盾第20章 言論之防第66章 互援第114章 大師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106章 賞賜第116章 伏筆第145章 急招第414章 做戲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352章 尾巴第234章 去職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139章 關節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35章 演戲第427章 廉政第326章 談判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72章 妙用第369章 奴隸第1章 英雄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386章 疑惑第35章 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