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節 真正目的

“令郡國皆立魯班,秩以六百石,率民以作諸般器械,掌教化、提點百工事!”

許多尚書郎看着這個命令,他們知道,天變了。

在從前,漢室只承認種田高手,也就是所謂的力田,可以不受訾算限制,不通過舉薦或者考舉,就擁有做官的權力。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人,想要踏入仕途,唯有讀書。

或通過自己的真本事,走過考舉的獨木橋。

或通過名望、人脈和關係,得到兩千石或者列侯的舉薦。

除此之外,並不存在第四條的正常做官的道路。

但天子的這道命令,卻打破了這個界限。

從此,木匠、鐵匠和其他技術類的工匠,都獲得了做官的可能。

說不定,未來還將從這些百工匠人之中,出現幾個兩千石的巨頭,乃至於出任九卿,踏上三公之位!

“士大夫們恐怕都要抗議了……”有人在心裡想着。

當今天子雖然威望遠邁父祖,對於士大夫和貴族,都擁有絕對的統治力。

但是,現在是什麼時候?

石渠閣之會,天下名宿共會長安的時候。

除了墨家和法家之外,儒家和黃老派,恐怕都不待見這個政策。

甚至恐怕就是法家也會心裡面犯嘀咕:“我們寒窗苦讀數十年,不及一粗鄙之匠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石渠閣之上,這個命令恐怕會引起軒然大波!

不過,這是天子的命令。

尚書們,即使不理解,也必須制詔。

當然,漢室現行的體制下,類似任命一位學者爲博士,同時將某部書籍定爲國家經傳。

這是天子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不需要跟人商討。

畢竟,博士官們隸屬太常,而太常其實管的是皇室自己的家事。

博士們一直就是皇帝的家臣。

然而,命令郡國增設一個機構,同時給與編制。

這屬於國事。

國家大事,歷來必須經過廷議,至少得到丞相認可,同意附署,御史大夫用印,方纔具備法律效應。

不然的話……

丞相或者御史大夫,把皇帝的命令拍回宮廷的事情,又不是沒有生過。

故安文候、北平文候,都曾經在任上不止一次將太宗和先帝的詔書踢回未央宮!

當今丞相長平侯周亞夫的脾氣,可是跟故安文候、北平文候不相上下的啊!

所以尚書們都是懷着忐忑的心理,完成了這詔書的擬定工作。

神仙打架,他們這些被夾在中間的小蝦米,其實感覺是很糟糕的。

自然當這個詔書送到了御史大夫衙門的實際控制者,現任御史中丞繁候張寄面前時,這位御史中丞眉毛一揚,說道:“此亂命,臣不敢奉詔!”

說着就將尚書送來的詔書,原樣給退回去。

中國的士大夫和貴族,從來不是皇權的附屬物和奴才。

他們是有自己意志和自己的行動力的利益集團。

自古以來,朝堂之上,也從來不是某一個人的一言堂。

哪怕是皇帝,強勢的君王,想搞一言堂,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尚書有云:受洪惟作威。

孟子更是開明宗義,直指等於民賊這個真理!

雖然,中國雖然歷代都是大一統,但從來都不是皇帝個人的一言堂。

君權、相權、臣權以及地方山頭,相互牽制。

所謂垂拱而治聖天子,在某種意義上,其實你可以理解爲皇帝只要做好仲裁者的工作,就足以成爲聖王。

不過呢,在中國這樣的複雜環境中。

沒有任何事情是一定的,不變的。

皇權可能衰弱,相權也可以被架空,至於臣權,也可以被無視,地方山頭,很多時候更是被以上三者,拿來當鞋墊。

需要的時候,就拿起來用用,不需要的時候就丟到一邊。

但無論如何,哪怕是秦始皇,也需要在表面上做出虛心納諫,禮賢下士的模樣。

哪怕是王莽,篡漢之前,也要對外界展示自己絕對忠於漢室天下的決心。

所以,御史中丞封駁詔書,其實是完全合法合理的。

因爲這是皇權給與他的職責,也是制度給與他的權力——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亞長也,2大夫,以領其屬,掌諸御史,佐天子,專掌糾核。

依照制度,所有的皇帝命令,涉及到國政部分的,需要先下中丞,中丞白大夫御史大夫,大夫白丞相。

在這個過程之中,任何一個環節上的人覺得這個命令不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有違祖宗制度,可以隨時將之打回去,名義上自然是尚書郎或者擬詔的官員出現了錯誤。

譬如引用錯了典籍啊,寫錯了一個字,甚至墨跡多了一點或者少了一點。

總之,打的旗號是因爲尚書郎等官員的錯誤,爲了防止陛下蒙羞,所以臣萬死請再議之。

絕對沒有質疑陛下的意思。

但事實上,誰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而這也是尚書郎最擔心的事情。

因爲他們很可能在這場君權和臣權的角力之中,被碾成渣渣。

想當年,北平文侯與太宗皇帝在黃龍改元的問題上,鬧了大半年,相權和君權激烈衝突。

雖然最後,君權開掛,強行獲勝。

但……

十三位負責擬詔的尚書、令吏和侍中被下獄論罪。

原因是他們居然在詔書上寫錯了字或者引用錯了典故,簡直就是大不敬!

所以,當詔書被御史中丞打回來後,整個蘭臺都神經緊張。

君權與臣權的激烈衝突,似乎難以避免。

就在衆人忐忑不安的時候。

劉徹卻正在宣室殿之中,迎接一位重量級的大人物。

在漢室,儒家的祖師爺是孔子。

哪怕是最離經叛道的荀子學派,也是尊孔的。

而黃老學派的祖師爺,人所共知,一曰黃帝,二曰老子李耳。

老子李耳,在後世又成爲了三清的化身,爲道教的最高神。

而老子李耳,也是有着子嗣傳世的。

李氏家族,在此時就如同孔家一樣,屬於地位清高的詩書之家,備受天下尊崇。

至少東宮兩位老太太是很尊敬李氏的。

而當代李氏家族的家主,就是曾經擔任過膠西王劉卬王太傅的李假。

李假是老子正兒八經,經過天下認證的四世孫。

這是有着完整的家譜爲證據的。

他父親是李宮,曾經在太宗皇帝時期出任道德經博士。

其祖父李注是戰國晚期魏國的木幹大夫。

而其曾祖父李宗,就是老子唯一可以確信和證實的兒子,曾經出仕魏國,被封於段幹。

不過,在歷史上此刻,這個光榮的家族,其實已經嗝屁了。

因爲李假擔任膠西王太傅,而膠西王劉卬那個渣渣居然起兵反叛。

李假勸說不及,就被劉卬手起刀落砍成了零件,其家族和覆滅在了戰火之中。

從此,老子嫡系不存,只餘旁支。

譬如說……

李廣啊……

但現在,李假和他的家族還是活蹦亂跳的。

而且,他本人也確實有些傳說中的老子風範。

眉毛鬍鬚頭,都是一片花白,看上去慈眉善目,就像一位鄰家的長者。

而且,談吐之間自有魅力,讓劉徹非常舒服。

兩人談的正是賓主盡歡之時,尚書令汲黯走到劉徹身側,低語了一幾聲。

劉徹聽完,對着李假微微致意,說道:“與長者交談,朕甚受啓,不過,偶有政務,就不便留長者太久了……”

說着就讓人將這位宿老,送去東宮,與兩位太后相會。

李假自然也很識趣,他微微恭身,然後在兩位侍中的攙扶下,離開殿中。

等到李假消失在殿門之外,劉徹這纔對汲黯道:“此事,不出朕之所料!”

士大夫貴族們,特別是老一代的士大夫貴族,對於現在的天下局勢,是很不適應的。

大量寒門士子,通過考舉,進入了體制之內。

有人甚至升官如尿崩。

譬如張湯,已經是官至郡守,義縱,位居車騎將軍,萬戶侯!

而他們呢?

幾乎原地踏步,沒有任何進步!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妒忌和憤恨,鬱積在這些人胸口。

歷史上張湯怎麼死的?

不就是因爲升官太快,引了許多人的嫉妒?於是這些人聯手給張湯挖了個坑。

現在,這天下何止一個張湯?

分明就是有着千千萬萬個張湯。

而劉徹現在又要准許工匠爲官,徹底打破讀書人的特權。

這讓其他人怎麼能忍?

說到底,這即使利益的問題,也是時代的侷限性。

清貴的士大夫和高傲的貴族,肯定不會同意工匠爲官。

劉徹也從沒抱什麼希望。

這只是一個引子而已,一個宣言罷了。

意在告訴文武百官,此事,朕要做。

誰贊成?誰反對?

毋庸置疑,劉徹現在有着百分百的把握,可以確保這個決議必定在朝議上通過。

原因很簡單。

現在的漢室朝堂與六年前相比,已經是面目全非。

一朝天子一朝臣。

劉徹雖然沒有刻意去清洗朝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展的必然,現在的朝廷上,三公九卿,基本都是他的人,或者被他的親信架空了。

而在各有司衙門之中,大量的考舉士子和新興貴族林立。

特別是高闕之戰後,舊勢力和舊秩序,已經分崩在即。

劉徹是故意要拋出這個議題,將朝堂清洗一遍。

講道理,新君上位六年纔對朝堂下手,從古至今,大概都只有劉徹了。

所以,也不算吃相難看。

但,在劉徹旁邊的汲黯,卻是憂心忡忡,道:“陛下,何必如此?”

在汲黯看來,天子其實可以慢慢來的。

花個三五年時間,此事肯定可以通過。

但,天子偏偏就要在這樣一個敏感時刻,拋出一個如此受爭議的決定。

汲黯感覺,天子有些膨脹了。

想想也對,自古有哪位帝王,能如今上一般,即位六年,就已經王天下,執掌了最高權柄?

所以,汲黯覺得自己有必要勸諫一二。

劉徹聽了,卻是笑了。

三五年?

怎麼可以拖三五年呢?

這個事情必須儘快定下來!

不僅僅是因爲要掃清朝堂,建立新時代的新秩序和建立起新的利益集團。

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趁着現在這個新舊交替,更新換代的時刻,打下未來進一步展和變革的基礎啊!

不如此,等到新的利益集團和新的秩序建立起來了。

再想推動此事,就難上加難了。

因爲,不管怎麼變,除非墨家上臺執政,而且墨家士子控制了天下輿論大權,不然,在士大夫們眼中,工匠什麼的,一直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最多是一個輔助產品。

可以尊重,但絕對不能大用,更別提與之平起平坐了。

文雅的士大夫們,也必然不願意去跟渾身汗臭,常年在爐邊和工坊之中工作的工匠。

但事實是:士大夫們難道真的比工匠強?

別開玩笑了!

現在,工匠們確實絕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

但匠人中的精英和頂級的大工匠,就未必比士大夫差到那裡去。

至少,一個能夠製造出水力鍛錘系統,又或者可以獨立製造出一輛水車的大匠,在掌握的知識和文化方面,未必就不如士大夫!

後世天朝用工程師治國,乾的不亦樂乎,讓環宇震驚。

況且,劉徹聽說,匈奴的軍臣,直接任命了一個從大夏劫掠來的大匠爲徑路王。

這讓劉徹非常有危機意識。

匈奴人居然拿出了王爵以酬工匠,假如中國不提高工匠的待遇,給工匠門,尤其是大匠們一個看得見的出路。

那麼,萬一有人利慾薰心,跑去匈奴,怎麼辦?

而且,匈奴人都知道要重視和重用工匠。

作爲中國天子,劉徹豈能不如一個夷狄酋長?

歷史上北宋對那位獻上神臂弓的名匠的獎賞,只是區區防團之官,一個不入流的小吏而已。

而蒙元呢?

忽必烈對於製造和指揮回回炮的工匠的賞格是萬戶侯,封爲鎮國上將軍,管軍總管,恩寵至極。

與之相比南宋君臣難道不該羞愧?

世人皆以爲劉徹搞這個石渠閣之會,只是想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但幾人知道,劉徹的真正盤算?

第884節 和親確定(1)第772節 瘋狂的學區宅第1404節 忐忑第1408節 裁決(2)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59節 三個條件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527節 匈奴的抉擇(2)第538節 無題第605節 戰略第498節 閱兵第409節 考舉(2)第518節 昆明池第502節 奪嫡與投資第781節 魔鬼交易(1)第1236節 開萬世之太平(1)第541節 酷吏(1)第1551節 矛盾的陳嬌第437節 猜疑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160節 連橫(2)第1589節 博弈(1)第1251節 策劃戰爭(1)第1341節 接觸戰第418節 忠犬該怎樣養成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384節 反轉第760節 交易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1345節 你要戰!那便戰!第1124節 赦與罰(2)第660節 公孫弘入京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269節 要保持神秘第728節 佈置第1170節 訛詐第1192節 戾王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064節 屠殺(3)第306節 神器(1)第1498節 兩個任務(1)第170節 天使章德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1017節 戰前準備(3)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1478節 京兆尹第1072節 血戰(3)第1091節 想當狗腿子的丁零人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1117節 腦洞(1)第377節 朝覲的人們第205節 未雨綢繆第810節 王牌對王牌(1)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422節 狗腿子(2)第70節 早朝(3)第754節 遠航(3)第964節 省親(1)第1188節 明主(1)第301節 張蒼的託付第193節 陽陵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1329節 長安的重新規劃第1602節 僵持(1)第658節 南巡(3)第1227節 明道第1118節 腦洞(2)第282節 終結第1063節 屠殺(2)第417節 匈奴公主(4)第327節 選秀(2)第49節 厚顏無恥第1247節 佈置第747節 國葬(1)第1337節 狼性還是狗性?(3)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200節 奇人異士(1)第172節 前世的女神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1423節 兒單于的設想第734節 競爭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770節 返航第328節 選秀(完)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342節 背鍋俠(1)第877節 安排第1375節 寶藏第909節 換俘(2)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
第884節 和親確定(1)第772節 瘋狂的學區宅第1404節 忐忑第1408節 裁決(2)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59節 三個條件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527節 匈奴的抉擇(2)第538節 無題第605節 戰略第498節 閱兵第409節 考舉(2)第518節 昆明池第502節 奪嫡與投資第781節 魔鬼交易(1)第1236節 開萬世之太平(1)第541節 酷吏(1)第1551節 矛盾的陳嬌第437節 猜疑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160節 連橫(2)第1589節 博弈(1)第1251節 策劃戰爭(1)第1341節 接觸戰第418節 忠犬該怎樣養成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384節 反轉第760節 交易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1345節 你要戰!那便戰!第1124節 赦與罰(2)第660節 公孫弘入京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269節 要保持神秘第728節 佈置第1170節 訛詐第1192節 戾王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064節 屠殺(3)第306節 神器(1)第1498節 兩個任務(1)第170節 天使章德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1017節 戰前準備(3)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278節 只有一個辦法!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1478節 京兆尹第1072節 血戰(3)第1091節 想當狗腿子的丁零人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1117節 腦洞(1)第377節 朝覲的人們第205節 未雨綢繆第810節 王牌對王牌(1)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422節 狗腿子(2)第70節 早朝(3)第754節 遠航(3)第964節 省親(1)第1188節 明主(1)第301節 張蒼的託付第193節 陽陵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1329節 長安的重新規劃第1602節 僵持(1)第658節 南巡(3)第1227節 明道第1118節 腦洞(2)第282節 終結第1063節 屠殺(2)第417節 匈奴公主(4)第327節 選秀(2)第49節 厚顏無恥第1247節 佈置第747節 國葬(1)第1337節 狼性還是狗性?(3)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200節 奇人異士(1)第172節 前世的女神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1423節 兒單于的設想第734節 競爭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770節 返航第328節 選秀(完)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342節 背鍋俠(1)第877節 安排第1375節 寶藏第909節 換俘(2)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942節 濊人,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