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夜半,穿越火線

bookmark

終於到了那一夜。

父母和祖父殷殷話別,我們孩子們一個個的吻別了祖父。

門外,夜色深沉,天空中有幾顆寒星,和一鉤冷冷的月亮。鄉下人都睡得早,這時早已入夢,四周雞不鳴,犬不吠,寂靜得令人心慌。

院子裡,我們白天僱用的兩個挑夫正在等待著,他們每人挑兩個大籮筐,籮筐中,只有一個裝著我們全家的衣服(是鄉農們的衣物,我們仍然化裝成鄉下人),另外三個籮筐,卻是爲我和弟弟們準備的。這是一次長途的跋涉,按父母的意思,要從湖南走到四川,這漫長的旅程,不知道要走多久。

而正在稚齡的我們,卻無論如何禁不起這種步行之苦。因此,竟採取了鄉下人的辦法,把孩子挑著走。

自幼,我坐過各種交通工具:轎子,車子,輪船,手推的“雞公車”……而乘坐籮筐旅行,這卻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對那“籮筐”的好奇沖淡了我對祖父的離愁,但是,當我看到父母和祖父都滿眶淚水,執手無言之時,我才驀然兜上一股難解的酸楚,第一次體會到那種“生離死別”的滋味。

我們出發了。盤腿坐在籮筐裡,我和麒麟被一個挑夫挑著,小弟和行李被另一個挑夫挑著。我們要“夜行曉宿”。四周早已被日軍包圍封鎖,我們必須連夜穿過敵人的火線,如果被發現了,連挑夫帶孩子,一個也別想活著走出淪陷區。我和弟弟們早被父母再三叮囑,路上絕不可說話、咳嗽,或發出任何聲音。事實上,我和弟弟們已被這些日子的各種遭遇所驚懾住了。早就知道日軍是隨時可以出現,刀槍都不再是“玩具”,而生死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用父母叮囑,我們也不敢輕易出聲了。大家“靜悄悄”的“摸黑”進行,沒有火把,沒有燈籠,也沒有鄉下人用的風燈。父母、挑夫,和我們孩子都穿著全黑的衣服。

不敢走大路,我們穿小路往前走。兩個挑夫顯然對路徑很熟悉,對日軍駐紮的區域也很熟悉,大約他們並非第一次送人出淪陷區。這次我們僱用他們,卻不止於送出淪陷區,還要一直把我們送到廣西境內,聽說,到了廣西,就有難民火車,可以到桂林。我們的路線,是乘湘桂黔鐵路的火車,越過廣西,穿過貴州,再赴四川。多麼一廂情願的打算!我們怎麼知道,這條路竟整整走了一年之久!當我們在一年之後,終於抵達重慶時,正是家家鞭炮,戶戶歡聲,大街小巷,一片旗海,抗戰勝利的時候了。

在暗沉沉的夜色裡,我們這一行人悄悄的、小心翼翼的往前移進。許多時候,我們根本不走在路上,而是穿過一人高的稻禾,從田裡面走過去,那分開稻禾的沙沙聲,以及偶爾踩到一塊碎木的破裂聲,都足以使我們膽戰心驚。從衡陽淪陷起,我們似乎一直有逢凶化吉的運氣,這穿越火線的一關,是不是也能安然度過?我想,父母一點把握也沒有。支持我們做這樣“壯舉”的只是父母的那份決心與勇氣而已。

那種“夜遁”的日子只有幾天,白晝,我們會被好心的鄉農所留宿,夜裡,又繼續我們的行程。在籮筐裡的旅行一點也不舒服,兩腿盤坐久了,就痠麻無比。因而,一路上,我們孩子們總是要求“下來走一走”,孩子的腿短步子又小,進度緩慢。所喜的,是這段路程,我們始終沒有遇到過日軍。但,我們所經之地,已遭日軍蹂躪過的村鎮卻不在少數。記憶中最難忘的,是一個劫後餘生的小女孩──小娟。

怎樣“撿”到小娟的,我已經記不很清楚。好像是我們聽到哭聲,追蹤而至,她正躺在田裡哭泣。她大約和我差不多,或者比我還大一點,父母把她抱起來,她衣衫襤褸,遍體鱗傷,在簡短的對話裡,我們已知道她父母雙雙遇害,他們遭遇到一批殘暴的日軍,在鄉間濫殺無辜,她僥倖逃開毒手,孤身飄零,而飢寒交迫。她帶哭帶說,渾身泥濘,我卻大大的“激動”起來,自幼,我就是個感情豐富的孩子。

“媽媽,我們帶她一起走!”我說。

那女孩用一對渴求的眸子望著母親。至今,我對那烏黑的、期望的、無助的眼神仍念念不忘。母親嘆口氣,沒說什麼,卻把那孩子攬進了懷中,爲她拭淨了嘴臉,又找出東西給她吃。我把這種舉動看成了“默許”,於是,我興高采烈的讓出了我的籮筐(反正我已坐得腿發麻)。我在她身邊走著,悄聲的,絮絮叨叨的安慰她,在我的心目中,她已經成爲我們家庭中的一員,將會永遠跟我們在一起了。因爲,她已沒有家了。在戰爭中,收留撿到的孩子是常有的事。

一夜之間,我和小娟已成爲了好友、姐妹、及親人。凌晨,我們投宿在一個農家。母親給她洗了澡,換上我的衣服,受傷的地方也搽上了藥。於是,我和她躺在一張牀上,我挽著她,頭靠著頭,肩並著肩,就這樣親親熱熱的睡了。

那天我睡得不安穩,依稀恍惚的聽到,父親母親一直沒有睡覺,而在研究路線,似乎,當夜我們就可以穿出日軍的火線,走出淪陷區了,因而,他們特別緊張,也特別興奮。然後,他們在討論撿到的女孩,討論了很多很多,什麼人性、現實、經濟、自身難保……我聽不懂,後來,我睡著了。

迷糊中,我被母親搖醒了,我坐起身子,母親輕噓了一聲,示意我不要吵醒小娟。我睡夢朦朧的被穿好衣服,帶出農舍,天上無星無月,又是一個暗沉沉的夜!直到我坐進籮筐中,我才陡然驚醒了過來。我掙扎著站起身子,惶惑的嚷著:“媽媽,你們忘了小娟了!”

母親按住我,她試圖對我說明白:“鳳凰,我們沒有辦法帶小娟一起走,我們要走的路太長了,已經自顧不暇,實在沒辦法再多帶一個小孩!這家農人認得小娟的舅舅,我已經留了錢,託他們把小娟送到她的親人家裡,這是我們惟一可以做的事。”

“可是,媽媽……”我慌亂的喊:“小娟以爲我們會帶她一起走的!你也答應了的……”

“孩子!”母親長嘆了一聲,滿臉凝肅。“你要懂事一點!”

我不敢再說話了。坐在籮筐中,我們開始了前進。籮筐顛簸著,四周寂然無聲,我們涉過小河,穿過稻田……夜風帶來深深的涼意。我瑟縮在籮筐裡,悄悄的哭泣著。孩子的感情多麼奇怪,離開祖父時我沒哭,離開小娟時我卻哭了。我哭了很久,因爲,我總是想著,當小娟醒來後找不到我們,將多麼傷心和絕望呢!(事後很多很多年,我才能體會父母毅然留下小娟的那份無可奈何。戰爭中,生死聚散,原是那樣不由自主的事!)黎明時,我們穿過了火線。

中午時分,我們見到了第一隊國軍,看到了第一面國旗,在父母歡欣雀躍中,我以爲,前面都是光明大道了。怎料到前面還有重重困厄,和更多更大的風浪呢!無論如何,我們結束了“夜遁”的時期,恢復了“曉行夜宿”的生活,開始一段長途的跋涉。那一路上,我始終依依懷念著那女孩──直到如今。

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十二章 弟弟失蹤了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十章 離別與兒子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四章 無法“死別”,畢竟“生離”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七章 慶筠第七章 “中國人”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二十六章 抗戰勝利了!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緣起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四章 《窗外》出版,愁雲滿天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七章 “中國人”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二十七章 瀘南中學第十二章 痛苦的婚姻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緣起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五章 二十歲第十七章 “夢想家”與“實行家”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一章 我出生第五章 在山溝裡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八章 結婚第十二章 痛苦的婚姻第一章 我出生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一章 小慶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五章 二十歲第五章 二十歲第二十三章 一個豬頭大家啃第一章 我出生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一章 大風坳第十七章 別了!曾連長!第三章 落榜第十七章 “夢想家”與“實行家”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十四章 《窗外》出版,愁雲滿天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四章 《窗外》出版,愁雲滿天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四章 小錦旗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十一章 大風坳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七章 慶筠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緣起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
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十二章 弟弟失蹤了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十章 離別與兒子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四章 無法“死別”,畢竟“生離”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七章 慶筠第七章 “中國人”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二十六章 抗戰勝利了!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緣起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四章 《窗外》出版,愁雲滿天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七章 “中國人”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二十七章 瀘南中學第十二章 痛苦的婚姻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緣起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五章 二十歲第十七章 “夢想家”與“實行家”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一章 我出生第五章 在山溝裡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八章 結婚第十二章 痛苦的婚姻第一章 我出生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一章 我出生第十一章 小慶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五章 二十歲第五章 二十歲第二十三章 一個豬頭大家啃第一章 我出生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一章 大風坳第十七章 別了!曾連長!第三章 落榜第十七章 “夢想家”與“實行家”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十四章 《窗外》出版,愁雲滿天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四章 《窗外》出版,愁雲滿天第十八章 打擺子第四章 小錦旗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十一章 大風坳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七章 慶筠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緣起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