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

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君主專政制度,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由於國民黨缺乏實力和堅定明確的政治主張,孫中山先生不得不將總統讓位於擁有實力、挾清自重以相要挾的袁世凱。袁謀恢復帝制而命終,繼之以馮國璋、段祺瑞等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不僅本身就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府,而且它也無力統一全國,甚至還沒有清王朝那樣使全國“定於一尊”的招牌,加上各帝國主義在中國找尋自己利益的代理人,就給封建軍閥的滋生和發展提供了適合的土壤、氣候條件。他們擁兵自重,割據一省或數省,儼然爲獨立王國。作爲軍閥,西北馬家起先不過是二三流的角色,但它也有與衆不同的特點,主要有民族宗教這一層關係。從董福祥開始,即以回軍的招牌在庚子之後得以保存下來。繼董之後的馬家掌權後,一般用人更以“甘、河、回、馬”爲標準,即一要甘肅,二最好是河州籍,三要是回族,四要馬姓家族。合乎這幾條,往往青雲直上,委以重任。當然,其他方面的人,經過長期考驗,確實忠於馬家,也有高居顯位的,但主要權力則是馬氏父子兄弟繼承,他人不得染指。這些辦法,使這支回軍,自同光以來,得以牢牢握在馬家之手,延續而不替。並且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下,看風轉舵,緊靠後臺,攀附新貴,因利乘勢,逐步發展起來。

從前述三家世系來看,馬佔鰲一支,繼承者馬安良之後,傳子馬廷賢、馬廷勷即斷了線,軍閥勢力基本不復存在。馬海晏一支,經過馬麒、馬麟,傳到馬步芳、馬步青以至馬繼援,一直以青海爲基地,延續到解放前夕,故這一支可以稱之爲青海馬步芳集團,本書簡稱之爲“青馬”。馬千齡一支,經過馬福祿、馬福祥到馬鴻賓、馬鴻逵以至其下一代,延續到解放前夕,動盪於甘肅,紮根於寧夏,故這一支稱之爲寧夏馬鴻逵集團,本書簡稱之爲“寧馬”。至於擾及甘、青、寧、新四省的馬仲英等,實是“青馬”的分支。

馬福祥一生經歷清朝、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三個時期,有“三朝元老”之稱。清朝時期前已交代。以下說他在北洋軍閥時期及以後的事情。

一、主政一方

辛亥革命後,馬福祥沒有就任西寧鎮總兵之職。1912年8月,袁世凱政府即改任其爲寧夏鎮總兵,馬旋即率所部昭武軍13營計2500餘衆赴任。寧夏川有黃河灌溉之利,號稱“塞上江南”。有了這塊美麗肥沃的地方,就給他們的立足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馬福祥爲了能在此站穩腳跟,一到任就分別與寧夏滿營將軍常連、阿拉善旗札薩克王爺塔旺札布結爲兄弟;另一方面,則遣散了滿營官兵。原來在銀川城西的新城駐有滿營官兵2200餘人。馬福祥令其解散,交出武器彈藥和馬匹,化旗爲民,自籌生計。每個騎兵發給白銀50兩,步兵每人25兩(官兵一律)。讓他們到湛恩渠(今新開渠)一帶墾荒謀生。這些旗民,原來一出生即有糧餉,不知生產勞動爲何事。這樣一來,開始難免有凍餒者,但從長遠來看,也是使他走上勞動自食之路,還是有好處的。且滿人仍擁有武器,不予解決,終是一大問題。所以這件事,還是做得對的。馬福祥還做了幾件事:這時,在後套有個抱疙瘩佛反對民國,他派王德尼瑪(即戒工活佛)和韓昌率蒙古族兵數百人在兩狼山據險與民軍對抗。袁世凱政府見武力不能解決,遂派馬福祥和塔旺札布前去講和。塔旺札布先派人和王德尼瑪約定日期在五原和馬福祥見面。馬福祥於1913年7月在五原境的黃河上設大船3只,備以盛筵,王德尼瑪如約來會。見面後,馬福祥將自己沒裝子彈的手槍給王德尼瑪看,王德尼瑪將自己的手槍摘下讓馬看,馬即向預伏士兵示意,當場將王德尼瑪拿獲,解往北京,韓昌及一些衛兵被擊斃。北岸蒙古族兵聞變四散。王德尼瑪被解京後,被迫給抱疙瘩佛發電報勸其擁護共和,抱疙瘩佛遂覆電表示歸順。袁世凱爲此認爲馬福祥“智勇兼備”,特改任馬爲寧夏護軍使,節制阿(拉善)、烏(審)、鄂(托克)三旗,授陸軍中將銜及二等文虎之章。護軍使可以直接向北京政府上書言事,儼然方面大員。袁世凱還手書“護闈春永”四字,爲馬母韓氏祝壽。馬福祥藉機請準添練甘肅新軍,以其侄馬鴻賓爲新軍司令。留其子馬鴻逵在京任總統府侍從武官。這時有個日本浪人川村乙麻以皈依伊斯蘭教爲名,陰謀策動西北迴民獨立,並在河州會見了馬安良。後到寧夏,馬福祥即將其逮捕,押送至張家口日本領事署,粉碎了他的陰謀。馬福祥這兩件事都是做得好的。

袁世凱獨裁賣國的真面目日益暴露,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各地紛紛起而反袁,馬福祥則執行北洋政府命令,多次武力鎮壓反袁的“叛亂”。起義於河南的白朗,經孫中山先生派人與之聯繫,也打起反袁的旗幟,改稱“公民討賊軍”,於1914年4月進入甘肅境內,袁世凱調集重兵由陸建章坐鎮西安指揮“圍剿”。甘督張廣建調提督焦大聚部、馬安良部、鎮守使張定邦部、馬國仁部、張行志部在隴東一帶“跟蹤痛剿”,馬福祥奉命派幫統馬孝忠率4營兵參加作戰。白朗起義軍在洛門鎮(在武山縣境)、秦州(即今天水)連戰獲勝,後進入洮岷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時,未能正確處理民族關係,引起一些回民羣衆和官軍一起據險反擊。在馬安良等部的進逼和河南護軍使趙倜部的堵截下,起義軍於6月退回河南。馬忠孝在這次作戰中,由於其子馬斌釀成高樓堡事件,屠殺了武山縣高樓堡無辜居民200人,隴南人民向蘭州控告,馬忠孝畏罪投黃河自殺,馬福祥爲此大傷腦筋。1915年秋,綏遠變兵及會黨在河南發難,推弓佔元爲首,以狼山爲根據地。馬福祥命新軍統領馬鴻賓率部往擊,在科布爾獲得大捷。後來變兵復出狼山,馬福祥親自率兵出擊於千靈廟,變兵引去,留馬鴻賓駐守五原。不到兩月,變兵又聯合察哈爾獨立隊復進包、綏,獨立隊是察哈爾變兵和東西盟的一些蒙古人混合組成,共推豐鎮人盧佔魁爲首,金積人金佔魁副之。北洋政府命令馬福祥會辦包、綏軍務,馬福祥於1916年2月赴五原督戰,包頭威脅解除。但獨立隊數千人又進擊五原,馬鴻賓以數百人與之鏖戰3個月,他本人不避槍炮,身先士卒,使五原得以固守。經此惡戰,使馬鴻賓得以出名,有些蒙古人竟把馬鴻賓比之於清朝蒙古勇將費揚古。不久,盧佔魁採用金佔魁建議,向陝北、寧夏發展。馬福祥回師磴口,命馬鴻賓率部渡河,兼程前往靈武,預作戰備;命馬鴻逵部至鹽池截擊,馬福祥則率全軍回寧督師。4月29日,馬鴻逵以少數精銳騎兵到達鹽池的天池子,被盧佔魁千餘人包圍,馬率騎兵且戰且退,後續部隊趕到,雙方戰鬥到晚。次晨馬福祥派一營兵趕到,雙方死戰,馬軍縱火焚燒盧營,燒殺300餘人,奪得馬匹百餘。盧部擬趨同心,但馬鴻賓部已先期到達靈武、吳忠,預作迎戰部署,並空出大寨子誘敵,盧部進入包圍圈,率衆奪路而走,金佔魁陣亡,馬部輕騎追殺兩天兩夜,盧部死傷、被俘甚多。盧率部東走靈州東山,與張九才、高士秀部會合,馬軍窮追不捨,盧、張二部走後套。高士秀部走鄂托克旗昭化廟,馬福祥遣騎兵“銜枚夜踔200裡”,圍昭化廟,縱火焚燒,槍炮齊發,高部失警,猝不及防,千餘人傷亡幾盡,高士秀僅以身免。次年3月,高士秀又奉達爾六吉(本名吳生彥,靜寧人)爲“皇帝”,詐稱清代後裔,聚衆數千人犯磴口。這時馬福祥送母喪歸葬,由馬鴻賓代寧夏護軍使職,馬鴻賓急電馬福祥回署,並出兵由石咀山(今石嘴山,下同)分道迎擊。馬福祥接電後,先至靈武佈置河東防務,然後回寧夏,命馬鴻賓率部至石咀山督戰,又派馬福全等部騎兵前往阿拉善旗。石咀山迎戰之軍施行前後夾擊,高士秀背腹受敵,突圍至八拉廟,又入烏拉兔溝,棄輜重進山散走,死亡過半。高士秀擁僞皇趨阿拉善旗,另派500人繞襲石咀山,遭到伏擊,全部被殲;高士秀攻阿拉善旗,遇到馬福全部的阻擊,乘夜撤走。馬鴻賓以大隊分九路包抄,困之於賀蘭山陰。高軍自燒輜重,退入山內,墜崖死者不少。最後,馬鴻賓大索山中,搜得僞皇及其部下,全部送至寧夏交軍法審判,處僞皇達爾六吉以下首要19人死刑,次要30餘名徒刑,眷屬20餘人資遣回籍,從犯100餘人勞役百日後釋放。總之,馬福祥在圍剿反袁軍中十分出力,但在1915年8月籌安會爲袁稱帝通電各省時,馬安良及部分旅京甘人均上表勸進,馬福祥則未預其事,顯示了他的遠見。1916年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接任大總統,馬鴻逵仍在京侍衛大總統,奉命以授勳特使,赴寧夏授馬福祥“勳四位”。次年總統馮國璋嘉獎馬福祥“勳高金城”、特“晉授以勳三位”,加上將銜。1918年,馬鴻逵奉命再次赴寧夏爲馬福祥授勳。

1913年,皖人張廣建由袁世凱任爲甘肅督軍。張挾袁聲勢,初時驕橫異常,逼馬安良率部離開省城,退駐河州;又爲了籠絡回族,以馬麒爲西寧鎮守使,馬璘(玉清)爲甘州鎮守使,以馬安良之子馬廷勷爲涼州鎮守使,加上寧夏的馬福祥,形成五馬勢力體系。袁世凱死後,張廣建威勢大殺,除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外,其他地區均已不聽號令。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馬福祥通電擁直。並命所屬部隊開往河南一帶,以做直軍的後盾。皖系軍閥戰敗,張廣建再也混不下去,乃將在甘搜刮的大批贓私,以皮筏順黃河出運,路過寧夏地段,被馬福祥部扣留,馬並電請公佈甘肅財政收支,後經北京當局調處,始得放行。這件事懲治貪婪,伸張民意,是得人心的。甘人趁機羣起驅張,提出“甘人治甘”口號。馬福祥聯絡實力派及各方面代表到銀川商討驅張大計。西寧馬麒派朱繡爲代表,涼州馬廷勷派張學仁爲代表,甘州馬璘派蘇成章爲代表,寧夏新軍司令馬鴻賓派喇承基爲代表,河州鎮守使裴建準和北京同鄉會派汪青爲代表,在銀川召開“公民大會”,揭露張廣建禍甘罪狀,羣衆激憤。西寧、涼州代表提出“武力解決”。大會通過由馬福祥、馬麒、馬廷勷、馬璘、馬鴻賓領銜,通電全國,列舉張廣建罪狀,驅而去之,實行自治。這就是“五馬”驅張。通電發出後,北洋政府迄無表示。於是又進一步商議“武力解決”的辦法,擬由寧夏、西寧、涼州出兵,以寧夏爲主力,分路合擊蘭州,逼張廣建讓位。馬福祥派馬鴻賓爲先遣軍。從銀川出發,行至中衛。馬福祥詢問其掌案(相當於軍需處長)蘭州人何樸對武力驅張的意見,何雲:“將軍此舉,知內情的人說是爲民除害,不知的人說回回又反了。”一句話觸動馬福祥心絃,立即電令馬鴻賓停止前進。因爲他自認爲是科第正途出身,行事端方,素以民族和睦、和平待人相標榜,最忌“造反”二字加身。所以,寧可不當督軍,也不冒此逆名。但事已發動,難以中止,遂改爲和平進攻方式,於12月24日,聯合各鎮通電聲明與張廣建脫離關係,不受節制,直接聽命於北洋政府。與此同時,馬福祥又走了一些內線關係,他上書當時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提及乃兄馬福祿庚子陣亡,自己於辛亥革命時擁護共和等事。並請慈禧太后大宦官祥齋(號小德張,與馬福祥拜盟)向徐世昌說項,自然取得北洋政府的諒解。

張廣建在甘不敢棧戀,謀安全脫身之計,以密保陸洪濤繼任甘督爲條件,指使陸反馬福祥,陸即嗾使外號“張狼”的張兆鉀出面發難。張兆鉀垂涎高位,赤膊上陣,通電全國,電文中有“甘省回漢世仇,馬福祥不能當督軍”字樣,並以“身率六十營健兒相與周旋到底”進行恫嚇。一時劍拔弩張,有一觸即發之勢。但馬福祥始終抱和平穩健態度,能比較客觀地考慮問題。他對各地代表表示態度說:“餘從清朝迭任軍職,地位優越,於願已足。甘督問題自當服從北京政府命令決定,本人毫無成見,不願爲爭個人權利而引起回漢兩族之間的惡感,輕啓釁端。萬一兵連禍結,隴上糜爛,不但對不起幾百萬同胞,也對不起歷代良善的先人。”他的這種剋制態度,使當時氣氛爲之緩和。北洋政府見甘肅政局如此,不得不加考慮,即調綏遠都統蔡成勳爲甘肅督軍,調馬福祥爲綏遠都統,以馬鴻賓爲寧夏護軍使(又於當年7月改爲鎮守使)。後由於陸洪濤策劃蘭州各界遊行示威,通電反對“蔡老虎”(成勳)督甘,以及張廣建向北洋政府的密保,北洋政府遂令陸洪濤護理甘肅督軍。

當時的綏遠是一特別區域,轄一道、四廳、八縣,兼管烏蘭察布盟的伊克昭盟,都統職位相當一省的督軍兼省長,馬福祥新有綏遠,又保留寧夏原有地盤,連成一片,自然滿意,遂於1921年帶其昭武軍赴綏遠就任。但綏遠幅員遼闊,其昭武軍人數不多,難以鎮服。即先改編地方武裝鄭金聲部爲綏遠混成旅,鄭爲旅長。又向北洋政府陳述,另編了一個第五混成旅,以其子馬鴻逵爲旅長,武器由北洋政府發給,兵源自籌。馬鴻逵在原籍臨夏招募農民子弟,重新訓練。馬麒派其子馬步青帶一團騎兵前來,甘州、涼州各派來步兵一營,“三馬”相幫,始將第五混成旅拼湊成3000多人。又多次從北京採購槍支彈藥。一次通過買辦聯繫,由天津意大利洋行購得步槍2000支,子彈數百萬發。還派馬鴻逵赴瀋陽,通過和張學良的私人關係,得到張作霖贈送步槍2000支。又要擴充軍隊,又要購買武器,經費頗成問題,於是就不擇手段,大肆搜刮。一是廣種鴉片,規定農民有10畝地者,可種鴉片3畝,每畝能割煙土70兩,以半數上交稅款。而第五混成旅的部隊也成連成排地散居各村鎮,有的租地自種鴉片,有的與農民合夥種植,按成分利。並且派遣一部官兵販運鴉片,從甘肅採購販運北京,那時每兩煙土的價錢,甘肅5角,綏遠1元,北京3元,所以獲利頗厚。尤其馬鴻逵的左右隨從,往來北京機會最多,賺錢也最多。種植和販運鴉片帶來嚴重後果,軍民吸食鴉片者日益增多,形成個個面黃肌瘦,消沉怠倦,軍官則花天酒地,賭嫖成風。二是剋扣軍餉。每月領來經費,除軍官發有薪餉外,士兵每人只發45斤灰面(雜糧面),剩下的經費,都入了馬鴻逵的私囊。而且認爲“鷹飽了不抓兔,官兵們不能多給錢”。三是霸佔良田。從昭君墳到陶樂近2000裡內,佔地甚多,且都是引黃灌溉的肥田沃土。在陶樂,以上8頃給馬鴻逵,下8頃給馬鴻賓。斯時還有爲人非議甚多者:一是馬福祥次子鴻炳當時尚不到20歲,即已官至陸軍少將,終日無所事事,惟駕鷹牽犬,招搖過市;二是馬福祥一個侄子,外號尕司令,自己肆意招兵買馬,無惡不作,人民敢怒不敢言;三是帶兵軍官不懂軍事,專請教練操練士兵。每逢出操,軍官身佩洋刀在一旁觀看。時稱綏遠三件怪事。

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
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