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南下

中國地大物博,推崇儒教,注重信譽。這外交往來,動輒耗費數月時間,使者和母國聯繫不便,自然不能像歐羅巴彈丸之地,諸國林立,消息極爲變通,所以,在中國是什麼沒有什麼常駐大使的。

這其實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第一,中國幅員遼闊,使者出發以後,母國政府遙控指揮的能力大大降低,造成了這使者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其餘的事務是一點也做不了主;第二,中國者,中央帝國也。中原朝廷向來自視甚高,怎麼肯派個使者巴巴的呆在藩國,和這些蠻夷們商量事務呢?什麼事情,還不是皇帝一道聖旨可以做主的。古代的中國皇帝,可不像後世電視劇裡那樣廢材,動不動就被些蠻夷找上門,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蠻夷們威脅勒索。匈奴強不強,還不是被大漢朝給攆到歐洲,鮮卑、柔然等部落囂張一時,還不是被中原幾條計策,就搞得國破家亡,化作過眼雲;至於突厥人更是搞笑的給大唐皇帝上了一個“天可汗”的尊號,匍匐於大唐的腳下。

雖然唐亡之後天下紛紛擾擾,各個藩鎮爲了自保和發展,放低了身段,使者往來更加頻繁,可還是沒有想到設立常駐大使的主意。

這常駐大使,還是馬雲首創的。當然,他能想到這一招,事實上是被迫的。派使者去契丹,契丹人禮物是一件不拉的收下了,可是聯合出兵,卻從來不給一個實在話。至於,河東的劉崇,心思是矛盾的,既想打郭威,又怕被郭威反咬一口,猶猶豫豫,就是拿不定出兵的主意。

這種情況下,既想達到自己的聯合出兵的目的,又不想增加成本。馬雲迫於無奈,想起了後世的大使制度。當然,這個富有時代氣息的“大使館”,馬雲考慮了再三還是放棄了。不管是劉崇,還是契丹人,讓他們在太原城、上京(今內蒙古)城裡分別劃出來一塊“楚國”的地盤,這些人肯定是不幹的。於是,楚國使者李廷儒和田雨就分別在太原和上京買了一塊別院,以“不達目的拒不回國”爲理由,死乞白賴的繼續呆在河東和契丹,常年的住下去,和河東還有契丹官場來往起來。這兩個使者有機會就要推銷一番“聯合出兵”的理論,對劉崇,使者主要談的是僞周的不得人心,還有當年煌煌大漢的威武氣派、名震八方,對契丹,使者則強調的是中原的富庶,還有當年耶律德光的瀟灑中原行(當然耶律老兒命喪中原,契丹騎兵損失過半的事,使者是自動過濾的)。雖然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可畢竟在河東和契丹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特別是河東人民,看楚國使者啥事不幹,只是大講特講南下打仗的事情,給楚國使者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外號“戰爭販子”,而契丹人則顯得沒有什麼文化,稱呼楚國使者田雨爲“殺才”。

就在李廷儒和田雨整日在兩國官場日夜奔波的時候,碭山大捷的消息傳到了北國。他們兩人立刻就引起了所在國家的注意,一下子由人人避之不及,變成了香餑餑。

而這裡面,河東的大漢神武皇帝劉崇表現的最爲熱切。得到消息的當天下午,他就將賴在太原城死活不肯走,讓他頭痛不已的李廷儒,堂而皇之的請進了皇宮。

“李大人,碭山大捷,你可曾聽聞了嗎?”劉崇等李廷儒參拜完畢,方纔笑呵呵的問道。

李廷儒今年三十二歲,是在長沙通過科舉入仕的。在楚國官僚體系裡面,算得上是老人了,對馬雲志在天下的心思,也相當瞭解,對楚國的政策,那更是把握入微。他當下回道:“下官昨天已經得到了消息。”

劉崇點了點頭,可李廷儒說了這話之後,竟然不在繼續了。要是先前日子,你要問一句,楚國能戰勝僞周嗎?李廷儒是擺事實、講道理,從民心向背到百姓經濟,從國家大政到市井百態,從天文祥瑞到地理警示,一條條把形勢分析得透透徹徹的。讓人忍不住浮想連連。可現在,李廷儒竟然只是簡簡單單回了一句“我知道了”了事。

劉崇沉吟了一下,見李廷儒沒有繼續講下去的意思,他坐在御座上,扭動了兩下屁股,終於心癢難耐,開口問道:“不知貴軍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呢?”

李廷儒反問道:“陛下您覺得我們大楚下一步,該當如何啊?”

“莫非要繼續北上,取宋州嗎?”

“僞周東線的兵力,在碭山之戰盡數滅亡。哼哼。。。陛下以爲僞周還能守得住宋州嗎?”李廷儒看了眼急切的劉崇,平靜的說道。

“那。。。那貴軍下一步可是要攻擊汴京了嗎?”劉崇詢問道。僞周的境況,劉崇也是知道的,現在看來,楚國不僅僅是長了上風,如果能拿下汴京的話,楚國就佔有了壓倒性的優勢。這麼一來,中原短暫的均衡之勢就被打破了。黃河以南必然被楚國給吞併了,可黃河以北,不知道楚國有沒有這個意思?

李廷儒笑道:“陛下,下官敢斷言,不出半月,我王必然北上攻擊汴京。替大漢雪恥,替毅宗皇帝(楚國追贈劉承祐)報仇雪恨,就在今日了!”李廷儒隱隱點出大楚出兵伐周,不是爲了自己,是爲了大漢報仇,既然大楚替朋友兩肋插刀,你這個正派的大漢後裔,總該有點表示吧。

果然,劉崇一改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豁”的一下站了起來,說道:“郭賊欺朕久已,朕。。。朕只是念在。。。念在百姓疾苦,放他一馬。沒想到他得寸進尺,殺皇帝,又逼死我兒,我與郭賊勢不兩立。今日,我欲和大楚結爲兄弟之國,聯合出兵報仇,不知先生可願向貴國皇帝傳達大漢的善意啊!”

“陛下,下官次來就是捧了我主的旨意啊。我主伐周,一爲了替貴國報仇,二爲了解救中原百姓,三爲了聲張正義討伐逆賊。陛下同意聯合發兵,自是一大善舉,在下當立即向我主奏報。”李廷儒信誓旦旦的說道。劉崇把出兵的原因歸到了百姓疾苦上,李廷儒自然也要高屋建瓴地總結大楚伐周的重要意義。

第134章 詩賊(1)第61章 打死你丫的第66章 休妻?這可不行第181章 生意經第16章 大海航行靠舵手第196章 調兵遣將第17章 變換的時局第108章 對策第98章 觀畫(下)第23章 入貢第55章 失蹤第2章 整風運動第115章 西征第49章 巧取雄州第181章 生意經第50章 戰象第97章 拼了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118章 李唐猝亡(2)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170章 益津關第19章 援軍第170章 益津關第35章 稱王荊湖(中)第32章 定策(中)第206章 鳳翔第52章 惹了大麻煩第91章 契丹楊袞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203章 謀蜀第128章 盡用楚人?(4)第164章 立下大功勞第144章第17章 調軍第109章 心動(下)第5章 大楚高級會議(一)第49章 血戰黃土鎮第204章 芙蓉花第51章 追還是不追第30章 往事如煙(下)第92章 試探第11章 新妃(2)第84章 驛站春風第16章 架起油鍋第104章 女孩的心事第48章第63章 天生麗質第123章 汴京動盪第38章 家事第110章 孫晟來訪(1)第34章 馬屁研究所第58章 直搗興王府第38章 夜襲(下)第47章 五代諸葛第106章 樊若水第170章 益津關第80章 豫章行(三)第59章 出降(上)第12章 楚王選集第110章 孫晟來訪(1)第24章 彷徨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95章 軍事互動第11章 典軍的麻煩第60章 出降(下)第12章 楚王選集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68章 結義第86章 南下第78章 南逃福州第167章 中間人第67章 催妝第98章 觀畫(下)第26章 限制党項(5)第26章 販布的同行第104章 會戰(3)第57章 波瀾再起第38章 馬踏南平(二)第10章 茅山道士第14章 威逼第55章 強弩之末?第16章 伏擊(二)第148章 奇怪的案件3第180章 活捉第49章 越牆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48章 人事勝於天意第55章 新的變化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113章 孫晟來訪(3)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34章 遭遇第120章 我看行第45章 水攻第68章 老婆闖大牢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第112章 夜宴(三)第40章 馬踏南平(四)第193章 拽刺再出使
第134章 詩賊(1)第61章 打死你丫的第66章 休妻?這可不行第181章 生意經第16章 大海航行靠舵手第196章 調兵遣將第17章 變換的時局第108章 對策第98章 觀畫(下)第23章 入貢第55章 失蹤第2章 整風運動第115章 西征第49章 巧取雄州第181章 生意經第50章 戰象第97章 拼了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118章 李唐猝亡(2)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170章 益津關第19章 援軍第170章 益津關第35章 稱王荊湖(中)第32章 定策(中)第206章 鳳翔第52章 惹了大麻煩第91章 契丹楊袞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203章 謀蜀第128章 盡用楚人?(4)第164章 立下大功勞第144章第17章 調軍第109章 心動(下)第5章 大楚高級會議(一)第49章 血戰黃土鎮第204章 芙蓉花第51章 追還是不追第30章 往事如煙(下)第92章 試探第11章 新妃(2)第84章 驛站春風第16章 架起油鍋第104章 女孩的心事第48章第63章 天生麗質第123章 汴京動盪第38章 家事第110章 孫晟來訪(1)第34章 馬屁研究所第58章 直搗興王府第38章 夜襲(下)第47章 五代諸葛第106章 樊若水第170章 益津關第80章 豫章行(三)第59章 出降(上)第12章 楚王選集第110章 孫晟來訪(1)第24章 彷徨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95章 軍事互動第11章 典軍的麻煩第60章 出降(下)第12章 楚王選集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68章 結義第86章 南下第78章 南逃福州第167章 中間人第67章 催妝第98章 觀畫(下)第26章 限制党項(5)第26章 販布的同行第104章 會戰(3)第57章 波瀾再起第38章 馬踏南平(二)第10章 茅山道士第14章 威逼第55章 強弩之末?第16章 伏擊(二)第148章 奇怪的案件3第180章 活捉第49章 越牆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48章 人事勝於天意第55章 新的變化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113章 孫晟來訪(3)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34章 遭遇第120章 我看行第45章 水攻第68章 老婆闖大牢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第112章 夜宴(三)第40章 馬踏南平(四)第193章 拽刺再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