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一、君臣危機

魏王平也明白眼下自己勢單力孤,根本就不是龐癝等人的對手。

原本,襄陵君魏郊貴爲魏國上將軍,總覽魏國的軍隊事務,龐癝對軍隊的日常之事根本就插不上手來。

可隨着王翦投魏,魏郊的上將軍之職也被讓給了王翦,這使得龐癝等人的勢力愈發的龐大起來。畢竟王翦是龐癝千辛萬苦從秦國挖牆腳給挖過來的,那麼只要王翦還在魏國爲將一日,便一日是龐癝的人,這一點所有人都很清楚。

至於劉季、張耳等軍中大將,原本是將魏郊看作是信陵君魏無忌的衣鉢傳人的。可即便如此,劉季等人也不是三公九卿的高位,對朝堂上的一些事物根本就插不上半點的手。

更何況,無論是劉季還是張耳,其實心底裡對龐癝也是有幾分敬畏的。

再說劉季、張耳等人一直效忠的是信陵君魏無忌,並不是魏王平,也就是說,即便魏王平的王位丟失,只要龐癝不篡權奪位,只要下一任魏王的位置依舊是魏氏之人,劉季、張耳等人並不會和龐癝兵戈相向的。

也是因爲如此,魏王平表現的纔會這麼急不可待,想要今早除去龐癝、尉繚等人。

因爲隨着魏無忌去世的時間愈發的救援,魏無忌生前留下的餘威也會隨之逐漸消散,而龐癝等人的權勢卻會隨之增強,魏王平心中害怕、擔憂、惶恐,故而今日見龐癝等人議事之時絲毫不詢問自己這位君王的意見之時,這才表現出了憤怒之色。

而經過魏郊這麼一勸,魏王平的心情平復了很多,也明白現在的自己根本就不是龐癝的對手,還是暫且忍耐下來等待時機爲好。

又和魏王平說了一會兒話,魏郊方纔離開王宮回到自家府中。

之前說過,魏郊之妻乃儒家領袖之一的孔氏之女,而魏國的儒家又向來與龐癝等人不睦,故而孔氏女耳讀目染之下,對龐癝等人自然也沒有什麼好印象,在家中時常規勸魏郊疏離龐癝等人。

而魏郊之母如姬又因爲與龐癝的那段孽緣,心中也是憎恨龐癝,雖然隨着時間的流逝,心中的那段憎恨之意已經煙消雲散,再加上年歲愈發的大了,一心只想着含子弄孫,對朝堂之事並不是十分的關心,故而故而如姬並不清楚魏郊在朝堂所做之事。

如果如姬知道了魏郊與魏王平所做之事的話,只怕肯定會出面阻止,畢竟如姬即便心中厭惡龐癝,也不願臨老了看到魏郊與龐癝父子相殘之事發生。

而且,魏郊也不願將這些事情說與如姬聽,只是對孔氏女稍微提了那麼一句,故而如姬對魏郊與魏王平聯合欲奪權之事毫不知情。

而龐癝這邊,在回到家中不久,就聽李園回報說張良求見,龐癝便前往客廳見了張良一面。

“不知子房尋本相所爲何事?”龐癝並未察覺到今日朝堂上魏王平與魏郊兩人的舉動,故而一見面便問道。

張良道:“下官今日拜見相邦,是爲大王及襄陵君之事而來!”

“大王?不知大王有何事?”龐癝仍舊有些不明所以。

張良便將今日朝堂上魏王平的舉動說與龐癝,而後道:“相邦需早做提防纔是!”

聽了張良的話,龐癝感覺背後有些發涼。

因爲習慣問題,自先王魏增去世以後,朝堂上龐癝便是一直這麼做的,以前無論是與信陵君魏無忌還是現在和尉繚等人商議政務,都是如此行事。

以前還不覺得有什麼,可經過張良這麼一說,龐癝方纔意識到如今魏王平已經長大,再有三、四年便正式成年了,心中便告誡自己以後在朝堂上行事之事要小心謹慎纔是,畢竟沒有哪一位君王願意看到臣子絲毫不將自己放到眼中之事,即便這位君王年紀並不是很大。

可張良說道魏郊也參與了此事,龐癝便有些不大相信了。畢竟無論怎麼說,魏郊都是龐癝的兒子,即便魏郊本人並不清楚這一點,可龐癝心中還是不願相信魏郊會聯合魏王平對付自己這個父親。

可張良卻說的有鼻子有眼,由不得龐癝不相信。

“相邦······”

“本相知道了,你且先去吧!”見張良還欲再說什麼,龐癝出言阻止張良,並讓李園將張良送出家門,自己孤獨的坐在院子裡擡頭看天,從臉色上看,龐癝好似一下子蒼老了十多歲一般。

畢竟,沒有哪一個父親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與自己爲敵的那一幕出現。

可現實確實,魏郊真的欲要和龐癝爲敵。

“這是爲什麼?”龐癝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僅僅是因爲自己讓我那個鍵奪了魏郊的上將軍之位?

所謂當局者迷,龐癝不知道的是,王翦奪取魏郊的上將軍之位這件事情只是一個引子,更重要的是,魏郊始終都將自己看作是魏氏的一員,身爲魏氏族人,又有誰心甘情願的看到外人獨攬大權呢?

更何況魏郊是魏氏一族年輕一代中的中堅力量,自然也不願意看到龐癝竊據魏國軍政大權,而魏氏族人只能眼睜睜的看着。

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正是心中有着這樣的焦慮,故而魏郊纔會做出此等舉動,且在旁人看來,這並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只有龐癝這個當局者自己心裡沒有看清楚這一點而已。

“看來兼滅列國之事要加緊步伐了!”即便身爲當局者,龐癝心裡也清楚的知道,一旦魏王平開始正式奪權,那麼魏國國政勢必陷入長期的混亂之中,而一旦魏國朝政陷入混亂,想=甚至魏國會因此而元氣大傷,要在短期內兼滅列國,將無異於一場癡夢。

故而,龐癝勢必要在魏王平親政之前,將趙、秦、楚三國給滅了,至少要讓將這三個國家打的翻不過身來,那樣一來,魏國即便陷入了內鬥之中,也無懼外部的威脅。

“眼下趙國主力已被全殲,只需派出一支十萬人馬規模的軍隊兵臨晉陽,趙國就將徹底成爲歷史,那麼下一步,大魏的目標將會是西面的秦國。秦國地域廣袤,只怕短時間內並不能被吞併,那就在兩年內吞併其河西、關中一代就好!”

心裡這樣想着,龐癝便在案几旁坐下修書一封,讓人連夜送往石邑的王翦大營之中。

一百二十、決戰爆發六十五、所謂伊人一百零二、三國伐齊八十五、公子韓非四十九、昌平君繼位,楚國遷都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一百一十、戰序七十九、縱橫二十三、上黨歸屬(收藏、推薦)五十八、張良看魏國六十七、李牧立新君四十九、國士八十七、攻略軒轅關二百一十三、廢太子二百二十八、休戰一百二十三、函谷三、入楚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三十五、趙國求和一百七十七、荊軻刺李牧一百三十八、欣欣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二百三十七、定策一百七十七、荊軻刺李牧九十五、張良計十七、信陵君掛帥七十一、千鈞一髮九十、人才爭奪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七十九、縱橫一、夷門之處有賢者十五、掙扎六十二、如姬來訪三十四、範睢遠謀二百一十五、亂局二十五、魏王之殤二百二十二、龐癝出馬九十五、張良計一百四十三、忠奸五十四、喋血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零五、秦王到一百三十四、權衡四十五、項燕謀劃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二百四十一、嬴政西逃三十二、秦國政局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二百零五、反思九十三、魏王之好一百三十六、拜將一百六十六、人才機制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八十四、燕、趙之戰二百三十九、疑心趙高四十四、伐楚四十、舊怨重提七十一、千鈞一髮二百、魏王平的心思二百五十、設伏一百二十三、函谷一百八十七、龐癝的思慮一百、范增的離間計六十五、所謂伊人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五、聘禮一百二十五、河東戰局二十六、廉頗到來二百零一、君臣危機二百三十、伐蜀前夕九十六、各自算計二百二十七、講和三十五、趙國求和一百一十四、部署五十二、角逐六十六、趙國危亡五十六、魚龍宴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一百五十九、教導三十五、趙國求和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二十四、毒計六十一、父子決絕七十、秦、楚對峙八十二、魏王的小心思一百零三、銳士二百三十七、定策六、魏增大婚八十五、公子韓非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二百一十四、尉繚出手十七、信陵君掛帥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六十六、趙國危亡四十八、廢立事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四十四、伐楚一百六十三、君臣
一百二十、決戰爆發六十五、所謂伊人一百零二、三國伐齊八十五、公子韓非四十九、昌平君繼位,楚國遷都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一百一十、戰序七十九、縱橫二十三、上黨歸屬(收藏、推薦)五十八、張良看魏國六十七、李牧立新君四十九、國士八十七、攻略軒轅關二百一十三、廢太子二百二十八、休戰一百二十三、函谷三、入楚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三十五、趙國求和一百七十七、荊軻刺李牧一百三十八、欣欣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二百三十七、定策一百七十七、荊軻刺李牧九十五、張良計十七、信陵君掛帥七十一、千鈞一髮九十、人才爭奪一百四十八、魏郊氣太后七十九、縱橫一、夷門之處有賢者十五、掙扎六十二、如姬來訪三十四、範睢遠謀二百一十五、亂局二十五、魏王之殤二百二十二、龐癝出馬九十五、張良計一百四十三、忠奸五十四、喋血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零五、秦王到一百三十四、權衡四十五、項燕謀劃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二百四十一、嬴政西逃三十二、秦國政局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二百零五、反思九十三、魏王之好一百三十六、拜將一百六十六、人才機制一百九十二、司馬尚挖坑八十四、燕、趙之戰二百三十九、疑心趙高四十四、伐楚四十、舊怨重提七十一、千鈞一髮二百、魏王平的心思二百五十、設伏一百二十三、函谷一百八十七、龐癝的思慮一百、范增的離間計六十五、所謂伊人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五、聘禮一百二十五、河東戰局二十六、廉頗到來二百零一、君臣危機二百三十、伐蜀前夕九十六、各自算計二百二十七、講和三十五、趙國求和一百一十四、部署五十二、角逐六十六、趙國危亡五十六、魚龍宴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一百五十九、教導三十五、趙國求和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二十四、毒計六十一、父子決絕七十、秦、楚對峙八十二、魏王的小心思一百零三、銳士二百三十七、定策六、魏增大婚八十五、公子韓非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二百一十四、尉繚出手十七、信陵君掛帥一百八十一、引發矛盾六十六、趙國危亡四十八、廢立事二百二十三、捉拿劉季四十四、伐楚一百六十三、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