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

三、拒英保疆

1913年10月,久已插足西藏的英帝國主義勾結西藏地方政府中的親英分子,策劃在印度西姆拉召開英、藏、中三方會議,談判所謂西藏行政區劃問題。參加會議的有:英國代表、印度外務大臣麥克馬洪,西藏地方代表倫青霞札,中國北洋政府代表爲西藏宣撫使陳貽範、副使王海平。英唆使西藏代表提出西立和西藏疆域包括西康的巴塘和理塘、打箭爐等地,中國不得在此設官、駐兵的荒謬方案。中國代表堅決不同意,爭論激烈。英國代表乘機提出“折中方案”,以金沙江劃界,江以西地區(包括青海玉樹地區)爲外藏,完全脫離中國;江以東包括青海、西康及甘肅、四川、雲南之藏民地區爲內藏,由中國和西藏共管。袁世凱政府不敢據理抗爭,竟承認劃分內外藏,只是在劃界問題上與英交涉,迄示達成協議。1914年4月27日,英提出了一個已由英方和西藏地方代表事先簽字的條約草案,並附有以紅藍線劃出內藏、外藏疆界的西藏地圖,以威嚇手段,強迫中國代表簽字。陳貽範被迫在草約上畫行,並即聲明“畫行與簽押,當截然爲兩事”。至於正式條約需經中國政府批准。但這一消息一經在國內報紙披露,全國輿論頓時爲之譁然,直斥陳貽範“庸臣誤國”。北洋政府在全國人民的正義譴責下,不敢批准條約,並向帝提出嚴正抗議。英對此竟然不予理會,並威脅說:“英藏締約以後,以前中、英、藏三方所定草約,所有中國的特權利益,自然歸於消滅。”適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無暇東顧。此一“西姆拉條約”遂未施行。

1917年9月,西藏部隊與四川部隊發生衝突,川軍敗績,金沙江以西地方全部失守。英乘機要挾北京政府,提出重開中英談判。此次變更花招,雖取消內外藏名稱,但仍提出將德格以西各地包括當拉嶺以北崑崙山以南的地區,劃歸西藏。北洋政府於1919年9月5日向與西藏毗連的各省通電徵求意見。馬麒與其幕僚商議,認爲絕不能將玉樹地區劃歸西藏,必須據理力爭。於是發出“豔電”,通電全國。電文中駁斥了英所提方案在地理位置上的嚴重錯誤,揭露了英帝的陰謀。“豔電”說:“查當拉嶺以北崑崙以南,東西長二千餘里……玉樹二十五族,耕牧相雜,物產亦稱富饒,實青海菁華所在。自前清收復青海之初,即將玉樹二十五族劃歸西寧夷情衙門管理。三百年來,此疆爾界,與西藏毫無關係。”“年來藏人雖攻陷川邊十餘縣,而兵力尚未能越當拉嶺以北。今川邊劃界已爲奇恥,乃欲並甘肅素所管轄、藏兵力所未及之地,割以奉之,蹙地千里,辱國太甚。”並進一步提出:“西藏固中國之領土,今日雖不得已而與之劃界,然異日國力發達,仍當進兵拉薩,以恢復原有之主權。”“總而言之,西藏本中國屬土,年來與川邊構怨,譬猶兄弟鬩牆,自應由兄弟解決,萬不能任他人從旁干預,吾國苟有一息生氣,所有劃界會議,應從根本否認。此約一簽,終古難復,大好河山,一筆斷送,凡屬五族,誰不解體?……事關國勢存亡,此而不言,將使他族謂中國無人。”

“豔電”電文據理力爭,詞嚴義正,不僅揭露了英帝侵略野心,也批評了北洋政府的無能,而且回顧了歷史,瞻望了將來。是當時最有說服力,最有號召力的宣言,因而發出之後,立即得到川、康、滇、甘各省及一些團體的響應,引起國人的極大關注。北洋政府不得不拒絕英帝的無理要求。由此,馬麒從保住玉樹地區的地盤出發,起到了阻止北洋政府簽署喪權辱國條約的客觀效果,從而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贏得了聲譽。當時有人評論說:“惟甘邊寧海鎮守使馬麒電,能援引歷史和地理上的正確理據,反對將玉樹地方劃爲內藏,不但可以使中央政府爲之惶謝,英人閱之,亦當無辭復爭矣。”(任乃強:《西康圖經》)

馬麒又上書張廣建,建議派員入藏,與直接聯繫,“做釜底抽薪之計”。取得北洋政府同意後,特派青海紅教喇嘛古浪倉、玉樹地區活佛拉卜尖貢倉、青海軍事參事朱繡、諮議李仲連等持張廣建、馬麒信件,到達西藏。他們建議十三世前往北京覲見大總統,堅持正義,息兵言和,並願對西藏入京人員提供方便和保護。並與西藏上層人士廣泛交往,互通聲氣,消除誤會與猜疑。他們到1920年4月離藏返回時,十三世設宴餞行,親自交給漢藏合璧之公文一件和向張、馬贈送的禮品,說:“餘親英非出自本心,因欽差逼迫過甚,不得已而爲之。此次貴代表等來藏,餘甚感激。惟望大總統從速特派全權代表,解決懸案。餘誓傾心向內,同謀五族幸福。”此後,即派代表駐北京,與中央保持了聯繫。

馬麒拒英入侵,在捍禦祖國疆土上作出了貢獻!

附:馬麒豔電全文

頃奉鈞署(甘肅督署)密令內開“與英使磋商藏界始末中,有將崑崙南當拉嶺北之地作爲內藏,中國不設官,不駐兵,德格歸外藏”等語。捧讀至此,不勝駭異。查當拉嶺即唐古特大山,番名當沙馬拉。西起新、青、藏之交,東迤至昌都雜楚。鄂穆楚兩河之交而止,綿亙千餘里,近來輿圖多以此爲青海、西藏天然之界線。其實青海所轄之玉樹二十五族中之巴彥、囊謙、蘇魯克等土司,其地尚有錯出,嶺南在鄂穆楚河及索克河各流域者,今以當拉嶺爲青海界線,吾國失地亦屬不少。況雲當拉嶺以北,未審以何處爲止境?至於崑崙二字,尤屬含糊。查崑崙老幹,即新疆南部之託古茲達阪,由是東迤,橫貫青海中部,綿亙二千餘里,爲江源河源之分水嶺,所謂巴顏哈拉山者,亦有中崑崙之名。“歌電”所謂崑崙,是否即此?如果即此而盡爲內藏,不駐兵不設官,是舉青海大半部,玉樹二十五族,縱橫數千裡之地,一朝而棄其主權,始雖廢爲甌脫,終必被人佔領,較之前清時代棄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者,其損失之巨,大有過之無不及。且所謂德格以西等處劃爲西藏雲者,其辭以(已)無限制。查德格西北,即鄧柯、石渠,自此以西,即青海所轄之二十五族也。該二十五族之境域,正在崑崙以南、當拉嶺以西、德格以西。周特派員前勘玉樹界務,所繪地圖猶可覆按。今既劃崑崙南當拉(嶺)北爲內藏,又議劃德格以西爲外藏,同一地方,究以何處爲內藏,何處爲外藏耶?其故總由袁大總統派員與英使會議時,未嘗詳細考察青海地理,未嘗電知甘邊徵求意見,遂至成此巨謬。若果如此議結,與將青海全部劃歸西藏之初議相去幾何?此次繼續開會,不聞根據地理與英使明辯力爭,以追正前失,乃謂英使有讓步。果系輾轉傳訛,尚未覺察耶?抑謂青海地勢無關輕重也?麒忝任邊寄,興亡有責,竊有怵目劌心而不能已於言者。查當拉嶺以北崑崙以南,東北長二千餘里,金沙、雅礱、瀾滄諸江之上游皆流衍其中,氣候較青海北部爲暖,玉樹二十五族耕牧相雜,物產亦稱富饒,實青海菁華所在。自前清收復青海之初,即將玉樹二十五族劃歸西寧夷情衙門管理,三百年來,此疆爾界,與西藏毫無關係。入民國後,川邊欲佔領二十五族中之巴彥、囊謙(川邊亦謂隆慶)與甘爭執,連年不決。蒙鈞署特派周統領務學會同川邊勘界,始將情形查明入告。四年三月,奉前袁大總統命令,隆慶二十五族仍歸西寧管理,是地理統治上與川邊無涉明甚。年來藏人雖攻陷川邊十餘縣,而兵力尚未能越當拉嶺以北,今川邊劃界已爲奇恥,乃欲並甘肅素所管轄、藏兵力所未及之地,割以奉之,蹙地千里,辱國已甚,此麒所謂怵目劌心而不能已於言者一也。麒自鎮守寧海兼轄蒙番以來,適值藏氛日惡,川勢日棘,誠恐脣亡齒寒,玉樹難保,曾先後電準派馬步五營,分電(駐)玉樹各處,以期固我邊籬,壯川聲援;並安設由寧至玉臺站,以利文報而便運輸,又設玉樹理事員管理民事。數年以來,辛苦經營,略有端緒。番兵與兵吏之感情亦日益洽浹。今若將崑崙以南劃爲內藏,勢必撤去玉樹之駐兵,取消已設之官員,不獨墮國家已成之功,孤番民倚重之心,而自玉樹以北,如玉樹、汪什代亥、剛咱諸野番,以及循化、貴德以南番族,皆將輕中國不可複製,緩則剽掠邊鄙,急則結藏入寇,河湟自此無寧日矣,此麒所以怵目劌心不能已於言者二也。西藏固中國之領土,今日雖不得已而與之劃界,然異日國力發達,仍當進兵拉薩,以恢復原有之主權。而進兵拉薩,其道有二:一曰南道,由川赴藏之路是也;二曰北道,由青赴藏之路是也。前清征服西藏之時,嘗兩道並進,所以克奏膚功。今日川邊失敗,形勢日非,將來南道進兵,未易造次深入,所恃以出奇制勝者,惟青海之北道耳。且崑崙以南,玉樹土司爲青海之門戶,拊西藏之肩背,西寧爲赴拉薩之要道,將來經營發展,即可倚爲制西藏之策源地,若割爲藏境,則拉薩之藩籬益固,西寧之距拉薩愈遠,人攻我易,我攻人難,自顧不暇,焉能制藏?此麒所以怵目劌心而不能已於言者三也。尤可駭者,玉樹川邊吻齒相依,而德格、鄧柯等縣,乃玉、康往來必由之路,年來德、鄧、石等縣相繼爲藏兵佔據,玉、康形勢中斷,其往來通信,常僱番商微服臘丸,由玉樹之結古間道至川邊之甘孜,五日之程,半月始達,猶被藏兵搜檢以去。麒頃以中央接濟川邊之餉械不日到甘,而運道阻塞,日夜焦灼,正擬與陳鎮守使密商川軍由甘孜,寧軍由結古,東西會攻德格、鄧柯、石渠等縣,以疏通運道,聯絡聲氣。今若將德格以西等處劃爲外藏,則德格等縣再無恢復之日,玉、康聲氣從此永斷,中央餉械無路得達,康定將陷於絕地,條約豈可恃哉?此麒所以怵目劌心而不能已於言者四也。擬請鈞座據情轉電中央,請外交部根據新舊圖志,堅持力拒,不承認崑崙(南)當拉嶺北、德格以西等字樣。不獨青藏界線應請照前清會典舊圖爲準,即川邊與西藏亦各有定界,豈可輕易變更?總而言之,西藏本中國屬土,年來與川邊構怨,譬猶兄弟鬩牆,自應由兄弟解決,萬不能任他人從旁干預。吾國苟有一息生氣,所有劃界會議,應從根本否認。此約一簽,終古難復,大好河山,一筆斷送,凡屬五族,誰不解體?四川熊督謂“西藏問題大於青島十倍”,洵爲不刊之論,事關國勢存亡,此而不言,將使他族謂中國無人,麒實恥之!麒實憤之!是以披肝露膽,瀝血以告。

四、肆虐拉寺

青馬早在馬海晏時代,即與拉卜楞寺活佛嘉木樣四世互有往來。民國以後,馬麒以嘉木樣贊同共和、傾心民國爲由,報請甘督趙惟熙轉呈中央政府,加封嘉木樣爲“靜覺妙嚴禪師”。因此,嘉木樣對馬麒甚爲感激,故通過管家李宗哲,給馬麒借貸黃金,使馬麒得以賄取西寧鎮守使的寶座。1916年,嘉木樣四世圓寂,十八昂欠之首的阿莽倉任“斯姜”(即攝政),但他與掌財權的李宗哲不和,互爭不下,控訴於張廣建。張令馬麒查處之。馬麒先派原在拉卜楞寺塔哇駐防部隊中任翻譯的馬壽前往調解,遭到阿莽倉的拒絕。馬麒繼派西寧道尹黎丹前往,調解無效,黎丹默返西寧,歸途遭到藏民伏擊,幸而脫險。馬麒因而大怒,乃於1918年6月,派玉防警備司令馬麟率馬步千人馳赴拉卜楞,欲以武力鎮壓。不料馬麟部隊在距拉卜楞寺五六十里的甘家灘,被阿莽倉佈置的藏兵包圍。馬麟奮戰突圍,西寧方面復派馬海淵、馬騰鳳、馬輔臣等率部進援,雙方在甘家灘激戰,後藏兵敗退。而馬麟原駐塔哇的步兵一營又被藏兵包圍,馬麟乘勝馳援,阿莽倉率部撤向東山,馬麟追至曼達拉溝,被嚮導誘騙,西行一路誤中埋伏,幫辦馬四虎被擊斃。馬麟遂進駐拉卜楞。一月之後,阿莽倉發動阿木曲乎等部落藏兵和黃南熱貢部落一部合攻拉卜楞,激戰數日,阿莽倉敗退。是役藏兵傷亡約兩千餘人,馬麟部亦死傷二三百人。馬麟乘機縱兵搶掠,寺院和藏民損失甚巨。1918年11月,馬麟又會同西軍馬國良部共4000餘兵力,向阿木曲乎進攻,阿莽倉不能抵禦,逃亡於歐拉部落。馬麟率部**,焚燒阿木曲乎寺院,屠殺藏族僧俗男女700餘人,縱兵大肆搶掠。阿木曲乎頭人表示屈服投降,馬麟才收兵回拉卜楞寺,宣佈廢除阿莽倉三世的佛位,焚燬其昂欠,改任貢唐倉活佛爲“斯姜”。從此拉卜楞寺管理權歸於李宗哲。馬麟則留兵一營長期駐守。此次糾紛即告一段落。

拉卜楞寺經卜算,嘉木樣轉世靈童於1916年4月出生於西康理塘營官壩彩馬村黃位中家中。1920年9月,黃位中家奉嘉木樣五世到達拉卜楞,馬麟率馬步芳等部隊千餘人列隊歡迎。同年11月,嘉木樣五世坐牀,馬麟開始對黃家極盡拉攏之能事,與黃位中結爲異姓兄弟,並命馬步芳與嘉木樣五世長兄黃正清亦結拜爲兄弟。不久,貢唐倉要求辭去“斯姜”職位,還政於嘉木樣五世,馬麒表示挽留,實際不想讓黃家掌權。爲此,黃位中憤而要求仍攜全家返回西康,馬、黃之間遂生裂痕,箇中癥結,還在駐拉卜楞之寧海軍。寧海軍之馬壽,經常插手於寺院兩派的爭端,時加挑撥、偏袒。並多方敲詐勒索,以至直接侵奪寺院某些職權,與黃氏父子形成尖銳衝突。時馬麒復調西軍馬國良騎兵60名來駐拉卜楞,又在黑錯(今合作)設茶糧局,以寧海軍管帶馬海淵爲局長。因而遭到藏民的反抗,逼使馬麒調回馬海淵,西軍駐兵亦被藏兵趕走。在雙方矛盾日趨尖銳之際,馬麒則採取斷然措施。1924年2月,馬麒到達拉卜楞寺,命令馬麟向拉卜楞寺提出以下條件:

(1)嘉木樣五世家屬,聯絡鼓動各部落藏民陰謀造反,故自現在起,不許他們再參與寺院事務;

(2)拉卜楞所屬各部落槍支一律收繳,並繳出戰馬1000匹,以防叛亂滋事;

(3)嘉木樣五世衛士80人,各繳出長槍1支;

(4)寺院僧衆今後只管唸經,不能再問民政;

(5)由於以寺院爲中心進行叛亂活動,特罰銀800秤(摺合4萬兩)。全寺僧徒每人捐獻白銀50兩,以賠償寧海軍的損失。

以上條件一經宣佈,立即強迫執行。就連黃位中、黃正清的槍也被收繳。所罰銀兩,馬麒暫允由寺院出具借條,以示寬延。同時,馬麒還逮捕了寺院有關管家和歐拉等部落頭人20餘人。

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
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