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

馬鴻賓、馬惇靖父子早有起義的念頭。9月上旬,在銀川的馬鴻逵給在中寧的馬鴻賓連發兩次電報,催他到銀川商量一同出走的問題,馬鴻賓派馬惇靖前去見馬鴻逵。據馬惇靖後來追述,叔侄間的對話頗有點戲劇性。

問:“你父親爲什麼不能自己來?他願不願走?”

答:“父親的意思是他年紀大了,再加上家口重,如果出去,日後生活如何辦呢?”

“難道你父親不怕害他嗎?”

“父親想不一定會害他的?”

馬惇靖問:“你走後寧夏又怎麼辦?”

“給送禮就要送全禮。我先走重慶,接着叫老大(其長子馬敦厚)走,因老大沉不住氣,又不聽老二(其次子馬敦靜)的,留下他會誤事的。到必要時再讓老二走。”

從此,馬鴻賓、馬鴻逵即分道揚鑣。

一、起義接洽

馬鴻賓、馬惇靖父子雖有率部起義的念頭,但事到臨頭卻又顧慮重重。據馬惇靖事後寫的文章中透露,他當時的想法是“總覺得不到時機,軍權是不能放手的。因爲我個人及家庭的安危都賴於軍隊,如放棄軍權,可以說什麼都完了。更重要的是當時對領導的革命的性質理解的不深,認識的不夠,即是起義,畏懼心理亦難消除。所以當時的打算是邊走邊看”(《八十一軍起義經過》)。他們當時的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時的馬鴻賓是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八十一軍,是在他的起家隊伍三十五師的基礎上擴編而成的,下轄三十五師(代師長馬奠邦)、二九四師(師長馬紹翰)、三五八師(師長馬明德)。軍長爲馬惇靖,副軍長爲馬敦信,參謀長爲楊遇春。全軍原有16800人。在撤退中衛過程中,被解放軍消滅一部分,尚有12000人。他們由於多年來與解放軍交手,大多是失敗的記錄,且有些人是受到解放軍優待俘虜政策的感召,因而,“不服氣”的思想較少,牴觸情緒也不多。而且一些中高級軍官也約略知道準備起義之舉。所以,起義的內部隱患和阻力是不大的。

但是,接洽起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幾經折衝。早在八十一軍從靖遠向中衛撤退途中,在經過固原縣三營鎮時,該鎮士紳馬明三等即約馬鴻賓到中寧以南四口子地方見面,商談要事,馬鴻賓命馬惇靖前往。見面後,馬明三等雲系受解放軍委託,前來勸告該軍迅速起義,爲和平解放寧夏作出貢獻。又說:如果目前不起義也可以,但在解放軍進軍寧夏時,不要阻擋。馬惇靖的答覆是:八十一軍絕不是解放軍的對手,請他們放心。斯時馬惇靖以馬明三等沒有持解放軍的信件和證明,對其身份有懷疑;當時馬鴻逵部尚有較強的實力,不敢泄露起義的消息,而且他本人當時尚有思想顧慮。所以此次交往無具體結果。

8月26日蘭州解放後,奉命解放寧夏的十九兵團領導,動員組織在回族中較有威望的郭南浦和馬守禮、馬季康、白連升等7人,赴寧夏商談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他們於9月12日在同心城趕上了向寧夏進軍的第六十四軍,與該軍首長見了面,次日在同心北的馬家河灣附近,碰上了早在一月以前由十九兵團從西安派往銀川做聯絡工作的孟寶山(孟曾是寧夏省政府交通處處長,與馬鴻逵相識)。孟介紹了銀川當時的情況。於是,郭南浦等4人越過火線,經中寧到達銀川,由國民黨寧夏省政府秘書長馬廷秀出面接待。孟寶山與郭南浦所留下的3人一起,聯繫八十一軍的起義問題。

這時的銀川,由於馬鴻逵已被蔣介石召到重慶,軍政大權由他的二兒馬敦靜掌握。馬敦靜本人始終不跟郭南浦等見面,還派人對之進行監視,揚言:“我是看阿爺、阿大的面子,不然的話,我叫他白鬍子變成紅鬍子!”14日下午,馬鴻賓到了郭等住處,他對郭南浦等說:“自從蘭州戰役以來,我們始終擺出和平姿態。你們是講和的代表,未曾到來,解放軍就把我們打成這個樣子(指孫天才團等的被殲)……不平咋能和哩!”郭南浦回答:“我們在路上因爲下雨耽誤了時間。雖然是和談,但還沒有停戰。”經過一番解釋,交談才進入實質性問題。馬鴻賓表示:寧夏的事,權在馬敦靜手中,他無能爲力,他只能負責八十一軍的事,可以先談八十一軍的起義問題。於是,郭南浦一人留在銀川,其餘三人,由馬鴻賓以一輛吉普車連夜冒雨送往中衛縣石空渡,與在那裡等候的馬惇靖會面。但馬鴻賓仍有些思想疑慮,當時適有國民黨政府軍令部長徐永昌奉命乘飛機去包頭破壞綏遠起義,路經銀川,馬鴻賓便搭乘該機於9月17日到了包頭,他向傅作義、鄧寶珊兩將軍求教,提出率部來綏遠與董其武部一同起義的要求。經傅、鄧解說,解除了他的疑慮,他並請傅、鄧轉告周恩來:八十一軍將就地起義。但等他於19日返回銀川時,八十一軍的起義已經成爲事實了。原來十九兵團首長決定,由六十四軍代表兵團同八十一軍談判。9月17日,解放軍聯絡參謀慄榮祥到中衛縣城同八十一軍副參謀長馬惇德商洽和談事宜。18日,解放軍六十四軍聯絡部長牛連璧與八十一軍原少將師長馬培清又進行商洽,約定雙方於次日在黃河中流的黃沙洲簽字。

二、和平協定

9月19日晨11時許,馬惇靖帶馬培清、喇培霖、喇仲安(二人均爲馬的親戚),載着12000人的希望,乘羊皮筏子橫渡黃河,在沙洲上等候談判。六十四軍副政委傅崇碧等也乘皮筏子來到沙洲,傅副政委向馬惇靖坦率地申明解放軍和平解決寧夏的誠意,勸其及早走上光明之路。隨後建議到城內去談,馬沒有推辭,雙方即一同到中寧城內六十四軍軍部開始正式談判。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以北平和平解放爲例,誠懇地向馬惇靖解釋了關於《國內和平協定》中的八項條款後,即以此爲根據,提出了和平解決的具體條件,並宣佈保證馬鴻賓一家生命財產的安全。馬惇靖表示完全同意所提出的和平解決條款。當日下午7時,正式簽訂《和平解決協定》,全文如下: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與國民黨第八十一軍

和平解決協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爲了保存國家人力、物力、財力,遵照、朱總司令頒佈和平解決八項原則,經雙方代表數度協商,做出以下協定:

(一)國民黨八十一軍遵照指定地點集結,聽候按民主制度和原則整編軍隊,並由人民解放軍派政治委員、政治工作人員進行工作。

(二)國民黨八十一軍應保護一切武器物資和倉庫,不得破壞和轉移、隱藏、盜賣,準備點交。

(三)國民黨八十一軍應將莫家樓船隻於二十日二十二時移交申家灘解放軍,石空堡船隻二十一日八時移交解放軍。

(四)國民黨八十一軍應立即停止中(衛)銀(川)公路之運輸。

併爲了以上四項條款保證迅速執行,特作以下具體規定:

(一)八十一軍應立即將部隊集結在中衛以東至李家營子、中衛以西至張家營子。城北王家營子以北地區給解放軍駐防。

(二)八十一軍應立即讓出人民解放軍東進寧夏路線——經中衛鎮樂堡以北通過。

在國民黨八十一軍確實履行上項條件後,人民解放軍則保證該軍全體官兵生命財產安全,允許部隊不放下武器,但八十一軍不得有任何損害人民利益和破壞交通之行爲。

本協定於九月十九日十九時簽字後立即生效執行。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全權代表曾思玉

國民黨陸軍第八十一軍全權代表馬惇靖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十九日

從10月23日開始,解放軍先後抽調400多名政治幹部,在甄華帶領下到達八十一軍,對八十一軍實施和平改編。奉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將該軍改編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第二軍,馬惇靖任軍長、甄華任軍政委、馬敦信任副軍長、楊遇春任參謀長,程襄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師,一師師長郭奎武,政委牛連璧;二師師長卡得雲,政委張建綱。每師兩個團。另編一個騎兵團。全軍此時近萬人。12月19日舉行授軍旗儀式,正式進入人民軍隊行列。

有“善人”之稱的馬鴻賓,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毅然與蔣介石反動派決裂,與馬鴻逵等分道揚鑣,做出正確的抉擇,引導八十一軍起義,並對銀川的和平解放付出了力量(此將在後面加以交代),使他自己、他的家族,以及追隨他多年的老部下和廣大士兵獲得新生,走上社會主義的光明大路,爲減少寧夏人民戰亂之苦、爲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投身建設

馬鴻賓起義後,歷任各種軍政要職。銀川解放後,9月26日成立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任主任,馬鴻賓爲副主任之一。12月23日,寧夏省人民政府成立,潘自力爲主席,馬鴻賓爲副主席之一。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馬鴻賓爲副主席之一。1月19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馬鴻賓爲委員。3月17日。政務院任馬鴻賓兼甘肅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1953年10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爲西北行政委員會,馬鴻賓任副主席。1954年8月17日,在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馬

鴻賓當選爲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9月29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成立,馬鴻賓被選爲委員。同日,主席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任命馬鴻賓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2月28日,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馬鴻賓爲甘肅省第一副省長。

馬惇靖在西北軍區獨立第二軍改編爲西北獨立第一師之後,於1950年11月任寧夏軍區司令員。1954年任甘肅政協副主席。1972年10月1日以腎癌病故於蘭州。

馬敦信在獨二軍改編後,任西北獨立第一師師長、農業第一師師長,後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參事室副主任,20世紀60年代病故於銀川。

馬鴻賓先生解放後,積極學習,追求進步。熱愛祖國,熱愛中國,熱愛社會主義。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解放後他以古稀高齡仍然如飢似渴地閱讀馬列主義和著作。虛心向別人請教,1950年,他曾對採訪記者說:“我今天看到了新書籍,要向別人領教,尋求新道路,多讀新書。”這種學習精神,使他不斷革除舊思想,樹立新觀點,跟隨時代的腳步前進。在解放初期,他熱烈擁護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1951年7月,他響應抗美援朝總會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捐獻人民幣1億元(合新幣1萬元);在土地改革中,率先交出自己的土地,以示支持這一反封建剝削的運動。

作爲西北地區和甘肅省的領導人之一,馬鴻賓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他經常深入農村、廠礦進行視察和考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指導工作。1951年國慶兩週年之際,他發表《兩年來的甘肅》一文,文中熱情洋溢地總結了兩年的建設成績,指出:“這些成績,是由於的英明領導和各部門首長及各級幹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所得來的。是值得我們興奮和熱烈慶祝的。”1954年大旱,他到臨夏視察,對臨夏縣正在興修的南川渠十分讚賞,鼓勵幹部和羣衆積極努力,期於必成。之後,臨夏北塬引上了水,他對臨夏的同志說:“聽說大夏河水上了北塬,我特別高興,你們爲人民辦了件大好事,有功、有功。”

馬鴻賓對於民族團結尤其關心。解放初期,當記者和他談到民族問題時,他說:“過去造成民族間不團結全是上邊領導不好,遇事處理不當的緣故。只要領導完善,民族本來是應該團結的。”他認爲在領導下,就好辦了:“各民族有共同綱領作爲團結的路線,從中央到地方,各民族都參加政府委員會,組織成民族統一戰線,不分彼此,就團結了。”1953年10月,他在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會議上致賀詞,其中深刻闡述了他對民族團結問題的見解和主張。他說:“凡遇到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糾紛,都應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則,在雙方互尊互讓互敬互諒的基礎上,採取民主協商的方式,妥慎處理,切忌互相猜疑,互相攻擊的行爲,免得把事態擴大。”這真是老成練達的甘苦之言。

馬鴻賓先生因年邁體弱,患有多種疾病。1960年他胃癌加重,周恩來總理極爲關切,親自打電話要求有關方面全力以赴,精心治療,並派專車送來藥品,後又接他到北京會診,待病情有了明顯好轉,才乘專列返蘭繼續療養。後來,他病情突然急劇惡化,醫藥罔效,於1960年10月21日下午4時在蘭州逝世,享年76歲。

馬鴻賓逝世後,甘肅省黨政軍各方面領導人前往弔唁,並立即組成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爲主任、省長鄧寶珊等爲副主任的治喪委員會,籌備治喪事宜。10月24日,甘肅省、蘭州市1000多人舉行公祭,由張仲良主祭,鄧寶珊、黃正清、馬青年、黃羅斌、李培福、蒙定軍、王育平、葛維西、胡炳雲、周祥初、吳鴻賓、趙元貞、李翰園、馬全良、嚴樹棠、孫劍峰陪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事務委員會以及甘肅省、蘭州市黨政機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送來花圈、輓聯。甘肅省副省長李培福在公祭大會上介紹馬鴻賓生平事蹟說:“馬鴻賓副省長早年參加國民軍。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後,雖然他曾經追隨蔣介石一個時期,但當全國即將解放的時候,他看清了大局,脫離了國民黨反動集團,接受了中國的領導,致力於寧夏和平解放,參加了人民革命事業。”“十一年來,馬鴻賓副省長一直跟着走,維護民族團結,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能夠分清大是大非,特別是在他垂暮之年……更加擁護。”“近年來,他雖因年邁體弱,但仍然關懷全省各項工作,關心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值得稱讚的。”

一代名人,晚節可風!

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
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