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

bookmark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抗戰時期的“難民火車”?我不知道坐過那火車的人能不能忘記那種經驗?

我們離開那小鄉鎮後,翻過了一座荒山,就第一次看到了去桂林的難民火車!初聽汽笛的狂鳴,初次看到那麼多的人,車廂裡,車廂頂上,車廂下面……人疊着人,人擠着人……我們興奮得大叫。有火車,我們不必再走路了!有火車,我們就安全了!有火車,可以把我們帶往四川!於是,我們爬上了車頂,擠進了人潮裡。

在我記憶中,那難民火車有“上……中……下”三等位子。“上”位是高踞車廂頂上,坐在那兒,無論颳風、下雨、大太陽,你都浴在“新鮮”的“空氣”中。白天被太陽曬得發昏,夜晚被露水和夜風凍得冰冷。至於下雨的日子,就更不用去敘述了。“中”位是車廂裡面,想像中,這兒有車廂的保護,沒有風吹日曬雨淋的苦惱,一定比較舒服。可是,車廂裡的人是道道地地的擠沙丁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混雜在一個車廂中,站在那兒也可以睡着,反正四面的人牆支持着你倒不下去。於是,孩子們的大小便常就地解決,車廂裡的汗味,尿味,各種腐敗食物的臭味都可以使人生病。何況,那車廂裡還有一部分呻吟不止的傷兵和病患。“下”位是最不可思議的,如今回憶起來,我仍然心有餘悸。在車廂底下,車輪與車輪的上面,有兩條長長的鐵條,難民們在鐵條上架上了木板,平躺在木板上面,鼻子頂着的就是車廂的底,身側轟隆轟隆旋轉的就是車輪。稍一不慎,滾到鐵軌上去,就會被輾爲肉泥。這,就是難民火車。我和父母還算幸運,我們在“上”位上找到了一塊位置。我想,三種位子裡還是上位最好。但是,當時選擇車頂的人比選擇車廂的人仍然少得多。因爲車頂上極不安全,一根凸出的樹枝可以把你掃下車子,電線可以掛住你,打個瞌睡,也可能滑下車子。所以,每個動作都要小心翼翼,坐好了就不能移動。我們有了“上位”,本以爲是一段“徒步跋涉”的終止,誰知道,搭上了車,我們才發現高興得太早。姑不論坐在那種車頂上有多少限制和恐懼,那車子是燒煤的,陣陣煤煙,隨風而至,車子開了沒多久,我們也都成了黑人,而且被煤煙嗆得咳個不停。再加上,時時刻刻,可以聽到一陣慘呼或哭叫,使我們明白又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內”的“意外”。在一個大的戰亂裡,生命是那麼渺小而不值錢。

過了沒多久,我們又有個新發現,這難民火車並不是挨站停車,而是“隨時”停車,高興走的時候走,高興停的時候停,停多久也不一定。因爲燃料的不繼,常常一停就停上好幾小時,又因爲火力的不足,常常會把整節車廂拋下來不顧了。我們就這樣坐在車頂上,走一陣,停一陣,再走一陣,再停一陣……白天,黑夜,黎明,黃昏……一日又一日。

我們坐在那兒想弟弟,想未來,想那早就該到達而始終未曾到達的桂林城。母親常常啜泣,我用手緊緊的環抱住母親,父親再用手緊緊的環抱住我們。父母和我都知道,我們再也不能分散。因而,在那幾日搭難民火車的時間裡,我們要下車就三個人一起下,要上車也三個人一起上,生怕車子忽然開走,又把我們給分散了。

這難民火車越走越慢,越停越久,我們相信,如果是步行的話,我們早已到了桂林。這火車的速度比步行還慢,可是,母親的腳創未愈,我的腳上更是傷痕累累,坐車總比走路好,所以我們也就一直搭着那輛火車。

這樣,我們居然又遭遇了一件奇蹟!

這天早晨,車子又停了。和往常一樣,停下來似乎就沒有再走的意思。停了一個多小時以後,我堅持下車走一走,因爲我又兩腿發麻了。父母帶着我下了車,怕那火車說走就走,我們沿着車廂,在鐵軌邊走來走去,活動着筋骨。就在此時,忽然有個聲音在大叫着:“陳先生!陳先生!陳先生!”

我們循聲看去,在一個車廂頂上,有位軍人正對着父親又揮手又揮帽子,大呼大叫。我們跑過去,那是個負着輕傷的傷兵!看來似曾相識,那軍人上氣不接下氣的、急促的嚷着:“陳先生!我是曾連長的部下!你快去找我們的連長,你家的兩個娃仔,被我們連長找到了!”

不相信我們的耳朵,不相信我們的聽覺。父母一時之間,竟呆若木雞。然後,是一陣發瘋般的狂喜及雀躍,父母忘形的大跳大叫,夾雜着父親緊張、興奮、語無倫次的詢問聲:

“真的,你親眼看到嗎?他們好嗎?但是……但是……你的連長在什麼地方?”“連長在桂林!他今天才去的桂林!你們去桂林找他!孩子們找到了!找到了!他們好好的!我親眼看到的!”那軍人和我們一樣興奮。“快去桂林!快去!”

桂林!啊!桂林!父母相對注視了一秒鐘,看了看那毫無動靜的難民火車。同時間,他們做了一個決定,舉起手來,他們對那軍人感激涕零的嚷着:

“謝謝!謝謝!謝謝!”

然後,父母一邊一個,拉着我的手,我們放開腳步,就沿着鐵路,向桂林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十四章 老縣長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二章 絕望的“初戀”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二十七章 瀘南中學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九章 曾連長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八章 結婚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十四章 老縣長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七章 “中國人”第一章 我出生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三章 祖父和“蘭芝堂”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十二章 弟弟失蹤了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十二章 弟弟失蹤了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四章 無法“死別”,畢竟“生離”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章 絕望的“初戀”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三章 落榜第七章 “中國人”第十七章 別了!曾連長!第五章 二十歲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七章 慶筠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七章 “中國人”第十一章 小慶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七章 “夢想家”與“實行家”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一章 我出生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八章 夜半,穿越火線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二十七章 瀘南中學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四章 小錦旗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四章 老縣長第八章 夜半,穿越火線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七章 “中國人”第五章 二十歲第十章 騎馬第九章 曾連長第八章 結婚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三章 投河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九章 曾連長第四章 小錦旗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九章 曾連長第五章 二十歲第十章 騎馬第四章 無法“死別”,畢竟“生離”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三章 落榜緣起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緣起
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十四章 老縣長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二章 絕望的“初戀”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十九章 融河二十日第二十七章 瀘南中學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九章 曾連長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八章 結婚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十四章 老縣長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七章 “中國人”第一章 我出生第二十二章 幸福的“聲音”第三章 祖父和“蘭芝堂”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十二章 弟弟失蹤了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十二章 弟弟失蹤了第二十八章 在上海第四章 無法“死別”,畢竟“生離”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章 絕望的“初戀”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二章 四歲以前第三章 落榜第七章 “中國人”第十七章 別了!曾連長!第五章 二十歲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七章 慶筠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二十二章 撿柴第一章 少年“嚐盡”愁滋味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三十章 初抵臺灣第七章 “中國人”第十一章 小慶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七章 “夢想家”與“實行家”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一章 我出生第九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八章 夜半,穿越火線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十六章 1964年,離婚·寫作·出書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二十七章 瀘南中學第六章 在柴房中第十五章 難民火車第四章 小錦旗第六章 初試寫作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四章 老縣長第八章 夜半,穿越火線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七章 “中國人”第五章 二十歲第十章 騎馬第九章 曾連長第八章 結婚第二十九章 再度回鄉第十八章 生死一線的體驗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三章 投河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九章 曾連長第四章 小錦旗第十六章 弟弟找到了第九章 曾連長第五章 二十歲第十章 騎馬第四章 無法“死別”,畢竟“生離”第二十章 餈粑與紅薯第十三章 二十五歲第二十五章 《紅薯熟了!》第二十一章 瞿伯伯第二十一章 銜雲銜不住,築巢築不了第二十章 浪漫與殘酷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第三章 落榜緣起第十九章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