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

馬麒不甚知文,沉靜寡言,善觀風色,能隨機應變,小心謹慎,不輕舉妄動,動則務期有成。又善於使用知識分子,重大舉措,得幕僚之力甚多。

一、始據青海

馬麒之據有青海,頗費心機。

民國初造,袁世凱委趙惟熙爲甘肅都督,李鏡清爲甘肅臨時議會議長。斯時政局混亂,擁有實力的人物,均乘機攀附,爭地爭權。馬麒時爲馬安良精銳西軍的幫統,尚難獨樹一幟,但其雄心勃勃,意在一逞。適值西寧總兵張定邦調職,遺缺尚懸。繼任者起先屬意於馬福祥,馬福祥以服制未滿,不得蒞任。馬麒見機,請馬安良保舉自己,馬安良即代之向趙惟熙說項。但李鏡清以馬安良驕縱跋扈,薦舉非人;又,寧夏人民正控告馬麒在寧夏燒殺淫掠之罪行,李鏡清主持正義,堅持查辦。遂形成李與馬安良、馬麒之間的尖銳對立。馬安良的精銳西軍駐於蘭州,一時謠言紛起,危及李鏡清的安全。後來,李鏡清聽從劉爾炘的勸告,暫回臨洮原籍,以避其鋒。不料在馬安良指使下,馬麒弟兄陰使馬同(曾任精銳西軍管帶)及兵痞數人喬裝到臨洮,身懷利刃,於7月17日深夜,潛入李宅,直撲李鏡清寢室,李急起身抽刀格鬥,終以寡不敵衆,死於亂刃之下,年僅41歲。馬同等截取李的右手返蘭向馬麒覆命。事發之後,隴上爲之震動。省臨時議會立即推舉議員李步瀛專程赴北京,向袁世凱控告馬安良、馬麒。李慷慨陳詞,聲淚俱下,使袁世凱亦爲之動容,但袁正在籠絡地方實力派以實現其奸謀異志,不肯主持公道,徒以溫詞搪塞而已。李步瀛不得要領,黯然返甘,避居於青海民和縣川口故里。爲民伸張正義的李鏡清就這樣白白被害,查辦馬家兄弟之事亦不了了之。

趙惟熙以西寧鎮遺缺不能久懸,又屬意於忠武軍統領周務學,但周無力納賄,無代價豈能成事?故仍不得決定。馬麒轉託甘肅巡警道賴恩培爲之疏通,並派馬麟星夜馳赴拉卜楞寺,向寺主四世嘉木樣的管家李宗哲借得金佛及黃金共二百兩之數,向趙惟熙行賄;同時央請督署科長黎丹從中協助。趙惟熙遂於1912年8月21日任馬麒爲西寧鎮總兵。馬麒如願以償,於9月20日率部進駐西寧。

青海地域遼闊,當時約計82萬平方公里,但經濟文化落後,且權力不集中,行政不統一。東部湟水流域歷史上開發較早,爲農業區,設有縣治,但同時存在世襲的土司制。其餘地方,則是由王公統治的蒙旗制度和由部落頭人統治的藏族千百戶制度。清朝時期,除設總兵主軍以外,亦設海東道及青海辦事大臣署主政。但實際是沿襲歷代的羈縻政策,不似內地府縣統治之嚴格。民國初建,改稱青海辦事長官署,長官仍爲清時之大臣滿人廉興。總兵馬麒到來,負有統兵守土之責,卻無推行政令之權,這使他不甘於心。於是,他一方面積極擴充軍隊,壯大實力,以爲基礎;另一方面則設法攫取行政權。

馬麒從擴大其在蒙藏上層中的影響着手。青海每年7月15日有個祭祀青海的大典。原來早在唐玄宗時,即封青海湖神爲廣闊公,此後每年秋祀,歷代沿襲不改,清朝更爲重視。這種祭祀在民間有很大影響,也實際是上層人物之間相互交往、商洽的一個機會。馬麒即以新任總兵的身份,陪同廉興主持這一大典,並藉機對蒙古王公、藏族千百戶極盡拉攏之能事,具備緞匹、茯茶、羊只等各色禮物,分別饋贈,勉慰有加。大典之後,向袁世凱電稱,此次大典“宣佈中央德意,使與祭王公,鹹曉然於民國共和之宗旨”,表示對袁“率屬以景從”。又令李乃棻多次到蘭州,向先後主甘的張炳華、張廣建等大量饋送厚禮。張等禮物到手,即巧立名目,設置青海蒙番宣慰使,1914年呈准袁世凱,委馬麒兼任此職。

但西寧辦事長官總是馬麒攫取行政權的障礙,所以馬麒又積極倒廉。廉興於1914年在西寧設立皮毛公估局,規定凡銷售毛皮畜產品,均須經該局估價,方能出售,該局從中抽取5%的稅率,此事引起牧區蒙藏人民的不滿。又,廉興與清朝陝西巡撫升允有姻親關係(其長女爲升允之侄媳),升允於辛亥革命之際與民軍頑抗失敗後,逃匿於廉興處。馬麒即指使蒙藏族王公、千百戶和商業巨擘李耀庭等,赴蘭州督府控告廉興窩藏清室餘孽升允,設皮毛公估局籌措軍費,圖謀不軌(其實升允來西寧時,馬麒也曾前往拜見)。由於張廣建的暗中支持,北京政府命令將廉興先行革職,即解遞蘭州訊辦。1915年10月,又命令將西寧辦事長官予以裁撤,同時改西寧鎮總兵爲甘邊寧海鎮守使,任馬麒爲鎮守使兼青海蒙番宣慰使,至此,馬麒將青海的軍政大權統一於自己之手。此後,他上靠袁、張更緊,袁世凱稱帝時,他追隨張廣建之後,上表勸進,因此得袁的封賜,授予五等勳位、一等車騎都尉世職,封銳威將軍,獎以一等文虎章。

馬麒的幕府中,有一個“智囊團”,其特點是,任用漢人而避用回人,任用皋蘭、西寧和外省士紳而避用河州同鄉。主要人物有黎丹、周希武、朱繡、李乃棻等,還有黃文浚、朱炳、趙從懿、餘人、明人、魏敷澤、魯秉周、張勤中、李士澄、李鍾美、姚鈞等。

黎丹字雨民,湖南湘潭人,清附貢出身,任甘肅寧州知州,甘肅督署科長、秘書。隨馬麒到西寧,馬倚爲股肱,1918年,馬麒推薦黎丹爲海東道觀察使(後改爲西寧道尹)。馬麒每遇大事,必向黎求教,黎亦精心擘劃。如馬麒與四川爭界,反對英帝西姆拉會議,禁種鴉片以及使馬麒善處國民軍時期等,均出自黎丹的主見,使馬麒處置得宜。

周希武字子揚,甘肅天水人,清廩生出身,傾心於辛亥革命,後到西寧,參與馬麒的軍政決策,並常出使蘭州,曾任西寧縣長、任教於西寧各校。

朱繡字錦屏,湟源人,除參贊機務外,常往來於京、津、洛陽,爲馬麒聯絡曹錕、吳佩孚、馮玉祥等。

李乃棻字馨齋,陝西咸陽人,清廩生,曾任馬隊管帶,率其隊歸於馬麒。秉性剛直,對馬麒常犯顏直諫。馬的軍政決策,必與之計議;重要文告,亦多出於李手。

以上黎、周、朱等多有著述,不失爲一時之學者和有識之士。馬麒打破歷代回族統治者用人觀念的束縛,謙恭禮士,被視爲政治開明的標誌之一。

馬麒對於擴充軍隊,自始至終不遺餘力地抓緊進行。初到西寧的當年冬天,即組織“寧海軍”。原來他在蘭州時僅有常備步兵1營500人、護衛步兵1旗40人、續備馬隊1營120人,共計馬步兵660人,毛瑟槍380餘支,此次馬隊增至兩營3旗,步兵增至兩營兩旗;不久又增馬隊至5營5旗,步隊至6營5旗,兵額計1000人,毛瑟槍700餘支,從此即成爲一方勢力,將向所倚爲靠山之馬安良丟於腦後!此後,馬麒又陸續擴充部隊,1916年至1917年,馬隊擴充爲10營5旗,步隊仍爲6營5旗,兵額馬隊1200餘人,步隊1100餘人。1918年成立馬步混合的5個營,1920年取消旗的番號,按照陸軍編製成立馬兵9營、步兵4營,稱爲“寧海巡防營馬步全軍”,繼又設流動馬隊4隊(礦務馬隊、雜務馬隊、臺站馬隊、玉防馬隊)。同年冬又擴充爲騎兵13營、步兵18營,還有炮兵營、機關槍營、特務營等。1923年增編騎兵9營(以馬色分稱爲黑馬隊、青馬隊、赤馬隊、棗騮馬隊、銀灰馬隊、花馬隊等),步兵2營,加上炮兵營、機關槍營、特務營和都蘭騎兵營,共計46個營,番號甚多,兵額不足,但總兵額也達3000餘人、馬1500餘匹,各種槍支2500餘支,輕機槍12挺,還有清朝湘軍遺留的土開花大炮1尊。聲勢浩大,實力雄厚,在當時隴上八鎮中,處於優勢地位。

“寧海軍”的突出特點,是以馬氏家族爲核心,總統由馬麒兼任,幫統是馬麟。在前後的46名統領和營長中,馬氏家族及其近親即佔32名。如其七叔馬海淵,堂兄馬萬成,兒子馬步青、馬步芳,堂弟馬鏞、馬寶、馬良,堂侄馬步元、馬步康、馬步鑾、馬步祥、馬步雲、馬步州、馬步鬥、馬步全,妹丈馬朝選,婿馬慶、馬馴等,都在其中擔任要職。所以非親莫屬,成爲名副其實的馬家軍。這是馬麒立足和起家的最重要的資本。

民國初年有川青關於玉樹之爭。青海南部的玉樹二十五族,自清中葉以來,歸青海辦事大臣管轄,每3年上繳丁銀1000兩,成爲定例。囊謙原是玉樹二十五族中的大族,簡寫爲昂千,也譯作隆慶,昂千的千戶,向爲玉樹二十五族向清廷納貢的代表。故玉樹二十五族,亦即隆慶二十五族。1913年春,川邊經略使尹昌衡報請北洋政府:“隆慶二十五族報效投誠,願歸川管。”北洋政府昧於一地兩名,竟下指令:“隆慶歸四川,玉樹歸甘肅。”川軍即在隆慶(實即玉樹)活動。馬麒以該地屬於自己防區,令其部制止川軍活動,遂發生糾紛,隆慶歸四川之令,無由實現。尹昌衡與馬麒,各向北洋政府互訴。北洋政府即令護理甘肅都督張炳華查報,張籍隸四川,偏袒尹昌衡,遂報稱“玉樹地區毗連川境,原可因地制宜”。馬麒以“玉樹二十五族劃歸川邊,勢必長藏衛之漸”爲詞,電北洋政府力爭,並令其駐軍堅守防地。1914年3月6日,北洋政府以張廣建爲甘肅省民政廳長兼署都督,張允馬麒之請,呈准派甘肅忠武軍統領周務學爲勘查川隴邊界大員。周偕隨員周希武、牛載坤於11月26日到達玉樹,川軍派出石渠縣縣長李釒臽爲勘界委員,會同勘查。經過實地考查,確認囊謙和玉樹是一個部族,不能分割,按例仍歸西寧管轄爲宜。北洋政府根據周務學報告,遂明令玉樹二十五族仍歸甘肅,多年的川隴邊界糾紛得到解決,確認爲馬麒在玉樹地區的統治權。馬遂於1915年底在結古(即玉樹)成立寧海軍玉樹防務支隊司令部,以馬麟爲司令,並由西寧至玉樹沿途設置驛站,以恰卜恰、大河壩、野牛溝爲重點站。其時環海八族(藏族)之一的阿曲乎部落,不服馬麒管轄,稱兵對立,馬即派兵鎮壓,不久即被征服,馬在大河壩建立軍營,派重兵駐守。寧海軍玉樹防務支隊司令部原來兼管行政民事,後以事務日繁,於1917年設置玉樹理事(同設治局),專管玉樹地區行政民事,同年秋又在都蘭設理事。至此,青海北部、南部實爲兩大行政據點,馬麒的統治日臻嚴密。

二、平定呂光

民國初建,一些清室貴族仍圖復辟,在東北、內外蒙古一帶,結成宗社黨(義爲恢復清室宗廟社稷,實即保皇黨)。正白旗、宗社黨人呂光呂光:呂光是否真名,尚無定論。一說本姓愛新覺羅,系光緒近支親屬。率20餘人,在升允策劃下,於1915年10月,自東北經北京、綏遠、寧夏至拉卜楞,自稱清室六皇子,以“承製總督內外勤王忠義馬步全軍一等忠順公”名義,煽動蒙藏民600餘人,組成一支反革命隊伍,進行復闢活動。1916年1月,呂光到隆務寺(今同仁縣),煽動蒙、藏、土族羣衆起事,2月在保安堡成立“王府”,公然以“宣統八年”年號,張貼顛覆民國的漢藏文文告。並操練人馬,製造令箭旗牌,掛出“助清滅民”、“保國安民”多面旗幟,圖謀武裝暴亂。一時青海蒙古族王公藏族千百戶和大通、湟源、威遠堡(今互助)一帶羣衆,受其矇騙蠱惑,蠢蠢欲動。呂光更肆無忌憚地致函蘭州仕清遺老和握有兵權的馬安良,請其響應。馬安良態度曖昧,模棱兩可。呂光遂得以編練保安十二族羣衆爲步騎八大營,於是年8月初陳兵循化邊都溝。馬麒以變起肘腋,威脅其統治,呈准派兵鎮壓,即令馬麟率寧海軍第十營出動。馬麟率部行抵邊都口,被呂光預伏的保安隆務昂鎖勒貢部包圍,擊斃寧海軍士兵4人。馬麒聞警,電請馬安良令其循化駐軍救援,但馬安良卻按兵不動。時撒拉族羣衆以被圍的寧海軍多系撒拉族八工子弟,即於27日出動增援,其查加工、街子工民團衝上各個山頭,寧海軍第十營乘機突擊,邊都口之圍始解。馬安良反而以馬麒“貪功冒進,在邊都與事外無干之藏族開仗,致激邊患”爲詞,電請張廣建轉報北洋政府加以制止。馬安良此一倒行逆施爲輿論所不容,且張廣建素與馬安良有隙,張即電北洋政府,謂“馬安良無甚能爲,又不明權限,妄行誣報,居心已非。若不專任一人,一國三公,軍事必多貽誤”。北洋政府允其所請,電促馬麒查辦呂光。馬麒即由西寧馳至巴燕戎格,調動寧海軍出動進剿。而馬安良爲不使馬麒獨收全功,亦派其精銳西軍分統馬佔奎進行側擊。馬麒遂暫緩進兵。其間張廣建派其親信、蘭山道孔憲庭查辦,孔乘機詐取隆務昂鎖一大筆贓款自肥(有人說是白銀10萬兩,一說1萬兩)。由於二馬陳兵進逼,呂光站腳不穩,於1917年元月率部自保安西逃,4月10日流竄乜家溝,29日佔領貴德縣城,一時盲從羣衆達1000多人。呂光又大肆蒐羅,委活佛阿勒及日卓巴爲“護國禪師”,並濫委“提督”、“將軍”、“總兵”、“遊擊”多人。西寧威遠堡東溝、哈拉直溝、紅崖子一帶土族頭人也受呂光煽動,組織“復清會”,積極開展復辟活動。馬麒急令駐紮威遠堡寧海軍步兵第十八營管帶居佔鰲就近鎮壓。馬麒又於5月15日以寧海軍步兵第二營管帶馬麟爲司令、馬隊第十一營管帶馬海淵爲副司令,率馬步兵分路進發,於21日黎明包圍貴德城,呂光急起應戰,終以不支而潰散,呂光潛逃,被追捕押解回城,餘衆作鳥獸散。不料馬麟又縱其驕兵悍將大肆屠殺,不分良莠,揮刀便砍,殺死羣衆100多人;又乘機搶劫財物,**婦女,致使投黃河自盡者數十人,墮井自戕者亦不少。還有數十婦女被虜至西寧迫作妻妾。貴德橫遭劫難,景象至慘。6月2日,馬麒馳至,寧海軍參謀長李乃棻率自兼之馬隊第三營隨行,李目睹貴德羣衆遭害慘狀,至爲憤慨,面斥馬麟爲“賊頭”。馬麟勃然變色,立即令其步兵第二營與李之馬隊第三營對陣,幾至衝突。馬麟竟將李乃棻鼻部擊傷,馬麒從中調解,幸未爆發。馬麒本來還欲辦理善後,在貴德再行捕殺。(清季以來,每逢軍事結束,即辦“善後”,官方乘機抄沒財產,捕殺無辜。有“不怕大炮吼,只怕辦善後”之諺。)但以李爲自己借重的人物,且負有時譽,心雖不懌,勉強準其所請,遂使貴德劫後餘生,免遭再次株連。惟馬麟懷恨在心,對李攻擊不已,馬麒亦耿耿於懷,遂撤去李兼馬隊第三營管帶職務。馬麒返回西寧,呂光收監。馬麒會同張廣建所派車玉衡、龔慶霖會審呂光,呂光直認不諱。但斯時適值張勳在北京復辟,風雲突變。馬麒尚需觀風,呂案遂拖而未決,且予以優待。呂光嗜鴉片,供應無缺,且聽其公開爲人書寫字幅。張勳復辟破產,9月底,馬麒始據甘肅都署轉達北洋政府將呂光就地正法電令,將呂光絞殺於獄中。

馬麒平定呂光復闢之舉,有益於民國,但縱兵搶劫濫殺,又將好事辦成壞事。

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
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