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芬蘭絞肉機(二)

高山中的雪地裡,數十個身穿白色披風的軍人邁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的走着,天空中並沒有和往常的時候一樣下着大雪,反而是晴空萬里,沒有濃霧,沒有大雪的天氣裡視線極爲開闊,向遠處眺望,只見白茫茫的一片,千里冰封似乎說的就是這種景象了吧。

這數十個人走過了一小隊山坳後,突然前頭的人停了下來,然後數聲芬蘭語的低聲口令就是從前頭陸續傳了下來,整個隊伍迅速的停了下來,然後迅速的散開了散兵線在幾個士官的帶領下靠近。

隊伍的前頭,一個滿臉鬍子的芬蘭上尉此時正在和身邊的一個有着明顯東方人面孔的人在說着什麼,那人儘管穿着厚重的芬蘭冬裝軍服,但是他的黃色的臉龐和黑色的眼睛和頭髮都表明了他是一個東方的黃種人,而且還佩戴着芬蘭陸軍中的中尉軍銜。

1939年的冬天,在芬蘭和蘇俄打的昏天暗地的時候,能夠出現在蘇芬戰爭前線的黃種人也只有可能是中國人了,而且還能夠和芬蘭部隊一起行動的那只有一種人,那就是中國的軍官顧問團。

中國向芬蘭派出的軍官顧問團以胡澤雲中將爲首,另外三名少將,四十多個校官,而剩下的兩百多個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尉官,這些基本上都是在短短數天之內被中國軍方召集起來,然後通過空運的方式集中起來並派遣到了芬蘭。雖然這些人還處於中國陸軍的現役,不過到了芬蘭後則是以志願者的名義進入芬蘭部隊服役,並以顧問的形式進入到芬蘭各級部隊中,幫助芬蘭制定各類戰鬥計劃,甚至直接帶領芬蘭部隊進行戰鬥。

而這批三百多人的軍官顧問團給芬蘭帶來了極大的戰鬥力提升,芬蘭部隊的戰鬥力雖然強悍,但是這說的只是他們的單兵戰鬥水平,而軍官階層,尤其是高級將官階層的指揮水平實際上很一般,這主要是受限於歐洲整體戰術理論僵化的影響。

而中國別的不多,就是名將一大堆,中國國內的那些名聲顯赫的將領一個個都是戰功顯赫的人,其中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被外國民衆所熟知,但是中國的幾個將領卻是在全球範圍內被人耳熟而詳的,比如沈綱、左玉剛。其中的左玉剛在二十年代裡更是被西方媒體當成了中國軍人的代表形象,作戰勇猛,個人形象剛毅俊朗,當然更重要的是,左玉剛這從軍一生中,不輪大小戰事,未嘗一敗!

這種經歷別說是其他國家裡的將領很少能夠找到,即便是在名將雲集的中國陸軍中,左玉剛的名聲也是顯赫無比的,中國的這麼多現役上將中,從來都沒有戰敗過的只有左玉剛。

用着無數次的戰爭磨練出來的中國高級軍官團體的素質在全球範圍內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而哪怕是中低層軍官的素質也是讓其他國家爲之羨慕。

這點和中國經歷了多場戰爭,以至於戰鬥經驗豐富有關,更和中國這幾十年來的優軍政策有關,陳敬雲建立國民軍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軍官在社會上的高超地位,崇高的社會地位,豐厚的收入,報效國家復興華夏,這些東西加起來就導致了在中國裡,考軍校當軍官是比考大學後去當公務員更爲吸引人的發展途徑。

大量年輕學子的踊躍競爭,也就能夠讓中國的數大低級軍官培訓學校能夠招收到最優秀的學生,而這些優秀人才的加入也就奠定了中國軍官羣體的高素質。

在各國的普通民衆眼中,信奉華夏優越論的中國軍官團是一個比德國容克軍官團還要強勢、激進、排外的軍官羣體。

不管說他好也吧,說他壞也罷,但是中國的軍官羣體素質之高,那是各國所公認的,這種整個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事實也是其他國家所無法複製的,除了中國,還有什麼國家裡的頂級豪族幾乎都把子弟送去從軍的?頂級豪門裡的洪家、林家、鄭家幾乎個個都有嫡系子弟在軍中服役,更不用說陳敬雲的兒子清一色都是在軍中。

除了中國,還有什麼國家裡的中產階層子弟視從軍爲提升家族地位,踏入共和國權貴行列的最佳選擇的?

除了中國,還有什麼國家的農村子弟視從軍爲改變人生,擺脫大地束縛爲最佳也是最容易的選擇的。

沒有!

也許還有人說不從軍也能當官啊!當官一樣可以改變人生提高社會地位,但是從軍當了軍官,如果能夠一路高升是最好不過了,只要能夠爬上少將這個位置,基本上就代表着你的家族已經踏進了中國的權貴階層。哪怕是晉升的速度很慢,但是到了服役期限的年齡後,退役後一般都會被安排到文官系統裡擔任文官職位,換句話說退役後的軍官也就是文官。

再者,在高級將官和文官體系中,也是不太一樣,高級將官中一般都是持續在軍中服役,哪怕到了六七十歲的時候也還能夠擔任要職,被迫退役的例子非常非常的少,而且軍中的貪污現象也比較少,很少將領會因爲經濟或者其他問題被拉下來的。但是文官的風險就大很多了,文官體系中首先是貪污問題,當官有幾個是不貪的,而且文官的待遇也遠不如軍官方便,而且交際應酬也要更多,所以貪錢是必然的,而三十年代後中國的反貪污越來越嚴厲,不但有監察部裡的糾察司和警察部的反貪局盯着,更要命的是那些調查局的特工,只要調查局那邊發現了大案子並且下了大決心去查,那基本上就是大案,而在調查局的觀念裡頭所謂的大案不是說牽扯的金額有多少,而是特指牽連的人數特別多,一件貪污案中,沒有拉下來十來個司局級的官員,幾百個廳處級官員,調查局那邊都不好意思說是大案的。

不過人家調查局的特工也忙得很,沒事一般也不會搭理這些普通的貪污案,只有和國家安全扯上關係的時候纔會插手,比如軍方的採購案裡頭短斤少兩,又比如某些國家重點工程裡貪墨金錢,又或者是和外國勢力有所勾結,調查局查處官員的經濟問題一般都是因爲國家安全,而並不是官員的貪污本身。但是一旦查了,那麼就會牽連的非常廣,一個案子裡抓捕並槍斃幾百個官員都是可能的。

所以在30年代的中國,當官其實是挺危險的一件工作,對比起來,從軍要安全很多,雖然有打仗無眼一說,但是實際戰鬥中校官以上級別的軍官是很少受傷或者陣亡的,這個數字甚至都比不上自然生死病老的人數。

除了貪污這些風險外,還有文官的晉升體系極其僵硬,中國的軍官體系晉升制度就夠僵硬的了,但是文官的晉升體系更加僵硬,幾乎所有人都得熬資歷,功勞再大也得熬資歷,畢竟向劉大均、馬寅初這種經濟專家出身的官員還是極少數的,中國的文官中,絕大部分還是通過公務員考試,然後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中國獨特的環境造成了中國的軍官羣體社會地位較高,而社會地位較高的同時也爲軍官羣體吸引了大量的優秀年輕人加入其中。

中國的這三百多名軍官顧問一到達芬蘭後,就到了芬蘭各級機構中擔任顧問,而胡澤雲中將更是率領顧問團裡的衆多高級參謀爲芬蘭制定了整體的戰略計劃,利用芬蘭的地形以及嚴寒天氣進行防禦式的作戰,並利用芬蘭人的高素質單兵戰鬥力組織衆多的獵殺小隊,用來進行非常規獵殺作戰,以殺傷蘇軍有生目標爲主要目標。

而在防禦上,中國則是建議芬蘭將有限了裝甲兵力集中到一起,然後實施局部裝甲反擊,芬蘭的裝甲部隊中,裝備有大約五十輛的中國t6坦克,另外還有數十輛的t8坦克,除了這些中國坦克外,還有一部分芬蘭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坦克,不過那些坦克質量很一般,只有一部分輕型坦克還算不錯。

整個芬蘭陸軍中,在性能上稱得上先進的坦克也就一百輛不到,其他剩餘一部分都是不咋滴的那種,而對面的蘇軍至少是投入了上千輛的坦克用於進攻,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可惜的是,蘇軍用來作戰的是t26輕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對上芬蘭陸軍中的其他一些老舊坦克而言還算給力,但是面對中國的t6坦克來說就是顯得極爲無力了。

一場十二月的雪地坦克對決中,芬蘭陸軍中的一個t6坦克連遭遇蘇軍的伏擊,場面就是四輛t6坦克對抗蘇軍的十八輛坦克的進攻,在處於數量上的絕對劣勢下,芬蘭陸軍的t6坦克利用地形和火力上的優勢,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己方損失一輛t6坦克的代價,擊毀了蘇軍十二輛坦克,戰鬥的最後是三輛t6坦克追着蘇軍剩餘的六輛坦克打,最後是蘇軍被迫撤退逃亡。

這一場戰鬥無疑是世界坦克史上的一個奇蹟了,這說的並不是t6坦克的性能有多麼好,實際上這年頭的t6坦克已經只能說很一般了,防護雖然有二十五毫米,但那是垂直裝甲,這個防護力度對於1939年的這場戰爭來說已經嚴重不足了,速度上也很慢,火力也不算太強。1939年時的t6坦克,也就只能在芬蘭陸軍中才會擔任主力了,在中國陸軍當中早就已經退出一線了。

這場戰鬥之所以說是奇蹟,完全是因爲他的指揮,而這個坦克連的指揮官表面上看是一個芬蘭的軍官,但實際上正常戰鬥都是隨同作戰的一箇中國裝甲兵少尉所指揮的,而這個裝甲兵少尉是去年剛從石家莊裝甲學校畢業的,算是名副其實的菜鳥,可是就是這麼一個菜鳥成熟的運用了大量中國裝甲兵中的戰術,對面的蘇軍雖然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是那些蘇軍哪怕是發展坦克也有十來年了,但是對於坦克的運用依舊等於零,而斯大林對蘇軍的大規模清洗更是造成了蘇軍的軍官羣體的素質下降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說起斯大林的大清洗,非常有意思的是原本一大批蘇軍中的軍官被撤職後或者是預感到會被捕殺後,大批的蘇軍將領逃亡到了俄羅斯共和國那邊,然後搖身一變就是成爲了俄羅斯共和國國防軍的高級顧問,甚至一個駐紮在西伯利亞的蘇軍集團軍司令都叛逃了,不得不說這是極其諷刺的事情。

蘇軍的素質低下,而中國軍官的素質又非常高,這一比較之下就是造就了這場看似不可能的勝利。

儘管是在芬蘭作戰,但是這個中國裝甲兵少尉的戰功依舊是被中國軍方記錄在案,然後直接被晉升到了中尉。

而中國軍官顧問團大量進入芬蘭,蘇俄那邊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而且也是向中國提出了強烈的反對,認爲這已經是等於中國向蘇俄開戰,不過陳敬雲懶得理他們,抗議就抗議唄,陳敬雲他又不會爲此就少塊肉。

至於蘇俄的威脅,那基本就是屬於可以無視的那種,中國不主動出兵打蘇俄就算不錯了,現在這種情況下蘇俄要是還敢主動在西伯利亞進攻中國,那麼顯然就是斯大林腦子發燒了。

斯大林不傻,所以這種事情是不會出現的。

爲了快速的解決芬蘭,蘇軍在開展半個月後又是調動了大量部隊進行補充,既然無法用質量來取勝,那麼就只能用數量來贏得勝利了。

面對數不盡的蘇軍士兵和坦克不斷髮起的進攻,芬蘭抵擋的很艱苦,芬蘭士兵的單兵能力雖然還算不錯,但是芬蘭的人口基數太少,那幾百萬的人口也籌不出來更多的軍隊,而軍隊在數量上的劣勢是很難補充的。

爲了支援芬蘭作戰,北歐的瑞典也是用了大量的力氣支持芬蘭,此外還有中國也有大量的物資開始通過瑞典運往芬蘭。在芬蘭和蘇俄的這場戰爭中,中國和瑞典一起成爲了芬蘭的主要支持國家,而德國則是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原則,至於英法他們現在面對德國的大軍壓境,自己睡覺都不安穩,那裡有時間去管芬蘭的死活啊,再說了芬蘭滅國了關他們屁事啊,還有個瑞典和挪威隔着呢,再把波羅的海出大西洋的海道一封鎖,讓他們蘇俄人在窩裡折騰吧。

“現在芬蘭那邊的情況很不好,雖然我們和瑞典那邊的支持力度都不小,但是這些都限於武器物資方面,而且我國距離芬蘭太遠,之前運往芬蘭的一批物資還是從伊朗那邊調運過去,我們國內直接運輸過去的話,所需要的時間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芬蘭那邊的兵力太少,兵力上處於如此劣勢的他們根本就不可能有翻盤的機會,哪怕是我們把他們武裝的和我國陸軍一個水平都不行!”陳儀皺着眉頭向陳敬雲回報着芬蘭戰事。

1930-1931年的那場中日戰爭中,諸多重要將領都是得到了晉升,當然了不可能說戰爭一結束就晉升他們,但是有了這份資歷後就足以讓他們在日後的晉升中獲得極大的優先權,而黃安源和陳儀這兩個人也是順利獲得了晉升,成爲了上將並進入國家軍事委員會中任職軍事委員一職。

而國家軍事委員會中的軍事委員在早期,也就是一戰時期以及二十年代的時候,都只算是一個虛職,並沒有具體的實際性職務,但是進入三十年代後由于軍隊事務越來越多,而陳敬雲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全面主管軍方的諸多事務,於是乎開始給這些國家軍事委員會的軍事委員們安排事情做,反正現在中國的上將人數也越來越多,而不是和十幾年前一樣就那麼幾個,需要擔心他們的影響裡過大,現在中國的陸海空三軍加在一起,已經有二十多個上將了,這些多上將平攤下來後就分散了原有諸多上將大佬們的影響力。而這一點也是陳敬雲樂於看見的,要不然他也不會每隔幾年就晉升一批上將了,爲的就是擴大現役上將的數量。

陳儀就是因爲第二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功而獲得了晉升,隨後在國家軍事委員會中主要負責歐洲方面的事務,國家軍事委員會中的軍事委員裡頭,除了五大部總長有着各自的固定職務外,其他上將們也或多或少的負責一些方面的事務,而且這種也不算是固定職務,頂多算是口頭上的吩咐的臨時職司。

陳儀現在就是負責歐洲方面的事務,芬蘭那邊的事情自然也是他所關注。

陳儀繼續說着:“按照我們的預計,芬蘭那邊抵抗三個月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是時間繼續拖延的話,那麼芬蘭人就是堅持不下去了!”

芬蘭以弱小的力量對抗蘇俄達到三個月以上,這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要知道國力比芬蘭大得多的波蘭開戰半個月就是徹底失敗,一個月的時間不到就亡國了。

“另外,芬蘭那邊裝甲力量的對抗也是發現了諸多問題,實戰中發現我們的t8系列坦克在性能上和蘇軍的bt7快速坦克對比有些勉強了,無法在實戰中佔據上風。”陳儀如此說着。

“蘇軍根據他們的bt5快速坦克研發改進的bt7快速坦克在火力和機動上都算得上不錯,如果這種坦克出現在西伯利亞的話,我軍固然可以用t6和t9系列的中型坦克來對抗,但是實際運用中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畢竟他們的坦克數量都不少,爲此我和裝備部的裝甲司也交流過,他們的意見是如果應該研發一款能夠與之相對抗的輕型坦克,並用來取代我軍的t8輕型坦克!”

第814章 慘烈巷戰(二)第798章 烏蘭烏德戰役(三)第71章 各省局勢第189章 黃興的選擇(二)第868章 第三波攻擊羣第106章 各方反應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555章 戰前會議第474章 戰爭爆發!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662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一)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789章 緬甸獨立(二)第899章 轟炸東京(二)第1011章 破碎的水晶(六)第837章 1942年的結束(一)第921章 核平東京(二)第632章 朝鮮事變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315章 B3轟炸機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1014章 第十集團軍第1033章 海軍的換代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771章 混亂年代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840章 風雨涌動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1035章 菲律賓內戰第635章 雪地煙火(二)第954章 援助伊朗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89章 政治聚會第673章 戰鬥到最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1041章 克查赫衝突(一)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950章 主戰爭論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771章 混亂年代第761章 b19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第493章 南通紡織公司第1030章 調查局動盪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964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二)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617章 封塵的記憶第543章 蔡凝有了第429章 ‘抗菌素’第651章 海軍下一步計劃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813章 慘烈巷戰(一)第671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一)第750章 日荷戰爭(二)第673章 戰鬥到最後第833章 直升機第1006章 破碎的水晶(一)第592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30章 商業和財團第776章 國強民富第785章 千萬陸軍第299章 秋風落葉第599章 鎮壓(二)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814章 慘烈巷戰(二)第235章 岑春煊第474章 戰爭爆發!第1015章 第七空中騎兵營第251章 第二次轟炸(二)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35章 航空變革第981章 歐洲遠征軍(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912章 新加坡的陷落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625章 繁榮背後的危機第424章 第一大軍閥第804章 主動出擊(一)第578章 總動員(二)第24章 殺人奪權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308章 六月調整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257章 設軍任免(一)第667章 安州戰役(二)
第814章 慘烈巷戰(二)第798章 烏蘭烏德戰役(三)第71章 各省局勢第189章 黃興的選擇(二)第868章 第三波攻擊羣第106章 各方反應第177章 龍濟光的去向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986章 T18之震撼(二)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555章 戰前會議第474章 戰爭爆發!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508章 軍費爭奪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136章 唐袁矛盾第809章 參謀部會議第662章 平壤城外的激戰(一)第345章 巢湖激戰(二)第985章 T18之震撼(一)第789章 緬甸獨立(二)第899章 轟炸東京(二)第1011章 破碎的水晶(六)第837章 1942年的結束(一)第921章 核平東京(二)第632章 朝鮮事變第414章 江北大捷(一)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390章 各方爭奪第315章 B3轟炸機第101章 陳儀建議第829章 中國需要中東(二)第1014章 第十集團軍第1033章 海軍的換代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771章 混亂年代第808章 巴爾瑙爾會戰(一)第840章 風雨涌動第784章 擴張再擴張第404章 報喜不報憂第1035章 菲律賓內戰第635章 雪地煙火(二)第954章 援助伊朗第944章 往紐約扔一顆?第89章 政治聚會第673章 戰鬥到最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1041章 克查赫衝突(一)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950章 主戰爭論第974章 南京談判(二)第771章 混亂年代第761章 b19超遠程戰略轟炸機第493章 南通紡織公司第1030章 調查局動盪第295章 二代子弟第964章 紐約外的蘑菇雲(二)第773章 籌集軍費(一)第318章 南京國會第765章 緬甸動亂第617章 封塵的記憶第543章 蔡凝有了第429章 ‘抗菌素’第651章 海軍下一步計劃第260章 聖誕夜(二)第813章 慘烈巷戰(一)第671章 山下源太郎的戰爭(一)第750章 日荷戰爭(二)第673章 戰鬥到最後第833章 直升機第1006章 破碎的水晶(一)第592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30章 商業和財團第776章 國強民富第785章 千萬陸軍第299章 秋風落葉第599章 鎮壓(二)第559章 航彈和火海第814章 慘烈巷戰(二)第235章 岑春煊第474章 戰爭爆發!第1015章 第七空中騎兵營第251章 第二次轟炸(二)第890章 新加坡(二)第335章 航空變革第981章 歐洲遠征軍(二)第584章 第一次調停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912章 新加坡的陷落第203章 沈綱計劃(四)第625章 繁榮背後的危機第424章 第一大軍閥第804章 主動出擊(一)第578章 總動員(二)第24章 殺人奪權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308章 六月調整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257章 設軍任免(一)第667章 安州戰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