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

“將知兵,宜聽其方略,以時進取。”————————【廣陽雜記】

成固位於漢水之濱,西邊是漢中的郡治南鄭,東邊就是張魯重兵防守子午道的黃金戍,越過黃金戍、順着漢水往下,可一路直達上庸、西城等地。成固縣作爲漢中連接東部的樞紐、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輜重,如今既已克復,徐晃遂下令全軍休整一天,然後認真的考慮接下來的去向。

無論是打仗還是別的什麼,徐晃一向的宗旨都是‘先爲不可勝,然後戰’。如今擺在他面前的有這麼一個出路,就是駐守成固縣,對南鄭造成足夠的牽制與威懾,這也最保守的策略。

只是所有人,包括徐晃自己都不贊成,他們跋山涉水,歷經艱險,可不僅是爲了當個起牽制作用的偏師。既然如今朝廷大軍主力尚在陽平關下,那他們何不變副爲主,把攻克漢中的大功一口吃下。

太史慈首先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南鄭乃漢中之腹心,若我軍逆流擊之,南鄭以西的陽平守軍必還師來援,如此,則裴公等軍可接踵而進。若是陽平守軍不還,則南鄭之兵寡少,我軍大可趁勢拿下。又何必坐守此地,憑白丟失戰機呢?”

徐晃沉吟不語,他沒有急着發表意見,擡眼看向孟達,問道:“子度,你的意見呢?”

自打法正罹病之後,軍中能與徐晃議論軍事的就只有孟達一個人了,只是孟達到底在臨機應對上比法正要慢了幾分,讓已經習慣了法正敏捷思維的徐晃有些不太適應。雖然孟達的謀略也不算差,但徐晃跟法正相處已久,再來與孟達共事,就有些滯塞了。

孟達不知道徐晃心中所想,爲了顯得重視,他很是認真的思考了一下,卻不知這副舉動在徐晃看來,卻像是毫無預備。

只聽他從容說道:“軍志有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張魯麾下重兵,首在陽平、次在黃金,南鄭雖爲郡治,但與成固相比,左右不過是多些守備。如今正是南鄭空虛之際,我軍大可揮兵破之,有列座將軍與步兵精銳在,必得大功。”

“可若是我軍西行,東邊的黃金戍卻不得不防。”徐晃對此頗有顧慮,通過城中降兵口中得知,黃金戍守將楊昂是張魯手下大將,手下有精兵萬餘。他們手上只有四五千人,若是全軍西向,無異於放棄成固,將後背暴露給楊昂。楊昂要是稍微懂些兵法,和南鄭的張魯來一次夾擊,自己這些人可就要折在這裡了。

思來想去,徐晃還是決定留下一支兵馬鎮守成固,一來保證後路和糧草、二來也能防備楊昂。

這時恰好有人來報,說是本地豪強投上名剌,請求接見。成固縣也是漢中有數的大縣,這回來的還不止一個,七八個人有老有少,其中以姓李、姓張的兩個人爲首,守在門下。

徐晃不以爲然,如今正是議論軍情的時候,安撫本地豪強的事再重要也得往後排。他正準備讓人將對方打發回去,卻被孟達伸手攔下:“慢!將軍,我聽說漢中成固,有兩家人輕慢不得。”

孟達的家裡也算是一方豪強,父親孟他更是前涼州刺史,在座衆人,徐晃、太史慈僅做過郡吏,趙雲更是連小吏都沒做過,故而就屬孟達的家世最好。豪強之間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渠道和人脈資源,對於各地豪強背景的瞭解程度,只做過郡吏的徐晃可不如孟達。

“喔?”見孟達都如此說了,徐晃也不得不謹慎了起來,問道:“成固還曾出過什麼名士?”

出了名士、名臣,是決定一個豪強是否能被稱之爲世家大族的標誌,最高的就是如楊氏、袁氏那般四世三公,名士大儒輩出,次一等的也得是家裡世代二千石,只有上了這個檔次,纔算是士族。這個時候他們的社會地位與資源就不再是物質財富,而是靠累世積累的名望、人脈。

除此之外,若是家中沒有出過名士、大儒或是名臣,哪怕家中蓄有巨億、奴僕上千,也跟東海麋氏一樣,只是個大一點的豪強而已。

蜀地的經濟實力不如中原,很少有潁川荀氏那樣具有覆蓋全國的政治影響力的世家大族,說起來,就徐晃所知,整個益州也就一個蜀郡趙氏算是士族高門,因爲彼等累世三公,加上當今的司空趙溫,已經出過四個三公了。可他卻從未聽過漢中有過什麼大人物,難道是他孤陋寡聞了麼?

孟達說道:“成固張氏倒是不用多慮,彼等祖上雖出了博望侯這等鑿空西域的人物,但那已是孝武皇帝的事了,中興以來,未曾有過什麼人物。至於這李氏,在孝順皇帝朝,曾與蜀郡的司空趙公一同抗衡大將軍樑冀的太尉李公,正是漢中李氏出身。”

他所言的漢中李氏,曾出過司徒李郃、太尉李固,還有一個河南尹李燮。他們本來是南鄭人,但由於遭受樑冀的****,家族喪亂,不得已改居成固,後來李燮光復祖業、還家故居,但這成固仍留下了一片基業。

徐晃這才瞭然,他本來想着的是,對方若來的只是普通豪強,那就暫且晾着,如今看來卻是不行了。

“那就讓這李氏進來吧,我記得我等入城之時,成固令能乾脆的投降、不焚府庫,其中也有他李氏說勸之功。”徐晃想起了什麼,擺手說道。

於是很快,李伏作爲本地豪強的代表,邁着步子走了進來,見了步兵校尉徐晃,他也不擺架子,謙抑的一笑,拱手說道:“將軍英武,調遣兵馬宛如天降,除滅妖道,成固之民無不心悅,猶解倒懸。”

他在半個月前便與南陽人李休打好主意,要爲朝廷天軍入漢中的行動中儘可能的提供些便利,以徹底洗白身上的從賊之罪、謀一個反正之功。因此,他們利用本地盤根錯節的關係與人脈,不僅說動張魯幾次三番的抽調黃金戍留守的精兵強將,故意弱化東邊的防禦、而且還在成固這等縣城進行了一系列佈置。

比如以整治爲名,延長關閉城門的時間,就是爲了不時之需。只是李伏沒有想到的是,朝廷派的偏師不是他們所以爲的子午道,而是人跡罕至的儻駱道。

朝廷之兵來得又快又急,讓李伏措手不及,幸而他早在幾天前就藉故回到成固,此時正好第一時間與徐晃搭上關係。

“李君客氣了,米賊肆虐,朝廷深知漢中百姓身處水火,我等領兵之人,合該奮力除賊纔是。”徐晃看似隨意,眼神卻是微帶探詢之色:“我等只善征伐、不善治民,如今成固雖已重歸朝廷治下,但新官未到,要安撫民心、籌備糧草,還得有賴於李君等人啊。”

“謝將軍厚愛,在下何以德能,敢受此任。”李伏高興的道,他知道這只是一個甜頭,真正的好處還在後頭,此時他也投桃報李,接着將自己在張魯府中的身份說了出來,其間很是委屈的將自己塑造成忍辱負重、委身於賊的形象。此時雙方都是互相利用,信或不信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個理由。

然後,李伏又將他與李休等人的籌劃詳細陳說道:“如今黃金戍守將楊昂、材質平庸,其麾下僅有數千兵馬,守護戍口尚且不足,又何來餘力擊我軍後路?”言語之間,他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轉換,開始一口一個‘我軍’。

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
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