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5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2)

翌日清晨,李廣立刻從漁陽塞動身,帶着漁陽的都尉、校尉和縣令,渡過漁水,在中午左右,抵達了漁陽郡東北部的獷平縣。

獷平縣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縣。

大約在三四十年前,才第一次出現在漢室版圖上。

在那以前,此地僅僅是虒奚塞的一個鄉。

即使是現在,此地在漁陽防禦圈的地位,也是可有可無的。

因爲其前有虒奚,東有滑鹽,上有白檀塞和要陽都尉所。

而這些塞堡,都是秦人和燕人苦心經營的軍堡,倘若他們都失守了,這獷平城低矮的城牆和狹小的區域,也肯定擋不住匈奴鐵騎!

但李廣在帶着衆人粗略的走了一遍獷平縣的地域後,他忽然皺起眉頭,道:“諸君,我們再回頭仔細看一遍這獷平……”

衆人雖然不是太理解,但還是跟着李廣回頭,再次在獷平走了一圈。

不過這一次,李廣帶着衆人走的更仔細。

這一次,他們登上山巒,眺望獷平,再深入大澤,視察路況。

而李廣隨行的一個校尉則領着十來個親兵,拿着紙筆,到處走走畫畫,讓衆人有些摸不着頭腦。

終於,在李廣帶着人走下獷平的一個山坡時,陽時忍不住問道:“將軍爲何如此重視獷平?還有將軍的這些部曲,拿着紙筆所爲何事?”

李廣聞言笑了笑,對那個校尉招手叫到自己身邊,對衆人介紹道:“此乃校尉武承,武苑的高材生呢!俺花了不少力氣,才從細柳營的衛馳手裡搶來,確實是難得的人才!尤其是在堪輿測繪和測距方面有奇才!”

那校尉帶着手下走過來,對着李廣以及衆人行了一個軍禮後,有些羞澀的道:“不敢當將軍之贊,某隻是略盡職責而已……”

但漁陽諸將看向這個武承的眼神,卻全都變了。

現在,幾乎每一個漢軍的高級軍官,只要他還有上進心,想要去長安武苑鍍金,就必然會關注武苑的動向。

而如今,漢家的武苑,衆所周知有三個大專業、

一曰騎,一曰步,一曰參謀。

各自對應騎兵、步兵和文職參謀等專業,當然其中各有細分,但總的來說,在武苑你可以看你愛好學習你想學習的任何公開內容。

武苑並不禁止,騎兵專業的跑去參謀專業那裡聽課,同樣,步兵專業也可以到處跑,到處聽,只要你能畢業就可以了。

但,這只是武苑的表象而已。

實際上,成爲武苑學生只是第一步而已。

有能力,表現出色,或者在某一個方面有特長的學員,常常會得到特別關注。

並且獲得某些特殊待遇。

而這正是武苑中學生的分水嶺。

一旦獲得了這樣的關注,這個學員立刻就會進入一個全新世界,接受一些特別的訓練,甚至接受漢家名將的一對一教導!

事實上只有得到這樣關注的人,纔是真正的武苑學員,漢家的明日之星。

他們的名字被直接記錄在蘭臺的檔案裡,受到蘭臺尚書們的關注,甚至直接進入國家高層,譬如丞相周亞夫、車騎將軍義縱、衛將軍郅都的關注名單,乃至於當今天子的青眼。

這是漢家從莫府舍人制度中延伸而來的一個針對武將的制度。

在漢家軍方被私底下稱爲:未來將軍名單。

而在武苑之中,能夠學習和掌握測繪與堪輿技術的人,全部都是屬於這一類被列入‘未來將軍’名單中的明日之星。

他們是帝國的未來巨頭!

每一個人的背後,都可能站着一位巨頭。

而這測繪堪輿和測距技術,可一點都不簡單!

在如今這個各種兵書滿天飛的時代,掌握和學會測繪地圖,堪輿地理,成爲了每一個軍人都渴求的事情!

因爲,從馬邑之戰,到高闕之戰,都證明了一個事情——軍人也要懂文化,尤其要懂數學和地理!

不懂的人,很難帶好兵,也難打勝仗!

而漁陽,向來是寒苦之地。

這個武承武校尉,恐怕是漁陽始建以來來過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最高的軍官!

這可是一個金大腿!

甚至立刻就有人開始尋思着:武校尉是否已婚這種問題。

李廣卻是呵呵一笑,從武承手裡接過一份已經被初步測繪出來的地圖,拿在手裡看起來。

武承測繪出來的地圖,完全是按照着標準的漢軍軍用地圖繪製方法繪製而出的。

上面各種符號和線條,將整個獷平的地理地貌,形象的描繪出來,只看了一眼,李廣的腦海裡就已經有了對獷平的初步印象。

他將這地圖交給漁陽諸將,讓他們傳遞着看。

等所有人都看完,李廣看着他們,說道:“諸君,俺想,可能從前所有人都錯了!此地……”他拿着那地圖,這地圖還是初稿,只是將獷平的大體地理地貌繪製了一遍,但,卻已經足以告訴李廣和所有看過這副地圖的人:這裡,就在腳下這片土地,很可能會成爲此番漢匈大戰的關鍵地區!

原因很簡單:別看獷平這個地方,新建不久,城矮人少,而且交通不便,僅有一條直道的支路從此地過,連接着滑鹽、白檀、虒奚、要陽。

但是……

在其東方,那地勢平坦,開闊的東方,那右北平之地。

此地,正好卡在了右北平與漁陽之間,成爲右北平之敵南下的最後屏障。

換句話說,假如右北平方面出了問題,匈奴騎兵若想從右北平南下,就必須先面對鄺平!

這樣,鄺平的得失,就從無關緊要,立刻上升到了關乎整個燕薊的安危的戰略要地!

還不止如此!

自獷平而下,到薊城距離只有數百里……

而獷平之後,並無天險可守。

換句話說,獷平成爲了薊城最後的屏障!

除此之外,由於獷平有直道通過,所以,燕薊的援兵、糧草、物資,可能都需要從這裡通過。

李廣擡起頭,看着諸將,道:“此地,當爲燕薊門戶,幽燕之樞紐,控扼南北之要塞!”

他重重的道:“必定要以重兵把守!”

“可是……”漁陽都尉樑顯遲疑道:“我軍目前兵力嚴重不足!”

“全郡郡兵總數不過一萬餘人……若再徵召民兵,則有違漢法!”樑顯說道:“而我漁陽要守的地方太多了!滑鹽!漁陽!要陽及白檀、虒奚!每一個地方都是要地,不可輕棄!”

這也是事實,漁陽郡和右北平郡,都是歷史不過百年的郡,在百年之前,是胡虜的地盤。

到燕昭王時期,才漸漸爲中國控制,到秦始皇時代纔得到開發。

目前,這些地區的許多山區,甚至都不爲人知,是野獸的天堂。

而漢軍所控扼的這些地方,則每一個都是那麼重要。

譬如漁陽塞,漁陽塞一丟,匈奴騎兵就可以長驅直入,沿着直道直撲燕薊。

哪怕打不下來,他們也可以調轉馬頭,轉功上谷郡,到那個時候,上谷郡就要腹背受敵,難以支撐!

wWW●ttκā n●CO

又如獷平之前的要陽都尉所、滑鹽塞以及白檀縣,這三個地方,死死的卡住了從北方而來的敵人的前進道路,更控制着潮山和白水、濡水。

然而,事實上,即使是把守這些地區,漁陽郡的郡兵都已經是捉襟見肘了。

進一步徵召和擴大郡兵數量,不僅僅會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

更麻煩的還是違反律令和天子詔命!

士不教不得徵!

這是漢家鐵律!

軍隊的士兵,必須在入伍前,接受過專業軍事訓練,擁有和掌握各種武器的使用技能和戰陣經驗。

而用完全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百姓去上戰場,那不僅僅是對百姓生命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更是經過了無數次戰爭被證明的事實!

旁的不說,吳楚之亂可沒有過去多久!

而當初,吳王劉濞動員整個吳楚的青壯,組成大軍號稱五十萬!

結果呢……

被酈寄和韓頹當率領三千精騎,斷絕糧道,五十萬大軍三天內就灰飛煙滅,吳王劉濞僅以身免……

況且,漁陽人少,哪怕是把青壯全部塞到軍隊裡,相對於龐大的防守面積,也只是杯水車薪。

李廣聞言,卻是笑道:“無妨,諸位難道忘了,某除了是這漁陽郡守外,還是燕國中尉?”

李廣灑脫的道:“某立刻修書一封至薊城,調燕國郡兵來此!”

“且,某昨日得到了軍報,護濊軍先鋒和樓船艦隊的水手,已經在泉州登陸了,或許,明日我們的援兵就要來了!”

衆人這才長出了一口氣。

不過,新的問題又來了。

陽時支支吾吾的道:“將軍可能還不知道,俺們這漁陽之地,地方貧瘠,人口稀少,兵少糧寡……不瞞將軍,即使是現在,各地軍塞的軍糧都有些吃緊了……”

“怎麼會如此?”李廣驚訝的道:“某記得,元德二年後,天子就下令:邊塞屯堡,皆需儲備三月以上的糧食和飲水!”

“唉……”漁陽諸將和縣令們都羞愧的低下了頭,嘆着氣。

陽時則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這都是俺們的罪過!去年,漁陽遭了旱災,糧食歉收,百姓餓殍,俺們沒辦法,就瞞着張郡守,各自從軍塞裡拿了糧,平給了百姓,本來想的是,等今年安東的麥子熟了,就去要一點帳……”

“帳?”李廣有些不解。

陽時卻是驕傲的道:“當初安東大開發,移民從漁陽、右北平過,俺們可是借了許多糧食的,說好了要還的!”

“哪成想……這匈奴人遲不來,早不來,現在來了……唉……”說着又是長吁短嘆。

漁陽的糧食產量本來就少的可憐,很多地方畝產只有一石……

甚至更少……

這也是以前漁陽守軍餓肚子的緣故!

想當年,今上沒即位前,漁陽地方莫說是士兵了,就是他們這些校尉、都尉甚至縣令,也不是沒餓過肚子,特別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飢一頓,飽一頓那是日常!

也就是當今天子即位後,開始補貼邊塞駐屯的軍隊。

還從各地調糧過來,讓士兵們總算能吃一頓飽的。

再加上國家政策開始向邊塞傾斜,邊塞地區的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全部從原有基礎上減半,而缺少的部分,則直接走少府的帳,從鹽鐵利潤和鑄錢裡出。

這才讓包括漁陽在內的邊塞的民生和經濟開始慢慢發展。

但即使如此,這些優惠政策,也無法立竿見影的起到效果。

而漁陽地方寒苦,土地貧瘠,水利設施嚴重缺乏,這些都是一時半會改變不了的客觀現實。

所以,一受災,整個經濟和社會就會崩塌。

李廣聽完也是長嘆一口氣,他想起了當年他在代國和上郡以及隴右北地見過的場景。

太宗時期,這些地方的軍隊,也是如漁陽軍隊一般窘迫。

直到晁錯開始輸粟捐爵,同時鼓勵屯墾,情況纔開始好轉。

但情況真正變化,還是當今天子即位後的這幾年。

如今,大量資源和資金,涌入邊塞,廣修水利、道路、軍堡。

所以,他也能理解漁陽軍民的選擇,畢竟,他也曾經在邊塞上幹過拿着軍糧平賣甚至借給百姓的事情。

這也是幾乎所有正常的漢軍軍官都肯定會選擇的方案。

不然的話,百姓捱餓,就會逃難,一旦逃難,轄區人口就會銳減,轄區人口銳減,明年糧食就收不上來,明年沒有糧食軍隊就要捱餓,軍隊捱餓,就沒有戰鬥力。

而且,沒有人口,就沒有預備役和動員能力。

一旦有事,一個幾百或者千把人的都尉所拿什麼去跟幾千上萬的匈奴蠻子戰鬥?

如今,漁陽無糧的問題,則無疑成爲了現在最關鍵和最致命的問題。

沒有糧食,拿什麼養援軍?

從薊城調糧?

且不說能不能調來,就單單是這程序,恐怕也也要扯上半個月的皮!

況且,恐怕薊城也沒有什麼糧食!

安東大開發,幾乎將整個燕國的官倉搬空的事情,李廣可是曾經在邸報看過的。

而沒有糧食,就算李廣有天大本事,也解決不了士兵肚子的需求!

………

今天本來想繼續的,但狀態不佳~~~~~~

明天再來吧!~恐怕我以後都會這樣了,一天勤奮一天懶惰。

這也算某種意義上的勞逸結合吧~(。)

第341節 監國太子第1424節 使團(1)第186節 麻煩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37節 替罪羔羊第408節 考舉(1)第1370節 流血的撤退(2)第1025節 恐怖的安東(2)第340節 丞相的人選第1515節 局勢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596節 烏孫的狼性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127節 馬屁第557節 儒家的改變(2)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900節 封禪博弈(2)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126節 考舉中的大魚第1216節 墨家的表演(1)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1001節 資本、權貴與學派第611節 匈奴體系(1)第681節 法度第644節 懸賞第1327節 李廣出擊(1)第1442節 魔爪第1595節 戰起(2)第604節 魚海!魚海!(4)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726節 進擊的二世祖(2)第482節 視察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377節 朝覲的人們第516節 本性難改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999節 暴躁的晁錯第1244節 暴跳如雷的軍臣第1361節 演技派們第168節 祥瑞(1)第8節 家宴(下)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212節 高興的天子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385節 殺使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1032節 磨刀霍霍(1)第701節 移民政策第116節 李廣難封(1)第184節 蠢貨第63節 修改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1569節 攪局者第1488節 田叔去世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834節 匈奴的未來(3)第1041節 河陰之戰(1)第871節 覲見(2)第309節 交易(1)第541節 酷吏(1)第158節 宅男是做不得的!第1428節 在大夏(2)第211節 遇到文青怎麼辦?第788節 馬邑會戰(2)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57節 證據第2節 雪中送炭第28節 竇嬰第1083節 撤退第1324節 抉擇(2)第96節 各家有各家的難處第478節 引導第989節 不罪三公第946節 整頓(1)第657節 南巡(2)第891節 改造石家(1)第1083節 撤退第1557節 周亞夫致仕(3)第769節 昏王謝幕第593節 貪婪第422節 狗腿子(2)第1520節 悲劇的劉榮(1)第428節 戰爭!第101節 挑撥第88節 扁鵲傳人!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390節 展示肌肉(3)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361節 微服(4)第74節 豬隊友們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468節 在安東(1)第327節 選秀(2)
第341節 監國太子第1424節 使團(1)第186節 麻煩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37節 替罪羔羊第408節 考舉(1)第1370節 流血的撤退(2)第1025節 恐怖的安東(2)第340節 丞相的人選第1515節 局勢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596節 烏孫的狼性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127節 馬屁第557節 儒家的改變(2)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900節 封禪博弈(2)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126節 考舉中的大魚第1216節 墨家的表演(1)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1001節 資本、權貴與學派第611節 匈奴體系(1)第681節 法度第644節 懸賞第1327節 李廣出擊(1)第1442節 魔爪第1595節 戰起(2)第604節 魚海!魚海!(4)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726節 進擊的二世祖(2)第482節 視察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377節 朝覲的人們第516節 本性難改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999節 暴躁的晁錯第1244節 暴跳如雷的軍臣第1361節 演技派們第168節 祥瑞(1)第8節 家宴(下)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212節 高興的天子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385節 殺使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1032節 磨刀霍霍(1)第701節 移民政策第116節 李廣難封(1)第184節 蠢貨第63節 修改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1569節 攪局者第1488節 田叔去世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828節 十面埋伏(2)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834節 匈奴的未來(3)第1041節 河陰之戰(1)第871節 覲見(2)第309節 交易(1)第541節 酷吏(1)第158節 宅男是做不得的!第1428節 在大夏(2)第211節 遇到文青怎麼辦?第788節 馬邑會戰(2)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57節 證據第2節 雪中送炭第28節 竇嬰第1083節 撤退第1324節 抉擇(2)第96節 各家有各家的難處第478節 引導第989節 不罪三公第946節 整頓(1)第657節 南巡(2)第891節 改造石家(1)第1083節 撤退第1557節 周亞夫致仕(3)第769節 昏王謝幕第593節 貪婪第422節 狗腿子(2)第1520節 悲劇的劉榮(1)第428節 戰爭!第101節 挑撥第88節 扁鵲傳人!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390節 展示肌肉(3)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361節 微服(4)第74節 豬隊友們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468節 在安東(1)第327節 選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