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居仁堂(二)

自從從熊希齡手中接過財政部總長的位置之後,周學熙纔算是明白了當初熊希齡爲什麼要辭職。這處理北洋內部財政事務還好說,雖然北洋的財政體系亂了點,收入少了點,支出大了點,但是一番稀泥湖下來,拆東牆補西牆的話好歹暫時還能支撐得下去,累點也不算什麼。但是這個善後大借款完全就是個燙手貨啊。

北洋政府急需一大筆的借款來緩解財政壓力,更希望用這批借款來當成軍費以此完成實際性的統一。北洋的這個目標幾乎不是什麼秘密了,那些洋人更是清楚北洋軍的打算,所以國內局勢越來越緊張之際,五國銀行團反而是越來越拖延,要價也越來越高,最開始只是單純的商業借貸,後來就開始要求鹽政抵押,要求監管財政,要求地方政府的財政抵押等等。

大概周學熙接過了和五國銀行團的談判事務之後,更是切身感受到了龐大的壓力。他很明白,如果他什麼都不爭,全盤接受五國銀行團提出的各項要求的話,第二天他就得被全國的報紙罵成賣國賊,興許不用幾天功夫就得被那些激進的革命黨當成民族敗類而刺殺。

面對這些如此龐大的輿論壓力下,周學熙可不敢隨便背上賣國的罵名,只能是一邊拖着一邊費勁了心思和五國銀行團,試圖找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他甚至想過,如果最後談判不成,袁世凱又非要簽訂那些苛刻條件的話,那麼他周學熙少不得要學熊希齡來辭職的。

所以周學熙聽到袁世凱問這個更是哭着臉道:“大總統,那些洋人根本就是欺人太甚,月初的時候本來就已經談好了大體條款,但是沒過兩天他們就又是變卦了,非但要河南、山東等省的鹽政抵押,甚至要求用這數省的財政抵押,並且要求派人監管諸省財政。縱觀古今,從未有過如此苛刻條例,如果我們這都答應的話,中國將國之不國,又和亡國何異!”

袁世凱剛想說:這他們說出來的條件,我們就還價嘛,但是知道這事實在荒唐了點,任何一個愛惜羽毛的人都不會同意這些條件的,如果自己讓他去談的話,估計這周學熙就的和熊希齡一樣立馬辭職了。所以這心思一轉過後道:“這些亡國條件自然是不能答應的,不過善後大借款呢還得繼續談,周總長你還得多多費心儘快辦下來。那些太苛刻,涉及主權的條件不能答應,不過其他方面可以適當的讓步,可以給多一些利息嘛,還有他們之前不是說要用這批貸款墊付前清的各項欠款嘛,我決定了,這條可以答應他們,只要把借款總額提高一些確保我們能夠拿到手的不會少就可以了。”

這墊付前清的各項欠款,可是雙方之前一直爭執不下的條件,袁世凱自然不想自己辛苦借來一筆錢,然後大半數都還拿不到手就被洋人又拿回去了,而且將來要還的錢只多不少。現在情況緊急,蘇南那邊眼看着就沒錢支撐下去了,所以袁世凱也顧不上以後的還款問題了。

至於以後償還問題,袁世凱沒考慮過那麼多,在他看來只要自己有了這筆錢就能夠統一中故宮,統一中國後以中國的人力物力不愁發展不起來,到時候償還欠款小菜一碟。這想法都是和陳敬雲差不多的,想的都是如何現在把錢拿到手,至於以後怎麼償還根本就不在乎。

周學熙聽到袁世凱如此說,心裡雖然有意見但是沒說什麼,只是點頭後道:“我明白,明日我就去準備重啓借款的談判!”

袁世凱和周學熙的這一番對話,周圍幾個人都聽在耳裡,以至於讓他們也都是心裡唉聲嘆氣的,打仗嘛,誰都知道打的是錢,單靠前方將士的勇武是打不贏的。而現在財政部那邊又是拿不出錢來,恐怕這蘇南戰事不太好辦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現在北洋陸軍部那邊拿不出什麼錢來,但是實際上駐紮下面各地方的部隊本身卻多少都有着小金庫的,比如之前駐紮清江浦的張勳第八師,他可是沒從北洋那邊拿過多少軍費,基本都是他自己在當地搜刮的,同樣的,當初駐紮在徐州的第五師雖然有着北洋陸軍部的軍費養着,但是有着相當一部分軍費都是來源於駐地的搜刮。這些情況同樣存在於之前駐紮山東的第三師,以及現今駐紮山東並正在增援南京的第七師,以及在河南的第九師和駐紮在京漢線上的第四師和第六師。另外東北地區的第二十師以及二十三師和好幾個混成旅和部分附屬部隊,比如毅軍等等都是如此。

可以說,北洋軍在辛亥前是一個整體,但是自從辛亥後,隨着各支部隊分駐各省份,袁世凱雖然還能通過調動高層將領來實現指揮,但是這些北洋高級將領們一旦到外地駐紮後,掌握了當地的軍政大權體驗了山大王的感覺後,多少會有自立的念頭,而基於北洋軍的落後軍制,根本就不能有效控制下面將領們私自造兵,比如曹錕的第三師辛亥時期乃是標準編制,但是辛亥後曹錕自己私自弄了個護衛團,這個步兵團三千餘人並沒有算在第三師的編制裡,而是屬於編外沒有正式名分的那種,這也是曹錕第三師的總兵力不是標準的一萬一千餘人而是將近一萬五千人的根源所在,這種情況同樣存在於其他北洋部隊。

某種程度上來說,辛亥後的北洋軍已經分裂城了以每個師爲基礎的軍事集團,不再是之前的一股繩了。現在袁世凱的威望如日中天,低下的將領們自然不敢違背袁世凱的意思,就像之前的王汝賢一樣雖然罵罵咧咧着但是一樣的老老實實的拿出小金庫的錢自己發了開拔費後增援南京,但要換成了別人,他王汝賢就敢直接拒絕出兵,至於馮國璋死活關他屁事。

這些情況造成的就是北洋的初步分裂,讓袁世凱感到指揮手下將領越來越力不從心,從而有了新建第十師和第十一師的打算。

不過這種事雖然壞透了但是某些時候也是有好處的,比如現在大家都不指望着陸軍部給錢養着,所以平時都是自己下面搜刮錢,這小金庫裡也積攢了不少,真有什麼事了不得不打的時候,就算老袁一毛錢都不給,下面的部隊也還能繼續打仗。比如安徽的黃興和柏文蔚暈了頭,主動發兵北伐進攻河南的話,那麼河南的北洋軍難道袁世凱不給軍費就不打仗了,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不用袁世凱吩咐,人家就自己開幹了。

然而這種情況只能是涉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的時候,要是讓他們主動自己出錢出兵去蘇南幫馮國璋打仗,那是想都不要想。袁世凱真要壓着他們去增援也行,錢,彈藥補給一樣都不能少。

王汝賢現在就是這樣,先鋒部隊已經到達滁州了,但是藉口部隊需要進行休整補給,同時缺少彈藥等等理由愣是沒主動南下去數十里外的南京給馮國璋解圍。非要等着陸軍部給他們補充了彈藥補給和軍費後,才肯有所動作。

北洋軍內部的這些複雜關係有趣的很,有點像是在袁世凱的領導下維持着一個鬆散的軍事同盟關係。不是戰友,而是盟友,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至於歷史上袁世凱死了後嘛,那就是盟友直接變成敵人了,直系和皖系以及後來的奉系等相互廝殺了十餘年。

北洋軍內部的這些狀況就造成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局面,那就是明明知道蘇南戰事緊張,但是袁世凱就是沒辦法繼續增調更多的部隊南下作戰。以北洋政府現在的財力而言,維持三個師在蘇南作戰已經很勉強了,維持四個師在蘇南就的破產,更多就別想了。除非袁世凱憑着臉面不要,拼着手下那些大將叛變的風險強行調他們上前線,這樣做也就得面臨着再一次北京兵亂的風險,不同的是上次北京第三師兵亂是他授意的,而下一次可能就是別人授意的了!

蘇南那邊已經如此,急也急不來,反正第七師現在已經南下,這蘇南局勢再壞也壞不到那裡去,大不了就繼續拖着。而中國那麼大,除了一個陳敬雲外,袁世凱還得對付很多人呢。

比如黎元洪,比如唐繼饒,比如山西的閻錫山,又比如廣西的陸榮廷等大大小小各軍閥,本來呢之前還得加上一個蔡鍔。但是說實話,袁世凱自己都想不明白怎麼會有這麼傻的人,竟然隻身傻乎乎的就跑來了北京,袁世凱驚歎之餘,先是給蔡鍔弄了個虛職:全國經界局總辦,然後讓趙秉鈞派了足足數十人的衛隊保護他,名爲保護實乃軟禁了。至於先頭說的什麼陸軍總長、次長啊之類的,誰還記得以前他老袁說過什麼啊!反正他自己是記不得了,人老了記憶不好了。

“湖北黎元洪那邊鬧的如何了?”袁世凱隨口問着。

此時一邊的段祺瑞道:“湖北那邊已經差不多了,黎元洪和革命黨的軍隊在武漢三鎮大戰了半個月,雙方死傷慘重,現在黎元洪控制了漢口和漢陽,而革命黨那邊控制了武昌。不過武昌的革命黨現在已經是強弩勢末,傳聞只剩下三千餘殘兵敗將,黎元洪要拿下武昌的話應該不成問題!”

湖北動亂之後,黎元洪的軍隊和革命黨的軍隊發生大戰,不過這一個月裡頭全國人的眼睛都盯着蘇南戰事,相反湖北那邊卻是沒什麼人關注。主要還是因爲那邊的規模要小一些,而且湖北的黎元洪和革命黨就算再蹦躂,也影響不了全國局勢的走向。不過北洋這邊卻是多少關注着,京漢線的第六師已經前移到信陽,預防湖北發生不測。只要袁世凱願意的話,他隨時都可以派第六師和第九師南下湖北,但是因爲有着諸多顧慮而不能付諸實行而已,一個是因爲北洋現在在蘇南和國民軍正打着,實在沒啥精力來開闢第二個戰場。另外一個就是害怕進攻湖北從而引起安徽黃興以及雲貴唐繼饒、廣西陸榮廷的警覺,要是他們因爲害怕北洋軍大舉南下而聯合起來的話,那麼就是個超大的麻煩。

所以在善後大借款完成之前,在北洋軍準備好之前,大規模南下是不現實的。至於蘇南戰事,那得另外說了。

這時候,段祺瑞又道:“還有,剛纔我們收到一封通電,是雲南都督唐繼饒發的!”

“哦,說的什麼!”現在中國不管是大小軍閥還是什麼人,都喜歡有事沒事發一封通電,所以唐繼饒的通電並沒有引起袁世凱的注意。

段祺瑞道:“大總統請過目!”

說罷後,就是親自遞上了電文,袁世凱打開電文一看,臉色瞬變,口中道:“他倒是好胃口,想要四川!就不怕崩壞了他的牙!”

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377章 關餘和憲法第409章 程子賢的進攻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103章 動亂前夕第707章 陳氏聚會(二)第756章 天山號上第965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三)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1029章 陳彩時代的結束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872章 乙隊攻擊第173章 陸榮廷的雄心第244章 財政預算(二)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15章 激戰軍械庫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315章 B3轟炸機第749章 日荷戰爭(一)第764章 戰時經濟(二)第304章 入役儀式(一)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276章 軍艦下水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343章 騎兵對決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752章 泰國的擴張(一)第604章 總統換屆第702章 中日上海條約(一)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528章 義務兵洪九第816章 鋼鐵洪流(一)第793章 中蘇協議(二)第388章 利己主義者第1章 被革命的對象第515章 壟斷的危機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998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934章 丈高山登陸(二)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1026章 德國的新生第468章 費迪南犯二第386章 俞府婚宴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623章 財團壟斷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547章 坦克首戰第743章 奧拉夫戰役(三)第597章 爆發(二)第812章 巴爾瑙爾會戰(三)第230章 問與答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612章 b6俯衝轟炸機第607章 二十個軍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385章 鐵路和基礎建設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18章 整編行賞第320章 大元帥府第614章 青島和海防第267章 黑名單(一)第255章 和談倡議第164章 陸榮廷的野望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56章 內部爭鬥(二)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609章 農民問題和化肥第1055章 分析(一)第713章 波斯王儲來訪(一)第204章 沈綱計劃(五)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739章 芬蘭絞肉機(二)第84章 人事任命第907章 火燒東京(二)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39章 關餘貸款第737章 1939年的夏天第106章 各方反應
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377章 關餘和憲法第409章 程子賢的進攻第170章 廣州十月第103章 動亂前夕第707章 陳氏聚會(二)第756章 天山號上第965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三)第153章 海軍規劃(一)第1029章 陳彩時代的結束第856章 黎明攻擊第872章 乙隊攻擊第173章 陸榮廷的雄心第244章 財政預算(二)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15章 激戰軍械庫第494章 經濟戰爭第1025章 縮頭烏龜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315章 B3轟炸機第749章 日荷戰爭(一)第764章 戰時經濟(二)第304章 入役儀式(一)第247章 籌款晚宴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591章 主炮的選擇第301章 解散國會第427章 長沙事件第276章 軍艦下水第548章 鄂木斯克會戰(一)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343章 騎兵對決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752章 泰國的擴張(一)第604章 總統換屆第702章 中日上海條約(一)第664章 戰爭中的工業經濟第832章 1942年編制第528章 義務兵洪九第816章 鋼鐵洪流(一)第793章 中蘇協議(二)第388章 利己主義者第1章 被革命的對象第515章 壟斷的危機第311章 鎮江視察(一)第998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782章 我們要打仗了(一)第934章 丈高山登陸(二)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1026章 德國的新生第468章 費迪南犯二第386章 俞府婚宴第463章 正式外交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439章 購前無畏艦第710章 希特勒的崛起第623章 財團壟斷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375章 林浩心思第547章 坦克首戰第743章 奧拉夫戰役(三)第597章 爆發(二)第812章 巴爾瑙爾會戰(三)第230章 問與答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612章 b6俯衝轟炸機第607章 二十個軍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561章 東海大海戰(一)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385章 鐵路和基礎建設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18章 整編行賞第320章 大元帥府第614章 青島和海防第267章 黑名單(一)第255章 和談倡議第164章 陸榮廷的野望第937章 投降爭論(一)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56章 內部爭鬥(二)第25章 秦玉年的選擇第825章 伊朗和中東局勢第609章 農民問題和化肥第1055章 分析(一)第713章 波斯王儲來訪(一)第204章 沈綱計劃(五)第152章 吉利斯(五)第739章 芬蘭絞肉機(二)第84章 人事任命第907章 火燒東京(二)第583章 1923年9月1號第39章 關餘貸款第737章 1939年的夏天第106章 各方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