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

四、辛亥轉機

宣統元年(1909),陝甘總督升允爲實行新軍編制,將甘肅軍隊編爲馬步四標:馬隊第一標由鎮南軍和督標隊改編而成,標統爲馬安良。步兵第一標標統先爲張定邦,後爲陸洪濤。步兵第二標由西寧鎮、河州鎮和固原提督所屬部隊改編而成,標統爲馬福祥。步兵第三標標統爲周務學,協統爲張行志。同年冬,長庚接任陝甘總督後,又將上述四標改爲巡防隊:馬隊第一標仍由馬安良統率。東路巡防統領爲張行志,北路巡防統領爲張紹先,南路巡防統領爲楊廷弼,東南路巡防統領爲羅平安,西路巡防統領爲馬福祥。各路巡防隊的營數多寡不一,多則六營,少則三四營。

斯時,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推翻清朝的革命運動,即將風靡全國。富於反抗精神的甘肅各族人民,也在辛亥前後紛紛舉起反清義旗。王蓮清、王良卿密結3000人起於張掖;齊振鷺指揮起事於武威;西寧李旺、裴道人等以黃會舉義於先,任得慧、喬壽山等聚衆起事於後;靈臺蔡普明,寧州彭四海、汪兆黎,靈州高登雲,文縣王洪巽,階州(武都)何成海、姚永福等,都聚結數百、數千羣衆,攻縣城、毀稅局。反清的烈火燒遍隴原,在甘的清朝官吏如坐鍼氈,惶惶不可終日。辛亥年(1911)十月二十二日,陝西張鳳翽在西安起義,殺死清朝將軍和副都統,住西安的升允逃到平涼。8天之後,消息傳到蘭州,長庚大驚,急謀對策。清廷軍機處急電長庚督辦陝甘軍務,並任升允督辦陝西軍務。長庚、升允頑固效忠清室,策劃進犯西安,妄圖鎮壓義軍。首先整頓、擴充甘肅軍隊,以陸洪濤部爲振武軍、張行志部爲壯凱軍、周務學部爲忠武軍、吳炳鑫部爲建威軍(以上均爲漢軍);馬福祥部爲昭武軍、崔正午部爲驍銳軍、馬安良部爲精銳軍(以上均爲回軍)。又因回軍戰鬥力較強,故寄希望於回軍,“以回制漢”,擬先予以擴充和加強裝備。攻陝前鋒,先屬意於馬福祥,馬福祥認爲“必不久,共和必告成”,不肯再爲清廷效力,借其父馬千齡於1910年8月去世的機會,以“服制未除,呈請終喪”爲託詞,只好命其留守蘭州。又授命於馬安良,馬安良“當仁不讓”,乘機擴充部隊。憑藉民族宗教關係,哄騙河州、循化、巴燕戎格一帶回族、撒拉族農民投軍,編成20營(一說30營),約7000餘人;又發動官兵親屬2000餘人隨軍,謂之“跟營”。馬安良任總統,馬麒爲幫統,馬佔奎、馬璘(玉清)、馬國仁、馬廷勷爲分統。其部隊於11月5日在蘭州接受長庚檢閱。長庚將總督署軍械庫所存左宗棠時期之來複槍2000支、新購毛瑟槍5000支一併發給馬安良部和陸洪濤部,作爲攻陝主力,從北路(即經平涼)東進,由升允直接指揮;南路軍(即經天水東進)則爲張行志部、崔正午部。時寧夏由劉華堂、劉耀鯉、吳殿英等領導的起義,於11月19日光復寧夏城,捕殺寧夏鎮總兵賀明堂及知縣,推寧夏道孫廷壽爲大元帥。長庚急令行至定西的馬安良分兵前往鎮壓。馬安良令馬麒前去。馬麒即率其弟馬麟和馬佔魁等馬步6營,與陳必淮部分路馳赴寧夏。馬麟攻破寧夏城後大動屠刀,殺害革命黨人唐紀方、劉大福和羣衆400餘人(一說死傷1400餘人),搜搶財物,**婦女,無惡不作。又派兵在平羅大肆殺掠,連歡迎的300多羣衆也遭到殺戮。然後將所掠財物,滿裝大車100餘輛,託言輜重,運往河州家中。寧夏地區經歷此一浩劫,元氣大傷。馬麒在寧夏殺掠之後,又東向加入攻陝部隊行列。

攻陝清軍陸洪濤部於11月20日攻佔長武。12月15日與陝西義軍戰於冉店橋,義軍一營全營覆沒,繼又攻佔永壽、邠州。馬安良率部進犯乾州,將州城包圍。守城的義軍張雲山驍勇善戰,頑強固守。馬安良部屢樹雲梯爬城,都被守軍打落,死傷很多。馬安良爲泄憤,縱兵向鄉村搜殺平民,他的“跟營”乘機搶掠。村民紛紛逃走,數十里、百里無人煙。升允又令陸洪濤部攻陷禮泉縣城。但馬安良久攻乾州,毫無進展,並曾一度被義軍包圍,幾至被擒。他原來曾漫誇海口說:“陝西幾個學生娃娃作變,有什麼要緊,我把他們一馬蕩平,只是旦暮間事。”此時則哀嘆:“張半截子(指張雲山)攔我馬頭,使我不能進兵咸陽,子女財帛,非我所願,今天頭一件大事是對不起升大帥。”後來,他施毒計,驅迫民夫數百人乘夜暗掘地道數處,企圖轟坍城牆,趁勢攻入;並將山炮擺在梁山乾陵上,居高臨下,向城內轟擊。義軍張雲山則令所部頭頂鐵鍋,憑城拒守。馬麒派出的扒城隊,均被擊潰。掘地道的士兵,又被義軍坑斃。所施計謀,均成泡影。馬安良還派管帶羅開福詐降,也被張雲山識破擊退,結果攻城兩個多月,毫無所獲,馬安良一籌莫展。

此時,攻陝南路軍崔正午部攻陷固關、隴縣、千陽一帶;張行志部自靈臺東進,被秦隴復漢軍阻止,但張行志突襲岐山縣城,該縣無備,縣城被陷,慘殺羣衆1000餘人。繼又圍攻鳳翔。清軍南北兩路威脅關中,西安人心惶惶。幸黃鉞於1912年3月11日在秦州(天水)起義,與鞏秦階道向燊成立甘肅臨時軍政府,使攻陝軍有了後顧之憂,而且甘肅全省爲之震動。據說長庚聞訊驚惶失措,驚呼:“黃鉞乃革命黨,何以無人告我!”3月12日清帝正式下詔宣佈退位,長庚、升允夢想紙裡包火,不予公佈。但有人將此詔文抄送馬安良,馬等知全國大局已定,頓覺前途渺茫,再無精神作戰。於是,與陝西義軍停戰言和。但馬安良仍不失其清朝官吏的立場,當他在乾州城外與張雲山會面時,力請張將升允失散在西安附近的眷屬送來,張即如約辦理。3月下旬,攻陝各路清軍返回甘肅省境。關於促成馬安良退軍的原因,還有一事,應在此一併交代:有位王浩然阿訇,曾給馬安良拍一電報雲:“翰儒(應爲‘如’)教兄勳鑑:共和成立,五族平等,信仰自由,無妨教典。弟以依媽尼爲證,誓諸真宰:共和政體,決無妨害吾教,請勿中奸人謠言之詭計。邊遠之地,真相難明,況尚有因忌吾而欲害吾者從中播弄是非,以收漁人之利耶?明鑑如吾兄,必能洞燭其奸,不爲一姓盡愚忠,而拂萬兆之幸願。兄執西北軍機牛耳,處此潮流激盪民情鼎沸之世,共和元勳、民族英雄、宗教偉人,只一反掌耳。時機難再,幸勿失之!敬希急速停進,通電翊贊共和,福被羣生,名垂永世,豈只國家之幸,是亦回族之福也。”(馬善亭:《王浩然阿衡軼事》,《月華》1935年第7卷第15期)這封電報,從民族、宗教立論,對馬安良思想一定會有很大觸動的。我們感謝這位深明大義的宗教工作者!

當黃鉞起義時,升允立即調兵前往攻打,在所調部隊中,有馬福祥的馬忠孝營。當蘭州風聞清帝已發出退位詔書的消息時,在馬福祥、王之佐、水梓、鄧宗等的揭發和勸導下,長庚最後不得不將此詔書公佈出來。此詔一公佈,省方上層人士就醞釀擁戴共和之舉。3月15日,向袁世凱發出擁護共和的電報,電報上署名的,一說爲甘肅布政使趙惟熙、省諮議局議長焱、昭武軍統領馬福祥和士紳王之佐、慕壽祺。又一說僅趙、張二人,但爲首的是趙惟熙這一點,是不錯的。電文中還特意交代“長帥(長庚)已請開缺,未經列銜”。袁世凱政府即就事論事地任趙惟熙爲甘肅臨時都督。接着,便發生趙惟熙與天水黃鉞爭論起義日期先後,實是爭奪全省統治權的鬥爭,雙方紛紛向省內外發出電報,爲自己辯護,且均將部隊拉開,形成武裝對峙局面。新任議長李鏡清力主和解,馬福祥也是主張和解的。最後,蘭州派馬福祥爲省方代表,與天水代表周昆談判。5月9日馬福祥到天水,經過商談,達成和平解決條款。6月7日,秦州軍政府宣佈取消,黃鉞於7月12日離開甘肅。馬福祥還調停了另一起糾紛:趙惟熙與彭英甲(甘肅布政使)曾爭權相鬥,4月30日,雙方各調兵進城,意欲交火。馬福祥聞訊,隻身入城,向趙、彭提出質問,義正詞嚴地提出:“軍隊乃保護甘肅治安者,非從都督輩縱酒任氣之物也。”時馬的部隊駐在蘭州附近,具有威懾力量,趙、彭只好偃旗息鼓。與此同時,袁世凱政府數次向馬福祥發佈任命,1912年四月初,任命爲阿爾泰護軍使;5月22日,任命爲西寧鎮總兵;7月14日,又任以西寧鎮總兵兼署西寧辦事大臣(旋改青海辦事長官),馬均沒有到任。8月21日,又任命馬爲寧夏鎮總兵,這次任命,馬福祥接受了。

馬安良雖然在攻陝中沒有達到目的,卻藉機擴充了實力,撈了一把。有實力就不愁官位,所以國民黨任其爲甘肅國民黨支部長。4月,袁世凱政府又任命馬安良爲甘州提督。但馬安良並不赴任甘州(張掖),仍駐蘭州,以便於干預省政。還命其弟馬國良部移駐隴南,命馬麒部移駐河州和洮岷,以便控制甘肅形勢。此時,馬麒也升任洮岷協副將,領有馬步2300多人。他竭力向馬安良討好,結爲親家,以馬安良之女爲其長子馬步青之妻。又聯絡西軍將領,聯名電請袁世凱,請委馬安良主持甘政。但因馬福祥、崔正午和甘肅回漢士紳不肯支持,袁即以軍人未便干政爲詞,不予批准。斯時,寧夏地方告發馬麒在寧夏的殺掠罪行,趙惟熙偏袒西軍,不予追究。議長李鏡清力主正義,提出嚴懲馬麒等人,馬麒倚有兵權在握,蠻橫無理。一時李、馬對立十分尖銳。李以蘭州危機四伏,難以立足,接受副議長劉爾炘的勸告,暫回臨洮原籍以避其鋒。馬麒在馬安良支持下,遣營官馬同等,於7月17日夜,將李鏡清殺害。此事引起全省震動,省議會推選李步瀛爲代表赴京上告,而袁世凱正倚重馬安良這股勢力爲其效力,故擱置不問,最後不了了之。劉爾炘爲此寫輓聯雲:

畢竟是奇才,能使世間容不得;倘然成厲鬼,定從地下打翻來。

李鏡清被暗殺一案,是西軍跋扈和回漢矛盾的反映。甘督趙惟熙爲分散西軍在蘭州的勢力,緩和矛盾,報請袁世凱政府,以馬福祥爲寧夏鎮總兵,以馬麒爲西寧鎮總兵,而青海辦事長官一職,則由前西寧府知府廉興升任。但馬麒的西寧鎮總兵一職,掛牌多日,卻未見正式任命狀。後得幕僚李乃棻“需向趙都督送重禮”的提示,馬麒始恍然大悟。急令其弟馬麟赴拉卜楞寺,馬麟央請其舊交、拉卜楞寺管家宗哲籌措黃金並金佛,湊足黃金200兩之數,通過趙的副官田永禎轉送。趙惟熙得賄,即發出任命狀。馬麒到了西寧,即與馬安良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任命張廣建爲甘肅督軍,張率其左右兩軍進駐蘭州、臨洮,其部隊裝備較甘肅原來軍隊的裝備優良,常與馬安良駐蘭部隊發生摩擦。馬爲避免衝突,糜爛地方,率部回駐河州。到1918年,甘人對張廣建的統治日益不滿,“甘人治甘”的呼聲日高,張處境困難。是年11月,張請馬安良來蘭州共商大計,馬安良欣然起程就道,行至東鄉鎖南壩,舊病突然復發,連忙返回河州,不久即去世。其部屬由馬璘(玉清)及其馬安良子廷勷、廷賢等繼續統領。

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史學家對此多有論述。魯迅在《阿Q正傳》所描繪舊官變新貴的情況,於甘肅官場中,更加活靈活現。甘肅的許多文武官僚,既在保皇清、和的反革命中,撈取了不少好處,反轉來又成爲投靠民國的資本。如同變色龍一樣,搖身一變,翻成新政權的軍政要人,“幾馬”就是在這次“革命”中撈到了過去尚未撈到的手握一方兵符的將軍。

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
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3)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