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

馬廷賢派馬忠團南下武都,馬忠將其縣長劉馨攆走,又打退了川匪白雲。1931年冬出兵進攻文縣,這時竄擾文縣的白雲已被川西漢軍統領楊撫權逐出,以其兩個營駐防。馬忠部到達,憑藉北山攻城,旦夕可下。楊撫權從碧口鎮星夜率部趕到,內外夾擊,馬忠部略有死傷退回。而楊撫權又向武都進攻,以武都前縣長劉馨爲前鋒,劉被馬忠俘獲後槍殺。楊撫權率部繼進,馬忠不能支,逃回天水,武都遂爲楊撫權所有。後楊又慫恿川軍鄧錫侯進擊馬廷賢,鄧即以救災恤鄰名義,電報蔣介石,隨即從所部抽編4個支隊,以牛錫光、劉蒞冰、鄧國章、劉曜奎爲各路司令,以其智囊黃隱爲總司令,浩浩蕩蕩,殺向甘肅。馬廷賢所部迎戰,成縣一戰慘敗,其悍將黃進祿陣亡,使馬廷賢聞風喪膽,六神無主。同時,由於他殘暴濫殺,樹敵過多,各縣地方武裝都與他對立,此時更乘機加緊予以打擊,使馬廷賢防不勝防。史鼎新在禮縣一帶領導扇子會部署向馬廷賢進攻,且與川軍聯合,遂使川軍**,迅速進抵天水近郊。馬廷賢即於12月初9日夜間,棄天水而走,部隊紛然瓦解。次日,川軍進駐天水。後陝軍奉蔣介石之命入甘,與川軍交戰。旋川軍以成都方面有防區之爭,全部撤回。天水由陝軍接防。馬廷賢部馬背哥一股原潛伏北山,趁川、陝軍換防之際,突出撲攻東門,被陝軍馬青苑師包圍,全部投降。此後,馬廷賢再無統率力量,其部屬分投於青海、寧夏,或各歸田野,無形消滅。馬廷賢則帶幾個親信,隱匿於平、津。一個盤踞一方的霸主,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就此收場。

十二、二進新疆

馬仲英留新疆的馬世明部,與維吾爾族首領和加尼牙孜、堯樂博斯等密切配合,力量不斷壯大,於1932年協助維吾爾族人麻木提攻佔了鄯善,繼又攻佔吐魯番、焉耆,省方行政長朱時、旅長詹世奎及焉耆縣長等均在與馬部作戰中死亡。1933年3月,馬仲英派馬忠善騎兵營入新疆,協助維族部隊進攻哈密,戰爭失利,馬忠善陣亡。繼又派馬尕東營馳援,該營在哈密東山與省軍第一路總指揮劉傑三交戰,劉部敗退,劉本人陣亡,新疆震動,省政府給南京政府發電,大意是:“馬仲英以中央新編第三十六師名義大肆號召,中央有無明令?如有命令,請示方針;若無命令,馬仲英擅自行動,擾亂邊疆,請將三十六師番號明令撤銷;不請添械增餉,新疆自有辦法。”但南京政府置之不理,無隻字答覆。同年4月12日,新疆陳中、陶明樾、李笑天等發動政變,主席金樹仁攜眷逃走,衆推劉文龍爲省政府主席,盛世才爲邊防督辦,而大權實操於盛手,各地形成分裂局面。馬世明將此情況報告馬仲英,馬仲英認爲正是時機,遂於5月初率全師再次出關西進。沿途以三十六師名義,張貼維、漢兩文佈告,指斥新疆政治,受到維吾爾族人民的歡迎。東疆剿匪司令黎海如,聞馬仲英將來,率所部及大多數漢民放棄哈密,退守古城子。馬仲英兵不血刃,進駐哈密,又得一韓履忠(人稱韓歪脖)襄助軍機。

馬仲英派馬仲傑率其步兵旅攻取古城子。古城子有司令黎海如、指揮李榮華和城防司令張治賢,所儲武器彈藥甚爲充足,但以馬仲英威名先聲奪人,省軍士氣受挫。馬仲傑率部猛攻,戰況激烈,馬仲傑陣亡,士卒繼續冒彈雨爬城而入,省軍全部繳械,李榮華、黎海如、張治賢被俘。馬部繳獲大炮9門、機槍50餘挺、步槍8000餘支,誠然是一大勝利。但以勇將馬仲傑陣亡,損失亦甚大。馬仲英悲憤異常,即將俘虜之歸化軍20餘名全部處死。

古城子大戰正酣之際,省城正忙於奪權。盛世才遲遲於5月29日率省軍4000人、歸化軍2000人到達孚遠以西的三臺,不數日,即報古城子失守,只得撤回省城。此時,省城政界及羣衆團體希望和談,遂派吳靄辰等5人爲代表到古城子談判,馬仲英會晤後,派楊清波爲其代表。省方提出條件是:任馬仲英爲南疆總司令;其部隊編入正規的省防軍,由省方給以軍餉補給;南疆各縣縣長仍由省方任命。但馬仲英的目標,是掌握全省軍權,只讓盛世才管行政。雙方條件距離甚遠,和談無結果,又訴諸武力。

1933年6月11日,馬仲英率部5000多人西進至滋泥泉(阜康之東,西距迪化200餘里),次日,與盛世才所率不滿2000人交戰,盛處於劣勢,激戰數小時後,有東北救(自東北經蘇境進入新疆者)2000人趕來增援盛世才,此仗旗鼓相當,勝負未卜,不料氣候突變,雨雪交加,天氣奇冷,馬部皆着單衣,士兵受凍,手不能握槍。省軍備有皮衣,且對氣候較爲適應,雨雪中仍運動自如。於是優劣之勢頓然轉化,盛部乘時衝擊,馬部敗退,馬仲英率殘存騎兵飛速東行,路過孚遠,慌忙吃過一頓飯之後,越過天山,到吐魯番休整。盛世才尾追至古城子,將前城防司令張治賢以失城之罪槍決之後,即匆匆率部返回省城。

馬仲英在吐魯番整頓隊伍,並與駐在烏魯木齊南山一帶的馬世明聯繫,圖謀再舉。同時派出張雅韶等3人爲和平代表赴省,省主席劉文龍派吳兆熊、藍延壽等接洽。省方提出三十六師退至哈密、鎮西一帶駐紮,雙方意見無大分歧。馬仲英繼派姚治平、黃文中隨省方代表晉省,表示接受和平條件,並請省方供給糧餉。省方二次又提出條件:會合剿匪,馬部擔負護路,糧餉酌量供給。盛世才還擬給馬仲英以東路警備司令名義,令三十六師駐哈密、鎮西、鄯善3個縣。但這些並非省方本意,自滋泥泉之役後,盛世才已取得戰爭主動權,遂置談判於不顧,糾集其部屬及歸化軍、東北救等,徑向馬仲英部發動進攻,二次談判於是告吹。時駐達阪的馬仲英部沒指頭團長探得盛部已抵鹽湖,便從平川轉移山地,依山佈防,馬仲英率步兵一旅及馬彥良騎兵團前來增援。8月15日,一場激戰,東北救在仰攻中傷亡慘重退卻,牽動盛軍紛紛撤退。馬軍追擊,盛軍紛紛棄械奔逃,有的成了俘虜,盛世才僅帶一勤務兵脫身。損失人員三分之二以上,丟失輕重機槍數十挺、步槍300餘支。東北救3個連又被解除了武裝。

馬仲英爲了打通國際路線,在滋泥泉戰鬥前,派馬世熊(黑鷹)團長率部去塔城與蘇聯領事館取得聯繫。馬世熊在去塔城途中,收編了一些維吾爾族人及金礦上的工人(多爲西寧、臨夏一帶的人),並會合阿山來的1000餘人合攻塔城。塔城行政長陳繼善一面防守,一面報省求援。盛世才電令綏來等縣駐軍馳援,形成對馬世熊的內外夾攻。由於盛部武器精良,馬屢戰屢敗,所帶礦工又系烏合之衆,抵擋不住,向山中逃竄,省軍尾追不捨,最後馬世熊陣亡,部衆逃散,僅個別逃回吐魯番。馬仲英聯蘇之舉未果,轉而又與張培元合作。張培元是青海貴德人,出身甘肅軍事教導團,民國初年到新疆,自認爲老前輩,南京政府爲使新疆各地小軍閥互相牽制,以便分而治之,任張培元爲新疆省政府委員兼新編第八師師長、伊犁屯墾使。張對資歷較淺的盛世才反居己上,憤憤不平,故與馬仲英雙方一拍即合,約定共同推翻盛世才,平分南北疆,首先聯合進攻省城。此時,馬仲英掌握北疆大部地區,南疆喀什也有一部分勢力。張培元在結成聯盟後,即佔領烏蘇、綏來兩地。盛世才實際只有迪化、塔城、呼圖壁、昌吉、乾德、阜康、孚遠等幾個縣城。達阪之役後,就兵力而言,盛不過6000人左右(本部2000餘人、東北軍3000餘人、歸化軍不到1000人)。馬仲英已擴至萬餘人,張培元也有8000多人。

1934年1月12日,馬仲英親率步兵兩旅、騎兵兩團及師直屬隊共3000餘人出發,在芨芨槽擊敗省軍,跟蹤追擊,包圍了迪化城。與此同時,張培元派楊正中爲前敵總指揮,率其第八師配合馬仲英攻打迪化。13日、14日兩日戰況激烈,先後攻陷一些外圍據點。盛軍堅守省城,雙方相持一個半月之久,城中糧盡,殺馬爲食,困難至極,盛世才轉向蘇聯求援,於是,紅軍進入新疆:

一月中旬紅軍從巴克圖卡開進來,在邊界上換上了我們運去的軍服,從塔城外圍南下。盛政府對外宣佈,這些紅軍是“阿爾泰軍”,意思是從阿山區調來的歸化軍;同時還委任沒有任何實權的趙得壽爲“阿爾泰軍”總指揮,隨軍南下。紅軍是在夜間開進來的。據蘇方聯絡人員說是一團人……據我方聯絡人員說,大約有一兩千人,其中一部分是騎兵,其餘都是乘卡車的步兵。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

這支擁有現代化裝備,且有飛機助戰的“阿爾泰軍”,首先攻擊張培元的第八師,張師抵擋不住,潰退至鐵板溝碼扎地方,張培元路盡途窮,自戕而亡。2月初,“阿爾泰軍”到達迪化以西的頭屯河,首次向馬仲英部攻擊,吃了敗仗,死亡人數不少;後來憑藉重武器和裝甲車突破馬部防線,到達省城。時有飛機低空盤旋助戰,馬仲英部隊開始滿不介意,但飛機連續投擲炸彈,被炸死炸傷很多。馬部儘管英勇,但血肉之軀畢竟難抵空投的鋼鐵,前敵指揮馬虎山受傷,2月11日,馬仲英趁黑夜撤銷包圍,3月1日,退到達阪城。曾向南京政府發電,指控盛世才借外兵打內戰,請求給盛以嚴厲制裁,並表示將不惜一切,爲“保衛國土”而力戰到底。此時,盛部、歸化軍和“阿爾泰軍”8000餘衆,跟蹤追窮。3月初,雙方又在達阪交戰,馬部憑山固守,使進攻的盛部遭到很大損失。但馬仲英仍處劣勢,不得不謀求退路。時和加尼牙孜已就任盛世才的南疆剿匪總司令,在哈密、鄯善一帶威脅馬仲英後路,東邊無路可走,只好走南疆,以喀什爲根據地圖謀再舉。於是,馬仲英部與楊正中所率第八師餘部邊戰邊退,由托克遜而焉耆,由庫爾勒而庫車。5月間雙方又在巴楚最後一次決戰,馬仲英敗退,爭奪全疆軍權之打算,遂告破滅。

十三、南疆告終

南疆地區多年處於混亂狀態,一些泛土耳其主義者紛紛據地稱王。1932年冬,馬世明自稱三十六師前敵剿匪總司令,率領收編的部隊佔領焉耆,次年1月攻佔庫車,2月攻佔阿克蘇。時金樹仁之四弟金樹智率一個師駐喀什,聞報束手無策,自殺了事。馬世明派馬佔倉繼續南下,攻佔伽師。喀什行政長馬紹武組織居民防守,5月間,馬佔倉攻入喀什漢城(今疏勒)。此時嘯聚喀什地區的還有鐵木耳、烏斯曼,以及來自和田等方面的泛土耳其主義者,企圖消滅馬佔倉,組織獨立國。同年秋,和加尼牙孜率衆1萬多人佔領阿克蘇。1933年11月12日,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沙比提大毛拉建立所謂“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自任國務總理,推和加尼牙孜爲總統,建立宗教法庭,加緊對人民的壓榨。馬仲英率部到來,與這個政權的部隊約3000人在阿圖什地方開戰。馬軍勇猛衝殺,對方不支潰逃,和加尼牙孜一度被包圍,後逃入山區,轉道赴迪化,當了盛世才的省政府副主席(未得南京政府任命),“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即告破滅。

馬仲英進駐喀什。時隨第八師同來的伊犁屯墾使署參謀長徐文舫及處長韓熊、魯任等3人謀與馬仲英分裂,被馬處決,馬遂與楊正中團結合作。嗣後,又派馬如龍率部到和田,消滅了爲英帝國主義支持的曼素耳“回教國”,粉碎了他分裂國土的陰謀。馬仲英兩次粉碎了分裂分子的罪惡活動,是對祖國的一個貢獻。

之後,進行整編,撤銷第八師番號,任楊正中爲三十六師副師長,馬虎山仍爲前敵總指揮,原第九師及屯墾師的軍官分配到三十六師各處。部隊整編爲9個騎兵旅。各旅旅長是:一旅馬彥良、二旅馬如龍、三旅鮮福海、四旅馬福元、五旅馬生貴、六旅(漢人,名不詳)、七旅馬有才、八旅(維吾爾族、名不詳)、九旅馬世傑。另有直屬4個營。旅下爲團、連,無營的編制。每旅1300人左右,總兵力15000餘人。武器則較爲充裕。

馬仲英在喀什,經蘇聯領事等人調停,與盛世才妥協,馬駐南疆8個縣,共同維持和平。斯時,英國領事多次拉攏馬仲英親英,他本人及張雅韶、吳應祺、蔡雪村等均不同意,仍主投蘇,並擬去蘇聯學習。由蘇領事館辦理入境手續,1934年7月10日,馬仲英告別部屬,帶蔡雪村、吳應祺等280餘人,經依爾克斯塘邊卡(今喀什境內)出國。抵蘇境後解除隨身所帶武器,到安集延乘火車赴莫斯科。蘇聯政府派一邊防司令接待,安置於首都郊區居住,後隨從人員被分配於陸、空軍學校學習。蘇聯政府派梅斯諾夫爲馬仲英的顧問,另派4名教官爲其授課。當時,蘇聯人皆對他稱以“哥尼拉”(將軍)。之後,三十六師幾次去人向馬仲英彙報部隊情況。半年後,馬生貴旅長歸來時,同來蘇聯防疫隊人(實是政治工作人員),還攜回馬仲英對部隊講話的錄音片。茲錄其講話要點如下:

現在我的事情複雜,責任重大,不宜同大家見面,所以只在錄音片上同大家講幾句話。

現在我把西北民衆的先鋒隊、三十六師的健兒引導在光明的大道上前進,不久的將來,三十六師的官兵及你們桑梓地方的父老人民,一定會擺脫舊社會的束縛、舊勢力的壓迫,得到人類幸福的生活。……我過去是否走了反革命的路線,是沒有的。

同志們,你們大家注意,你們不要抹煞我們抗日的通電。……豺狼般的日本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侵佔我國領土……南北已到了危急關頭,我們要準備抵抗大計,消極會當亡國奴。

這個講話要點,和他在酒泉時關於抗日主張的講話,相互印證,可以洞見馬仲英的愛國思想。

馬仲英去蘇聯時,由馬虎山代理師長。1935年夏馬生貴從蘇聯回新時,曾帶回馬仲英令馬虎山去蘇學習的命令,但馬虎山不去,另派馬彥良、喇守禮、馬世傑和楊福興等旅團長19人前去。據馬彥良回憶錄,在莫斯科見到馬仲英,他正學習德、法、俄、日等國文字。馬彥良、喇守禮、馬世傑、楊福興4人於1937年抗戰前夕回國時,馬仲英親自送他們上火車,並叮囑“回新後走烏魯木齊一趟,與盛世才認真聯繫協商,再到莫斯科彙報”。但馬虎山另有圖謀。與駐喀什的維吾爾族師長麻木提聯合,共同反對盛世才,馬仲英幾次來電制止,但遙控失靈,馬虎山自行其是,以羊毛、編織品輸出印度,將歷年搜刮的黃金,用汽車拉到葉城,又劫持參謀長拜自立的一筆黃金,一併攜帶逃往印度。從此,三十六師即全部瓦解。後來,馬虎山從印度輾轉回到甘肅臨夏原籍。解放後,在甘南參加以馬良爲首的反革命叛亂,在我軍清剿中被擊斃。

一旅旅長馬彥良,回族,河州人。他們從蘇聯返回後,於1938年10月專程到延安,受到主席的接見,他們彙報了馬仲英在蘇聯的情況。要他們到西安找八路軍辦事處。“八辦”囑他們回家鄉等待時機。全國解放後,馬彥良表現積極,由民兵營長兼鄉長,升爲區長、縣長、副州長等職。爲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筆者因工作關係,與之時有接觸,1986年曾到他家中專題訪問馬仲英之事,年屆八十的他正臥牀養痾,但談到當年之事,仍神采飛揚,口若懸河。此後未久,即於1987年去世。

馬仲英本人的結局,衆說紛紜,一說在蘇聯學習駕駛飛機時,失事而死;一說參加西班牙戰爭陣亡;一說是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獻身。還有一說,是被斯大林處決了,據說這是近年從蘇聯的秘密檔案中看到的,或許這是比較可靠的說法。他短暫而複雜的一生,是值得史學家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
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