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節 直臣

“臣等恭迎陛下……”

在一片恭迎聲中,劉徹在侍中謁者以及武士的簇擁下,升階而上,坐到天子之位上。

“陛下萬壽無疆!”

丞相周亞夫爲首,帶領文武百官,大禮參拜。

劉徹坐在御座之上,張開雙手,長袖一捲,道:“諸卿免禮,平身!”然後又對殿中給事郎吩咐:“爲諸卿賜坐!”

於是,文武百官,以及諸特進元老,紛紛入座。

一時間,整個宣室殿之中,羽冠林林,手中芴板正立。

朔望朝不比常朝,這是漢室僅次於一年一度的大朝議的最重要朝會。

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舉行,所以又稱爲朔望朝。

劉徹即位後,對此制度進行改革。

將原本只是純粹的嘴炮和議論朝會,改成了對重要政策和基本國策調整的朝會。

同時也宣佈某些改變律法,制定某些新法律的朝會。

至今,在朔望朝上通過的影響力重大的法律,已經有三部了。

《平律》《工律》以及西漢版的宅地法案《屯墾令》。

每一部都是影響深遠,甚至足以改變世界。

同時,朔望朝還見證了齊魯四王的覆滅,魯儒一系的潰退和衰弱。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將朔望朝視爲遊戲娛樂之會了。

這,纔是漢室真正的,決定天下走向和國策變化的會場。

一如往常,在百官落座之後,尚書令汲黯站到御階之前,捧着一張詔書,宣告羣臣:“稽粥氏虐老獸心,侵犯盜寇,加以奸巧邊萌,於戲(注1)!朕命王師伐之,先勝馬邑,再勝高闕!千夫長,萬夫長,三十二長盡沒,骨都侯、大當戶,二十五奴酋束手!稽粥氏喪膽,王師北伐,戰無不勝,已得高闕,再取陰山,廣山之川,至河之源,皆爲漢境!中山王非,朕之肱骨,手足兄弟!書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嗚呼!中山王,先帝之嗣,朕之肱骨手足!今朕承天序唯稽古,命爾爲蒙王!王自高闕以北,陰山之間!”

“三公九卿,士大夫諸侯列侯,左賢右戚,如有異議,可上庭直言!”

在宣讀完詔書後,汲黯停頓了大約三個呼吸,然後接着問道:“如有異議,可上庭之言!”

如是三次,確認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汲黯才推到階側,恭身道:“陛下,三公九卿,士大夫諸侯列侯,皆無異議!”

端坐在御座之上的劉徹透過琉珠,俯視羣臣,然後清聲道:“命有司則吉日,告於高廟!”

“諾!”太常竇彭祖和大鴻臚公孫昆邪立刻出列,持芴而拜:“臣等謹奉詔!”

移封之事,不似封王,不需要去高廟請列祖列宗的神靈見證,只需要選個好日子,備上三牲,告訴祖宗們:啊呀,某某已經移到了某地去爲王了,這就可以了。

直到此時,中山王劉非,這才激動的走到殿中,跪下來,拜道:“臣非蒙天恩,敢不爲陛下效死?”

移封到高闕和陰山之間爲王,可能對別人來說是折磨,但對劉非來說,這就是天籟!

已經一本滿足,別無他求了!

劉徹於是站起身來,開始執行劉氏天子封王或者移封諸侯王后的傳統——訓誡!

後世對於劉氏這個內部的訓誡所知不多,殘留的史料也只有武帝的三王之封時的記載。

但可以確信,起碼在文景之時,這個制度就已經確定了。

封王必訓,這是劉氏爲了維繫宗室團結,同時告訴天下人,自己給與這位諸侯王的使命的舉措。

就像劉氏政權的無數法律和政策一般。

醜話要說在前面,制度和牢籠也必須先立起來。

一般來說,沒有諸侯王敢於違背皇帝冊封他時訓誡的內容。

因爲那跟找死沒有區別。

皇帝三令五申,曉瑜清楚了,你還犯,那就是目無君上,大不敬,當死!

劉徹持着天子劍,走到劉非身前,對着匍匐在地的這個弟弟,嚴肅的道:“秦人云:大河之間,陰山之中,沃土千里,阡陌萬畝!於戲!奚爾心,備事於耕,用政於勤,戰戰兢兢,乃惠乃敬,毋棄爾民,毋失爾土,毋近宵小,維法維則!書雲: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於戲!保國艾民,王其戒之!”

劉非連忙恭身拜道:“敬聞聖命,敢不用心謹奉?至死不改!”

“善!”劉徹點頭,然後走回御座。

醜話已經說在前頭了。

劉非要是敢跟劉仲一樣,看到匈奴人入侵就夾着尾巴跑,不顧其國家和百姓。

那也就別怪劉徹不認兄弟之情,手足之義!

“臣必永爲漢輔!”等到劉徹回到御座坐下,中山王,哦,不,蒙王劉非才再次拜道。然後,他恭敬的退回自己的位置。

從今天開始,中山王國,至少是劉非的中山王國不復存在。

其百姓,或將與劉非一起,遷徙到遙遠的新國家,也或將繼續留在原籍。

能帶走多少人?

這要看劉非這些年來,在中山王國做的怎麼樣?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劉非的王宮官吏宦官侍女以及王宮衛隊、大臣及其附屬的佃戶、工人,都將隨他一起遷徙。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爲,劉非就是他們的主君!

劉徹半閉着眼睛,坐在御座之上,思考片刻後,忽然出聲,道:“御史中丞!”

他的眼睛看向那位御史中丞。

其實,最開始劉徹是不願意任命張寄爲御史中丞的,他跟屬意出生齊魯,曾經擔任齊國內史的牛抵。

因爲牛抵聽話,而且有能力。

但奈何晁錯堅持要求選用張寄。

最後沒有辦法,劉徹只能同意。

現在看來,晁錯這個傢伙還真給劉徹出了個難題!

可能有人會覺得,劉徹跟張寄在演雙簧。

但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肯定不瞭解漢室的運作。

在整個漢家王朝體系之中,天子雖然至高無上。

但有三個地方,皇帝的命令不管用。

第一是丞相府,丞相要是覺得皇帝的命令有錯誤,那就可以不鳥。

有本事,皇帝可以換相。

但沒換相之前,還是乖乖跟丞相商量吧!

當年,北平文侯,故安文候,乃至於平陽懿候,都是靠着丞相的特權,將君權擱在一邊。

而皇帝除了換相外,無可奈何。

這就是中國式的封建王朝的特色。

君權,看似至高無上,但其實,也有掣肘者和平衡者。

而第二個地方是東宮。

東宮之中,皇帝的命令基本上不起作用。

太后纔是東宮之主!

而第三,就是這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面前。

御史中丞,雖然僅有千石,但卻是專門設計來跟皇帝唱對臺戲的,給皇帝潑冷水的。

自漢興以來,歷代御史中丞,都做過拿着皇帝的臉當洗臉盆的事情。

而御史中丞存在的意義,也是給皇帝找茬的。

歷來,非直臣不用。

當然,皇帝也會想方設法的塞一個自己的大臣進去。

但是,歷代以來,歷任御史大夫,都會拼死抗爭,維護自己的威權和傳統。

哪怕當年張歐這樣的軟蛋當了御史大夫,也是選擇了出名的直臣來擔任御史中丞。

本來,劉徹以爲這張寄既然是列侯,想必也應該是個識時務的俊傑,哪裡知道,這也是一塊又臭又硬的石頭!

不把他說服,今天這個事情,大概是沒完了!

而更可怕的是,丞相,皇帝可以換。

但御史中丞,皇帝卻很難換。

因爲,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提名的。

皇帝只能罷免,但無法決定人選。

而劉徹確信,假如他罷免張寄,那麼晁錯這個傢伙,必然會從持書御史中選擇繼任者。

劉徹在晁錯身後瞄了幾眼,看到那一個個視死若歸,隨時準備接班的持書御史,頓時頭大。

爲了避免落下一個趙盾的尷尬處境,劉徹決定還是跟張寄好好談談。

“朕前日下詔,張卿駁回……”劉徹淡淡的問道:“不知張卿可有解釋?”

御史中丞張寄擡起頭,看着劉徹,滿臉從容和肅穆,就像一個烈士一般。

劉徹一看,就心知不好。

因爲,劉徹忽然想起來了,這位繁候的先祖是張瞻。

張瞻的諡號是莊候。

莊是嚴的同義詞,在諡法解之中,給與張瞻莊侯之諡,是因爲他好強!

他的一生,甚至都是不屈不撓的一生。

想當年,張瞻甚至敢跟舞陽侯樊噲頂牛,與平陽侯曹參爭功。

臨死了,甚至還跟合陽候劉仲打起了嘴仗,兩人相互指責對方失禮。

而劉仲是誰啊?

高帝的堂兄,吳王劉濞的父親。

要不是他棄了代國,恐怕就是一系諸侯王之祖!

張瞻死後,他的兒子康侯張獨也是犟脾氣,跟周呂候的孫子,酈候呂臺爭風吃醋,然後被人家手起刀落,砍掉了一條胳膊。

從此,張獨就走上跟呂氏不對付的道路。

當初諸侯大臣共謀呂氏,張獨就是賣肝賣腎在支持的。

他甚至提供了前期的主要聯絡經費……

祖宗們如此給力,這個張寄恐怕脾氣好不到哪裡去。

第1228節 權力的走狗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1194節 紛紛擾擾(1)第188節 可怕的關係網第88節 扁鵲傳人!第1089節 異想天開的呼揭人第1352節 決戰(4)第1310節 協議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1130節 刷新第1448節 決策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357節 宣達司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175節 神器!第255節 艱難的抉擇第754節 遠航(3)第922節 土雞瓦狗(1)第537節 洗腦(2)第1009節 內閣(1)第83節 考驗第1380節 漁陽之虎第332節 重賞!第1600節 樓船與遠方第74節 豬隊友們第622節 恐嚇第892節 少府的成果(1)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請假條第35節 厚恩第846節 善後(3)第234節 選擇第863節 崇高理想第557節 儒家的改變(2)第215節 漢鼎!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第714節 龍城大會(1)第632節 新學派?(1)第747節 國葬(1)第186節 麻煩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694節 制度(3)第714節 龍城大會(1)第674節 暖冬第193節 陽陵第535節 傲嬌的閩越世子(1)第351節 誰家馬蜂?第1398節 雜家官僚(1)第642節 廟算(4)第351節 誰家馬蜂?第254節 八方英才匯聚(3)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406節 龍顏大悅第883節 賣國者與愛國者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735節 心軟第509節 禍事第1066節 屠殺(完)第1484節 世界變遷第1004節 漢三藏第1138節 紈絝子的蛻變第1475節 見聞(1)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384節 官僚第807節 誰纔是世界第一強軍(1)第288節 夷狄與諸夏第895節 風起南國(1)第494節 油脂第555節 墨家復興第1356節 最後的白狼騎(2)第836節 軍臣的悔意與恨意第509節 禍事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556節 儒家的改變(1)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193節 陽陵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1318節 運動戰(2)第222節 劉安要悲劇了第1516節 緣由第1488節 田叔去世第430節 廟算(2)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358節 微服(1)第634節 新學派(3)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809節 匈奴的對策第1239節 破裂的聯盟第271節 反應第45節 鑄幣第1507節 遊說(2)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新章節已更開個單章求月票第333節 滅亡(1)第731節 國情諮文(2)
第1228節 權力的走狗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1194節 紛紛擾擾(1)第188節 可怕的關係網第88節 扁鵲傳人!第1089節 異想天開的呼揭人第1352節 決戰(4)第1310節 協議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1130節 刷新第1448節 決策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357節 宣達司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175節 神器!第255節 艱難的抉擇第754節 遠航(3)第922節 土雞瓦狗(1)第537節 洗腦(2)第1009節 內閣(1)第83節 考驗第1380節 漁陽之虎第332節 重賞!第1600節 樓船與遠方第74節 豬隊友們第622節 恐嚇第892節 少府的成果(1)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請假條第35節 厚恩第846節 善後(3)第234節 選擇第863節 崇高理想第557節 儒家的改變(2)第215節 漢鼎!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第714節 龍城大會(1)第632節 新學派?(1)第747節 國葬(1)第186節 麻煩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694節 制度(3)第714節 龍城大會(1)第674節 暖冬第193節 陽陵第535節 傲嬌的閩越世子(1)第351節 誰家馬蜂?第1398節 雜家官僚(1)第642節 廟算(4)第351節 誰家馬蜂?第254節 八方英才匯聚(3)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406節 龍顏大悅第883節 賣國者與愛國者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735節 心軟第509節 禍事第1066節 屠殺(完)第1484節 世界變遷第1004節 漢三藏第1138節 紈絝子的蛻變第1475節 見聞(1)第969節 移風易俗第384節 官僚第807節 誰纔是世界第一強軍(1)第288節 夷狄與諸夏第895節 風起南國(1)第494節 油脂第555節 墨家復興第1356節 最後的白狼騎(2)第836節 軍臣的悔意與恨意第509節 禍事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556節 儒家的改變(1)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193節 陽陵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1318節 運動戰(2)第222節 劉安要悲劇了第1516節 緣由第1488節 田叔去世第430節 廟算(2)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358節 微服(1)第634節 新學派(3)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809節 匈奴的對策第1239節 破裂的聯盟第271節 反應第45節 鑄幣第1507節 遊說(2)第1213節 儒家的反擊(2)新章節已更開個單章求月票第333節 滅亡(1)第731節 國情諮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