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事難求全

?閒來,劉備和龐統談起鳳雛、臥龍之言.劉備自得龐統之後對諸葛亮之心就不是那麼熱切,以爲有龐統相助,大事可成.龐統自然從龐德公那裡聽說了劉備尋訪臥龍、鳳雛之事,龐統和諸葛亮相識已久,對諸葛亮的才學也是佩服不已,自以爲不如諸葛亮遠甚.?

聽劉備提起訪諸葛亮不得一事,便道:"主公,諸葛孔明之才遠在我之上,主公還宜再往訪之,若再得諸葛孔明相助,則大業可期."?

原本劉備也未必沒有這個意思,只是有點擔心龐統,怕他會有不滿,如今得龐統這麼一說,劉備也就沒有顧忌了.以新野之事盡付龐統,兄弟三人又一次往隆中去訪諸葛亮.關、張二人這些日子總算見識了什麼叫大才,光新野的變化就教二人對龐統佩服的五體投地,對劉備再去尋訪諸葛亮稍有不解,認爲有龐統相輔就足夠了.?

三人來到隆中,諸葛亮還是沒有回來,便留書離去.徐番等人依舊住在諸葛亮家中,得知劉備留下書信,徐番便欲將書信毀去,轉念一想,這樣一來,恐怕到時會引起諸葛亮不滿,事情又不能做的神不知鬼不覺的,至少府中就有數人知道此事,日後早晚會被諸葛亮知道.因爲趙信的吩咐,徐番等人不敢對諸葛亮家中僕人做出什麼過分的事來,否則徐番還真想把知情的人滅口了事.?

時間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徐番等人也終於等到了諸葛亮.回到家中,得知兄、弟俱往投趙信去了,家中還有人相候,諸葛亮便請徐番等人來見.徐番奉上趙信親筆書信和諸葛謹書信,退往一旁,默察諸葛亮神情.?

趙信信中其意拳拳,誠懇相邀,諸葛亮也頗爲意動,諸葛謹信中卻只道及兄弟二人往汝南投趙信去了,令諸葛亮無需牽掛,若有意從之,早去相會.諸葛亮看完兩封書信,一時沉吟不決,趙信其人諸葛亮也多有了解,不失爲一明主,可這卻與諸葛亮當初所立之志有所衝突.昔年諸葛亮見天下大亂,漢室將崩,便有輔佐劉氏,中興漢室之志.若是光只有這一點,諸葛亮大可乾脆拒絕趙信,可這當中又涉及到兄弟親情,任諸葛亮有濟世安民,安邦治國之心,經天維地之才,也難以取捨.諸葛亮凡事喜歡謀定而後動,便對徐番道:"且容我思量一番."?

依徐番等人的想法,這有什麼好考慮的,若非趙信千叮嚀萬囑咐,要對諸葛亮一家,特別是諸葛亮恭敬有禮,定會出言催促.?

事情要多巧就有多巧,諸葛亮還沒有明確答覆,劉備三人又來了.徐番暗忱事情有些不妙,此番可阻止不了劉備與諸葛亮見面,況且算起來這是在劉備地頭,有起事來,便會身處險境.趙信萬萬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與劉備爭奪諸葛亮,在他的想象中,劉備三顧茅廬應該在數年以後,殊不知,因他的出現,許多事情都改變了.?

見到諸葛亮,劉備故伎重施,把對付龐統的那一套搬了出來.劉備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漢室宗親的身份,雖然無從考證,可劉備逢人就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久而久之,就算不是事實也變成事實了.如今漢帝被害,諸葛亮要匡扶漢室,劉備就是最好的人選,若非諸葛亮見劉表不堪輔佐,早已投劉表去了.一個人的理念是很難改變的,對古人來說尤其如此,諸葛亮立志輔佐漢室,就算他投奔了趙信,若是信念不改,日後難免像昔日曹操和荀彧一樣發生衝突.?

劉備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姿,下拜道:"涿郡愚夫,漢室末胄,區區劉備拜見先生,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曾兩次晉謁,不得一見,留書以付,不知先生曾覽之否?"?

諸葛亮回來之後,家人自然把劉備書信奉上,諸葛亮早已看過,便答道:"將軍憂國憂民之心,可敬可嘆,奈何亮年幼才疏,無以助益."?

有了相請龐統的經驗之後,劉備可謂駕輕就熟,固請道:"司馬德操、龐士元豈有虛言!"?

聽得龐統之名,諸葛亮吃了一驚,道:"難道將軍曾見過此二人."?

劉備微笑道:"昔日在南漳與水鏡先生曾有過一面之緣,龐士元卻是日日相見."?

諸葛亮自然知道劉備說的是什麼意思,不由輕輕哦了一聲,對於此事卻不敢輕信.?

劉備接着道:"今次前來拜會先生,士元本欲趕來,奈何瑣事纏身,行前士元託我向先生問好,令託我帶一封書信給先生."這個重磅消息砸出,諸葛亮也不由意動,二人相交已久,彼此都深深佩服對方纔學,惺惺相惜,極爲看重,頗有天下英才只他們二人之意.?

說完,劉備將出龐統書信,當初劉備知道龐統和諸葛亮有深交之後,便請龐統作書一封請諸葛亮出山,龐統二話不說,一揮而就.?

諸葛亮接過,細覽龐統書信,看完之後,憑案深思,劉備也不打攪.諸葛亮徐徐睜開雙目,神光湛然的問道:"願聞將軍之志."?

劉備正色道:"漢室傾頹,天子被害,天下大亂,備不自量力,欲救萬民於水火之中,解百姓於倒懸,奈何智短謀淺,望先生慨然相助,實爲萬幸."諸葛亮這麼一問,劉備便知道有戲,把早已準備好的說辭,一股腦兒道了出來.?

這些都是空話,雖然動聽,可諸葛亮也不是這麼好相與的,出言問道:"今將軍寄人籬下,外豎強敵趙信,內有蔡瑁構陷,朝不保夕,何言匡扶漢室,安定天下?"?

被諸葛亮這麼一問,劉備差點目瞪口呆,羞赧不已,心中刺痛,想想也是,如今地只新野一縣,兵只數千,什麼安邦定國還不是一句空話,看來諸葛亮比龐統更難應付,若不是爲大業着想,劉備此時便想放棄了.強打精神道:"誠如先生所言,備如今隻身乞命於人,安定天下,言之尚早,可備身爲漢室之胄,常念高皇帝創業維艱,光武中興不易,敢不以身自任."?

這番話說的情真意切,卻是劉備平常心底所想,發自內心的話自然能打動人,說着說着,便潸然淚下,衣襟皆溼.?

諸葛亮神色微動道:"將軍用心良苦,亮深感佩服,自董卓以來,羣雄並起,趙信據豫州,南逐袁術,北取兗州,東進徐州,得司隸之地,平劉繇之徒,地廣民衆,帶甲無數,據有中原,此誠不可與之爭風,袁紹雄踞河北,公孫瓚盤踞幽燕之地,馬騰、韓遂坐擁涼、雍二州,荊州四戰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劉表坐擁荊襄九郡,不知兵事,不思進取,此天以之濟將軍也,將軍何不取之,以之爲家,北連袁紹,西結馬、韓,以拒趙信,待時機至,西取益州,東並吳會,南撫百越,霸業可成,此亮所以爲將軍謀,唯將軍圖之."諸葛亮一氣呵成,說了這麼多,看來他早有爲劉備效力之意.?

劉備聞言,大喜過望,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拜謝道:"天下事先生一言而決,此天以先生濟備也,望先生不以備駑鈍,不棄不離,則劉備幸甚,天下幸甚."說完俯身長揖不起,唏噓不已.?

諸葛亮見劉備誠意十足,便道:"既蒙將軍不棄,願效犬馬之勞."?

趙信若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不知他會作何感想,劉備數月間就得了孔明、龐統兩位驚世奇才,雖然劉備此時窮困不堪,可難保日後會給趙信造成大麻煩.?

天色已晚,諸葛亮便留劉備三兄弟住了一晚.徐番等人見了,知道事情不妙,瞅空去見孔明,徐番言道:"先生不看我主千里來請之誠意,也需看在兄弟情分上,跟我等回汝南纔是."這話聽起來頗有要挾之意,孔明雖然胸襟廣闊,也不由微惱道:"就請上覆趙大將軍,諸葛亮有負美意,多謝趙大將軍看重!"?

徐番頗有點疑惑道:"先生真的決定了?"?

孔明不再言語,將出財帛禮物還給徐番,其意甚明.?

徐番黯然接下,退與衆人商議道:"情勢到了此等地步,我等恐怕有負主公所託,臨行前主公千叮嚀萬囑咐,讓我等定要請回孔明先生,我等有何面目再見主公."?

衆皆黯然,其中一人獻計道:"不如今夜我等劫了孔明便走."?

徐番道:"劉備三兄弟宿在莊上,豈會袖手旁觀."?

那人道:"劉備三人應該還不知我等身份,我等在莊上日久,熟悉地形,正可以之引開劉備三人,然後劫了孔明便走,潛回汝南,豈不妙哉."?

事情辦砸了,徐番也只得兵行險着了,當下計議已定,分出兩人引開劉備三兄弟,徐番領人親自去孔明.?

夜色漸深,劉備卻依然興致勃勃的和諸葛亮暢談不已,等得徐番等人心焦不已.好不容易等到二人分頭去睡,等孔明睡下,徐番便令人放出暗號,其餘兩人分頭出動引開劉備三人,徐番帶人搶入孔明臥房,二話不說,制住孔明,取出布條塞在口中,把孔明五花大綁了起來,大布袋套了孔明,二人擡着便走.?

劉、關、張三人在客房正睡間,聞得莊中喊聲四起,出來一看,各處火起,劉備便遣關、張二人前去救火,自己前往看護孔明.孔明日間和劉備相談甚歡,就沒有提起徐番等人,否則,只要一說,徐番等人便難逃劉備之手了.雖然沒有選擇趙信,可對孔明來說,對趙信也不無好感,也不會讓劉備對付徐番等人,就算劉備知道此事,他也會阻止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孔明自然不會提起徐番等人來,況且兄、弟都被趙信請去汝南了,孔明也不得不有所顧忌.孔明也料不到彬彬有禮的徐番等人會做出這樣的事來,否則,他多少也會作點防備.?

劉備前往孔明臥房一看,發現不對勁,莊裡如此動靜,孔明房裡卻依舊黑漆漆的,燈火全無,劉備一急,闖了進去,執燈一看,連人影也沒見着一個,劉備暗道不妙,連忙奔了出來,叫來關、張二人,備言孔明失蹤一事.?

就這一會功夫,火勢被穩住了,莊裡的人驚魂稍定.火起的時候,自然有人去叫徐番等人,這時才發現徐番等人一個也不在,得知孔明也不在莊中,衆人難免議論紛紛.劉備三人正彷徨無計間,關羽聽到衆人議論之事,連忙把他們叫過去問個明白.?

得知莊中住有趙信的人,劉備大吃一驚,繼而明白必是趙信的這些手下搞得鬼.劉備當機立斷,領着關、張二人便追了出去.追出莊外,不知該朝那個方向追去,劉備稍一思量,若事情果然是趙信手下做的,必定帶着孔明趕回趙信境內去了,離襄陽最近的數南陽和信陽二處,若他們往南陽趕去,必會經過新野,快馬加鞭,必能劫下他們,若朝信陽方向趕去,事情就不好說了.劉備心思急轉,決定兵分兩路,關羽回新野,調人守住北上路口,派一隊人馬往信陽方向支援他和張飛.?

出了莊,徐番便按事先商議好的,朝東趕去,放火的兩人若能脫身,自會趕上會合.徐番等人帶着個大活人一路潛行是如何不易,沒走出多遠,便累得氣喘吁吁,這樣下去可不行,遲早會被劉備等人追上,徐番當即決定先在附近找個地方藏匿下來,劉備等人必定料不到他們搶了人還敢在這一帶停留,俗話說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這話也未嘗沒有道理.?

正因如此,劉備三人分兩路追尋,卻沒有徐番等人半絲蹤跡.看看天色微明,劉備和張飛追了大半夜,也累得不行了,不由停下稍歇片刻.關羽不在身邊,有事只好和張飛這個莽夫商量,劉備一路追來,越追越覺得奇怪,除非他們沒有朝東來,否則怎麼可能路上一點蹤跡也沒有呢!劉備道:"翼德,事情有點不對勁,路上沒有半點蹤跡,要麼他們沒有朝這個方向來,要麼是我們追過頭了也不一定."?

張飛能有什麼主意,跟他商量還不是對牛彈琴,問道:"大哥,那我們怎麼辦呢?"?

劉備思慮一番,道:"若他們朝北去了,我們趕去也來不及了,況且北面有你二哥追去,又要經過新野,應該沒有大問題,只怕他們朝東來,我們跟他們錯過了."?

忽地劉備一拍大腿道:"是了,他們帶着孔明先生,必然走不快,我們卻沒有此累,一路狂追過來,如果他們朝東而來,那麼他們應該還在我們身後."說完,便領着張飛折返回去.?

事情還真被劉備給猜對了,徐番等人避了一會,便又開始往東進發了.等天色漸明,不好再帶着孔明趕路,徐番只好找個隱蔽的地方又停了下來.如此走走停停,夜間忙着拼命趕路,白日還得伺候孔明吃喝拉撒,又得守着他,徐番等人累得夠戧.走了數日,還沒走出襄陽地界,惶論荊州地界了.?

劉備和張飛沿路找了兩日,沒找到徐番他們的蹤跡,兩人也累得要死要活的,不知關羽那一路怎樣了,要是事情有眉目了,關羽必會派人來報知劉備的,眼看要搜索的範圍越來越大了,劉備又不肯就此放棄,便親自去襄陽城問劉表借了數百人馬,加大搜索力度.?

徐番等人帶着個大活人趕路,終難瞞過有心人的眼睛,不久就被劉備的人發現了,帶着孔明落荒而逃,可帶着個大累贅,又怎麼跑得過人家空手空腳的,跑出沒多遠,追兵離得更近了.眼看不僅趙信交代的事辦砸了,再這樣下去,連小命也的搭上了,徐番把心一橫,把捆的跟糉子似的孔明往草叢深處一扔,就跑了.?

若不是劉備吩咐過讓衆人細心搜尋,自比管仲、樂毅的一代奇才恐怕就得餓死在草叢中了.?

孔明此番不僅受苦受難,受到的折辱也不小,平時被捆的嚴嚴實實的,吃喝還得在他人的監視之下,更令孔明悲憤不已的是,就連拉撒這種事也被人監視着,孔明引以爲平生未有的奇恥大辱,想來也是,孔明往常都以名士自居,哪裡受過這樣的罪.?

趙信回到汝南,見到徐番,得知孔明還是投到了劉備手下,暗暗吃了一驚,表面上依舊不露聲色.可是請回了諸葛謹和諸葛均,雖然諸葛均還只是一個少年郎,可也是個不小的安慰了.趙信絲毫沒有怪罪徐番等人,相反還獎賞了他們一番,徐番等人是感激涕零.?

令趙信感到高興的是,一千鐵甲連環馬訓練有成,可堪一用了,由於當初選的都是精通馬術,各方面素質都極好的軍士,所以訓練起來就比較快.?

其他各方面也都有了不小的進展,火藥的研製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趙信對此尤爲重視.煉出的鐵,性能有了改善,鍛造的兵器,比先前的更耐用,更鋒利了.?

鑑於水、陸兩軍不成比例,趙信便下令擴充水軍,在各地招募熟識水性的精壯兩萬五千,全都交由蔣欽統領訓練,下令建造戰船,令荀彧總督其事.?

回到府中,自然溫玉滿懷,左擁右抱.蔡琰的肚子日漸突起,只好由貂禪、殷珊二女伺候趙信.兩妻一妾,在平常人來說也差不多了,可相對趙信的身份來說,還是顯得不夠.?

就算蔡琰不能侍寢,趙信也不會冷落她,經常宿在蔡琰哪裡,蔡琰自然感激,夫妻二人其樂融融,如魚得水.有了身孕的蔡琰,在趙信眼中別有一番韻味,有時被勾的心火上來,怕傷着肚中的胎兒,只得強忍.這樣的情形多了,蔡琰也不忍趙信在她身旁受罪,便勸趙信多去其餘二女那裡.?

趙信自己也實在難受,便依蔡琰之言,跑去二女那裡辛勤耕耘去了,雖然如此,趙信還是儘量抽出時間來陪蔡琰.懷孕的女子,心情都比較煩躁,蔡琰也不例外,有時爲了小小的一件事也要生好一會氣,可見了趙信,蔡琰便會平靜下來.?

平常兩人待在一塊時,卿卿我我,恩愛無比,更多的話題是談論蔡琰肚中的孩子的,對自己的第一個孩子,趙信這個父親可說是既期待又有一絲害怕,大概初爲人父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

糜環待在府中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這些日子以來,蔡琰和糜環感情是突飛猛進,好的不得了,這當中當然有糜環刻意爲之的因素,但是就糜環的外貌,爲人處事來說,蔡琰也是極爲看好的.反正將來趙信的妻妾少不了,這樣一個令蔡琰誠心如意的人選,蔡琰自然要玉成其事,趙信在這種事上有點隨遇而安,這是蔡琰深知的,若沒有旁人來促成此事,趙信不知會讓糜環等到什麼時候.?

閒談間,蔡琰便提起糜環的事來.俗話說美女是越多越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信也不能免俗.如果說當初趙信和糜環之間存有一絲芥蒂的話,趙信對美女可一向寬容有加,又經過了這麼久了,事情差不多已經淡忘了.如今趙信對糜環這絕色美女只剩下憐愛了,見糜環在府中鬱鬱寡歡的樣子,有時趙信深深自責,恨不得能上去把糜環一把摟在懷中好好安撫一番.可如今趙信身份日漸尊貴,他自己也自重了許多,這樣的事他還真做不出來.?

此時蔡琰的話,深合趙信的心意,趙信撫着蔡琰玉掌,讓蔡琰靠在懷中,坦然對蔡琰道:"琰兒,眼看我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了,你難道不擔心麼?"?

蔡琰拂了拂趙信鬢髮道:"夫君,說不擔心是假的,有時午夜夢迴,怕有一天我人老珠黃了,夫君會不理我,可如今有了夫君的骨肉,我就放心多了."?

趙信滿懷愛憐的看着蔡琰道:"傻瓜,我的琰兒這麼溫婉迷人又這麼賢惠大方,我怎麼捨得呢,琰兒,你以後可不要再胡思亂想了."這個時代,丈夫是天,妻子自然一切唯丈夫之命是從,趙信雖然來自未來,在這時代稱霸一方,可他也沒能力去改變這個現實.這世上憂國憂民又大公無私的人畢竟不多,趙信也不是聖人,也有私心,對這種事他也沒想過要去改變它.另一方面,也因趙信接觸的不多,沒有深刻的體會.?

蔡琰幸福無比的閉上眼睛,得夫如此,夫復何求,對蔡琰來說,一生能跟隨趙信這樣一個體貼溫柔又稱心滿意的丈夫已經足夠.?

過了一會,蔡琰睜開眼對趙信道:"夫君,你和糜環妹妹的事準備什麼時候辦啊?"?

趙信想了一下,對蔡琰道:"琰兒,我事情太忙,接下來馬上又要準備出征了,這樣吧,你先把消息透露給她,以後再操辦不遲."?

得趙信首肯此事,蔡琰不由也代糜環歡喜,對趙信的話自無不可.?

第145章 略受小挫第35章 長安之叛第56章 二破曹軍第51章 救援徐州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27章 救與不救(上)第127章 救與不救(下)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38章 江中遇險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35章 長安之叛第98章 戰火四起第171章 暗箭傷人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96章 南陽鏖兵第48章 如何自處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60章 陶商受傷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53章 城裡城外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22章 張遼顯威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18章 身死族滅(下)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19章 河北義士(上)第23章 未雨綢繆第14章 奇襲董卓第50章 人生快事第83章 削平吳郡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95章 定計制敵第88章 事難求全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92章 鐵甲顯威第71章 兵發兗州第128章 小別重逢(下)第36章 多多益善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63章 見義勇爲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80章 雙姝之屬第66章 喜得臧霸第51章 救援徐州第43章 預先佈置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118章 身死族滅(下)第53章 神箭揚威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40章 三家盟成第8章 進兵汝南第44章 追殺孫策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4章 論交荀攸第67章 趙信之變第72章 伏擊程普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57章 曹操吃癟第79章 兵敗吳郡第122章 一網打盡(下)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90章 相約夾擊第2章 北海結義第6章 名震洛陽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168章 奇貨可居第97章 洛陽戰起第47章 詐敗取城第11章 汝南練兵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9章 經營汝南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138章 精練兵馬第153章 城裡城外
第145章 略受小挫第35章 長安之叛第56章 二破曹軍第51章 救援徐州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27章 救與不救(上)第127章 救與不救(下)第70章 一戰全功第105章 攻心之戰上第38章 江中遇險第133章 海軍之議(上)第126章 將遇良才(下)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35章 長安之叛第98章 戰火四起第171章 暗箭傷人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96章 南陽鏖兵第48章 如何自處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60章 陶商受傷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53章 城裡城外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22章 張遼顯威第115章 直指臨淄(下)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18章 身死族滅(下)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19章 河北義士(上)第23章 未雨綢繆第14章 奇襲董卓第50章 人生快事第83章 削平吳郡第95章 定計制敵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74章 梟雄伎倆第95章 定計制敵第88章 事難求全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11章 劉磐之死(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下)第92章 鐵甲顯威第71章 兵發兗州第128章 小別重逢(下)第36章 多多益善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108章 荊州換主(上)第63章 見義勇爲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80章 雙姝之屬第66章 喜得臧霸第51章 救援徐州第43章 預先佈置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118章 身死族滅(下)第53章 神箭揚威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40章 三家盟成第8章 進兵汝南第44章 追殺孫策第134章 選將用事(下)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12章 霸主隕命(上)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4章 論交荀攸第67章 趙信之變第72章 伏擊程普第121章 倭人該殺(上)第116章 人主之勇(上)第57章 曹操吃癟第79章 兵敗吳郡第122章 一網打盡(下)第119章 河北義士(下)第90章 相約夾擊第2章 北海結義第6章 名震洛陽第163章 破城之戰第168章 奇貨可居第97章 洛陽戰起第47章 詐敗取城第11章 汝南練兵第132章 左右逢源(上)第9章 經營汝南第105章 攻心之戰(下)第125章 又進一步(上)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14章 名花傾國(下)第138章 精練兵馬第153章 城裡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