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發兵

“諸位,周軍的前鋒確實已經到了良鄉一帶,他的遊騎有時候還在南京城附近出沒!你們覺得周軍下一步會有什麼樣的行動啊!”耶律撻烈說道。

“大帥,以末將之見,管周軍有什麼行動呢?我契丹行軍的傳動,向來是一切在我。咱們掌握着主動,只有我們打中原,而中原疲於應付,從來沒有我們需要防守的道理。咱們兵精糧足,直接衝過去將他們擊潰也就是了!”永興宮統領耶律何魯不說道。

真tmd的沒腦子,耶律撻烈第一個反應就是想罵何魯不一頓。這傢伙口氣這麼衝,讓耶律撻烈是在是有些難以忍受。說起來何魯不的出身,那也是比較高貴的。他老爹當年是聖嗣皇帝(太宗耶律德光)帳下的南院大王,跟隨耶律德光南入汴京。不過,他老爹耶律吼在耶律德光掛了以後掛了以後,他率先支持人皇王的兒子兀欲當皇帝(即世宗皇帝),反而不支持遠在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的皇子耶律璟做皇帝(今現在的皇帝)。就當時來看,耶律吼是站對了位置,何魯不一路上青雲直上,可沒想到兀欲當了幾年皇帝之後,居然被殺了,在南山避難的耶律璟反倒又成了皇帝。於是,耶律何魯不就止步不前,再也不能進步了。不過,這個人倒不是高莫翰一派的。明擺着皇帝不喜歡何魯不,高莫翰又不是傻子,何必和他走的很近呢?

耶律撻烈對於何魯不來說,態度向來是溫和的,爲什麼呢?一來呢,兩個人是親戚,南院大王可不是隨便個人就能當地。再有,別看何魯不現在挺落魄的,挺不受重用的,可是,何魯不併非沒有東山再起的日子。爲什麼這麼說呢?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皇帝耶律璟喝酒喝出毛病了,對女人不感興趣(可能是腎有問題),他當皇帝以後就把自己堂哥兀欲(世宗皇帝)的年僅4歲的兒子耶律賢抱進了宮中,而且對耶律賢非常好,朝廷上下都認爲這耶律賢應該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了。因爲已經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了。一旦耶律賢能當上皇帝,那麼對世宗登基立下汗馬功勞的耶律吼一定會被平反(耶律璟當皇帝以後,對自己堂哥做的事更改了不少),耶律何魯不就會繼續自己的似錦前程了嘛。

對於何魯不,耶律撻烈還算是有所照顧的。可沒想到高派的人不發難,這個何魯不卻率先說出了這樣的話,耶律撻烈笑着說道:“何魯不將軍勇氣可嘉,如果我堂堂契丹大軍人人都如此,又何愁周軍不敗呢?可眼下的周軍,非比往常了。這支中原王朝的軍隊,要比以前的晉兵強上太多了。益津關之戰、蕭敵烈的陣亡,這都說明了這支軍隊的厲害。戰爭乃國家大事,不得不謹慎從事啊!”

其實耶律何魯不真的不是對耶律撻烈有意見。只是他六院出身的皇族,現如今四十多歲了還如此落魄,他心裡着急萬分啊。人活着不就奔個前程嘛,可每年朝廷考覈,年輕的時候說你太年輕,讓你等等;年紀大了又說你要發揚風格,讓位給年輕人;中不溜秋的時候,又說你沒功勞;上面就是故意壓着你,可反倒還要給自己臉上貼金表明自己“公正公平公開”,這麼多年了,何魯不死活就是評不上個“契丹年度最佳公務員”,讓他怎麼都沒有機會展露身手,他能不着急嘛。今天好不容易有了出兵打仗立功的機會,可是耶律撻烈猶猶豫豫的,似乎不願意發兵的樣子,他能不上火嘛。

耶律何魯不有點不服氣,還想再說。一旁的耶律區裡思卻重重的“哼”了一聲,道:“軍情不明怎麼能夠貿然出兵呢?白圍團之戰、汴京之戰,我軍爲什麼會先贏後輸,難道你還不知道嗎?何魯不,你也是老人了。難道當了十幾年的宮兵統領,連怎麼打仗都忘記了嗎?”

見兩位大帥面色不善,耶律區裡思還重重的訓斥了自己,何魯不早就由當年的風華少年,變成了鬱悶中年,當下訕訕的退下,再也不敢說什麼了。空虛而又無聊的時間,不僅僅消耗掉了何魯不的才華,就連他的信心也消磨殆盡。何魯不多冤枉啊,自己雖然是永興宮的衛兵的統領,號稱是精銳的皮室軍,可是光北院皮室軍像永興宮這樣的建制就有三十六個,而他是出兵次數最少的精銳部隊將領。如果不是周軍大局北上,恐怕朝廷還想不到有何魯不這個人呢。

冒失的何魯不吃了癟。可是從一個側面上也反映了契丹將領對戰時的不確定性。有十年沒打過這樣的大戰了,契丹軍對周軍,或者說對中原軍隊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面,他們想再現當年馳騁中原的英姿,另一方面中原慘敗的教訓也讓他們記憶猶新。

耶律撻烈的目光從左看到右,又從右看到左,見衆人沉默不語,他不禁失笑道:“諸位可是擔心此戰的勝負嗎?”

耶律撻烈雖然沒有真正掌過兵,可對人心的揣摩還是比較到位的。他笑着說道:“前年的時候,有咱們的使者喬榮從汴京回來,我問喬榮道:汴京那邊可有什麼變化沒有?你們猜,喬榮說些什麼?”

耶律撻烈哈哈大笑,道:“喬榮說:聽聞大王您在南京練兵,中原百姓以爲我天朝大軍即將南下,紛紛準備難逃。而周國上下正爲此事煩惱不已。太宗皇帝十萬人馬就可以冊立石敬瑭,現如今咱們可不止十萬大軍啊!人死餘威尚在,更何況我們現在還越來越強了呢!如果周軍聽說我們三十萬大軍南下,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想我們這樣,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應付呢?”

這話比剛纔耶律撻烈表忠心更起作用。很多將領的臉上也不禁浮出了笑容,對啊,我們在擔心敵人,難道敵人就不擔心我們嗎?

這人心一活兒,話就多了。南京府尹韓紹芳說道:“大帥,周軍擴大搜索範圍,無非是想隱蔽自己主力軍隊的活動,好做到對我軍地突然襲擊。可是從周軍眼下的狀況來看,他們恐怕只有西進偷襲蔚州(今山西省靈丘市)了。末將覺得,咱們應該趕緊派人增援蔚州纔對。”

耶律撻烈瞥了眼韓紹芳,這人比起他老爹---開國元勳韓延徽來說,差了太多。果然,這韓紹芳話音剛落,南京留守蕭思溫就說到:“不然。以我之見,周軍現在時騎虎難下了!”

“哦?這話是從何說起啊?”耶律撻烈問道。如果想在撻烈派系裡面硬要找一個名將的話,那麼他一定就是蕭思溫了。

蕭思溫恭恭敬敬的施禮之後,方纔說道:“以我之間周軍最原本的計劃,是想先奪三關,威服莫州、瀛洲,然後快速北上,攻克涿州,然後強在我契丹大軍南下之前,拿下南京。這個計劃就現在來看,他的第一步已經完成了,可是,這個計劃唯一的缺漏之處在於,周軍顯然沒有料到我契丹大軍南下會如此之快。在周軍尚且沒有達到南京城之前,我軍已經到了南京城。我契丹大軍雲集,而涿州以東卻地勢極爲平淡,利於我軍作戰,而不利於周軍防守。戰爭打到眼下這個局面,正想大帥您剛纔說的那樣,不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進軍,而是周軍不知道該怎麼進退了。進,南京城下和我軍決戰,他沒有地理優勢,沒有軍事優勢,糧道又時刻出在我軍的威脅之下;退,他無路可退,氣勢洶洶的侵入我國,結果我大軍剛剛南下,他就慌不跌的南撤了。那麼經此一戰之後,周軍就再也沒有勇氣和我契丹大軍作戰了。而且,我們的目的很明確,是要滅亡周國的,所以,他不會後退。他們現在的選擇,比我們要少的多。他們現在按兵不動,以我之見,很可能是故弄玄虛,其目的是想看我們怎麼行動,然後他們再找機會、找紕漏和我們決戰。”

“蕭將軍之言可謂入木三分了。不過,以下官之見,周軍的計劃是在奪取三關以及莫州、瀛洲之後,就開始造勢,挑撥燕雲一帶漢族和契丹族的關係,吸引南京的貴軍南下,其目的就是要製造混亂,從中取利。他們之所以陷入眼下這麼被動的局面,我以爲,我軍有兩點處理很重要。第一,蕭思溫將軍在南京坐守不出。相對於周軍的二十萬大軍來說,蕭將軍所指揮的6萬人馬自然是很少的,可是對於只有數千人守城的燕雲一帶來說,確實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只要蕭將軍沒有出兵,不再周軍兵鋒之下的州縣,沒有誰敢有異動。只要他有異動,蕭大人的騎兵轉瞬機智。蕭將軍不出兵整個燕雲只能繼續保持原狀。周軍想製造混亂,就沒有辦法成功了。第二辦法則是蕭敵烈將軍出兵。周軍攻克涿州之後,本應該立刻舉兵南京的,可是,蕭敵烈將軍率領騎兵出城了,而且目標很明確,他就是衝着周軍的糧道去的。周軍不得不停下來,想辦法對付蕭敵烈將軍。由於蕭將軍出兵的時候,採用少騎的法子,讓周軍誤以爲出城的兵馬有三四萬人,在圍殲了蕭將軍的10000人馬之後,他們恐怕還在擔心那本來就不存在的30000人馬,這麼一來又耽擱了時間,讓貴軍主力能夠從容而來!”田雨侃侃說道。

耶律撻烈聽了,滿臉都是笑意,不住的恭維道:“田大人真不愧是楚國大才啊,一番話,讓本帥茅塞頓開,用中原的說法,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那麼,田大人,你覺得我軍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呢?”

耶律撻烈爲什麼會這麼高興呢?呵呵,耶律撻烈他不高興纔是怪事。剛纔不是說了嗎,撻烈對蕭思溫、蕭敵烈是矛盾的,一個“不主動、不積極,坐看成敗”;另一個兵敗身亡,別說讓撻烈給他們記功了,就算是保住蕭思溫的烏紗帽,都得用上“此時正值用人之際”這樣的託詞。

可田雨一席話,他的這些軍事分析,事實上是在替蕭思溫擺功勞,就算是戰死的蕭敵烈,那也應該評上一個“烈士”,而不是“莽夫”,死後應該開追悼會,而不是簡簡單單一個訃告就完了。耶律撻烈高興的看了眼田雨,心裡話:你小子還真行,還真會抓時機啊。周軍不動,我軍順利到達南京城下,居然都成了蕭思溫的功勞,而且似乎還有根有據,不容辯駁。更何況,田雨是個外來戶,從皇帝耶律璟看,他沒有特別的立場,他就是實話實說啊。

區裡思有些不高興,不過田雨好賴是楚國人,他一來不好斥責,這會影響到契丹和楚國的國際關係,二來,區裡思不是需要這個楚國的貨物嘛,這田雨和拽刺關係密切,不看僧面看佛面啊。

“依在下之間,可以少部分兵力在良鄉一帶和周軍虛與委蛇,主力軍隊走安次向涿州逼近,在涿州東部和周軍決一雌雄!”田雨斬釘截鐵的說道。

耶律撻烈點了點頭,但他並沒有立刻拍板,反而繼續看其他的將領。在耶律撻烈想來,田雨,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而來,給自己出謀劃策已經實屬難得,要事事還按他說的辦,那。。。那置堂堂契丹上千員大將與何地啊?雖然,田雨說的很有道理,可是這也要有他們契丹人商量商量之後再採納,要“拿來”,但是也要“改造”,絕對不能人云亦云。

在坐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些軍事常識的。良鄉一帶是西山山麓地區,利於步兵,不利於騎兵作戰,而安次一帶則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平原,非常適合大規模的契丹騎兵作戰,從安次向東緊逼涿州是一個非常穩妥的辦法。

於是,大傢伙都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最終敲定了進兵路線。這個路線和田雨說的差不多,唯一一點區別就是,更加的細化了,連路過那些城鎮都確定了。

第138章 隱士,不是那麼好當的第12章 楚王選集第100章 戰高平2第78章 豫章行(一)第36章 初戰石守信第121章 大好局面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56章 專權第2章 整風運動第109章 心動(下)第62章 架梯子爬牆第19章 軍務政務第53章 覲見皇帝第31章 推波助瀾第37章 馬踏南平(一)第15章 伏擊(一)第83章 豫章行(六)第4章 人心難測第77章 奇襲第86章 南下第201章 再次北伐第68章 老婆闖大牢第十二章第27章 孤注一擲第67章 疑兵第64章 做的次數少了第22章 摸底第113章 老虎不是病貓第132章 刺殺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202章 三路並舉第22章 嶽州流言第122章 攻陷河中第52章 惹了大麻煩第103章 她答應了嗎第127章 買賣第91章 陪太子讀書第123章 到車裡面坐坐第97章 觀畫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6章 軍事改革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1章 南平窘境第29章 往事如煙(上)第110章 夜宴(一)第26章 算盤啪啪響第179章 今天是個好日子第9章 陷害高行周第11章 後漢的建立(下)第69章 進攻潼關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40章 馬踏南平(四)第107章 巧妙的戰略第35章 大戰略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第49章 chongle第187章 講和第28章 黎陽大戰第32章 封州之戰(上)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70章 血戰第81章 分兵第28章 打劫第11章 後漢的建立(下)第34章 遭遇第43章 激戰第117章 救人第109章 峰迴路轉?第137章 刺殺連連(2)第152章 給王殷通風報信第119章 李唐猝亡(3)第116章 板上釘釘第151章 來了新消息第32章 小寶與平沙落雁式第84章 驛站春風第42章 一戰關中(3)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212章 摟草打兔子啊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128章 盡用楚人?(4)第59章 老五吞了那筆錢第36章 稱王荊湖(下)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117章 救人(下)第191章 被欺騙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77章 兩個吳越王第74章 兵進泉州第48章 人事勝於天意第71章 一錯再錯(下)第66章 援軍?第78章 豫章行(一)第55章 強弩之末?第108章 對策第19章 血戰(二)第69章 一鍋燴第26章 謠言第101章 雙管齊下第45章 三使南唐(6)第108章 對策
第138章 隱士,不是那麼好當的第12章 楚王選集第100章 戰高平2第78章 豫章行(一)第36章 初戰石守信第121章 大好局面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56章 專權第2章 整風運動第109章 心動(下)第62章 架梯子爬牆第19章 軍務政務第53章 覲見皇帝第31章 推波助瀾第37章 馬踏南平(一)第15章 伏擊(一)第83章 豫章行(六)第4章 人心難測第77章 奇襲第86章 南下第201章 再次北伐第68章 老婆闖大牢第十二章第27章 孤注一擲第67章 疑兵第64章 做的次數少了第22章 摸底第113章 老虎不是病貓第132章 刺殺第169章 清州軍情第202章 三路並舉第22章 嶽州流言第122章 攻陷河中第52章 惹了大麻煩第103章 她答應了嗎第127章 買賣第91章 陪太子讀書第123章 到車裡面坐坐第97章 觀畫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6章 軍事改革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1章 南平窘境第29章 往事如煙(上)第110章 夜宴(一)第26章 算盤啪啪響第179章 今天是個好日子第9章 陷害高行周第11章 後漢的建立(下)第69章 進攻潼關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40章 馬踏南平(四)第107章 巧妙的戰略第35章 大戰略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第49章 chongle第187章 講和第28章 黎陽大戰第32章 封州之戰(上)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70章 血戰第81章 分兵第28章 打劫第11章 後漢的建立(下)第34章 遭遇第43章 激戰第117章 救人第109章 峰迴路轉?第137章 刺殺連連(2)第152章 給王殷通風報信第119章 李唐猝亡(3)第116章 板上釘釘第151章 來了新消息第32章 小寶與平沙落雁式第84章 驛站春風第42章 一戰關中(3)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212章 摟草打兔子啊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128章 盡用楚人?(4)第59章 老五吞了那筆錢第36章 稱王荊湖(下)第32章 國庫沒錢了第117章 救人(下)第191章 被欺騙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77章 兩個吳越王第74章 兵進泉州第48章 人事勝於天意第71章 一錯再錯(下)第66章 援軍?第78章 豫章行(一)第55章 強弩之末?第108章 對策第19章 血戰(二)第69章 一鍋燴第26章 謠言第101章 雙管齊下第45章 三使南唐(6)第108章 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