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節 合縱(2)

“陛下這次舉行石渠閣之會,欲與諸子百家名士共商國事……”一進門,董仲舒就開明宗義的道:“師兄長者,素爲陛下所敬,不知可有什麼計劃或者說想法?”

說着,董仲舒就擡眼看了看胡毋生身旁的弟子公孫弘。

旁的,董仲舒無法確定。

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相信——公孫弘肯定知道某些外人難以知曉的內幕。

畢竟,他身爲主爵都尉,出入宮闈,與蘭臺的不少尚書,甚至尚書令汲黯,都是往從甚密。

若是絕密的軍國大事,公孫弘可能還會被瞞着。

但這種實際已經公開的秘密,董仲舒知道,公孫弘肯定是知曉一二的。

而他就缺這個關鍵性的溝通渠道。

胡毋生卻是笑笑,沒有接話。

這種事情,是不能亂說的。

當今最討厭亂嚼舌頭根子的傢伙!

去年,蘭臺一位頗有潛力的尚書郎,就是因爲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掌握的信息,結果被髮落到了會稽郡去破山伐廟,與當地巫祝做鬥爭去了。

“師弟請入內……”胡毋生微微笑着,將董仲舒迎進自己的書房。

立刻就有下人奉上了從南方運來的上等茶葉,爲主賓客人泡上。

熱氣騰騰,清香四溢的茶葉香味,讓董仲舒嗅着,都忍不住讚道:“師兄好雅緻!”

如今,在長安的貴族士大夫圈,這種泡茶的方式非常流行。

尤其受到黃老派貴族和士大夫的追捧,認爲這是真正的君子雅興。

就連儒家也頗爲喜歡這樣的飲茶之法。

不過……

這種從南方運來的青茶,尤其是上等青茶,現在價格昂貴,不是等閒人能用的起。

但胡毋生就不同了。

他的弟子公孫弘,身爲主爵都尉,掌管天下工商稅收大小事宜,負責覈定商賈訾產。

整個天下,想要巴結他的商人,不知道有多少。

雖然公孫弘在坊間的物議很好,兩袖清風,就連一日三餐,也是其細君親手所做,不止有一個人曾經看到過主爵都尉的夫人,帶着下人在市籍之中選購青菜和米醋,也不止有一個人曾經親眼看到過這位主爵都尉自己給自己縫補衣物。

雖然說,這有可能是作秀。

但,最起碼董仲舒從未聽到過任何公孫弘以權謀私的傳聞。

恰恰相反,這位當今的稅吏,任何人的稅都敢收。

傳說,他甚至連程鄭氏外戚和卓氏外戚的稅,也是分文必爭。

但,公孫弘可以兩袖清風,並不代表商人們就沒有送禮和孝敬的地方了。

公孫子不收錢?

沒關係!

公孫子有老師,而他的老師在臨淄有一座名爲稷下學苑的山門。

把子弟外甥什麼的往稷下學苑一塞,歲時奉上捐贈。

這公孫子總沒有辦法拒絕了吧?

畢竟,大家打的旗號是‘敬鬍子長者,奉財帛以助鬍子教化天下’

別說公孫弘沒有辦法拒絕和阻止,就是胡毋生本人,也是無可奈何的。

因爲,當世辦學,不必從前了。

以前,大家都是用竹簡學習。

即使是窮光蛋,只要有毅力,去山上砍點竹子,自己動手,用繩子串起來,再買把刻刀,這就可以開始學習了。

現在就不同了。

筆墨紙硯,哪一樣不要錢?

而胡毋生如今門下弟子號稱三千,賢者一百零八人。

其中寒門弟子佔據了超過七成,至少有千餘人是純粹的窮人,別說筆墨紙硯了,就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搞不定!

更何況,如此多人聚集在一起學習。

光是場地、住宿和衛生以及大小雜務,每年就要吞掉數以百萬的金錢。

這些錢,總不能從天上掉下來吧?

沒有金主資助,如今天下任何學派都無法發展壯大,更別提爭奪話語權了。

董仲舒自己就是辦學的,他深知辦學的艱難。

爲了更好的弘揚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傳承的先賢思想。

現如今這天下的知名學者,誰不是爲五斗米折腰,捏着鼻子收下了一大堆,其實資質很一般,但就是家裡有錢,願意出錢的富商子弟爲學生?

所以,不止是胡毋生,就是董仲舒,也其實昧着良心,捏着鼻子,收下了許多許多的商賈子弟爲門徒,同時接受了大筆的贊助。

畢竟,諸子百家可以討厭商人,但沒有人能討厭商人的錢。

沒看到,連黃老學的巨頭,黃生的清河學府,都開始出現了商人子弟的影子?

連向來清貴,不愛摻和俗務的黃老派都是如此了。

本就是在塵世中打滾的其他學派,自然無人倖免。

Www⊕ttκá n⊕¢ o

所以,董仲舒心裡非常清楚,自己這位過去‘賤爲布衣,貧爲匹夫,行正循義,了義好禮’的師兄,實則早已經被商賈的糖衣炮彈打的放棄了許多原則和底線。

因爲他也是如此!

不然,那稷下學苑和潁川學苑的資金怎麼來的?

他們師兄弟以及上百的弟子門人,是如何在這長安城裡,住得高屋大宅,出入車馬相隨,錦衣聯袂?

總不能就靠着那點博士官的俸祿和太學的津貼以及補助吧!

想到這裡,董仲舒的心裡其實是苦澀的。

若有可能,他根本不想要商人的錢,也不願意接收那些資質殘差不齊,品行也是高低不一的商賈子弟。

本來說好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結果,在現實面前,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在趨向於利。

就連當今天子,嘴上雖然不去談論義利,但實則,所作所爲,很多時候,都是盯着利益走。

有利可圖,立刻就拋棄了嘴上的那一套,馬上就去做,倘若要賠本的時候,則斟酌再三。

董仲舒甚至聽說,如今的蘭臺尚書,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計算投入的得失與產出。

好好的國家,漸漸淪爲利益的殿堂。

偏偏卻又看上去正義凜然,彷彿神聖無比。

這真讓董仲舒有些看不太明白!

胡毋生也是擡眼望了一言董仲舒,師兄弟兩人都是尷尬的一笑。

“自元德二年,陛下行博士分級之制以來,天下博士在冊已近四百……”胡毋生拿起茶杯,聞着香氣,慢條斯理的道:“其中,八成爲四百石、六百石及千石博士……”

這事情,聽上去似乎與如今的石渠閣會議無關。

但董仲舒知道,恰恰相反,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

通過博士官分級制度,當今天子實現了他最大的一個目標——打破權威和學術的壟斷!

在從前,漢家博士,地位清貴,尊崇,受天下敬仰!

但現在呢?

長安就有一個笑話:當你站在大街上時,看到儒冠者路過,拿個石頭砸過去,十之八九,必是博士。

這個笑話雖然誇張了些,但卻也不無道理。

當今天子通過不斷擴充博士的隊伍,讓博士這個頭銜爛大街,直接導致了曾經公認的權威和學閥的標誌——博士體系的崩潰。

更進一步引發了諸子百家內部的紛爭。

在以前,那些小派系,小學派,要是敢唧唧歪歪,一位類似董仲舒或者胡毋生這樣的博士站出來,足以一錘定音,讓他們閉嘴!

但現在卻不行了。

天下大小學派之中,哪個學派沒有博士坐鎮?

你是博士,他也是博士。

頂多就是你的級別比他高。

但想要說教或者讓他低頭屈服,納頭就拜?

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

正是因此,穀梁、思孟以及重民才得以崛起。

而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穀梁?思孟?重民?算那根蔥?也敢與我口畫聖賢之行?談論義利之爭?

思想有多遠,給我滾多遠!

但現在,人家不僅僅可以與董子、鬍子談論聖賢之行,口畫天下大事,更可以據理力爭,打着先賢的旗號,指點江山。

更有人就藉着噴人和攻仵其他學派而崛起。

譬如,荀子學派,就是如此,從一個最初不過百來號人的小學派,發展壯大,如今已經號稱有門徒兩千,賢達三十六,影響力在燕趙地區甚至蓋過了公羊派!

而博士官的泛濫,在如今石渠閣會議即將舉行的當口,也就立刻成爲了關鍵。

因爲,可以肯定一點——石渠閣之中,非博士,休想在其中佔據一個位置。

甚至即使是博士官,若沒有關係和門路或者足夠大的名聲,也是擠不進去的。

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石渠閣地方狹小。

主體建築就是漢家皇室檔案館和太史令的門署。

這兩個地方,向來是禁地。

特別是太史令門署,別說諸子百家了,便是天子,恐怕也進不去!

進去了,就是當面打史家的臉。

更會將自己擺到如同趙盾一樣的尷尬位置——您是想篡改史書呢?還是想掩蓋什麼呢?

如今的太史公司馬談雖然看上去溫文爾雅,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有人想要強闖太史令門署,那他必然寧死不屈。

即使是死了,他的繼任者肯定也會毫不猶豫的在青史之上留下:某某亂其史的備註。

所以,實際上可供作爲會場的地方,就是石渠閣前殿以及周圍的廣場。

大概最多可以同時容納五百人。

而考慮到安保以及天子的尊嚴漢家的臉面,實際上能塞四百人已經是很不錯了。

而天子及其扈從,還有文武百官,列侯外戚,肯定至少佔走一百個席位!

留下的三百席裡,黃老和墨家,至少也要佔走一百席!

這是不用去想的。

黃老學是東宮兩位太后都非常尊崇的學問,特別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據說這些年就一直邀請黃生等黃老學巨頭入宮講學。

至於墨家?

有着天子撐腰,基本上可以確保擁有足夠多的席位。

那麼剩下的位置,就只有兩百席。

這兩百席,對於現在的天下諸子百家來說,只能用僧多粥少來形容。

旁的不說,儒法兩派,如今加起來就擁有門徒弟子接近二十萬之衆。

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上百之多!

單單是儒法,兩百席就根本無法滿足。

更別提,現在,安東有雜家崛起,燕趙之中有縱橫家的傳人開山立學,武苑之中,兵家的思想也漸漸復甦,已經有不止一位將軍,轉向了純戰術理論的研究方向。

譬如,弓高候韓頹當,曲周候酈寄還有俞候欒布。

這些大人物,這輩子該撈的榮譽和功勳也都撈的差不多了。

他們現在唯一的指望,就是留下著作,留下自己在歷史上的印記。

另外,農家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別看農家現在不顯山不露水的。

但實則,他們的力量和影響力,伴隨着元德以來的開疆拓土以及新工具和新耕作技術的推廣,遍及天下郡縣。

在如今的漢室,有些地方可能沒有儒家,有些地方可能沒有法家,有些地方甚至還可能沒有黃老派的蹤跡。

但是,當地必定有農稷官!

而農稷官,就是農家子弟!

這些人,平時隱蔽在漢室龐大的官僚體系,依託着墨家、法家、黃老派甚至儒家的遮蔽,默默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一如老實巴交的農民。

但誰敢忽視他們的影響力?

旁的不說,現在的大農丞商容,就是一個已經被證實的,純粹的農家傳人。

與農家比,即使是如今如日中天的公羊派,其實也不夠看。

好在,農家素來與世無爭,其宗旨和思想,也只是希望多推廣農業技術,多打糧食,從而實現民富國強。

所以,無論是誰上臺,農家都會與之合作。

而農家本身,其實沒有想要執政的意願。

他們的定位,更多的是輔佐當政者,完成相關的政策和技術的推廣普及。

別說是黃老派和法家了,就是儒家上臺,農家也可以被收編和合作的對象。

但,除了農家之外,其他學派都是競爭者,都是敵人!

即使是同爲儒家的某些派系。

譬如說,公羊的死敵穀梁!

還有那個到處噴人,自我宣揚自己纔是孔子的正統嫡系,其他派系都是歪曲孔子思想的荀子學派。

董仲舒只是跟胡毋生對視一眼,兩人甚至沒有說話,就已經達成共識了——別人可以不管,穀梁派和荀子學派,必須要狠狠的教訓!

讓他們知道知道,這個世界,究竟誰纔是大佬,他們應該聽誰的!

更讓天下人知道,穀梁和荀子,是旁門左道,學不得!(。)

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957節 河套戰略(1)第364節 劇變(2)第1049節 匈奴人的陰謀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1403節 繼任者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1337節 狼性還是狗性?(3)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第839節 突圍第1146節 使命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668節 瘋子?雄主?第1012節 特務政治的開端(2)第1161節 征途(1)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1038節 望城止寒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657節 南巡(2)第599節 無題第154節 霍仲孺的野望第964節 省親(1)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630節 溫言在口(5)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401節 法統(1)第167節 明君?第176節 周陽由的恥辱日第159節 三個條件第1223節 前進吧!墨家!(2)第1338節 龍!第34節 覺悟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255節 軍功制度(2)第797節 戰前(1)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1499節 兩個任務(2)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493節 到來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454節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100節 網第943節 微行第1064節 屠殺(3)第871節 覲見(1)第303節 真假楚王(1)第1047節 戰河陰之強敵(2)第845節 善後(2)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599節 無題第725節 進擊的二世祖(1)第920節 從此朕既國家(2)第520節 條件(1)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372節 警告第1053節 感動與殺意第270節 收編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071節 血戰(2)第1249節 調整(1)第1063節 屠殺(2)第299節 西漢版中顧委第219節 一箭三雕第354節 緣由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55節 燕飲(上)第440節 設計第507節 無題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435節 宣傳與衝突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335節 江都攻略(1)第978節 準備戰爭(1)第858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1)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377節 朝覲的人們第561節 左勾拳第1065節 屠殺(4)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請假條第530節 帝國主義(1)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1098節 分蛋糕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212節 高興的天子第845節 善後(2)第1304節 張湯回京
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957節 河套戰略(1)第364節 劇變(2)第1049節 匈奴人的陰謀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1403節 繼任者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1337節 狼性還是狗性?(3)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第839節 突圍第1146節 使命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668節 瘋子?雄主?第1012節 特務政治的開端(2)第1161節 征途(1)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1038節 望城止寒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657節 南巡(2)第599節 無題第154節 霍仲孺的野望第964節 省親(1)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630節 溫言在口(5)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401節 法統(1)第167節 明君?第176節 周陽由的恥辱日第159節 三個條件第1223節 前進吧!墨家!(2)第1338節 龍!第34節 覺悟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255節 軍功制度(2)第797節 戰前(1)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1499節 兩個任務(2)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493節 到來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454節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100節 網第943節 微行第1064節 屠殺(3)第871節 覲見(1)第303節 真假楚王(1)第1047節 戰河陰之強敵(2)第845節 善後(2)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599節 無題第725節 進擊的二世祖(1)第920節 從此朕既國家(2)第520節 條件(1)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372節 警告第1053節 感動與殺意第270節 收編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071節 血戰(2)第1249節 調整(1)第1063節 屠殺(2)第299節 西漢版中顧委第219節 一箭三雕第354節 緣由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55節 燕飲(上)第440節 設計第507節 無題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435節 宣傳與衝突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335節 江都攻略(1)第978節 準備戰爭(1)第858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1)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377節 朝覲的人們第561節 左勾拳第1065節 屠殺(4)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請假條第530節 帝國主義(1)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1098節 分蛋糕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212節 高興的天子第845節 善後(2)第1304節 張湯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