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

“青馬”軍隊注意教育訓練,注重戰鬥力之提高。寧海軍時,由參謀張昌榮任教練,已如前述。之後,馬步芳駐紮化隆時,爲使部隊成爲新的勁旅,派邵士琦、劉呈德、汪澂川、馬壽昌、馬靜波等20人赴蘭州,在劉鬱芬主辦的軍官訓練團中受訓,回來後向部隊灌輸國民軍的軍事教育,所有軍裝及制式,均模仿國民軍,尤注意於劈刀、刺槍和馬術訓練。1927年在化隆成立教導連,由蘭州受訓者負責,一年之間,即將連、排幹部輪訓完畢,成爲寧海軍的基幹。1930年,馬步芳又在西寧成立青海軍官訓練班,共辦3期,每期半年,輪訓學員550人。次年復將此訓練班擴充爲青海軍事政治學校,分期調訓連、排長以上軍官。1935年又成立青海省保安處軍官教育團,輪訓全省保安團隊各級軍官。1932年至1936年之間,還先後舉辦過無線電訓練班,電話訓練班,後又擴充爲電務學校,專爲特種業務訓練技術人員。1938年成立騎五軍、八十二軍軍官訓練團,所有兩軍軍官均分批入團受訓。該團幹部,由軍官學校出身的青海籍人金耀星、趙遂、馬象乾、辛子章、郭全樑、趙煥然、陳顯達等擔任,馬繼援曾任大隊長,馬步芳每天親自督練。1947年馬繼援赴隴東後,又改組爲教導總隊,由馬振武任教育長,專主其事。“青馬”在注重訓練軍官的同時,還抓緊一切時機補充軍事裝備。早在1919年,馬麒即派人從北京購回雜牌槍1300餘支、輕機槍8挺。1921年由參謀魏敷滋從北京購回馬槍、步槍1200餘支。自1930年起,更大量購買武器。1933年以後,更不斷以煙土換買槍械。韓起功常由甘州一帶,經內蒙到天津兌換槍支。設於京、滬、陝、甘的辦事處,歷年均擔負以重價購買槍支的任務。幾次作戰中所獲武器及南京政府補充的槍械,也佔重要部分。1946年,蔣介石給予1個師的美式裝備。歷年所需軍裝,大都由義源工廠備制。在一個時期,每兩年發給士兵棉、單衣各1套,鞋襪之屬則令士兵自行編制。除膳食供應外,士兵每月給津貼銀1~2元。蔣介石爲控制馬步芳軍力的自行發展,相當長時期不撥軍餉,馬步芳則轉向青海、河西各族人民公開搜刮,無所忌憚。後期,蔣介石爲了利用馬家“”,曾撥給軍餉,馬步芳卻從中剋扣,轉而成爲擴展軍需用品資金的一個來源。

馬步芳的部隊由於注重訓練、裝備,加上奴化和宗教教育,不少官兵懾於馬家淫威,爲向上爬,有些在戰場上確有拼命效死、奮不顧身的表現,故有一定的戰鬥力,成爲馬步芳最可靠的資本。

二、封建統治

馬步芳以其一套官僚政治機構,來施行封建統治。由於封建統治越來越嚴密,官僚政治機構即不斷隨之擴大和發展。青海省政府所屬各單位,在1929年總人數不過400人,到1939年,人數達到1500人左右,1946年以後,人數則急劇上升爲2900多人。如果將專區、市、縣的人員計算在內,則已達1萬多人,這些機構中的主要人員,當然是同族、同教、同地域,特別是其家族和親屬以及“二化”地方的回族。此外還充分利用宗教爲其統治服務。馬麒、馬麟以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作爲號召和籠絡回族、撒拉族的中心基地。已如前述,馬步芳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手段。在各縣清真寺中安排新新教阿訇領導,以提高新新教的社會地位。又在軍隊中着重選拔信仰新新教者爲軍官,從宗教信仰之一致,達到政治行動的一致。另外,對於藏族、蒙族,也利用其宗教力量爲其統治服務。

青海的軍令、政令都是定於一人,由馬步芳說了算,這個高高在上的神聖權利,別人不得稍有侵犯。即使是國民黨中央的政令,不經他同意,也無法推行。而他的意志又是通過省政府秘書長來傳達的。所以秘書長人選特別重要,既不能是草包,又必須是忠實於馬、善於體會馬的意圖者。馬麒時代的黎丹,馬麟時代的馮國瑞,馬步芳時代的陳顯榮、馬驥、高文遠,就是這樣角色,被馬家倚爲左右手。全省廳、局長,專員、縣長,都看秘書長的風頭行事,不敢稍有逾越。但當時一些重大事情,如徵兵、徵糧、徵稅等,多是中央法規條例,爲了粉飾門面,須從中找些根據來辯護馬之意志的合法性,其秘書長及其他幕僚真是煞費苦心。但各部門首腦已有經驗,即凡接到蓋有馬步芳私章的公文,或秘書長電話通知的事項,必須立即遵辦;至於一般“等因奉此”的公文,則等閒視之,甚至置之不理。所以官場中常說:“電話信件即辦,油印公文不管。”

事權集於一身的獨裁政治,形成無官不貪,無吏不污。這主要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馬步芳家族除了通過官僚機構徵收糧款,還要各級官僚進奉額外財物。如不賄賂,即不得職位,進奉越多,升遷越快。進奉中意,即成優等,雖被揭發劣績,也可不受懲罰。因此,對上公開行賄,對下橫徵暴斂,無所顧忌,後來竟視爲合法行爲。官員上任送禮,逢年過節送禮,卸任也要送禮,否則便有被查辦的危險。共和縣長吳錫琪、鄧伯康,大通縣長劉耀南等,都是卸任後被馬步芳勒索賄款而致死的。由於官吏貪污視爲當然,白手可以發家,所以不少上層人物都鑽營做官。而掌權的首腦,爲得賄賂,加以求得自身力量的壯大,也樂得收容,引爲心腹。但因官額有限,只得以增設“額外”、“後補”、“隨從”等名目,予以安插,其結果使官僚機構中人滿爲患。社會上流行“副官多如狗,縣長滿街走”的譏言。在官位者,其親屬隨之成爲“老太爺”或“二大人”、“三大人”;而被罷黜的官吏,其特權仍在,一變而爲魚肉鄉里的士紳。如此衆多的特權階層,使青海老百姓苦不堪言。

官僚機構中的派系傾軋也很嚴重。主要是元老派和少壯派之爭。兩派之間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烏煙瘴氣。開始,黎丹及後繼馮國端任秘書長時,系派尚不明顯。馬步芳任省政府主席後,任用陳顯榮爲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但陳之權力過分集中,尤其1942年蔣介石到青海時,陳曾與蔣獨談,深爲馬步芳所忌,於是,元老派馬驥、馬紹武,少壯派冶成榮等聯合倒陳,後終於將陳擠下臺,由馬驥任秘書長。此後,韓起功、馬祿、馬繼融均屬於馬驥之元老派,而實際操縱者則爲馬紹武。他們把持省、縣黨政機構,辦事保守,着眼於現狀,很少考慮接班人馬繼援的未來。少壯派以冶成榮爲首,還有高文遠、馬振武等人,實際操縱者是馬繼援。他們的權力集中於省、縣財經部門和軍事機構中,後又以崑崙中學校友會爲基礎,以所屬部隊軍官爲骨幹,繼續發展。他們主張激進,對中央的命令,先衡量對馬步芳家族有無利益,對不利或利少一概置之不理。對外籍人員採取壓制手段。對元老派則往往正面衝突,無所顧忌。當時官僚機構中的成員,一般均依附於這兩個派系中的一方,部分人員搖擺於兩派之間,則地位既無保障,生活待遇也沒一定標準。同是省級機關職員,有的不得溫飽,枵腹從公;有的收入豐盛,生活優裕。此中奧妙,外人難得而知。

兩派的鬥爭牽制面很廣。元老派操縱者馬紹武,原是馬步芳培植起來的人物,後來送他到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學習時,爲陳立夫所拉攏,成爲CC系在青海的首要分子,奔走於西寧、南京之間,在兩者之間買空賣空,撈取政治資本,並插手於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引起馬步芳的嫉忌,馬即指使少壯派冶成榮與馬紹武對立。後來,馬步芳又藉口整理歷年檔案,以元老派馬驥專主其事,省政府秘書長由少壯派高文遠代理。少壯派得勢,元老派也不甘示弱,兩派各逞其能,不斷掀起內訌。至馬步芳任西北軍政長官後,既想爲馬繼援繼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開闢道路,又將省政府改組,省政府委員由馬步芳、馬繼援、馬驥、馬紹武、馬駿、馬繼融、劉呈德、冶成榮和陳秉淵9人充任。民、財、建、教四廳廳長,由元老派、少壯派平分秋色,秘書長由高文遠擔任。少壯派有了優勢。

封建統治就是封建割據,其特點之一就是排外;在統治範圍之內則嚴密封鎖,封疆自固,唯我獨尊。所以,嚴防省外人士入青活動,是馬步芳的一貫政策。他在全省邊境各要道,都以徵稅爲名,遍設關卡,嚴密盤查入境人士。舉其大者,有由玉樹到西康的鄧柯,金沙江西岸的巴塘稅卡;到石渠必經金沙江以東的歇武稅卡;由玉樹到西藏必經的查武拉稅卡、當拉稅卡;北通河西走廊的祁連俄博稅卡、野牛溝稅卡、當金山稅卡;由門源通往甘肅的皇城灘稅卡;由互助通往甘肅天祝的稅卡;由循化通往甘肅臨夏的大力加山麓龍合堡稅卡;民和的享堂鎮關卡等。其中享堂關卡號稱青海東部門戶,是由蘭州入青海必經的峽口,所以將此劃爲禁地,經常派重兵駐守,對來往商民,一律嚴加盤問,而且翻箱倒籠地搜查,不準進步書刊帶入青海。對認爲有嫌疑者,派人跟蹤追跡。對省外軍政人員入境的,也及時向省政府秘書長電話報告,以資應付。

馬步芳對國民黨中央以及各機構派到青海的工作人員,有的給以虛名;有的安排條件優越的住室,發給薪金,閒置不用;有的暗施陷阱,派人藉故尋釁侵凌毆辱,擠其出走;有的利用其弱點,迫使就範,令親信取而代之。所以,許多外來官員,除非對其俯首帖耳甘作奴才,則都站不住腳。如國民黨中央歷次派往青海任特派員的李天民、燕化棠、李洽,任執行委員或書記長的丘鹹、許少頓、王逸民、薛文波,任三青團幹事長的王文俊等人,都先後被排斥出走。國民黨中央設在青海的機構,如財政部的直接稅務局,西北鹽場公署,田糧處,資源委員會的青海金礦,交通部的甘肅公路西寧站,軍政部的青海團管區、軍馬場,青海省高等法院,省政府會計處,以及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個銀行,這些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多受到偵查人員的暗中監視,言行稍有不慎,即被尋釁,遭受毆辱或驅逐。除了四個銀行,其他各機構的主管人員多被逐步更換,安排成馬的親信。

對於國民黨中央軍進入青海,或染指於馬家部隊的事,馬步芳更是敏感異常,多方防範。1935年紅軍北上時,蔣介石以青海防禦力量薄弱,爲阻擊紅軍,擬調胡宗南的楊德亮團自天水一帶進入青海增援。馬步芳聞訊,急忙以“青海防務鞏固”爲詞,婉言謝絕。從此以後,國民黨中央軍始終沒有一兵一卒進駐過青海。1939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通令全國各省成立省保安團隊特別黨部,指派馬步芳兼青海省特派員,並派哈世昌(回族、復興社分子)來任書記長。哈到西寧後,馬步芳擱置不用,後來哈拜馬步芳爲乾爹,才勉強到任,但抓不到實權。嗣後,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又派來一個幹事,名叫方琦,馬也只給發薪,不安排具體工作,閒住半年後,只好走路。白崇禧對馬步芳任省主席,曾出過力,前已述及。馬步芳除了送厚禮,並請白推薦得力人員協助青海整頓軍隊,以表示親近。白信以爲真,慷慨答應,派安舜及其外甥海某等40人到青海,推薦安舜爲第四十集團軍參謀長。馬步芳對安、海等人,開始尚熱情接待,但不分配具體工作,以致這些人無事可幹,長期賦閒。後來,馬又以調動工作爲詞,派八十二軍人事科長巨生元,將他們中的一些人送往駐張掖的一百師韓起功部。他們見事不諧,先後離青而去。

馬步芳對於青海人民,採取思想統治和武力鎮壓兩手。他重視對輿論工具的控制,省回教教育會辦有刊物《教育通訊》,還有個《崑崙報》,是專爲他吹喇叭的。1931年,國民黨在西寧出版《青海民國日報》,其中有時對馬步芳家族有所抨擊。爾後,馬步芳即調換了該報負責人,以自己的親信穆建業、馬海佐、田生蘭等人代替,逐漸統一了青海的輿論。1936年,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西寧新聞檢查所,對新聞、刊物進行檢查。張學良派任鎮亞爲主任,馬步芳派陳顯榮爲副主任,後又相繼派劉天鳴、趙文煥、陳秉淵等人繼任。1937年2月,成立青海省郵電檢查所,後依中央通令,改“所”爲“處”,並在玉樹和樂都設分處,對於郵電檢查,頒有嚴格的命令。從1939年起,在西寧市和各機關加強了輿論的控制,各飯館大書“各照衣冠、莫談軍事”的字樣。在各機關佈置特務,暗中監視言論行動,秘密彙報;人員的升降,這種秘密彙報如何,起着決定性作用。省會警察局是執行這種特務任務的一個機構。一般市民無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輿論的基調,一是“”,一是頌馬。馬步芳於1931年在西寧北門外香水園修建馬公祠,以紀念馬麒。各地相繼效尤,未及10年,馬公祠遍及各農業縣,其中有新建的,也有以廟宇改建的。其中供奉馬麒大幅軍裝像,每年在其誕辰和忌日舉行公祭。馬步芳任省政府主席後,西寧和各縣又出現了許多公園。西寧西門外有個麒麟公園,用以紀念馬麒、馬麟。所有公園內,都專設紀念馬麒、馬步芳的紀念堂和其他紀念標誌,如閣公館、子香亭、步芳路等,將大通縣犛牛山改名爲香山。每逢馬步芳升官或馬繼援結婚等馬家重大事件,均發動各族各界制送紀念冊。有些吹捧頗爲肉麻,如“黨政軍三位一體,父子孫異世同功”。馬步芳對於防範最嚴,一涉嫌疑,即下毒手,毫不留情。對於外地消息也嚴加封鎖,能在西寧公開發行的報紙,除了他自辦的,只有南京《中央日報》、天津《大公報》、蘭州《和平日報》、西安的《西京日報》等幾種。青海成了馬家封閉型的獨立王國。

馬步芳對人殘害的刑法,極其狠毒。一是捆吊毒打。捆吊又分懸樑、綁柱和繩扎。毒打也有皮鞭、軍棍、柳條打和砸骨拐、上老虎凳、上腦箍、打背花、拔斷筋等多種。其中還有“鳳凰展翅”、“柳樹盤根”等酷刑。又有用熱酒、沸醋、辣子水灌入鼻腔,倒懸人身、頭墜巨石,竹籤刺指甲等。至於罰跪、罰立正、打耳光、打手心等輕微體罰已屬司空見慣。二是監禁和驅逐。監禁分無期和有期。無期的終身監禁,往往瘐死牢中。三是死刑。有槍斃、刀殺、活埋、燒死、打死、毒死、勒死等多種。集體屠殺時,多用活埋、刀殺、槍決。單個或少數多用活活打死、燒死、槍決、勒死、毒死。馬步芳生性殘暴,審訊時,有時甚至親自以口咬人、咬耳朵,斷案不、不講情理,單憑個人意氣定案。平時眉一皺,頭一擺,即是殺人信號,部下謂之“天陰”。平時動輒以殺人表示“豪氣”,所以冤獄遍於青海。其對紅軍、對少數民族的軍事鎮壓和屠殺,後將專章論及,此處僅舉一些小例,以見其兇惡之一斑。

1923年,化隆二堂馬克勒目與貢哇灘爭奪東山放牧地方,馬步芳勒令馬克勒目應分二分,貢哇灘應分八分。馬克勒目當場提出不同意見。事後,馬步芳即派人將馬克勒目用皮鞭活活抽死。

馬步芳部屬騎兵團團長馬福壽,系門宦中的首腦,人稱“穆夫提”。馬步芳以其與己系不同的教派,即於1929年11月,指使馬訓以請吃飯爲名,誘馬福壽於化隆小教場團部關押,不久即槍決。

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
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