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統

悠閒的日子持續半個月不到,龐癝便再次沉淪入繁忙的政務之中。

三月中旬,太子魏增二十歲生日一過,預示着其正式成年,進入魏國朝堂學習國政。

三月下旬,御史大夫孔斌上奏魏王:“啓稟大王,眼下太子業已成年,楚國長公主羋嫣也已到了及笄之年,您看現在二人是否完婚?”

魏王一想兒子確實也該成婚了,便向孔斌問道:“孔先生以爲此次陪太子去楚國的正使應該派哪位卿家去啊?”

孔斌道:“爲顯鄭重,微臣以爲龐相邦爲正使最合適!”

魏王便問龐癝:“龐相邦你的意思呢?”

“微臣······願往!”龐癝聽孔斌向魏王推薦自己,眉頭輕皺了一下本能的想拒絕,可話到嘴邊卻答應了下來。

“好,寡人這就拜相邦爲正使,三日後攜太子前往楚國!”

“諾!”

下朝之後龐癝找到魏無忌問道:“上將軍是否覺得這些日子孔先生有異?”

魏無忌驚訝的問道:“相邦這話是什麼意思?”

龐癝道:“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派往齊地的官吏全部是由孔先生委任的吧!”

魏無忌點頭:“不錯,孔先生舉薦的那些人我也見過,都是幹才之選!這其中有什麼不對的嗎?”

龐癝眼神中透出一絲幽光:“說對也對,那些人確實都是幹練之人。不對的是這些派往齊地的官吏中有七成以上都是儒家弟子。且上將軍沒留意這些日子儒家弟子在大梁城的舉動嗎?”

“儒家弟子怎麼了?”魏無忌問道。

“自發現齊地被任用的官吏不對之後,我便讓家中下人注意儒家弟子在大梁的活動,發現其中不少人都和公子由有來往!”

“由兒?”聽此魏無忌眉頭皺了起來:“由兒向來忠厚老實,不像是陰謀小人啊!”

龐癝點頭道:“公子由確實爲人忠厚,但卻背不住後面有人拿他做筏子,且其母西王后向來有更上一步的心思,不得不防啊!”

說完龐癝向魏無忌一拜便告辭而去。

處理完軍務回到府中,魏無忌想起今日龐癝和自己所說之話,便讓門客前去打探消息。

魏無忌的消息網遍佈天下,魏無忌想要知道的事情絕大多數還真隱瞞不住。

兩個時辰之後打聽消息的門客便回魏無忌家中稟報,其言下儒家所做之事比龐癝所言還要嚴重數倍。

門客給了魏無忌一個各地方官員的名單,只見其中有三成以上都是儒家弟子或與儒家弟子來往密切之人,其中齊地的官吏更是大半都是儒家之人。

再遙想孔斌任御史大夫之前儒家弟子在魏國爲官吏的人員連半成都不到,這才短短几年時間就有這麼龐大的數量了。

那再往後幾年呢?

只怕魏國朝堂上大半官吏都是儒家弟子了吧!

魏無忌不敢想象!

三晉風氣歷來以鬼谷文化爲主,魏無忌自幼也是受鬼谷文化薰陶,對儒家文化向來是秉持着尊而不用的態度,這也是三晉在思想文化界的基本態度。

可現在呢?

魏國是這個模樣,那麼韓、趙兩國又是什麼情形呢?

魏無忌不知道,只是心中直覺韓、趙兩國的情形只怕比魏國好不了多少。

其實這魏無忌就猜錯了。

儒家弟子也想在韓、趙兩國爲官爲吏。可現實卻是韓、趙兩國朝堂上並沒有像孔斌這樣的人物出現,使得儒家弟子想入兩國朝堂而不得,故而都把注意打到魏國身上了。

第二天魏無忌便找上龐癝詢問對策,龐癝搖頭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眼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罷了!”

現今魏國國內思想界的局勢使得龐癝不由想起了後世的兩本史書:《史記》和《竹書紀年》。

之所以說這兩本書是因爲其看待歷史問題上截然不同的態度。

《史記》在史學界的地位就不再多說。

要說的是《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可以說是華夏曆史上唯一一本未經秦國焚書之事的編年體通史了,這樣一本有着巨大歷史價值的史書卻在宋朝時經歷亡佚,即便再次整理之後卻使得其歷史價值大大降低,遠不可和《史記》相提並論。

直到後世,人們大多以《史記》所記載的爲史實。

《竹書紀年》在五帝紀上記載: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

夏紀上說讓羿代太康。

殷紀上說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後太甲潛回殺伊尹。

周紀上說共伯行天子之政。

以上種種說法在儒家看來都是大逆不道之言,顛覆人們一直以來的價值觀。

在儒家心目中堯、舜、禹、太康、伊尹、周公、召公都是明君賢臣,可到了《竹書紀年》之中卻成了大逆不道之人,這就不得不令人大跌眼鏡了。

到了以儒學爲國學的宋朝,程、朱理學一派又自視爲正統,所以乾脆就玩了一把亡佚之事。

爲何《竹書紀年》所記之事和《史記》截然相反呢?

《史記》作者司馬遷自幼就深受儒家文化薰陶,是正統的儒家弟子,當然會爲儒家說話,要不然也不會專門爲孔丘寫一篇《世家》。

而《竹書紀年》卻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官方史料記載,是在西晉咸寧年間汲郡人不準(不準是一個人名)盜戰國時期魏安釐王的墓葬時發現。

從這兩本史書的記載上不難發現,戰國時期魏國的主流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截然相悖的。

來到這裡之後龐癝更加的印證了這一事實:那就是儒家思想根本就不被三晉所用,更不要說西面的秦國了。

道統之爭有時候比家國之爭更可怕,更血腥。

在法家看來,儒家之言都是惑民、亂民之言,故而秦國這才焚書坑儒,連帶其他諸子百家之言一併焚燬。

在儒家看來,法家之言何嘗不是異端邪說,故而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諸子百家之言大多逐漸亡佚,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身爲法家源頭的三晉雖不獨尊法家,可卻也看不上保守的儒家思想。

因而《竹書紀年》和《史記》兩本史書纔會多次對一個事件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並非兩本史書故意歪曲歷史編造事實,而是這兩本史書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內核!

二十四、毒計一百六十九、曹參帶兵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二百三十五、巴、蜀歸屬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二百四十四、秦國滅亡二十八、血戰滎陽城上十一、交鋒七十一、千鈞一髮一百三十四、權衡九十四、王翦的老謀二十、龐癝見趙王(求收藏、求推薦)一百零三、滅齊之戰二百零一、君臣危機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十八、天門關之戰(一)七十七、蕭何求見九十、人才爭奪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四十一、迫在眉睫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四十九、國士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百一十八、潰與敗七十、如姬歸來六十一、父子決絕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一百三十二、爭執五十二、角逐三十七、秦國見聞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四十一、見秦王二、公子復歸,侯嬴獻計五十四、暗涌五十五、秦軍撤退一百零九、決戰在即四十六、昌平君叛秦六十一、習慣了二百一十一、不存在的宅鬥一百二十二、議和四十九、國士三十八、泛舟七十九、縱橫二百一十七、扣押龐癝四十五、龐癝變法內容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二百四十二、李信戰亡一百零二、李斯之謀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四十八、孔斌說太后四十五、項燕謀劃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二百一十三、廢太子八、龐癝說魏王(二)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一百零四、各自謀劃八十三、虎符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二十一、民心之爭六十六、意外消息七、龐癝說魏王(一)一百七十六、離間計七十六、龐癝的殺手鐗一百七十三、名將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五十三、王賁出擊五十七、盟約定,大梁亂五十四、暗涌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五、翩翩佳公子一百四十七、楚使說太后二百三十九、疑心趙高二十八、將軍歿,大勝歸(求收藏、求推薦)三十六、明哲保身十、龐癝說魏王(四)二十六、廉頗到來二十五、踐踏(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七十三、名將七十九、口舌之利一百五十、弄巧成拙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十八、天門關之戰(一)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二百三十四、誤判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二百二十八、休戰六十三、龐衛從軍四十一、見秦王
二十四、毒計一百六十九、曹參帶兵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二百三十五、巴、蜀歸屬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二百四十四、秦國滅亡二十八、血戰滎陽城上十一、交鋒七十一、千鈞一髮一百三十四、權衡九十四、王翦的老謀二十、龐癝見趙王(求收藏、求推薦)一百零三、滅齊之戰二百零一、君臣危機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十八、天門關之戰(一)七十七、蕭何求見九十、人才爭奪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四十一、迫在眉睫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四十九、國士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百一十八、潰與敗七十、如姬歸來六十一、父子決絕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一百三十二、爭執五十二、角逐三十七、秦國見聞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四十一、見秦王二、公子復歸,侯嬴獻計五十四、暗涌五十五、秦軍撤退一百零九、決戰在即四十六、昌平君叛秦六十一、習慣了二百一十一、不存在的宅鬥一百二十二、議和四十九、國士三十八、泛舟七十九、縱橫二百一十七、扣押龐癝四十五、龐癝變法內容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二百四十二、李信戰亡一百零二、李斯之謀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四十八、孔斌說太后四十五、項燕謀劃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二百一十三、廢太子八、龐癝說魏王(二)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一百零四、各自謀劃八十三、虎符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二十一、民心之爭六十六、意外消息七、龐癝說魏王(一)一百七十六、離間計七十六、龐癝的殺手鐗一百七十三、名將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五十三、王賁出擊五十七、盟約定,大梁亂五十四、暗涌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五、翩翩佳公子一百四十七、楚使說太后二百三十九、疑心趙高二十八、將軍歿,大勝歸(求收藏、求推薦)三十六、明哲保身十、龐癝說魏王(四)二十六、廉頗到來二十五、踐踏(求收藏、求推薦)一百七十三、名將七十九、口舌之利一百五十、弄巧成拙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十八、天門關之戰(一)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二百三十四、誤判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二百二十八、休戰六十三、龐衛從軍四十一、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