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倡議北伐(下)

恩。。。一肚子牢騷的李景,本來向給趙普一個難看,他故意不喊平身,可趙普居然自己爬起來了,李景有點憤怒,不過看了看自己手下,沒一個人出面指責的。心裡正鬱悶着呢,突然聽趙普送了一個什麼‘文選’,當即來了興趣,文人嘛,就是對詩集一類的比較感興趣。他說道:“拿上來,給朕看看。”

大太監黃皓見李景發了話,趕緊從走過來拿了那個木匣子,雙手捧給了李景,李景打開一看,裡面有兩本書,一本是玄青色封面,上面不僅僅寫了文昭王文選五個蒼勁大字,還配了一個“清風拂楊柳,絮飄十里外”的春光美景畫。李景將它拿了起來,一股濃郁的墨香味飄來,入手沉甸甸的,還頗有分量,他隨意的翻了兩下,書中正文都是潔白的宣紙,每頁上部印的是一首詩,下部或是與詩文相對應的插圖,或者記述詩文的來歷,插圖精美,字跡清晰,顯然是一本精裝書。

李景撫摸着書,有些愛不釋手,當他目光停留在一頁上,仔細的看起詩文的時候,不禁有些啞然失笑,上面寫着——嶽麓山山鎖湘江,湘江水水入洞庭,洞庭湖湖繞岳陽,岳陽城城立荊湘。題目是“荊湘嶽麓”。這。。。這叫詩嗎?整個一空口大白話。過去只聽聽說馬雲作詩不靠譜,沒想到這根是在他老爹哪呢?李景忍不住又翻了一頁,立刻就聽他“撲哧”一聲,笑了起來——上面寫着:遠望嶽麓清幽幽,上頭細來下頭粗,龍驤虎步山中走,怎能上下一般粗。下面還配了兩副插圖,左邊一副畫了個正常的大山,林木之中隱隱有數對人在其中走着,山勢不太陡,這些人還有說有笑;右邊一副則是上下一般粗,類似於一個木軲轆似的,陡峭的無法攀登,山下一羣人正仰着頭,望山興嘆,乾瞪眼,也上不去。

“哈哈哈。”李景鬱悶的心情大好,他笑着問道:“文昭王最近可安好啊?”

“回唐王,我太上王一切都好。”趙普恭恭敬敬的說道。

“看他的詩作,也讓人心情很好啊。文昭王作詩天馬行空,能人者所不能,詠人者所不敢詠,哎,讓人羨慕啊。”李景忍不住揶揄道:“對了,趙大人這次來我大唐有何貴幹啊。”

“想必唐王也知道,眼下契丹入侵,大晉滅亡在即。契丹殘暴不仁,中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主楚王殿下,上尊孔孟,下治黎民,仁愛之心,世人皆知。大河上下,中原江南皆是赤縣子民,我主不忍見他們活在契丹人的鐵蹄之下,故欲順天討逆,扶救黎民。本來,這事情我大楚一己之力已經足矣。可是我王念在楚唐兩國聯姻和好,情同一家。如此仁愛大名,又豈能獨享呢?因此,我大楚願出兵與荊南,而請貴國出兵於淮西,兩路進擊,早一天擊潰契丹,就早一天解救世人。這種大仁大義之事,熟讀詩書的唐王想必也不會推辭的吧?”

李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羣臣有些傻眼,趙普說得大義凜然,事實上還不就是一句話,大晉完蛋了,我們大楚準備趁機出兵佔點油水,你們李唐要不要一起玩兒?這可是國家大事啊,有什麼可笑的?剛纔李景就莫名其妙的在寶座上發笑,現在怎麼又突然發笑了呢。周宗和馮延巳互相了一眼,暗中都在猜測李景的心意。周宗是和平主義者,他就反對打仗,主張保境安民。從心裡來說,馮延巳也覺得現在是個好機會,可是唐軍陷在福建的泥潭子裡面拔不出來,他難免有點犯含糊兒,定不下心來。李景要是點頭,或者搖頭,他們自然知道是什麼意思,可李景偏偏發笑,讓他們心裡是一陣的瞎琢磨。

倒是趙普坦然的站在大殿上。剛纔送的那本文昭王文選,找的就是一些馬希範做得不怎麼滴的詩,臨時湊成了一本,是當之無愧的精選本。在趙普看來,李景這個人不象一個君主,他更像一個文人,而且是一個自視甚高的文人,費時八腦的給他講天下大事,反而不如激他一下:你看看雖然說俺楚王這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俺們照樣出兵打契丹。。。

李景終於停了笑聲,一時不屑的說道:“既然楚王都要出兵,寡人也就。。。”

“陛下,臣以爲此事應當。。。”周宗聽李景的口氣竟然要答應下來,他站不住了,趕緊出來勸道。

趙普也聽出來李景的意思了,他心中大喜,見周宗要出來阻攔,他不慌不忙的說道:“江南有民謠:保境守財周君太(周宗的字),開疆擴土馮正中(馮延巳的字)。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啊。”這民謠當然是趙普臨時編的了,明面上是把這兩人相提並論,事實上卻是貶低周宗,誇讚馮延巳。

李景是小開,老爹辛苦了一輩子贊下近千萬兩銀子,他花花差差一點都不心疼,可他不是冤大頭,馬雲騙了他五十萬,現在不僅不說分期付款了,就只是死乞白賴的要求暫緩還款,同時要求繼續借貸,等打下漢國,在一塊兒還給他。馬雲的口碑這麼差,李景心裡自然不是很相信,剛纔是被趙普那一陣忽悠,自尊心作怪,就忍不住要答應楚國,可是周宗這麼一攔,他心裡又有點冷靜了。他望向馮延巳,想聽聽這位傳說中的“開疆擴土馮正中”是個什麼意見。到底是出兵好呢?還是不出兵好呢?

馮延巳能有今天靠的是什麼?第一是他的詩詞做得好,入情入境,讓李景對他刮目相看,第二,戰略眼光開闊,說起一統天下來,是頭頭是道,如掌上觀紋,極大的滿足了李景的虛榮心;第三,會察言觀色,看李景的心情下菜,深得李景的歡心。

剛纔李景明顯已經有了答應的意思,馮延巳又怎麼說不行呢,當下他是一力贊同。緊接着,周宗這夥子人就出來反對,然後魏岑等人又是挺身而出,爲馮延巳搖旗吶喊,不是說馮延巳,我頂你;就是說馮延巳,弓雖丁頁。滿朝文武除了趙普這個編外人士,竟然沒幾個人潛水不發言的。最後裁判員李景不得不再次表態,馮延巳勝!氣的周宗兩手發顫,卻也是無可奈何。

接下來,楚唐兩國就具體的出兵事宜做了仔細的磋商,什麼時候一同出兵啊,得到土地怎麼分配啊。管他真的假的,權樞密使魏岑和刑部尚書趙普是認認真真的商量了一遍。全部敲定之後,趙普和魏岑又代表各自的君主,信誓旦旦的歃血爲盟。宰了幾隻雞,末了一臉血之後,趙普才返回長沙。

與此同時,魏岑也高高興興的,拿着楚唐兩國的出兵協議書,給李景看的時候,旁邊的馮延巳忍不住出了一個餿主意:“陛下,雖說是約定出兵,不過這晉兵的實力不弱,五年前,咱們還出過大虧,所以,臣建議咱們的軍隊先按兵不出,等楚國出兵之後,看看他們打的順利不順林,如果順利,我們再出兵,如果不順利,嘿嘿,陛下,他楚國能賴着連州,我們一樣可以不出兵的。”

一席話,說得生怕再做冤大頭的李景是連連點頭。

等趙普回到長沙的時候,已經是二月初了。在一月裡,耶律德光正式封了石重貴當個什麼負義侯,大晉這樣滅亡了。消息傳到長沙,馬雲又是替大晉舉哀,又是連表忠心,希望將石重貴迎接到長沙,繼續做大晉的皇帝。

一方面做着官樣上的文章,另一面卻召集徐仲雅、範質、李驤、王贇、拓跋恆等議事。馬雲拿出荊南道都統丁思瑾的奏章,遞給這些心腹重臣。丁思瑾在上面只說了一件事:北伐中原,驅除契丹。

見衆人都看完了,馬雲問道:“諸位大人,你們意下如何啊?”

李驤說道:“大王,丁將軍說得不錯,這次是絕佳的機會。臣以爲我們應當立刻出兵,首創義旗,先取襄州,在北上取鄧州,如果此時,契丹北逃,中原混亂無主,諸侯混戰不休,我們就繼續北上。如果劉知遠或者杜威等人先入汴京,傳檄四方,天下安定,那我們就掉頭南下取隨州、復州、安州,與李唐的淮西練成一片,完善我們的北方防線。”

馬雲問道:“那我們應該出動多少兵馬呢?”

“5萬人足矣,在嶺南的軍隊不易調動,在長沙,嶽州我們還應當留有一定的軍力防範李唐。這樣的話,我們就只能抽調五萬兵馬,其中內軍出動3萬人,郎州道調派一萬人,荊南道調派一萬人。”王贇說道。

馬雲點了點頭,問範質道:“範先生,軍糧這方面準備的可充足了。”

“大王,自去年大王即位以來,戶部就有意的增加了糧食的儲備,現在的軍糧足以支撐6個月的戰事。只是,大王,大軍打仗不僅僅要軍糧,對軍士也想論功行賞,這兩年來,荊楚減免了一些賦稅,再加上開挖去渠道,重修水利,完善州縣城牆,外加上在洞庭湖鍛鍊水軍,這些夾在一塊花費了百萬兩白銀,再加上,荊楚糧食產糧不足,爲了增加儲備,多用錢財購糧,這又花費了近三十萬兩白銀,大王,現在又是淺黃不接的時候,賦稅收不上來,這國庫基本上都是空的了。如果北伐,一場勝利,五萬人恐怕至少要有三萬兩白銀吧。再加上攻取新的城池之後,又要安民,這也要花錢。。。”範質滔滔不絕的訴起苦來。

馬雲嘆了口氣,說道:“哎,這兩年,有勞徐師傅和範先生了。國庫空虛,我是知道的,不過,此次機會難得,我們不能輕易放過。軍士冒着生命危險在前線打仗,也不能讓他們的鮮血白流了。現在沒有外人,範先生你就說個瓷實話,國庫裡面能出多上白銀啊。”

“十萬。。。”範質猶猶豫豫的說道,其實他一分錢都不想掏,現在楚國正在改造荊南的土地,興修水利,如果這些東西修好了,荊楚就會變成向四川那樣的天府之國了。可是。。。

“十五萬吧。”看馬雲有些失望,徐仲雅趕緊補充道:“把工部的工程款項,先拿過來用一下吧。”

“可是。。。”範質想反對,再減的工部的錢,那連長沙附近的水利修建都完工不了了。

馬雲嘆了口氣說道:“算了,寡人拿內庫的錢出來補上,國庫就出十萬兩吧。”他頓了一下,開了個玩笑道:“戶部打個借條,等有了錢,再還給寡人。”

看衆人有些愕然,馬雲笑道:“欠債還錢,這還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啊。”

範質眼睛一動,居然跪了下來道:“大王聖明,那麼,自此之後,內庫和國庫是不是就徹底分開,朝政就用國庫的銀兩呢,大王賞賜羣臣等等,全部用內庫呢?”

馬雲一愣,還沒等他說話呢,徐仲雅、拓跋恆、王贇、李驤一同跪倒道:“大王聖明。”馬雲有點回過味兒了,這話說得文雅,可奶奶的,一個玩笑兒,國庫的錢,老子就再當成自動取款機了,坐私事兒再也不能動國庫了?他剛想反對,看了看拓跋恆,這老傢伙躍躍欲試,自己只要一張嘴,他必然會跳出來反對,再想想歷史上那些擅自動用國庫,搞得關鍵時刻,國庫空虛,最終亡國的歷史教訓,馬雲嘆了口氣,聖明瞭一回,不再說話了。不過,心中畢竟a有點不甘心,腦子一轉,他說道:“既然如此,你們都有奉銀,那國庫是不是應該每年對寡人有所表示呢?”

當大王,難道也要稱爲討薪一族嗎?

第15章 殺人第50章 陰差陽錯第21章 形勢逆轉第20章 死諫第73章 半渡而擊第96章 心理陰影第33章 激戰封川(下)第115章 大江之爭第33章 發行國債第103章 高舉旗幟不動搖第25章 刺殺第51章 旖旎的一夜第8章 把柄第117章 李唐猝亡(1)第89章 鬥嘴第25章 刺殺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143章 改朝換代(4)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22章 嶽州流言第109章 昭告天下第117章 造反第15章 殺人第90章 兄壯侄大第42章 趁火打劫第21章 奇襲興元府第20章 死諫第11章 岳陽樓(上)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54章 商討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188章 誰都沒法拖下去第20章 死諫第26章 離間第17章 伏擊(三)第73章 戰爭賠款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92章 親嘴的後果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102章 坦胸相見第40章 一戰關中(1)第19章 圈套第85章 援兵1第124章 水火不相容第91章 遇刺第9章 讓涇州第83章 豫章行(六)第32章 定策(中)第193章 拽刺再出使第201章 再次北伐第116章 含元殿第26章 限制党項(5)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31章 定策(上)第40章 三使南唐(1)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18章 殺**個頭第1章 國號的爭論7.13第27章 婚前恐慌症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72章 三路反叛(3)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35章 大相國寺半日遊第183章 發兵第14章 經濟計劃第47章 南下邕州第19章 棄子第63章 堅守第109章 昭告天下第99章 戰高平第78章 蒙汗藥第48章第16章 架起油鍋第168章 戰事再起第94章 再見陳傳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99章 請人喝花酒第149章 奢侈品第31章 推波助瀾第38章 夜襲(中)第28章 武忠王之後第62章 匍匐臥倒第53章 覲見皇帝第91章 遇刺第144章 收拾王殷1第54章 使者不斷第92章 試探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6章 各有所謀第38章 夜襲(中)第6章 尋找聖人子孫第1章 稀裡糊塗的穿越第66章 援軍?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20章 白衣如雪趙匡胤第4章 敲詐勒索(2)第39章 李唐的反映(5)第156章 養馬之術第56章 碰壁
第15章 殺人第50章 陰差陽錯第21章 形勢逆轉第20章 死諫第73章 半渡而擊第96章 心理陰影第33章 激戰封川(下)第115章 大江之爭第33章 發行國債第103章 高舉旗幟不動搖第25章 刺殺第51章 旖旎的一夜第8章 把柄第117章 李唐猝亡(1)第89章 鬥嘴第25章 刺殺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143章 改朝換代(4)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22章 嶽州流言第109章 昭告天下第117章 造反第15章 殺人第90章 兄壯侄大第42章 趁火打劫第21章 奇襲興元府第20章 死諫第11章 岳陽樓(上)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54章 商討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188章 誰都沒法拖下去第20章 死諫第26章 離間第17章 伏擊(三)第73章 戰爭賠款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92章 親嘴的後果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102章 坦胸相見第40章 一戰關中(1)第19章 圈套第85章 援兵1第124章 水火不相容第91章 遇刺第9章 讓涇州第83章 豫章行(六)第32章 定策(中)第193章 拽刺再出使第201章 再次北伐第116章 含元殿第26章 限制党項(5)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31章 定策(上)第40章 三使南唐(1)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18章 殺**個頭第1章 國號的爭論7.13第27章 婚前恐慌症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72章 三路反叛(3)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35章 大相國寺半日遊第183章 發兵第14章 經濟計劃第47章 南下邕州第19章 棄子第63章 堅守第109章 昭告天下第99章 戰高平第78章 蒙汗藥第48章第16章 架起油鍋第168章 戰事再起第94章 再見陳傳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99章 請人喝花酒第149章 奢侈品第31章 推波助瀾第38章 夜襲(中)第28章 武忠王之後第62章 匍匐臥倒第53章 覲見皇帝第91章 遇刺第144章 收拾王殷1第54章 使者不斷第92章 試探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6章 各有所謀第38章 夜襲(中)第6章 尋找聖人子孫第1章 稀裡糊塗的穿越第66章 援軍?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20章 白衣如雪趙匡胤第4章 敲詐勒索(2)第39章 李唐的反映(5)第156章 養馬之術第56章 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