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牛渚一戰

趙信官衙,郭嘉有事來見.

見了趙信,行過禮後,郭嘉起身對趙信道:"主公,昔日主公不是有進兵江東之意麼,衆人就此事也商議過了,而且衆人也都覺得進軍江東是最好的選擇,此時離曹操、呂布二人兩敗俱傷之時至少還需幾月,主公不如趁這段時間兵發江東,好完成我們既定的策略."

趙信道:"前些日子都在想着怎麼對付曹操,倒把這事給忘了,虧得奉孝提起,不過,奉孝,只怕幾月之內我們拿不下江東,到時就失去對付曹操的機會了,如果兩頭戰起,只怕我們會應接不暇."

郭嘉道:"主公所言有理,但是進兵江東一事卻宜早不宜遲,早一日進兵江東,主公的大業也早一日成就,況且我們也無需在這數月內拿下整個江東,只要我們取得一兩郡立腳,日後就可以此爲踏板.以今日主公的威勢、實力,只要我們拿下一兩個勢力,再做出不再深進之勢,其他人量也不敢輕易與主公爲敵."

趙信道:"聞奉孝之言,有如撥雲見日,想來奉孝對進兵何地一事已有胸有成竹,奉孝不妨詳細爲我道來."

郭嘉應了聲是,對趙信道:"主公當先取秣陵劉繇,伺機再取吳郡、會稽,等時機合適之時再引兵向西全取江東六郡.劉繇無能,難抗我大軍之威,秣陵易取爾."

趙信道:"奉孝所言甚合我意,明日就聚衆商議進兵秣陵一事."

次日,衆人聚齊,趙信讓郭嘉把取秣陵的利弊給衆人分析了一遍,衆人也都表示此議甚好,況且先前就早已商議過進軍江東一事,此事還不是水到渠成.

荀彧道:"主公,前些日子我們已經決意北取兗州,若到時秣陵未定,北面之事若何?"

趙信充滿豪氣的道:"文若放心,相信到時我軍已經拿下秣陵,若真如文若所言的話,只好先放棄北進的機會,江東我們是勢在必得."

張紘來了沒多久,很多事還輪不到他發言,大多時候都是在一旁靜靜的聽着,對於趙信欲進兵江東一事也是深感贊成,這時出列問道:"主公此次準備派多少兵馬去取秣陵?"

趙信見張紘出言相詢,不由想問問他的意見,於是對他道:"子綱認爲多少人馬爲宜?"

張紘道:"主公,若只取秣陵一地,兩三萬兵馬足矣."

趙信道:"子綱必有所見,願聞子綱高見."

張紘沒想到趙信這麼快就給自己出頭表現的機會了,心想無論如何都得好好把握這次機會,清了清嗓子,神色自若的道:"劉繇無能之輩,手下又無可用之才,其軍無論戰力、軍心都遠遠不如主公麾下兵馬,以主公今日之威,恐怕劉繇會聞風喪膽,我料秣陵易取,怕只怕劉繇引軍遠遁,若是與江東其他勢力聯合的話,恐怕會比較麻煩."

看到張紘第一次在這種級別的大會上就有如此上佳的表現,趙信心想張紘的才學還真不是蓋的,真是不負二張之名,比起張昭來也不遑多讓,於是大讚了張紘一番.

雖然得到了趙信的讚賞,張紘還是不動聲色的退立一旁,落在有心人眼裡,對他的評價頓時又上了一層.

這時張昭問道:"主公此次讓何人領兵?"

趙信對這話有點莫名其妙,心想哪一次出戰不是自己親自領軍,這次當然也是自己親自掛帥了,再說自己老呆在汝南有那麼多政事要處理,巴不得能找個機會把這些麻煩事丟給衆人呢,如今機會來了又怎能輕易放過.裝作沉思了一會,對張昭道:"此次出兵關係到日後江東的大局,所以必需做到萬無一失,慎之又慎,我親自領軍去好了."

張昭搖搖頭道:"主公所言不無道理,但今時不同往日,主公如今身肩數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昭有一言望主公從之,今後主公不可再親冒弓矢."

趙信有點疑惑的看着張昭,問道:"子布的意思是?"

張昭道:"昭雖不曾隨主公領軍出戰過,但多有聞及主公身先士卒之事,今後主公宜戒之."

趙信想原來如此,自己以後多注意點就是了,張昭的擔心也有他的道理,動容的對張昭道:"子布之言趙信記下了."

張昭本是想借此機會勸誡趙信以後要多爲自己的安危着想,見趙信欣然而從,心中大慰.

郭嘉在旁也想起了跟從趙信以來趙信似乎是每戰必親自上陣,這事張昭勸誡的好,自己跟在趙信身邊久了,對這事卻沒有及時進言,心中暗則自己粗心.

於是對趙信道:"主公,雖然此次出兵秣陵關係重大,但是如今主公麾下將才濟濟,主公可在衆將之中擇一人膺此大任,主公還需坐鎮汝南,一伺北面事諧,還需主公親自領兵出征."

趙信聽見郭嘉一說,也覺得深有道理,只要取秣陵和取兗州時間上不衝突的話,那麼自己真還沒這個精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汝南到秣陵,再從秣陵到汝南,在發兵兗州,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看來只有在衆將中選一人領軍了.

趙信點點頭,目光不由掃向堂上衆將.

衆將都知道趙信同意了郭嘉的提議,看着趙信的目關都變得熱切無比,都想把這個立大功的機會攬到自己身上.

其實趙信心中的人選早就定在張遼和趙雲兩人身上了,只是一時還挺難做出抉擇,收回目光,沉思了一會,問郭嘉道:"奉孝以爲何人可膺此任?"

衆將見趙信把選擇的權力交到郭嘉身上,都不約而同的轉頭緊盯郭嘉.

郭嘉見趙信把這個燙手山芋交到自己手上,心中愁苦,猶豫不決,自己不管推薦何人,其餘人等勢必都會得罪了,心想這主公還真是奸猾,明知道此事難辦,卻推給自己,讓自己得罪人,他卻在一邊悠哉遊哉.

目光慢慢的從衆將臉上掃了過去,最後郭嘉和趙信一樣,也有了兩個人選,連兩個人選都一摸一樣,心想這兩個人任一人都能勝任,不知該如何抉擇.

但是還是照樣得面對趙信的問題,沉吟了一下,道:"主公,我以爲趙雲將軍和張遼將軍都可勝任."

趙信哭笑不得,自己本就在這兩人之中作難,所以才把這個問題推給了郭嘉,讓他幫自己把這問題解決了,沒想到郭嘉更是奸猾,硬是把問題的結症所在給推了回來.想及到時讓另一人可隨自己出徵兗州一策,好像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趙信笑意盎然的道:"既然如此就讓文遠領軍去吧,子龍到時隨我北征兗州."

郭嘉沒想到這麼棘手的事到了趙信手裡就迎刃而解了,不由多看了趙信幾眼.

趙信觸及郭嘉的目光,連忙含笑相對,那意思好像是說比起你主公來,郭嘉你還嫩了點.

張遼聽了大喜,出列行禮道:"末將領命."

趙信看了堂上衆人一眼,道:"子滿、宣高、元皓到時隨文遠一起出徵,另外再調元直相助文遠,文遠領人即日準備出兵一事,在汝南擇三萬精兵隨文遠前去,大軍五日後出發."

張遼見趙信把手下兩個得力的謀士派給自己,更令典韋這猛將相隨,知道趙信對此次出兵極爲重視,心中覺得擔子好像沉重了許多,忙出聲道:"多謝主公."

趙信又道:"江東之地多俊才,文遠宜多加留心."

知道趙信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張遼答道:"是,主公請放心."

五日後,張遼和衆人領着三萬大軍起程,徐庶自是在路上相會.

與徐庶相會之後,大軍迤邐來到秣陵境內.

劉繇聞趙信兵至,忙聚衆將商議.

帳下張英道:"主公無須擔憂,我軍只需守住牛渚,趙信便派多少兵馬來都無濟於事."

劉繇從之,令張英領兵屯在牛渚以當張遼軍馬.

張遼在得知敵軍屯兵牛渚一事後,瞭解敵軍的意圖,細思這一仗該如何打,怎麼才能打好打出威風來.想起在汝南趙信的囑咐,令他遇事多與徐庶、田豐二人商量,知道這第一仗至關重要,忙令人請來二人商議.

張遼道:"二位先生,敵將張英領兵屯在牛渚擋住我軍去路,二位先生認爲該如何應敵?"

徐庶笑道:"張英,無謀之輩,如何會是將軍對手,我料將軍必可大破之."

田豐比較直,有話就說,對張遼道:"此乃我軍在江東的第一戰,我等必須準備萬全,一戰打出威風來,令敵軍膽寒,取秣陵就容易了."

張遼對田豐的話深有同感,問道:"先生有何妙計?"

田豐道:"正如元直所言,張英無謀,將軍可引軍與戰,再遣一將領兵埋伏一側,到時突然殺出,必能殺敵軍個措手不及,我軍戰力遠勝彼軍,此戰必可大獲全勝."

張遼施了一禮道:"多謝二位先生賜教."

於是張遼分兵一萬,令典韋領軍伏在右側,自領兩萬兵馬和臧霸前往迎敵.

兩軍對陣,臧霸想及自己寸功未立,有心想搶個頭功,見張遼欲親自出戰張英,忙趕到張遼身邊道:"將軍身爲一軍主將,不可輕出,臧霸不才,願爲將軍去取敵將人頭."

張遼多少也知道臧霸的意思,自己身爲主將還真不需要跟他搶功,只要能拿下整個秣陵那就是莫大的功勞了,何必在這種事上執着呢,於是對臧霸道:"如此就看臧將軍的了."

臧霸大喜,忙道:"多謝將軍,"拍馬出陣而去.

張英見敵陣轉出一員戰將,來到陣前高喊道:"臧霸在此,誰敢來戰!"

張英卻沒聽說過臧霸,心想這等無名小卒正好一顯自己威風,親自出陣來戰臧霸.

兩人在陣前戰了二十餘合,張英慢慢抵擋不住,朝臧霸虛引一槍,撥馬便逃.臧霸不捨,在後急趕.

陣上張遼見情形差不多了,令旗一舉,大軍蜂擁衝向敵陣.

張英見臧霸在後追得急,顧不上回歸本陣,斜刺裡望本陣右側逃去.

劉繇軍馬見張英只顧逃命,大軍無人指揮,被張遼引軍一衝,陣腳大亂,反身便向大寨逃去.

張遼引軍殺了一陣,見戰況完全倒向自己一面,典韋這支伏兵都派不上用場了,忙着人傳令典韋不需出戰了.典韋聽了,大罵張英:"這個龜兒子,如此不禁打."

張英兵馬四處亂竄,臧霸被阻,離張英漸遠,只得對身邊的劉兵狠殺一番,泄了口氣.

大軍來到寨前,張英卻早已入寨,令人緊閉寨門不戰.

寨外卻還有許多劉繇兵馬在逃竄,張遼見了,着人引兵去殺那些逃竄的劉繇兵馬,自己領軍擋在寨前,防止寨中衝出接應.

一會,臧霸來到張遼身邊,對張遼道:"末將有負將軍所託,讓張英給跑了."

張遼笑道:"臧將軍今日雖未能斬將牽旗,但大敗張英也功不可沒."

不久,寨外的劉繇兵馬或戰或降,戰事結束,張英又被打的膽寒了,死活不肯出戰,張遼和臧霸見了,領軍回營去了.

回到營中,張遼重賞了臧霸和衆將士,營中一片歡騰.

徐庶趁機對張遼道:"張將軍,如今張英新敗,軍無戰心,今夜正可趁機劫營,敵軍可破矣."

張遼想了一下,對徐庶道:'"多謝元直先生指教."當下找來典韋吩咐一番,讓他依計行事.

張英寨中,張英正輾轉難眠,白日見識了趙軍的厲害,對自己能否守住牛渚是再也沒有半點信心了.突地,聽聞帳外有人大喊道:"不好了,趙軍劫營來了!"張英霍地跳起,急忙穿上衣甲,好不容易披掛妥當,撮槍在手,奔到帳外,見自家兵馬大亂,大寨之中,一名敵將引着兵馬往來衝突,擋者披靡,那將卻是典韋.知大勢已去,張英可不是那種能殺身報主的人,牽過自己戰馬,,一躍上馬,大喊道:"跟我走!"自己當先向寨後奔去.寨中軍馬見主將逃去,都紛紛隨着張英往寨後奔去.

典韋追趕不及,只好引兵大殺那些來不及逃走的劉繇兵馬,直殺得寨中哭聲震天.衆劉兵見了典韋及其手下兵馬凶神惡煞的樣子,主將又臨陣脫逃了,哪裡還有戰心,紛紛請降.

戰事一結束,典韋一面整點軍馬,一面派人去向張遼報捷.

沒多久,張遼傳令讓典韋引兵回寨.

典韋收拾起軍馬,回寨往見張遼.

張遼見了典韋,大加讚賞,厚賞隨軍將士.

於是衆人一面整頓軍馬往曲阿而來,一面遣使去汝南報捷.

聞知張英只引千餘殘兵敗回,劉繇大怒,欲斬張英,笮融、薛禮勸住,乃令張英、陳橫引軍守秣陵.聞得張遼引兵朝曲阿而來,劉繇親自引軍屯在城西以拒趙軍,薛禮、笮融二人留守,以爲犄角之勢,互爲接應.

張遼兵至,劉繇親自引軍往戰.

張遼在陣前高聲道:"大將軍天威至此,爾等何不早降!"

劉繇在陣上聽了大罵,卻惹怒了張遼軍中猛將典韋,得張遼示意後,縱馬倏地直往劉繇而去.劉繇背後部將於糜上前敵住,量那於糜如何是典韋對手,不數合,被典韋一戟刺落馬下.典韋刺死於糜之後,猛地一揪繮繩,縱馬舞戟直奔劉繇.

劉繇見典韋如此神勇,心中大駭,轉身便欲往陣中逃去.

部將樊能上前道:"主公且退,待我去戰敵將."說完引着數人往敵典韋.

張遼見典韋刺死於糜,敵軍膽喪,忙揮軍衝向敵陣.

典韋正追劉繇呢,見

一將引着數人擋住去路,那將卻是樊能,典韋大怒,猛地一聲大喝,嚇得衆人肝膽欲裂.樊能只得硬着頭皮和衆人上前敵住典韋.

典韋雙戟揮舞,手戟過處,必有一人落馬,那些落馬的人或死或傷,傷的見典韋如天神下凡般英勇無敵,哪裡還管的了許多,不管樊能,慌忙逃命去了.典韋也顧不上追趕,只一會,樊能身邊數人非死即逃,只剩樊能孤身一人.

樊能見了,心中大駭,再也沒有任何戰意,撥馬便逃.

典韋哪容得他輕易逃走,拍馬急趕.將將趕上,兩馬並行,樊能見了,一刀劈向典韋.典韋身子往後一仰,避過那刀,猛地身子一躬,長舒虎臂,一把把樊能扯住,提過馬來,一拳擊暈,放在身前馬上,好似尤未盡興,舞戟向敵陣中衝去.

此時典韋更是滿身鮮血,鬚髮皆張,有如凶神惡煞,劉繇陣上衆人見典韋如此神勇,又見典韋如此情形,都怕得要命.不論哪一標兵馬,見着典韋衝來就一鬨而散.

劉繇在陣中早見典韋刺死於糜,斬殺己方無數軍士,又生擒了樊能,心中驚駭欲絕,再也顧不了許多,拍馬便便退.

陣中帥旗一動,衆軍皆知劉繇欲逃,哪裡還有心情爲他賣命,哪裡還管什麼陣形、隊形,一鬨往後退去.

張遼兵馬早已衝至,張遼親自引兵在敵陣中往來衝殺,手下一衆軍馬見了更是奮不顧身,殺氣騰騰的往敵陣中殺去.

此戰劉繇部衆降者過萬,死傷無數,兵馬多有被踐踏致死,劉繇領着殘兵死命向城中逃去.

張遼等人收攏降軍,佔了劉繇大寨,整頓兵馬,準備剋日攻城.

城中薛禮、笮融二人接着劉繇,劉繇備言張遼部衆悍勇,勢不可擋.

薛禮道:"主公,如今城中兵微將寡,兵無戰心,這曲阿如何可守!"

劉繇聞言黯然,知事不可爲,問計笮融、薛禮二人道:"二公有何高見?"

笮融道:"主公,爲今之計,只有棄了曲阿,速往秣陵,與張、陳二位將軍合兵一處,我軍或許還有一戰之力."說雖如此說,但笮融對劉繇已不抱絲毫希望.兵馬戰力不及人家,戰將更是不如,民心向背也是如此,劉繇雖在秣陵已久,但與民無惠,倒是趙信仁義之名天下皆知,待百姓極爲寬厚,這一年來秣陵這邊多有百姓往投趙信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趙信已佔了天時和人和,劉繇這邊只剩下地利了,形勢對比之下,劉繇毫無勝算.

劉繇聽了默然,心中雖然百般不願,曲阿經營多時,一旦棄了豈不可惜,但如今形勢逼人,自己要是死守曲阿的話,到時只怕會落個城毀人亡,權衡利弊之下,劉繇猛地下定決心對笮融道:"就依先生之言,趁趙軍無備,我等明日便率軍離去."

見劉繇如此急於逃命,薛禮、笮融二人相視一笑.

劉繇想起這曲阿自己多年苦心經營決不甘便宜了趙軍,遂下令衆軍在城中大肆劫掠一番,把城中的錢糧一搶而空.

任張遼等人如何精明,也絕對料不到劉繇會棄城而逃,這邊兵馬還未整頓完畢呢,探子來報城中的異動.

張遼等人面面相覷,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徐庶道:"既然劉繇棄城而去,將軍宜立刻引兵入城以安民心."

張遼從之,引兵進城,衆人到得城中,卻被城中的破敗景象下了一跳.張遼忙出榜安民,瞭解城中的情況,當知道劉繇走時派人把城中劫掠一空時,衆人都忿忿不平.

典韋更是大叫道:"張將軍,你快下令吧,讓我引兵去追殺劉繇這個王八蛋."

田豐在一旁嘆了聲氣道:"劉繇倉惶逃遁,早已料到我方會派軍追擊,此時恐怕去的遠了,將軍是追不上了."

典韋大急道:"難道就這樣放過這個王八蛋?"

衆人這些日子相處下來,對典韋的粗眼粗語已經大致習慣了,見他張口閉口王八蛋的稱呼劉繇,心中也覺痛快.

張遼笑笑道:"典將軍放心,你難道忘了此次我們是爲何而來的麼,劉繇如今還能逃往何處,只有秣陵一地可以存身了,而秣陵我等更是志在必得,他逃不了的.待我等安頓好城中的百姓,再引軍去取秣陵,到時決不能輕易放過劉繇這個奸賊."

典韋聽了,這才無言.

徐庶道:"只是如今城中缺錢少糧的,這安頓百姓一事還是有些麻煩."

張遼道:"如今只好先從軍糧中撥出一部分分給城中百姓應急,再往主公處求援."

田豐道:"將軍說的極是,此事宜早不宜遲,將軍宜立刻上報主公."

當下張遼就修書一封備言此事,令人快馬送往汝南.

汝南,趙信收到張遼書信後,忙找來了荀彧、張昭等人商議.

把大概情況向衆人介紹了一下,趙信就對荀彧道:"文若,合肥處還有多少錢糧,趕緊令人送往曲阿."

荀彧想了一下,報了個大概的數字,趙信聽了大喜道:"有這些就足夠了,多虧了文若、子布你等衆人,既然如此,文若、子布你二人就儘快安排運糧一事."

荀彧和張昭連忙稱是.

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60章 陶商受傷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72章 伏擊程普第62章 原來是計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78章 一場鬧劇第3章 初進洛陽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28章 閒來遇事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下)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104章 大帳驚豔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69章 牛渚一戰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53章 神箭揚威第104章 大帳驚豔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3章 初進洛陽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48章 如何自處第94章 大敗袁紹第109章 江夏之失(下)第37章 出巡各地第4章 論交荀攸第54章 子龍之威第68章 狡詐小人第10章 外出訪賢第82章 東山再起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30章 臨淮魯肅第26章 貂禪到來草船借箭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8章 進兵汝南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129章 防不勝防(下)第165章 山雨欲來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57章 曹操吃癟第9章 經營汝南第21章 智放文聘第26章 貂禪到來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34章 選將用事(上)第68章 狡詐小人第58章 子矛子盾第19章 合肥攻略第101章 戲耍張飛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149章 猛將如雲第2章 北海結義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15章 直指臨淄(上)第118章 身死族滅(上)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94章 大敗袁紹第157章 河上之謀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09章 江夏之失(下)第89章 終得漢中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22章 一網打盡(下)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29章 蝶翼雙雙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52章 情勢明朗第56章 二破曹軍第96章 南陽鏖兵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78章 一場鬧劇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
第33章 孫堅舊部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60章 陶商受傷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72章 伏擊程普第62章 原來是計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78章 一場鬧劇第3章 初進洛陽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28章 閒來遇事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下)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104章 大帳驚豔第161章 痛罵劉備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69章 牛渚一戰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53章 神箭揚威第104章 大帳驚豔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3章 初進洛陽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48章 如何自處第94章 大敗袁紹第109章 江夏之失(下)第37章 出巡各地第4章 論交荀攸第54章 子龍之威第68章 狡詐小人第10章 外出訪賢第82章 東山再起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30章 臨淮魯肅第26章 貂禪到來草船借箭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8章 進兵汝南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129章 防不勝防(下)第165章 山雨欲來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57章 曹操吃癟第9章 經營汝南第21章 智放文聘第26章 貂禪到來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34章 選將用事(上)第68章 狡詐小人第58章 子矛子盾第19章 合肥攻略第101章 戲耍張飛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149章 猛將如雲第2章 北海結義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115章 直指臨淄(上)第118章 身死族滅(上)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179章 鴆殺大耳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94章 大敗袁紹第157章 河上之謀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09章 江夏之失(下)第89章 終得漢中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184章 各展其謀第117章 叔侄反目(下)第122章 一網打盡(下)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29章 蝶翼雙雙第155章 火牛再現第152章 情勢明朗第56章 二破曹軍第96章 南陽鏖兵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78章 一場鬧劇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