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鳳雛初出

?吳、會皆平,也該班師了,於是趙信令張遼、高順、臧霸、魯肅四人領兵鎮秣陵、吳郡、會稽三郡,張遼總督兵事.吩咐張遼,倘若東越之事不諧,可派兵往援餘莫.?

大軍返回汝南,過秣陵,高順引見虞翻,趙信與語大喜,留下虞翻助魯肅一臂之力.?

劉備自投劉表後,劉表待之甚厚,二人以兄弟相稱,不分彼此.由此爲蔡瑁等人所妒,遂於劉表跟前詆譭劉備,言劉備反覆無常,居心叵測,投公孫瓚而棄之,歸陶謙而奪徐州,等等.所謂衆口鑠金,人言可畏,劉表雖然素有愛才之名,架不住這麼多人輪番在他面前進讒,不由微微起疑.便遣其守新野,以拒趙信.?

劉備在襄陽這段時日,結交荊襄名士,籠絡劉表麾下將士,蔡瑁等人說他居心叵測,也未嘗沒有道理.劉備雖然這些年來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一無所成,可名聲是越來越響亮了,仁義之名撥於四方.奪得徐州之後卻大大失策了,急於圖謀趙信,生怕趙信領兵進取徐州,這也是他做賊心虛的心理在作怪,倘若好好經營徐州,時日一久,必能贏得徐州百姓歸附,也不會這麼輕易的敗於趙信之手,至少也能給趙信造成不小的麻煩.?

在襄陽時聞水鏡先生司馬徽清雅而有知人之能,劉備便往南漳求爲臂助,奈何司馬徽淡薄名利,不肯出山.劉備再三而請,司馬徽一再推辭,但亦頗爲劉備的誠意所動.求之不得,劉備便退而求其次,欲結交爲友,以顯他愛才之名,否則這一趟南漳豈不是白來了.司馬徽交遊甚廣,對劉備這些日子在襄陽的所作所爲,也是多有耳聞.撇開出仕一事,二人相談甚歡.劉備備言這些年來有如無根之萍,四處飄零,落魄不堪.司馬徽也深表同情,出言相詢道:"將軍自平黃巾以來,大名垂於天下,爲何至今落拓至此?"?

劉備聞言泫然欲滴,幽怨的道:"命途多桀,時運不濟,奈何!"?

司馬徽不以爲然道:"將軍此言差矣,所謂人定勝天,將軍豈可怨天尤人,古語有云欲成大事者,必先勞其筋骨,苦其體膚,今將軍所缺者人才而已."?

劉備不解道:"劉備雖然不才,武有關、張之流,文有田豫、簡雍之輩,衆人竭誠以輔,劉備頗有借重之處."?

司馬徽搖頭道:"關、張雖勇,無人善用之,簡雍、田豫一二白面書生,如何濟得了事."?

劉備請司馬徽出山的目的就是想借其識人之能取士,如今說到點子上了,如何會放過這等機會,趁機問道:"劉備愚鈍,望先生有以賜教."?

司馬徽知道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意,微微一笑道:"將軍在荊襄也有些日子了,豈不知天下奇才盡在荊楚之間,將軍宜往求之."?

劉備意動,急不可待的道:"還請先生明示!"?

司馬徽輕擼長鬚道:"豈不聞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雖不知什麼人能得司馬徽如此之高的評價,可那"可安天下"四個字卻深深打動了劉備,旦夕夢寐以求的事,眼看有點眉目了,劉備自然決不會放過,拜請道:"先生所言臥龍、鳳雛乃何人也?"?

司馬徽笑而不答,以別語岔開,劉備雖然急欲知曉,可也不敢相強,一再相問,奈何司馬徽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劉備無奈,只得拜別.?

回到襄陽,劉備自然日夜把此事放在心頭,遣人四處打探臥龍、鳳雛之名,人或語之道:"龐德公或許知曉此事."劉備二話不說,前去拜望龐德公,始而得知鳳雛乃是襄陽龐統,正是龐德公之侄,臥龍乃是諸葛亮.奈何龐統剛好遊學他往,不得相見,劉備便作書一封留於龐德公處,懇請龐統相助一臂之力.得知諸葛亮住處後,劉備便欲訪之,這時卻被劉表遣去新野.劉備只得作罷,引部衆趕往新野.?

到得新野,諸事安定之後,劉備便攜關、張二人往隆中訪諸葛亮去了.?

劉備在到處打聽臥龍、鳳雛二人消息時,趙信的人已經趕至隆中諸葛亮家中,不湊巧的是諸葛亮也不在家,其兄諸葛謹、其弟諸葛均卻都在.此次趙信派去尋訪諸葛亮的,便是當初在廬江跟隨趙信的徐番,以徐番爲主,此人原先是趙雲麾下,趙信自廬江返回汝南時,便把此人帶在身邊.當初趙信想到派人去請諸葛亮時,也曾想起諸葛謹、諸葛均二人,知二人都是難得的人才,尤其是諸葛謹,曾給徐番等人下了死命,必欲請得諸葛兄弟出山.卻不知諸葛均此時年紀幼小,還只是一個懵懂少年.見到諸葛謹,奉上財帛和趙信的親筆書信,備言趙信請其兄弟三人出山之意.諸葛謹不禁有些詫異,想不通遠在汝南的趙信怎會聽說自己兄弟三人,又怎會對三弟諸葛均這小小少年也感興趣.接過書信一看,卻是趙信給其弟諸葛亮的書信,諸葛謹便沒有再看下去,奉還來人,措辭道:"請諸位代爲上覆大將軍美意,奈何舍弟年紀幼小,諸葛謹還需照顧幼弟,不可便離."?

來時,趙信曾吩咐徐番對諸葛亮一家需恭敬有加,徐番等人自然不敢違背,來到諸葛亮家中後,一舉一動都謙恭有禮.聞諸葛謹之言,徐番早有準備,深施一禮道:"小子乃是粗人一個,若言語間有得罪處,還請先生莫怪!"?

徐番跟在趙信身邊這麼久,氣度也自不凡,諸葛謹連稱不敢.?

徐番接着道:"我主求賢若渴,聞先生兄弟俱有賢名,故遣番等遠道來訪,其意也誠,其誠也摯,先生奈何以弟年紀幼小而辭之!"?

諸葛謹其人寬厚而至誠,聞徐番之言後,略有愧色.諸葛謹先前之所以推辭,跟趙信看重其弟諸葛亮,親筆書信付之有關,雖然他也清楚知道自己才具不如其弟諸葛亮遠甚,但人心總是難免會有妒意,就連至親兄弟也不例外.轉而一想,也就釋然,諸葛謹也曾聞及趙信仁義愛才之名,如今趙信身爲天下諸侯之冠,威名撥於四方,麾下執戈百萬,逐袁術,驅曹操,取徐州,收呂布,天下震動,諸侯聞之色變,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人物,能看上他諸葛謹,可說是讓他受寵若驚.縱觀天下各路諸侯,名望才具,無人出趙信之右,能追隨趙信此人也算是得遇明主了.?

沉吟一番,諸葛謹下定決心道:"大將軍不以諸葛謹粗鄙,折節下交,敢不從命."?

徐番大喜過望,雖然此行主要的任務是請諸葛亮,可在徐番想來,既然其兄諸葛謹都歸於趙信麾下了,諸葛亮還不是手到擒來.於是引着衆人拜謝諸葛謹道:"我等謹代我主謝過先生."既然已經答應了此事,那就算是趙信手下之臣了,徐番等人冠以趙信的名頭,諸葛謹連忙還禮,連稱不敢.?

徐番起身道:"先生之弟何時能夠歸來?"?

諸葛謹不禁爲難道:"舍弟出外遊學,或三五日便回,或三五月方回,向無定數."?

徐番又問道:"不知往何處去了?"?

諸葛謹答道:"舍弟交遊甚廣,飄忽不定."?

徐番聞言,回身和衆人商議了一番,便欲分派人手先將諸葛謹、諸葛均兄弟二人送回汝南,免得夜長夢多,徐番攜人留此守候諸葛亮.便對諸葛謹道:"主公在汝南日夜相望,先生可否攜幼弟先去汝南,以慰主公之心?"?

既然已經答應了出仕趙信,對這種小事,諸葛謹自然不會計較,任由徐番等人安排.行前,徐番請諸葛謹留下書信一封,到時付與諸葛亮.雖然和諸葛亮是一母同胞的至親兄弟,可自諸葛亮成年以來,諸葛謹這個長兄漸漸有一種高山仰止,深海難測的感覺,有如天馬行空,揣度無門.依言留下書信之後,諸葛謹對徐番道:"舍弟素有主見,非他人言語所能動也,倘若不肯相從,還望君等容之."?

聽諸葛謹這麼一說,徐番吃了一驚,諸葛謹這番話必有深意,看來事情不像想象中那般容易,問道:"先生的意思是說令弟有可能會推辭不從?"?

諸葛謹想了一下道:"也未必,我只是提醒諸君一番."?

如今天下大亂,諸葛謹自然也希望兄弟三人能同事一主,可他知道自己雖然身爲長兄,可也無從左右諸葛亮,一切只能順其自然了.?

諸葛謹、諸葛均兄弟二人離去之後,徐番等人便在諸葛家住下,守候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沒有守候到,卻等來了劉備三兄弟.跟着徐番來襄陽的人本來就只十來人,隨諸葛謹回汝南的就去了七八人,如今只剩四五人而已.諸葛謹離去之後,家中之事盡付徐番等人,童子來報劉備來訪,徐番等人大吃一驚,一邊吩咐童子及府上諸僕不得泄漏他們身份,一邊讓童子去回絕劉備三人.?

劉備三兄弟滿懷期望的等在門外,好不容易等到童子出來,卻道孔明不在家中,劉備留言讓童子回報孔明其來訪之事,三人失望而回.?

徐番等人卻是緊張過頭了,劉備三人未必會認識他們.?

不說徐番等人繼續在孔明家中等候,劉備三人回到新野之後,卻得知龐統已經回到襄陽,原來,當初劉備離開襄陽時,就留人在襄陽注意龐德公家中的動靜,劉備深知龐統若是回到襄陽,必會前往拜謁龐德公.?

劉備三兄弟又馬不停蹄的趕回襄陽,半路上,劉表遣人去新野請劉備回襄陽議事,原來張武、陳孫二人在江夏劫掠百姓,圖謀造反.?

見到劉表之後,劉表備言張武、陳孫二人爲禍甚烈之事,劉備自告奮勇,請命往徵,劉表大喜,點兵三萬隨劉備前去平叛.?

趁兵馬還沒準備好之前,劉備引着關、張二人來見龐統.龐統初回襄陽不久,便得劉備之書,家人來報劉備來訪,便令人延入堂上.劉備三人在僕人引領下登堂入室,只見堂上一人高據案上,形貌醜陋,劉備料想此人便是龐統.龐統禮倨,劉備不喜,旁邊關、張二人更是不忿,便欲發作,劉備以目止之.劉備耐着性子朝龐統施了一禮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不才劉備,久仰先生大名,前次晉謁,未謀先生鈞面,曾作書留於龐德公處,未知先生得覽否?"?

劉備三人觀龐統形容時,殊不知龐統也在注意他三人,三人進得堂來的一舉一動都沒能逃過龐統雙眼.劉備的不豫之色,關、張的憤憤之顏,盡收眼底,龐統在心底嘆息了一聲,所謂聞名不如見面,觀劉備行止也不過如此而已.後見劉備竟能忍氣吞聲,改顏相向,看來尚有可取之處,便下堂回禮道:"將軍之名垂於四方,如雷貫耳,統乃荊襄閒人,才疏學淺,有誤將軍下問."說罷,延劉備三人入座,令家人奉茶.?

見龐統有推脫之意,劉備不由暗急,司馬徽所言鳳雛、臥龍二人好不容易纔得見一人,如何能輕易放棄,劉備在座上躬身道:"水鏡先生之言豈有虛妄哉,望先生不以劉備粗鄙,不吝賜教."?

劉備粘人的功夫甚是厲害,被他三纏兩纏,龐統也不由意動,奈何劉備三人給他的印象並不好,在龐統眼中劉備可並非明主.雖然劉備言語間頗有打動人處,可龐統是什麼人,豈能如此輕易順從,出言道:"統懶散成性,恐怕徒誤將軍大事,爲將軍計,還是另請高明爲上."?

一邊張飛見劉備好話說盡,龐統卻只是不從,忍耐不住,發作起來,關羽對龐統也頗有微辭,只扯了一下張飛衣襟,便任他去了.劉備正細思對策呢,冷不防張飛跳了出來,指着龐統怒罵道:"豎儒安敢如此,我兄長身爲漢室之胄,不惜折節下交,你卻推三阻四,莫非徒有虛名,怕出醜於人前!"?

龐統初一見張飛,便知此人性燥,和劉備談話間多以言語相激,正是要張飛如此,絲毫不懼張飛威勢,起身朗聲對劉備道:"統本疏漏之人,不勞將軍下問!"說罷,拂袖而去,不理劉備三人.?

劉備見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幾乎無可挽回,深怪張飛,奈何深信司馬徽之言,把希望都寄託在臥龍、鳳雛二人身上,決不肯就此放棄.?

張飛發泄了一通之後,便催促劉備離去,劉備卻不死心,準備用誠意來打動龐統,端坐不動,張飛無奈,只得按捺性子坐下相陪.少不了一旁關羽數落他幾句,張飛對這兩個兄長卻是敬愛有加,只好憋了一肚子氣.?

龐統回到後堂,料想劉備三人也差不多離開了,便把此事放下,安心的去書房看書.也不知過了多久,僕人奉茶進來,言道劉備三人還在堂上候着.沒想到劉備竟然有如此耐心,龐統也不得不深表佩服,轉而一想,對僕人道:"等的不耐了,他們自會離去,你吩咐下去,勿使茶水有缺."轉頭又埋首書堆中去了.?

依劉備的想法,若是龐統得知他三人並未就此離開,怎麼也會再出來見上一面,到時就可施展手段挽回此人,哪想過了大半天后,還是音訊全無.看來奇才就是奇才,非一般人所能揣度.?

眼看龐統是決不會再出來了,恁劉備耐性極好,也頗感不耐,張飛早已坐立不安了,連關羽也等的煩躁不已,劉備只好攜二人就此告辭.?

回去路上,關羽出言問道:"兄長對此人何其太過,依我看來,此人未必有什麼真才實學."?

張飛深以爲然,大聲道:"二哥說的極是,這矮子只怕是在沽名釣譽,自擡身價而已."龐統身量不高,到張飛這粗人嘴裡自然成了矮子.?

劉備如今寄人籬下,平生之志不得伸展,苦惱不已,得司馬徽之言,謂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一來劉備認爲司馬徽這等名士不會妄言,二來實在是困頓已久,只要有一點希望劉備都不會放過.大賢當前,兄弟三人卻有不同的意見,劉備自然得說服關、張二人,斷然道:"不然,司馬德操素有識人之明,若非其有過人之處,決不會有可安天下之語."?

出謀劃策的事,關、張二人都幫不上什麼忙,劉備又認定了龐統,也只好由他了.次日,劉備一早又引着關、張二人去拜望龐統,奈何龐統料定劉備還會再來,早早就避了出去.劉備三人也不客氣的任龐統家人招待,從早到晚等了整整一天.天色漸晚,不知龐統什麼時候回來,劉備三人正欲離去,龐統卻回來了.龐統料想這個時候,劉備等人應該去了,便回家來了,哪曾想卻與劉備碰個正着.?

這樣的情形,也不容龐統不招呼劉備三人進去.得便,家人便告知劉備三人已經在此等候了整整一天,任龐統如何清高自傲,也不由爲之所動.一見龐統,劉備便如沒奶的孩子見着娘一般,一臉渴望期待之色,差點抱住龐統的大腿乞求起來.這可是劉備的專長,劉備可是靠這一手發家的,龐統此時年紀尚輕,哪裡架得住劉備如此攻勢,被劉備弄得有點手足無措,劉備這個樣子也不由不讓人同情,一不小心,言語間沒把持住,不經意間說出願意相助之類的話.劉備何許人也,擅長打蛇隨棍上,龐統剛一漏口風,他便俯身下拜道:"多謝先生不棄劉備卑賤,備感激不盡."?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龐統先爲劉備誠意所打動,後又爲其言辭所感,也就依了劉備.當晚,劉備三人便住在龐家.劉備與龐統秉燭而談,言語相得,相處甚歡,劉備爲龐統才學見識所折服,龐統爲劉備待人接物的氣度、抱負所動,君臣相得益彰.?

自得龐統之後,劉備拜之爲軍師中郎將,大小事務皆決於龐統.?

數日間,兵馬完備,劉備三兄弟便和龐統一道領兵趕往江夏.聞知劉備兵到,張武、陳孫二人整軍來迎.兩軍對陣,劉備四人立於旗下,龐統見張武坐騎甚是雄駿,便對劉備道:"此必千里馬也."不等劉備答話,張飛聞言之後,挺矛出陣,直奔張武而來,只四五合間,一矛刺落張武,扯住馬轡,拉回本陣.陳孫見了,引兵趕來,欲替張武報仇.劉備朝關羽一點頭,關羽縱馬出陣,飛奔陳孫而來,手起刀落,斬陳孫於馬下.劉備盡驅兵馬衝殺,殺敗敵軍,平復江夏,班師回襄陽.?

劉表接住,設宴替劉備慶功,席間劉備頗有得色,引見龐統.劉表頗聞龐統之名,曾數次派人去請,都被龐統設辭推脫開了,此時見龐統歸於劉備帳下,劉表心中頗不是滋味.?

宴罷,劉備請歸新野,劉表允之.龐統今日在席上不僅在細察荊州衆人行止,對劉備也是一樣,見劉備稍有所成,便有沾沾自喜之意,失望不已,奈何已歸劉備,後悔不及,只得相勸劉備道:"主公小勝賊寇,便志得意滿,難道主公志止於此焉?"?

劉備雖然纔能有限,可他有個好處,就是能從善如流,聞言便深深自責,拜謝龐統道:"軍師所言甚是,備今日有些輕浮了,日後還望軍師時刻指點."?

能得到這樣的效果,龐統也滿意了,劉備此人還是可堪輔佐的.?

數日後,劉備等人便返回新野去了.到新野之後,龐統大刀闊斧,去舊革新,把新野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日夜與劉備三人一起操練兵馬,訓練士卒.?

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58章 子矛子盾第93章 神威無敵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81章 無功而返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下)第135章 喜得麟兒(下)第101章 戲耍張飛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67章 事難兩全第146章 疑雲重重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59章 若即若離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88章 事難求全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22章 張遼顯威第61章 順水推舟第63章 見義勇爲第171章 暗箭傷人第42章 大權誰掌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33章 孫堅舊部第48章 如何自處第9章 經營汝南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71章 兵發兗州第96章 南陽鏖兵第106章 刀光劍影(上)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122章 一網打盡(下)第168章 奇貨可居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23章 殺人之法(下)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115章 直指臨淄(上)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107章 自作聰明(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第147章 兵戰兇危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93章 神威無敵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75章 收服呂布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11章 汝南練兵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0章 外出訪賢第61章 順水推舟第172章 連連得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126章 將遇良才(上)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69章 牛渚一戰第61章 順水推舟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65章 大意中計第69章 牛渚一戰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7章 得見才女第134章 選將用事(上)第29章 蝶翼雙雙第186章 乾坤初定第131章 戰亂之後(上)第42章 大權誰掌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30章 其樂融融(上)第80章 初戰袁紹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04章 大帳驚豔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51章 狹路相逢第12章 聲威初振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48章 烏雲蓋日關於vip第61章 順水推舟第75章 收服呂布
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58章 子矛子盾第93章 神威無敵第170章 太公釣魚第81章 無功而返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下)第135章 喜得麟兒(下)第101章 戲耍張飛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67章 事難兩全第146章 疑雲重重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59章 若即若離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73章 將星隕落第88章 事難求全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22章 張遼顯威第61章 順水推舟第63章 見義勇爲第171章 暗箭傷人第42章 大權誰掌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33章 孫堅舊部第48章 如何自處第9章 經營汝南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第71章 兵發兗州第96章 南陽鏖兵第106章 刀光劍影(上)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122章 一網打盡(下)第168章 奇貨可居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23章 殺人之法(下)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69章 與虎謀皮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115章 直指臨淄(上)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107章 自作聰明(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第147章 兵戰兇危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93章 神威無敵第124章 如此計謀(下)第75章 收服呂布第124章 如此計謀(上)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08章 荊州換主(下)第11章 汝南練兵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0章 外出訪賢第61章 順水推舟第172章 連連得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126章 將遇良才(上)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69章 牛渚一戰第61章 順水推舟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65章 大意中計第69章 牛渚一戰第131章 戰亂之後(下)第7章 得見才女第134章 選將用事(上)第29章 蝶翼雙雙第186章 乾坤初定第131章 戰亂之後(上)第42章 大權誰掌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31章 誅殺董卓第130章 其樂融融(上)第80章 初戰袁紹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04章 大帳驚豔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51章 狹路相逢第12章 聲威初振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48章 烏雲蓋日關於vip第61章 順水推舟第75章 收服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