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蘇浙局勢(四)

餘額不足

從袁世凱的這一番調動中可以看出來,北洋軍的主要軍事部署是沿着京漢線和津浦線爲基準,其中以津浦線最爲明顯,前線的徐州方向只有一個鎮和張勳的江防軍,但是通過津浦線北洋軍隨時可以將駐防山東的第三鎮派往徐州增援,就算局勢敗壞的話,也可以讓駐防天津的第二鎮通過津浦線迅速增援前線。

退一萬步說,以上三鎮全部被擊敗了,袁世凱還可以調集負責拱衛京畿的第一鎮,禁衛軍,直隸混成協,甚至東北地區的第二十鎮、第二十三鎮通過鐵路增援前線,從這個層面而言,北洋軍的戰略優勢遠遠勝過南方聯軍。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鐵路對於軍事調動的重要性,通過北中國的數條鐵路大動脈,袁世凱完全可以做到在短時間內集中大規模的兵力,從而取得兵力上的優勢。如果北洋沒有津浦線,京漢線這兩條鐵路的話,北洋軍要想形成現在這種軍事優勢至少需要再加六個鎮的規模

北洋軍趁着湖北臨時停戰這個空隙時間裡,再一次的大規模調動各部,進行戰略性的整合,相對而言,南方各省的軍事行動卻是落後許多,攻佔了南京之後南方各省幾乎都把目光放在了南京,各省代表也從漢口英租界前往南京,準備舉行建國會議,這個時候南方各省的代表,尤其是以江蘇、浙江等省份代表提議把臨時政府的所在地改設南京,武昌的黎元洪雖然有心反對,但是奈何南京已下,武昌的重要性在革命黨人心中急劇下降,根本就無法阻攔。

“都督,上海那邊來人詢問,想要知道我們對定的態度!”鄭祖蔭問陳敬雲道。

南方聯軍拿下南京後,很多人就說要把臨時政府設置在南京,而這個提議幾乎得到了孫文、黃興等革命黨人以及蘇浙等實權人物的一致支持,而身爲南方聯軍中的一員,儘管陳敬雲派遣的第一旅還呆在紹興但是卻沒人忽略陳敬雲,留守上海的各都督代表還特意約見了林長明,詢問福建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上海的都督代表和正在湖北往南京去的各省代表不同,各省代表的那是屬於官面上的,而留守在上海的各都督代表卻都是南方聯軍各個實權人物的私人代表,比如上海都督陳其美、浙江湯壽潛、江蘇都督程德全、鎮江都督林述慶、吳淞光復軍總司令李燮和福建都督陳敬雲以及徐紹禎,也可以說這個代表會議才能真正決定南方聯軍未來的走向。

到目前來說,這個南方聯軍的各個都督們在建都南京這個問題上還是很齊心的,一致決定建都在南京。

陳敬雲也是這個說法,目前來說中國適合當首都的城市就兩個,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除此之外其他城市或多或少都有缺陷,這也是當初南方聯軍爲什麼着急拿下南京的原因,看重的就是它的政治意義。

“南京畢竟是六朝古都,選擇那邊總比武昌強!”陳敬雲口道:“我想鄭先生也是這個看法吧!”

鄭祖蔭微笑點頭道:“我也是這麼看的,南京的格局放眼整個南中國也是獨一份的了!”

不用多久,上海的都督代表會議就一致決定支持定都南京,這時候武昌的黎元洪也只能認命了。

當各方亂紛紛的時候,陳敬雲以福建都督的名義再一次發通電,請求袁世凱贊成共和,並重申願意擁護袁世凱爲大總統。

此舉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自從黃興和陳敬雲相繼發表勸袁世凱擁護共和通電後,南方各省都督們也都發出過類似的通電,所以陳敬雲發這封通電的影響力遠不如第一次那麼重,不過陳敬雲並不在意。說的不好聽些,陳敬雲此舉完全就是爲了刷存在感賺點威望,讓自己的名字登上各大報紙,告訴人們別忘記了,是我陳敬雲率領福建第二個光復的,是我陳敬雲首先擁戴袁世凱當大總統的,這年頭,威望這東西是很奇妙的玩意。有時候一文不值,有時候少了他還真不行。

比如說徐紹禎,這人是南方聯軍的總司令,在東南各省的都督眼中算得上是實權人物了,但是南京的各省代表開會時,推舉大元帥籌備臨時政府,但是沒人給他投票,至於陳敬雲、湯壽潛、程德權之流就更加沒人選了,反而是選了手下沒兵沒卒的黃興當大元帥,遠在武昌勉強維持湖北局面的黎元洪當副元帥。這各種的緣由就是因爲黃興的威望可以比肩孫文,而黎元洪是第一個光復的都督。

選定南京爲首都、推舉黃興爲大元帥籌備臨時政府的同時,各省代表也議定了初步的和談條款,以伍延芳爲代表和袁世凱議和。

面對南方亂局,紫禁城中是一日哀過一日,隆裕整天抱着溥儀哭,一衆滿清重臣權貴也都是愁眉苦臉。

“攝政王,難道南邊真的支撐不下去了?”隆裕好不容易止住了哭,一邊擦着眼淚一邊問載灃。

載灃卻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雖然他年輕但是他湖北前線和南京那邊的軍事格局也是知道的,那根本就不是北洋軍不能打,而是不願意打。

沉思片刻後他才道:“前日湖北的段祺瑞和第一軍的諸多將領連同上書,請求共和。”

一邊的溥倫卻道:“這還不是袁世凱搞出來的事,他要是不發話,段祺瑞那裡敢這麼做!”

這時候,徐世昌站出來道:“現在度支部那邊已經是拿不出來銀子來,這兩個月的戰事已經把戶部的最後存銀耗光了,就算要繼續打,也是拿不出軍費來了!”

他說的半是實話,半是假話,實話是清廷是真拿不出錢來維持軍費了,不但把度支部的錢花光了,就連隆裕都從內褲裡拿出了百萬兩銀子。然而北洋上下十餘萬大軍,戰爭時期的消耗可不是小數目,清廷拿不出錢來就得靠袁世凱自籌。這段時間老袁爲了軍費是煞費苦心,從李鴻章時代就積攢下來的北洋家底也往外掏出了不少,真要繼續打下去的話沒準老袁就得把底`褲給當了!

可是另一方面,滿清權貴是真沒錢了嗎?不是,世人皆知奕劻富可敵國,可是在這場事關清廷國運的戰爭中卻是一毛不拔,不但奕劻如此,在座的權貴重臣中那一個不是富得流油,可是要讓他們拿出錢來當軍費,還不如直接殺了他們了事。

所以說北洋要和南邊和談,除了袁世凱想當大總統這個因素外,還和經濟有關。朝廷和一大幫子的滿清權貴不拿出錢來當軍費,難道真的要把北洋的家底徹底掏空嘛,這事李鴻章當初就幹過,結果北洋水師給賠進去還不算,還把北洋系統的家底也折了個七七八八,最後的結果就是李鴻章下臺。接李鴻章班的袁世凱辛苦維持北洋十餘年,一步一步發展才重新有了今天這份基業,袁世凱自然不想讓李鴻章的舊事重演。

隆裕剛想說自己內庫裡還有數十萬兩的黃金,可是想起下面的重臣裡頭個個都是富得流油但是一毛錢都不肯出,婦人的性子也是上來了。眼看南京也丟了,南北要和談,聽這和談的意思是要退位,不怕萬一就怕一萬,萬一到時候真的要皇上退位的話,宮裡沒點銀子備着難道到時候要飯去,索性也就不提這事。

接着一干人又是議論來議論去,軍費沒人再提起,而是討論起關於和談起來。

“南邊的黨人要和談,如果要立憲也不是不行,可是要皇上退位的話那是萬萬不可!”載灃的話代表了絕大多數滿清權貴的意思,和談、共和之類的他們覺得也能接受,但是他們的底線卻是立憲,保留住皇帝的名頭。

“怕是南方黨人不願啊!”

徐世昌心裡嘆氣,如果朝廷早幾年能夠接受立憲而不是改出來一個皇族內閣的話,那裡會有武昌之亂,現在人家南方的士紳督撫們也不指望立憲了,而是和革命黨聯合起來要共和。

等徐世昌出宮後,他朝着袁府而去的途中,奕劻叫住了他:“你看,這南邊是不是真的無法挽回了!”

徐世昌道:“南邊的局勢王爺您也清楚,共和是大趨勢!眼下不但是南方,全國都在眼巴巴的望着宮裡做出決斷呢,這樣的情形難道您不知?”

奕劻也是嘆口氣,他人不笨對局勢瞭解的也清楚,知道北洋能打,但是更知道北洋不想打,對於能否保住愛新覺羅家的地位他已經沒有什麼信心,唯一擔心的就是共和後對待皇族,對待這些這等權貴到底是個什麼態度,如果是要乾淨殺絕,他奕劻說不得就立馬帶着銀行本票去租借了。

“唉,時日變了!”奕劻一邊嘆氣着一邊隨着徐世昌去袁府,然後奕劻和袁世凱密談了片刻後就離去了。

“大人,他說些什麼了?”當即,徐世昌問袁世凱。

袁世凱搖頭輕笑:“慶親王也老了,當年他和李大人一內一外是何等的威風,如今卻只惦記着家中的家財。”

徐世昌聽罷也是感嘆道:“朝廷的氣數的確是盡了!”

和徐世昌說的一樣,清廷的確是氣數將盡了,面對南方亂局,滿朝文武大臣竟是沒幾個關注朝廷的未來,反而多是擔心起自己的小命和家財之類的,好幾天的時間裡這些大臣們都是避而不談南方亂軍,甚至連奕劻都不在進宮。

紫禁城裡瀰漫着一股絕望的氣息,在這種氛圍下,隆裕太后終於是支撐不住,面對袁世凱爲首的北洋諸多重臣或明或暗的逼迫,隆裕終於在兩天後於一片絕望中命令袁世凱爲全權大臣,委其派代表赴南方商討大局。

第353章 王麒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32章 陳府景象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282章 參謀部會議(二)第297章 蕪湖和宣城計劃第568章 渡江南下!第379章 休閒日第921章 核平東京(二)第294章 唐強的首戰第860章 帝嚳號危機(一)第379章 休閒日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98章 航空部隊第1038章 f12對f80第805章 主動出擊(二)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第653章 潛艇破交戰(一)第53章 佐藤涼介(二)第412章 誰活誰死第84章 人事任命第724章 低速重彈計劃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461章 方大山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507章 組閣風波第751章 越來越近第294章 唐強的首戰第120章 徐鏡清的野望第5章 光復餉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601章 大清洗(二)第356章 第五混成旅(二)第749章 日荷戰爭(一)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444章 第一次清洗第515章 華夏銀行危機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609章 農民問題和化肥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973章 南京談判(一)第819章 戈壁灘上的蘑菇雲第1034章 變化第866章 全軍覆沒第246章 英日謀劃第987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一)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424章 第一大軍閥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681章 新的戰略理論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891章 趙臨東第1040章 秋熱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930章 唐津登陸(一)第879章 黃帝號危機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258章 設軍任免(二)第115章 紅北山危局第1001章 風雲再起(二)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342章 渡江第三天第1035章 菲律賓內戰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334章 上海事第329章 軍費之爭第676章 南京冬日第875章 打了再說第1022章 中德停戰協議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14章 剪辮造反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305章 入役儀式(二)第593章 航空戰艦的陰謀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815章 戰爭需要英雄第831章 波斯灣軍事基地(二)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323章 渡江計劃(一)第453章 湖北佈局第289章 戰略選擇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617章 封塵的記憶第40章 亨利歸來第475章 青島第一戰第296章 時代歸屬第123章 浙江之未來(一)第108章 董白氏(二)第63章 所謂漂亮第631章 大興土木第5章 光復餉第355章 第五混成旅(一)
第353章 王麒第310章 第二輪援助計劃第32章 陳府景象第706章 陳氏聚會(一)第282章 參謀部會議(二)第297章 蕪湖和宣城計劃第568章 渡江南下!第379章 休閒日第921章 核平東京(二)第294章 唐強的首戰第860章 帝嚳號危機(一)第379章 休閒日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144章 林穎啓建議第98章 航空部隊第1038章 f12對f80第805章 主動出擊(二)第223章 滇軍和四川(二)第653章 潛艇破交戰(一)第53章 佐藤涼介(二)第412章 誰活誰死第84章 人事任命第724章 低速重彈計劃第878章 魚雷威武!第461章 方大山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507章 組閣風波第751章 越來越近第294章 唐強的首戰第120章 徐鏡清的野望第5章 光復餉第956章 繼承人(二)第242章 家務瑣事第601章 大清洗(二)第356章 第五混成旅(二)第749章 日荷戰爭(一)第441章 一億元軍費第444章 第一次清洗第515章 華夏銀行危機第501章 長沙無恙第609章 農民問題和化肥第665章 五星勳章第973章 南京談判(一)第819章 戈壁灘上的蘑菇雲第1034章 變化第866章 全軍覆沒第246章 英日謀劃第987章 塞薩洛尼基之戰(一)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二)第424章 第一大軍閥第1060章 裁軍和改革第681章 新的戰略理論第243章 財政預算(一)第818章 北方定(二)第891章 趙臨東第1040章 秋熱第179章 南北利益集團第992章 大勝大敗(二)第930章 唐津登陸(一)第879章 黃帝號危機第422章 我要做你女人第199章 上海之行(二)第258章 設軍任免(二)第115章 紅北山危局第1001章 風雲再起(二)第659章 裝甲洪流(三)第415章 江北大捷(二)第342章 渡江第三天第1035章 菲律賓內戰第102章 作戰司計劃第334章 上海事第329章 軍費之爭第676章 南京冬日第875章 打了再說第1022章 中德停戰協議第195章 鎮江之戰(四)第14章 剪辮造反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305章 入役儀式(二)第593章 航空戰艦的陰謀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772章 高歌一曲第1021章 中德談判第815章 戰爭需要英雄第831章 波斯灣軍事基地(二)第307章 基礎行業第323章 渡江計劃(一)第453章 湖北佈局第289章 戰略選擇第920章 核平東京(一)第617章 封塵的記憶第40章 亨利歸來第475章 青島第一戰第296章 時代歸屬第123章 浙江之未來(一)第108章 董白氏(二)第63章 所謂漂亮第631章 大興土木第5章 光復餉第355章 第五混成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