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四、秦國設計

轉眼間半個月便過去了,此時石邑城下魏軍所有的物質都已齊備,王翦便下令大軍出發,一路由兒子王賁率領,率軍五萬克定靈壽等地,另一路的四十萬大軍則有王翦親自率領,劉季等人爲將領,跟隨一同直撲井陘寨。

之所以說是克定,乃是因爲此時井陘寨以東的趙國領土上所有城邑內的官吏都已跟隨趙王嘉前往了新都晉陽。

當然,也有幾個別的官吏仍舊誓死執守着自己最後的權力。

但相對於王賁的五萬人馬來說,那些城邑內的士卒卻屈指可數。

石邑一戰中,雖然魏軍取得了大勝,可仍舊有五萬人馬的傷亡,大多數都是當初劉季阻截趙軍撤退時產生的傷亡,至於攻克石邑城之後的王翦大軍,則基本上沒有多少傷亡。

秦國這邊,趙國主力戰敗於石邑的戰報早已擺放在了嬴政的案頭。

對此,嬴政心中是有幾分追悔莫及的,並不是說嬴政同情趙國的遭遇,而是說此番戰國最後一批精銳消耗殆盡,便以爲着此後大江以南只有秦國一個國家強抗魏國了。

如今魏國的總兵力是秦國的兩倍有餘,再加上大將王翦的出逃,使得秦國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嬴政又怎能不後悔呢?

有時候嬴政便想,如果當時趙國求救之時自己派兵前去支援趙國,哪怕派秦軍東出函谷關吸引一部分魏國的兵力,那麼趙國此番也不會敗的這麼慘,以至於使得自己今後也將處於舉步維艱之間。

以往,在行軍作戰之事上,嬴政多聽從王翦之意,可如今王翦逃秦入魏,而秦國如今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就只有李信一人而已。可別說與王翦相比了,即便與王翦之子王賁相比,在指揮能力上李信也與王賁有一定的差距,又如何能有什麼好的建議給嬴政呢?

這天,嬴政尋李斯商議道:“如今趙國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魏國兵峰強大,我大秦勢單力孤,如之奈何?”

李斯回道:“微臣以爲大秦如果想要保存國祚,一是要與楚國交好,最好能與其達成共識,共同進退,二是花費重金賄賂魏國重臣,使得魏國國內政局動盪,這樣大秦國祚纔能有長存的希望!”

“哦?”嬴政問道:“第一點寡人知道,可如何賄賂魏國重臣呢?據寡人所知,魏國軍政大權均出於國相龐癝之手,且魏國的三公九卿之中,基本都是支持龐癝之人,只怕大秦徒耗錢糧,而魏國的國力卻益發的強大。”

李斯卻笑道:“大王所言固然有理,可大王難道忘了魏王平這個人了嗎?”

“魏王平?”嬴政問道:“據寡人所知,魏王平如今不過一十六歲,還未到親政的年紀,又如何能左右魏國的政局?”

李斯解釋道:“如果僅僅只是魏王平一人,當然無法左右魏國政局,可大王難道忘記了襄陵君魏郊等魏氏權貴了嗎?魏郊本爲魏國的上將軍,亦是上一任上將軍信陵君魏無忌臨終前親自指定之人,可王翦這一入魏,龐癝便將上將軍之位拱手讓與王翦,襄陵君魏郊心中又豈能沒有緣何?”

“而且,信陵君魏無忌去世之前,將衆多的門客部下分散於軍中,雖然老將新垣衍、嚴恩等人已經年邁且高佬還鄉,可其門客張耳、劉季等人卻已經成爲了軍中的中堅力量。而現今王翦剛剛入魏,雖然已經貴爲上將軍之職,可畢竟在魏國國內沒有人望,一旦襄陵君魏郊與龐癝等人撕破了臉,而魏郊背後又有魏王平這個君王支持,大義名分在手的情況下,龐癝如何是魏郊的對手?”

“可這樣一來,魏王平不是就順利掌權了嗎?寡人聽說魏王平自幼聰慧,並非愚蠢之輩,一旦魏王平親政執權,對大秦也沒有什麼好處啊。”嬴政說道。

李斯笑道:“大王此言謬已!先不說魏王平究竟有幾許才幹,單說龐癝在魏國爲相二十餘年,門生故吏可謂遍佈天下,又豈是易與之輩?一旦魏郊真的與龐癝撕破了臉,只怕沒有個三、五年,是鬥不出個結果的,而即便三、五年之後,無論哪一方獲勝,魏國必定元氣大傷,而我大秦也正好趁這段時機休養生息,待魏國國內政局混亂結束之際揮兵東出函谷關,魏國又哪還有餘力來抗衡大秦?”

“所以,微臣以爲,大王不如花重金賄賂魏國朝中重臣,使得魏國政局更加的混亂不堪,這樣一來,魏國的內亂勢必要激烈許多,而我大秦的機會也會因此而多出許多!”

“李卿所言極是!”嬴政再三思慮,認爲李斯所言很有道理,便令親信趙高親自主持賄賂魏國重臣之事。

而且,嬴政讓秦國密探組織黑冰臺草擬一份魏國重臣的名單給予趙高,讓其從其中薄弱環節下手。

認真分析之後,趙高對嬴政道:“大王,微臣經過情報分析,發現襄陵君魏郊雖然已經丟掉上將軍之職,可其背後仍舊有儒家弟子支持。微臣以爲,可以從襄陵君及儒家身上下手。”

“哦?”嬴政來了興趣,急忙說道:“速速道來!”

趙高便回道:“襄陵君魏郊之妻乃是先御史大夫孔斌孫女,而孔斌便是因龐癝、尉繚等人的毒計而死,且孔斌去世之後,繼任的御史大夫荀況亦是儒家領袖之一,也是因爲龐癝、尉繚等人的緣故而不得善終。故而,微臣推測,無論是孔氏女還是儒家弟子,內心對龐癝、尉繚等人都是恨之入骨。如果此時襄陵君魏郊等人舉薦儒家弟子進入朝堂,那勢必要遭到龐癝等人的打壓,而這樣一來,襄陵君魏郊與龐癝等人的矛盾勢必要公開化。雖然襄陵君魏郊在朝堂上沒有多少勢力,可其在軍中勢力卻是根深蒂固,一旦軍中勢力介入朝堂爭鬥之中,未來無論龐癝還是襄陵君魏郊之中的哪一方獲勝,勢必會對魏國趙成巨大的動盪,使得其元氣大傷。”

“那你以爲魏郊身上下手的好,還是從儒家弟子下手的好?”嬴政問道。

趙高眼神中露出一絲陰笑的笑容,回道:“微臣以爲從孔氏女身上下手的好。”

“孔氏女?”嬴政有些不解其意,在嬴政心中,孔氏女只是一個弱女子而已,又如何能左右的了魏國的政局走向呢?

而不同於嬴政,宦官出身的趙高自始至終都未小瞧過這弱女子的能量。就好比當年的秦宣太后,好比齊國的君王后,好比那個當年使得魏國政局動盪不已的魏王增愛妃田恬。

趙高繼續道:“長公主已經嫁到魏國有一段時日了,聽說長公主與其婆婆魏雨萱之間的關係很是劍拔弩張,微臣以爲,是時候動用長公主身邊的力量了。”

聽到這,嬴政方纔恍然大悟。

二百四十三、蒙恬自刎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二百三十四、誤判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二十九、降卒問題(求推薦、求收藏)二百四十六、俘獲嬴政四十四、伐楚二百二十二、龐癝出馬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百九十四、武卒勝八十、三年四十、舊怨重提二十、天門關之戰(三)一百零三、銳士六、魏增大婚十七、信陵君掛帥七十三、魏無忌的安排二百零一、君臣危機四十七、來自太后的刁難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一百七十、合謀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一百三十四、權衡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九十五、魏、趙決戰五十七、張良論勢七十四、如姬的思量三十二、魏王託孤四十四、伐楚十七、幕後黑手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八十七、論勢八十二、信陵薨四十八、廢立事五、翩翩佳公子十三、風波起四十、舊怨重提五十五、秦軍撤退九十四、羣臣諫三十七、秦國見聞二十四、毒計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三十四、魏無忌用兵八十一、陽謀四十二、戰神歿,英雄殤五十五、秦軍撤退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一百五十三、王賁出擊三十九、交鋒三十五、趙國求和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一百四十二、楚國朝堂四十五、項燕謀劃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一百五十七、巡視一百三十八、欣欣一百四十九、女人心九十六、各自算計一百二十一、秦國撤兵六十、魏王煩惱,如姬獻策五十九、魏王誅心,龐癝辭相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一百一十三、沉重一百八十九、秦國的難題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四十二、風波定四十一、迫在眉睫五十六、魚龍宴一百八十六、飄忽不定的劉季一百六十一、爲君之道十四、對錯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七十四、楚人李斯一百一十三、沉重七十六、龐癝的殺手鐗二百二十九、滅燕八十、三年六十一、習慣了七十六、惜才、送才一百五十一、替罪羊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九十九、兩難三十四、範睢遠謀一百三十八、欣欣七十六、惜才、送才四十四、龐癝欲變法二百四十九、楚軍潰敗八十五、風雲動二百五十、設伏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一百一十六、兄弟初見八十五、公子韓非五十五、秦王之宴十一、交鋒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一百零二、李斯之謀七十、秦、楚對峙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五十二、角逐
二百四十三、蒙恬自刎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二百三十四、誤判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二十九、降卒問題(求推薦、求收藏)二百四十六、俘獲嬴政四十四、伐楚二百二十二、龐癝出馬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百九十四、武卒勝八十、三年四十、舊怨重提二十、天門關之戰(三)一百零三、銳士六、魏增大婚十七、信陵君掛帥七十三、魏無忌的安排二百零一、君臣危機四十七、來自太后的刁難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一百七十、合謀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一百三十四、權衡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九十五、魏、趙決戰五十七、張良論勢七十四、如姬的思量三十二、魏王託孤四十四、伐楚十七、幕後黑手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八十七、論勢八十二、信陵薨四十八、廢立事五、翩翩佳公子十三、風波起四十、舊怨重提五十五、秦軍撤退九十四、羣臣諫三十七、秦國見聞二十四、毒計九十三、王翦評劉季三十四、魏無忌用兵八十一、陽謀四十二、戰神歿,英雄殤五十五、秦軍撤退九十一、未成年人張良一百五十三、王賁出擊三十九、交鋒三十五、趙國求和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一百四十二、楚國朝堂四十五、項燕謀劃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一百五十七、巡視一百三十八、欣欣一百四十九、女人心九十六、各自算計一百二十一、秦國撤兵六十、魏王煩惱,如姬獻策五十九、魏王誅心,龐癝辭相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一百零一、范增深夜訪王翦一百一十三、沉重一百八十九、秦國的難題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四十二、風波定四十一、迫在眉睫五十六、魚龍宴一百八十六、飄忽不定的劉季一百六十一、爲君之道十四、對錯一百九十八、王賁的計策七十四、楚人李斯一百一十三、沉重七十六、龐癝的殺手鐗二百二十九、滅燕八十、三年六十一、習慣了七十六、惜才、送才一百五十一、替罪羊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九十九、兩難三十四、範睢遠謀一百三十八、欣欣七十六、惜才、送才四十四、龐癝欲變法二百四十九、楚軍潰敗八十五、風雲動二百五十、設伏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一百一十六、兄弟初見八十五、公子韓非五十五、秦王之宴十一、交鋒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一百零二、李斯之謀七十、秦、楚對峙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五十二、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