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

煙土分肥。寧夏地區種植鴉片,據傳始於清咸豐年間,宣統年間一度禁種。民國以後,煙苗復出,1915年再次禁種7年之久,煙價漲到每兩白銀10兩。甘肅督軍陸洪濤爲了廣闢稅源,開放煙禁,徵收煙花稅,每年除徵正稅外,每畝又徵煙花稅白銀14兩。由於煙稅過重,多數不種,陸又強徵煙畝罰款。劉鬱芬督甘之後,爲籌軍餉,將煙畝罰款正式列爲政費預算,寧夏地區每年以90萬元的定額上交。1929年寧夏建省,主席門致中又加番,將煙畝罰款增加爲180萬元。馬鴻逵上臺後,不僅對此“蕭規曹隨”,且變本加厲,鼓勵經徵人員起徵,規定:超收一至二成者,提獎10%,更多者,提獎更多,直至超收六成以上者提獎40%。短徵者則罰薪,直至撤職議處。實際提獎者甚爲少見,因完不成任務而罰薪、撤職者甚多,甚至有被槍斃者。因此,經徵人員對百姓個個如狼似虎,非到河干井枯,決不罷手。農民被迫賣兒棄女者有之,懸樑自盡者亦有之。

1934年,南京政府宣佈禁菸。財政部把寧夏的“煙畝罰款”取消,每月撥給補助費3萬元,後增爲10萬元。馬得此補助後,並未禁種,只把“煙畝罰款”改爲附加稅,照徵不誤,農民負擔絲毫未減。馬還巧立名目,設“禁菸善後”稅,委馬斌爲禁菸善後總辦,所徵之稅,對外保密,只對馬鴻逵個人負責。僅平羅一縣,此稅即年徵7萬元之多。1938年馬又實行禁種專賣,取消“禁菸善後”稅名稱,併入地方稅局。

由於多年種煙,寧夏受害甚深。全省種煙約20萬畝,佔糧田十分之一。菸民有14萬之多,佔全省人口五分之一還多,有的連嬰兒也要噴煙。所以馬鴻逵還是宣佈禁菸。1935年成立了“寧夏省禁菸委員會”,各縣設分會。1938年在銀川設立戒菸醫院,1939年又宣佈在平羅、寧朔、中寧、金積、靈武各縣設戒菸分院,在鹽池(惠安堡)設戒菸所。根據1936年的登記,123564人的菸民戒菸。命令省會公安局勒令菸民分批入院戒菸,每批3個星期,每人交納戒菸執照費6角至5元不等,共辦了3期。戒菸者服的是中藥“林公補正”的成方,但推行很馬虎,有錢有門路的,根本不入戒菸院;其他人也是明戒暗不戒。其根本原因,是馬鴻逵要鴉片專賣,所以不可能認真。

馬鴻逵爲了鴉片專賣,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收購煙土。他規定每畝大煙要繳煙土60兩,每兩定價5角,交煙領據,準抵附加稅。除設專門收購機構外,還指定許多商號收購。因此,種大煙的農民往往稅款沒交清,煙土早就賣光了,根本存不住煙土。每年到大煙成熟季節,馬鴻逵都親自組織親信分赴各縣催購。據馬鴻逵《十年省政述要》記載,1937年全省共收購煙土262.5萬餘兩。馬把收來的煙土,集中到銀川西塔,責成趙文府負責督促加工,一律製成75兩一塊的磚板,名曰“硬貨”。上面貼上藍色標記,加蓋趙文府名章的,叫做“月份貨”;由商號收購貼上商號紅色標封的,叫做“票板貨”。“票板貨”和“月份貨”都在外邊創出了牌子,稱這爲寧夏的“姊妹花”,遠銷北平、綏遠、陝西、河南等地。

馬鴻逵強購幾年,抓到大量煙土後,便於1938年嚴令禁種。但禁種並不等於禁菸,所以大煙價格暴漲,羣衆將鴉片與黃金並提,稱之爲“黑金子”。到解放前夕,1兩煙土價值10多個銀元,可買糧食兩石多。馬鴻逵推銷煙土的機構,在1938年到1940年期間,是趙文府領導的寧夏地方稅局。各稅局、關卡爲了完成推銷任務,除現款交易外,還以“清水淨煙”(寧夏各煙館當時挑出的一種幌子)的招牌向吸菸者派銷、賒銷煙土。之後,煙價逐年上升,馬鴻逵嫌稅局的面太大,經手分肥的人太多,不便控制、不好稽查,就改由銀行行長李雲祥獨家專賣。李即整件(每件75兩)、整箱(20件)地出賣,他人不得過問。直到解放之際,李雲祥到底銷了多少大煙,賺了多少錢,除了馬鴻逵,誰也不知道。

馬鴻逵煙土專賣大發橫財之後,也分些餘唾給其親信部下。這種公開的分贓,見於記載的有兩次:第一次是1938年,馬藉口省銀行收購煙土之款,是各軍政機關存於銀行之公款,爲獎勵軍政人員踊躍儲存,提出煙土30多萬兩,分配給各軍政人員:廳、處長及軍隊團長,每人煙土1000兩至1500兩;科級人員,每人50兩、100兩、200兩不等;縣長每人200兩、300兩不等。國民黨省黨部委員每人1000兩。軍隊的旅長,每人5000兩;高級將領盧忠良、馬全良、馬寶琳等,每人13000兩。

第二次分贓是1940年。這次不僅給了他的部屬,還給了地方紳士徐宗儒、李斌等,馬鴻賓三十五師官佐也撈到一些。

此後,還零星分過幾次,但爲數有限。馬敦靜在1949年逃跑前夕,也給一些人分了一些。

馬鴻逵利用禁菸玩弄的這些花招,使大煙一直不能禁止,它給寧夏人民以致更大範圍內所造成的危害,是無法估計的。但是在他的《馬少雲回憶錄》中卻說:“至二十五年底(即1936年)寧夏煙毒全面肅清了。”

土產統制。寧夏土特產,主要有羊毛、羊皮、枸杞、甘草、木材、冰鹼等。其中皮毛、枸杞、冰鹼爲大宗,馬鴻逵統制最嚴。

灘羊皮。寧夏地處賀蘭山麓,坡緩草細,沙平水清,最適於灘羊生長,過去年產皮襖幾萬件,遠銷外地,十分馳名。馬鴻逵則把羊皮、牛皮均劃爲軍用物資,由軍需處統制,通過地方稅局按徵收羊捐登記清冊攤派徵購。分二毛皮、老羊皮兩種,每種每年派購一兩萬張,價格定得很低,每張老羊皮二三角,二毛皮三至五角。皮張等級憑收購人員的喜怒、交情和收賄情況而定,而且鞭打鐐枷,追逼甚緊。1940年前後,馬的軍需處又設廠製作皮襖,索要皮張更多。許多牧民趕上羊只向甘肅、陝北、蒙旗逃跑,對生產破壞更大。而馬鴻逵製成大量皮襖之後,除了對外行賄送禮,每年還可賺30餘萬元。普通人在市面上再也買不到灘羊皮襖了。

冰鹼、雅鹽。這都不是寧夏所產,但冰鹼產自內蒙鄂托克旗,石咀山扼其出境之咽喉;中衛則系雅布賴鹽運出之要道。馬鴻逵即借之以從中漁利(老百姓叫“吃過水麪”)。1936年,馬在石咀山開設精鹼公司,制鹼囤積,抗戰後,內地鹼奇缺,馬即以牛車300輛、駱駝300頭擔任運輸,向蘭州、平涼、寶雞、西安等地出售,每年可出售120萬斤。

馬在寧夏設榷運局稽徵鹽稅,以親信馬繼德爲局長,每年徵稅不下100萬元,1935年國民黨中央在甘肅設西北鹽務總局,統轄甘、寧、青三省,寧夏設辦事處,以協款120萬元將原寧夏榷運局鹽稅收回接辦,又招人承包。馬鴻逵見此中有利可圖,即組織官鹽代運所和若干分所,其實是巧立名目,對運鹽出境者抽收佣金,不管是馱運、船運或車運,均收佣金,高達5%;如不付佣金,一經查獲即處以三至五倍的罰金,甚至連運輸工具也全部沒收。如此勒索苛收,每年收取200多萬元。

枸杞。中寧所產枸杞馳名全國,1937年馬鴻逵以20萬元組織“富寧公司”,壟斷枸杞市場,不準私人運銷販賣。但抗戰期間,出品大受影響,馬即壓價收購,枸杞價格狂跌,藥農生活大受影響,紛紛掘掉枸杞改種糧食,從1942年到解放時,枸杞園破壞約三分之一。但馬鴻逵仍以“富寧公司”名義,在寧夏銀行開戶,轉做投機生意。

畜牧場。1939年、1940年,國民黨政府撥款8萬元,在賀蘭山麓籌辦畜牧場,採購得種馬150匹、種牛110頭、種羊3000只,3年後,牲畜有所發展,年產羊毛數萬斤。馬鴻逵見有利可圖,即派其親信副官馬彥虎宣佈由十七集團軍軍需處接管,改爲軍馬場,馬彥虎爲場長。從此,即歸馬鴻逵所有。南北二百里的草場全劃歸軍馬場,成爲禁地。如有前往放牧者,牛羊充公,人被扣押,甚至行人路過,也被扣押、吊打。

工廠盤剝。寧夏工業十分可憐。馬鴻逵時期辦了麪粉廠、毛織廠、寧達棉鐵廠、火柴廠、造紙廠、製糖廠、紡織廠、瓷器廠等8個廠子,但每個廠僅僅幾萬或10萬元左右的資金,只有瓷器廠有資金50萬元。這大多是官僚資本,有的則徑以馬鴻逵及其親屬名義投資的。而辦廠方法則都是靠剝削廉價勞動力而取利,僅舉數例以見一斑。

毛織廠。1939年中央銀行分批撥8萬元爲基金。馬鴻逵派馬建德爲經理,在寧夏城東郊舊滿城購地10餘畝,蓋房百餘間,購置8架手拉梭織毯機、6架腳踏織布機,還吞併了幾家私商。主要經營栽制地毯。通過銀行廉價收購優質羊毛,以徵撥來的壯丁爲工人,工人約200人,待遇極低,月平均工資不到3元,一般均衣着破爛,食不果腹。有些撿毛整染工成了瞎子,有的勞累致病不得治療而死亡。如此剋扣盤剝,兩年後即有盈利,遂將8萬元撥款歸還,私人成了股東,實際成了馬家的廠子。

這個廠,工人雖極困苦,股東卻年年分紅。有人計算,每月剝削工人6000元,全年72000元。這些錢絕大部分落入馬家手中。寧達棉鐵廠。1940年由軍需處撥款1萬元作資本,由建設廳廳長李翰園利用一所破營房籌辦,從西安招來幾名紡織工匠,自己打造了幾架腳踏織布機,棉紗全是手搖紡的。之後,馬鴻逵的侄子、軍械處長馬希賢染指其中,爲之修配機械,依靠對工人的殘酷盤剝,頭一年就賺了好幾萬元。於是,李翰園根據馬鴻逵意圖重新提了個股東名單,一轉變,廠子又歸了私人。其股東是:趙文府、劉慕俠、馬希賢、李翰園,每人股金爲5000元。但工人不堪重負,要求增加工資,馬希賢堅決不準,工人罷了工。一次,有五六個西安工人跑出工廠,藏在窯洞中不肯出來,相持不下,馬希賢氣勢洶洶,要懲辦工人。後來把他們放回西安了事。

火柴廠。抗戰期間,馬在寧夏城北門外開辦了一個半機械化的火柴廠,由銀行投資兩萬元,馬希賢任經理。利用軍械處所存之硫黃、黃磷等,產品銷往西安、蘭州,不到一年還清了投資,又成了私營,其股東照例是馬繼德、李雲祥、馬希賢、劉慕俠等人。

總之,在寧夏不辦廠則已,只要廠子辦起來,稍有贏利,立即爲馬家及其親信所有,成爲他們剝削勞動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剋扣屬下。馬鴻逵對部屬的剋扣,也是“有口皆碑”的。早在北伐戰爭會師河南的時候,馮玉祥曾給每個官兵賞洋5元,馬鴻逵將這筆錢全部私吞。旅長馬全良建議他發給官兵,以便鼓舞士氣。馬卻說:“賞洋麼,狼吃羊羔,吁了(意即沒有了)!”他的官兵,除駐泰安時期給餉較多外,經常是士兵每月1元或一元半。在發表他爲寧夏省主席後,爲了籠絡官兵隨他西來,曾擬定了一個薪餉等級表,這個表的薪餉水平儘管比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低得多,但在馬的部隊中卻是從來沒有的。但是到寧夏時間不久,趁與孫殿英作戰的機會,又恢復了每月1元至1元半的老章程。孫馬戰爭結束後,又以推行蔣介石所提倡的“新生活運動”爲名,將發給官兵的薪餉,扣除伙食費之後,由總部軍需處和省財政廳代爲存入銀行。名爲儲蓄,實際是石沉大海。馬鴻逵還常以拖延發薪日期的辦法剋扣官兵職員,每月遲發10天至15天不等,抗戰以來,物價日益飛漲,單靠薪水生活的公職人員,生活極爲困苦。到解放前夕,馬部一個上校級官佐,月餉幾乎不能買一雙鞋。所以軍政人員貪贓舞弊,走私、勒索等,已成普遍現象。當時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一家數口,兩餐難保,三親不認,四友少交,五內如焚,六魄餓掉,七竅冒火,八節徒勞,九死一生,十實難熬。”“領的是七折八扣的票子,戴的是怒髮衝冠的帽子,穿的是腳踏實地的鞋子,內襯空前絕後的襪子,身着千縫萬補的褲子,住的是東倒西歪的房子,蓋的是流通空氣的被子,過的是缺米少面的日子,怕的是親友請客的帖子,四季是愁眉不展的臉子。”

讓士兵給馬鴻逵蓋房子、種地,剝削無償的勞力,是司空見慣的事。馬在王太堡、大關橋、小關橋一帶的土地,都由保安部隊耕種;中山公園內則由炮兵團爲他栽花種草。公園大門上橫額原爲“萬物育焉”,人們則譏之爲“萬物育馬”。1934年,馬鴻逵爲了給其父揚名立傳,倡議開挖“雲亭渠”,向國民黨政府要來20萬元,只花了工具、材料費3萬餘元,其餘全部括入私囊,調軍隊無償開掘,130多華里的渠道,搞了兩年。這條渠所經的20多萬畝土地,原來都是肥沃的荒田,馬鴻逵從中獨霸了幾萬畝,打了兩個大寨子,與他王太堡的老寨子遙遙相對;其餘絕大部分土地分別被其高級軍政頭目和地主豪紳佔有,窮苦農民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不僅如此,又由於雲亭渠的水是從黃渠分來的,黃渠的水就少了,其末梢的土地經常得不到灌溉,連年受旱,逐漸變成荒地,一些農民只好另謀生計,怨聲載道。馬鴻逵還在銀川城內修了一座“雲亭紀念堂”,地址是強拆民房而得,工程則由兵工負擔。1936年春,國民黨政府撥款數十萬元,開闢寧夏至平涼公路青銅峽段,除花了一些技工工資、炸藥等費用以外,全部由軍隊開修,分文未給。1940年至1945年兩次整修包蘭公路,工程全部由部隊負擔,領來大批經費,馬全部私吞。

金融壟斷。馬鴻逵利用寧夏銀行,壟斷寧夏金融,爲自己斂財。

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
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26章 馬麒雄踞青海(3)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