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

九、再入河西

1930年夏天,馬仲英自北平到南京見馬福祥,馬福祥想讓他入軍校學習,馬仲英不去,即到山東泰安依馬鴻逵,任參議。得與該部軍官學校一些教官、學員相識。其中有張雅韶、吳應祺2人,剛由蘇聯學習歸來,抱負不凡,與馬仲英兄弟相結識,共商圖謀再舉。即一同取道北平,乘平綏路火車到寧夏,暫依馬鴻賓,馬鴻賓任馬仲英爲教導大隊長,馬仲英暗地與舊部逐漸取得聯繫。但馬鴻賓爲阻止馬仲英再鬧事,防範不使外出。

1930年秋冬之交,馬仲英借放鷹爲名,和他的親信從寧夏逃出,在中衛收集舊日流散部屬和因災流離的羣衆1000餘人,又進入河西。先是,由於河西防務空虛,甘肅省政府任馬謙爲肅、甘警備司令,駐於甘州。在涼州駐防的是由馬訓率領的寧海軍部隊。馬仲英經過涼州時,馬訓本奉有蘭州方面妥爲招待的指示,但他仍十分小心,一面部署隊伍防備馬仲英進攻,一面派政訓處主任王達三攜銀幣8000元、妓女數人,到城南30裡的大河驛表示歡迎。馬仲英只留銀幣200元,其餘一概不受。對王達三說,馬訓以小孩待我,未免可笑;請你告訴他,好好駐防,我決不入城。次日,果然率部由城外西行,在城西70裡的豐樂堡暫駐。自稱甘寧青聯軍總司令,出佈告安民,大意謂,奉蔣委員長的命令,已在中衛防次就職,誓與我甘寧青同胞團結一致,肅清馮逆餘孽云云。駐山丹的馬謙部棗騮馬隊馬文祥聞訊,不等馬謙的同意,即率部到豐樂堡迎接馬仲英,馬仲英於10月份達到永昌。馬謙只好改變出兵堵截的初意,迎馬仲英進入甘州。馬謙原是馬仲英副手,且族中輩分又低,馬仲英滿以爲他將主動交出軍權,不料馬謙以政府將官自命,待仲英以來賓之禮,使馬仲英不堪。11月,馬謙約馬仲英進澡堂洗澡,突然翻臉,勢將開槍,馬仲英發覺,自浴室脫出,到馬文祥團部,率該團攻馬謙司令部,馬謙其餘兩個團也轉而歸附馬仲英,馬謙知事不可爲,遂出亡天津。馬仲英又將酒泉城防司令雷振邦1個團收編,遂據有甘、肅兩州,建立政治委員會,馬仲英自兼主任,張雅韶任委員兼秘書長,吳應祺任委員兼參議,黃鈞爲政治部主任,姚治平爲辦公廳主任。撤換了11個縣的縣長。大肆徵兵、徵糧,擴充實力。但槍械少,裝備差,將地方自衛槍支一律收集,仍不敷用。且軍紀不好,人民陷於被盜、掠、**、殘殺的恐怖之中。

馬步芳時任新編第九師師長,早有進窺河西的野心。馬仲英在河西坐大,使他不能容忍,且偵知馬仲英此時尚無多大實力,即於1931年4月初親率大軍,突出扁都口,直撲張掖。馬仲英的勁旅尚在酒泉,率張掖所有部隊於4月11日在民樂三堡一帶迎戰,抵擋不住,率親軍數百人西逃酒泉。甘州城防交給收編的高振邦部負責。高振邦在“雷馬事變”後走投無路,暫棲於此,不敢抵抗,馬步芳一到立即歸順。馬步芳於15日進入張掖城內,佯示接受高振邦的歸順,卻暗地挖一大深坑,埋伏大刀隊100餘人,當晚緊急集合,高振邦等剛進至提督府門,大刀隊即一躍而出,對手無寸鐵的高部200餘人亂殺亂砍,然後拖入土坑中掩埋。手段之殘忍,世所罕見,高振邦及團長張廣智和其部屬全部被害。馬步芳隨即令騎兵旅旅長馬彪進駐酒泉。時寧夏馬鴻逵爲結納馬仲英,送來一個師的服裝和電臺一部,均被馬步芳截獲。馬仲英西出嘉峪關,駐於安西縣城。關外安西、敦煌、玉門3個縣當時尚甚貧瘠,供應軍需有困難,無發展前途。馬仲英遂萌西入新疆之念。

十、首進新疆

1931年初,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樹仁在哈密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設哈密、伊吾、宜禾3個縣,但因措置失當,引起當地維吾爾族農民的極大不滿,加以所駐省軍一連長霸佔維吾爾族姑娘,成爲導火線,遂激起反省府事件,由在哈密王府當軍官的和加尼牙孜等領導,展開的武裝鬥爭。在哈密城內任營長的維吾爾族人堯樂博斯也暗中與之勾結。但他們均難與金的省軍抗衡,乃派人與馬仲英聯繫,請其支援。仲英難得此一機遇,即率所部1000餘人向新疆進發。斯時在其部隊中流行一小調雲:

馬步芳,×他娘,攆着老子上新疆,白蠟杆子換鋼槍。

歌詞雖俚,卻反映真實情況,蓋當時裝備甚差,士卒多持刀矛、木杆,希冀入新獲取武器裝備,重新振作。

馬仲英於7月3日包圍了哈密新舊二城。時哈密守軍爲新疆省部隊朱瑞墀師和熊發友旅。馬仲英因加入維吾爾族民變武力,攻勢猛烈,且屢開地道、埋地雷轟城;守城部隊拼死防守,用羊毛堵塞城牆缺口,屢陷屢堵。攻城迄未得手。據報鎮西(巴里坤)守軍儲存武器甚多,馬仲英即一面繼續困城,一面分兵進攻鎮西,鎮西守軍團長何振祥懾於仲英威名,開城迎降,另一團長張良誠絕食而亡。馬仲英繳獲槍械上千支,壯大了實力,便越過哈密攻打七角井。斯時金樹仁見馬仲英來勢兇猛,遂委省政府秘書長魯效祖爲混成旅旅長兼東路剿匪司令,以督署參謀長盛世才爲參謀長,率杜治國旅東下迎戰。馬仲英攻擊瞭墩,擊斃杜治國及其參謀長裴建德,繳獲武器甚多,但馬仲英足部亦受傷。魯效祖將七角井儲存之大量糧秣燒燬,退守大石頭。省城又派伊犁第八師師長張培元爲前敵總司令,率部增援,並帶有歸化軍2000餘人,在哈密與馬仲英交戰。張培元部沒有多大戰鬥力,但歸化軍則不同。這是由十月革命後自蘇聯逃來的白俄組成的一支隊伍,他們中很多人服過兵役,且不少是中下級軍官,有戰鬥經驗,最先成立兩個連,後來擴充爲兩個團,團長爲安東諾夫和巴品古特。馬仲英獲悉這一情況,且以圍攻哈密久勞無功,即留馬世明部協助維吾爾族部隊對抗省軍,自率主力於11月間返回甘肅休整。據當時目擊者雲:馬仲英在撤退時,沿途立下木牌,上面寫着他們於某年某月開走了,將來還要回來。如果省軍想較量一番,就請在哈密等候等字樣。馬仲英主力東撤之後,張培元調返伊犁原任,改由塔城行政長黎海如到哈密主持剿撫事宜。

馬步芳驅馬仲英西入新疆,正欲其立足發展,擴大聲勢。馬仲英復歸,向其通款、“納貢”,取得諒解,遂許以高臺之西的7個縣爲馬仲英駐紮之地。馬仲英又經其親信趙福臣在內地四處奔走,通過甘肅宣慰使孫蔚如轉經楊虎城的斡旋,適值蔣介石正欲在西北收羅反對馮玉祥的力量,遂給馬仲英以新編三十六師的番號,馬仲英爲師長。此雖然僅是一個名義,卻可使其存在名正而言順,在政治出路上爲一大轉機。馬

仲英對此十分重視,藉機整頓擴充部隊。時下轄尕黑鷹、棗騮馬、是非阿訇3個團。除是非阿訇順從聽命外,其餘兩個團卻是悍將驕兵,不大聽從指揮。馬仲英不動聲色,暗中佈置,在一個清晨,出其不意,解除了棗騮馬的全團武裝;尕黑鷹爲勢所迫,也跟上自動繳械,受到馬仲英的獎勵。繼而將舊士兵遣散出境,就地強徵農村青年入伍,另起爐竈,得衆3000有餘,槍支1000餘,編爲兩個旅,以馬仲傑、馬虎山任旅長,馬佔祥、馬生貴爲步兵團長,馬如龍、馬彥良爲騎兵團長。共有步兵3000多人,騎兵2000多人。從此指揮統一,加緊訓練,使軍容大振。又成立軍事學校,自兼校長,以吳應祺爲教導主任,張雅韶爲政訓主任,積極培訓骨幹。同時,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形勢下,馬仲英逐漸增長抗日思想。他在酒泉“擴大紀念週”上宣傳抗日主張,極力讚揚馬占山的英勇抗日精神。他曾說:“如果調我去抗日,我立即率領全軍開赴前線,奮勇殺敵。”一次在觀看學生演出話劇《大陸夢》時,看到痛罵溥儀傀儡皇帝的場面,他興奮地站起來帶頭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漢奸”等口號。他個人生活簡樸,不戀女色。其弟馬仲傑住民宅,強佔民妻,被其發現,嚴詞斥責,迫令離異。馬仲英當時的思想中,是有一些積極因素的。

十—、隴南浩劫

如果說馬仲英逐漸發展積極因素,那麼,馬廷賢則每況愈下,變本加厲。

當馬仲英重返河西之日,正是馬廷賢自寧夏南下天水之時。當時隴上反抗國民軍的勢力有多股,西吉回民王富德,平涼回民惠彥清,隆德回民吳發榮,各聚饑民數千人和官府相對抗。馬廷賢分別聯絡,以之作嚮導,率部南下,穿過鹽池、海原等地,沿途無阻。在固原兩度攻城未克。3月27日攻陷隆德縣城,殺團總何文迎,把商民財物搶掠一空。繼又圍攻靜寧,4天不克。旋攻陷定西城,縱兵搶掠一日,因地當交通衝要,不敢久停。聞天水城防空虛,遂以急行軍由通渭、秦安,馳向天水。

1930年農曆四月初八日,馬廷賢部到達天水。原駐天水的國民軍已全部開往陝西、河南,城內武力僅有保衛團三大隊和3月底才被省方收編的成縣土匪段鶴鳴部數百人。原來段鶴鳴主戰,縣長江仁純也表示贊同,但等到馬廷賢部從東西川和北山採取大包圍形勢向城猛攻時,段鶴鳴卻潛逃,江仁純也不知去向。所以馬部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於上午10時將城攻陷。前鋒王佔林首先率衆入城,不問青紅皁白,逢人便殺。光大南門、西稍門兩處就殺死數百人,逃往南山根一帶的六七百人,也全被追殺。全城共計殺死3000餘人,帶傷未死和婦女被逼不從投井而死的尚未計算在內。中城士紳吳瑞豐與阿訇楊德富會同賈宇清冒險去見王佔林,不得要領。恰值馬廷賢以賈宇清爲父執,來其家拜訪,賈請速救全城生命,馬廷賢即請賈代擬簡明告示,嚴禁殺人,並派副官四五人到各街道巡查,市面搶殺才算停止。但僻巷邊鄙仍在繼續淫掠拷烙,慘不忍聞。

馬廷賢據天水後,自稱甘肅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縣長江仁純爲參謀,成立總司令部,分所部爲3個軍,以韓進祿領第一軍,劃秦安、西和、禮縣爲其防地;以王佔林領第二軍,劃甘谷、通渭、武山爲其防地;以馬入倉領第三軍,駐中城西關伏羲城。又以馬忠爲團長,南下佔據武都。收編盤踞於徽縣的王有邦爲後防司令。其餘各股頭目,都分別給以師、旅、團長等名目,實際上沒有足夠的槍支,編制也不整齊,多半是隨軍廝混,乘機發財而已。接着,又更換14個縣的縣長,各縣原來的縣長只好奉命卸任交代。禮縣縣長馬紹棠自恃有魯大昌撐腰,當馬廷賢派安瀾前往接縣印時,拒不交代,且將安瀾監押起來。馬廷賢聞訊大怒,令王佔林、韓進祿合兵往攻,馬紹棠守禦有法,屢攻不克。後有人向馬廷賢獻地雷轟城之策,將城炸開,馬部攻入,殺馬紹棠全家之後,又繼續屠城,全城死難者竟達7200餘人!

是時,甘肅省由王楨等八大委員主政,無力控制全省,僅能應付局面。對馬廷賢採取招撫辦法,派天水龐天籟、甘谷任丹山、狄道秦嶽鍾、西寧馬煥章、河州馬桂芬等5人,到天水商討招撫事宜。5人到天水後,先商請以馬廷賢爲師長,隨又見風轉舵,慫恿馬廷賢乘虛攻取蘭州。馬廷賢遂聯合隴東陳珪璋、隴西魯大昌等部,自稱聯軍總司令,率部向西進發。蘭州方面,派西寧馬麟率部抵禦,雙方在定西決戰,馬廷賢大敗,潰不成軍,退回天水。成立和平委員會,派城紳肖潤生、蒲之潤到蘭州呼籲和平。本無多大實力的省方即此作罷,再未繼續進攻。

馬廷賢利慾薰心,內部不穩。同年12月20日,其第一軍軍長韓進祿突然進據大城,謀倒馬廷賢。馬廷賢據西城,速調其二、三軍包圍大城。城紳賈宇清調停無效,雙方以大炮互相轟擊,殃及城關百姓。相持七晝夜,至29日韓進祿退去,災禍暫息。

1931年,南京派馬文車爲首的視察員4人來甘視察,其中有個嚴爾艾到天水視察。馬廷賢極力討好,盛宴相款,厚禮相贈。嚴爾艾受此意外的優待,即電告南京政府,雲馬廷賢軍紀尚好,軍民相安。南京政府即委馬廷賢爲隴南綏靖指揮。後由旅省、旅京同鄉揭露馬之劣跡,南京政府不得不將綏靖指揮之委任收回成命,但其他概不聞問,實際默認其在此方盤踞成霸。同年10月8日,倒臺的直係軍閥吳佩孚自四川經文縣、武都來到天水,馬廷賢又是盛宴款待,畢恭畢敬。吳佩孚開出許多空頭支票,以所謂“興總司令”名義,委馬廷賢爲“隴南護軍使”、“興騎兵禁衛軍總司令”,其團長以上軍官,亦均委以師長等職。吳走後,馬廷賢知此只死虎已無作用,遂將其兩張緞質委任狀送至西安綏靖主任楊虎城處,以表示自己仍服從中央,楊即給以警備司令名義。馬有此憑藉,更肆無忌憚,縱兵殃民愈甚。

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
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