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降奴服於

宣彪自懂事以來,就跟隨父親輾轉各地,並非避禍避仇,而是避仕。

他父親宣秉字鉅公,少修高節,顯名三輔,也曾入京師做過小官,但在前朝哀、平時,宣秉見王氏據權專政,有逆亂的傾向,就辭去吏職。

按照時代風尚,這樣的人辭官,往往會惹來更高一級的徵辟,果然,二千石派人除宣秉爲曹掾,宣秉稱疾不仕。

等到王莽代漢建新後,需要天下名流來裝點朝堂門面,聽說了宣秉的名望,特令使者舉爲孝廉,宣秉索性帶着家人跑路了,到了本郡最偏僻的修令縣隱居。

但還是被找到,好在郡大尹張湛是大善人,派人再徵一次無果後,也沒有難爲他。

“你誤會了,吾此來,並非替郡縣徵辟宣公。”

第五倫揮手讓帶路的鹿嗇夫等人回去,連隨從也在塬下等候,只獨自走上前,來到宣彪面前,低聲道:“更何況,若非被官府用弓刀逼迫,我也不想做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點道理,第五倫自是明白。”

宣彪一愣:“四辭兩讓的第五伯魚?”

這數字逼死強迫症,第五倫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能不能湊齊五辭五讓。

不看結果的話,宣秉和第五倫的路數如出一轍,區別只在,人家是真心排斥做新朝的官,而第五倫則是待價而沽,待時而動。

但宣彪不明白一點,卻是信了第五倫的話,對他態度好了不少,又聽說是父親的“故人“託他來看望,更是熱情,便在前領路,帶第五倫上塬。

道旁粟麥蔫蔫的,看來收成不太好,而拄着農具衣裳簡陋的農人在路兩邊看着第五倫,彼此用方言交談,卻落在了第五倫耳中。

塬上是幾間簡單的土坯窯屋,一個五旬老翁衣着與農夫無甚區別,在屋檐下用秸稈教幾個孩子編制草履,草杆在他手中一曲一折很是嫺熟。

“那便是家父。”

見到宣彪帶着客人上塬,宣秉站起身來,手在衣襟上擦了擦,朝第五倫拱手,儒生的禮節還是在的。

第五倫對宣秉這類隱士倒是沒有莫名其妙的惡感,這世道大家都不容易,能夠二十年如一日避居深山躬耕隴畝,滿足於獨善其身,不出去加入害人蟲吃人虎的行列,就已經很不錯了。

更何況,第五倫本人都處於隨時可能辭官跑路的狀態。

而跟着宣秉進了窯洞後,卻見裡面十分簡陋,縫縫補補的布被摺疊整齊,器物皆是瓦器,卻洗刷得很乾淨。

第五倫道明來意:“奉夫子揚子云之請,前來看望宣翁,此地偏僻,缺少醫藥,家師讓我順道送些過來。”

宣秉滿臉悵然:“快二十年未見,子云翁還好麼?”

第五倫搖了搖頭,揚雄今年來時常久病,加上他的腿傷,連拄着拐到里閭外走走都有些難,畢竟年已七十二,天壽恐怕不遠了。不過第五霸與揚雄同歲,卻精神得很。

或許也覺得自己大限將至,揚雄才會念起一些故人,讓第五倫來看看宣秉,二人當年在常安曾交遊過。

恰巧宣彪捧着瓦器給第五倫倒水喝,進來後聽到對話,面色一變,語氣頓時就冷了下來。

“本以爲你是位高士,不想竟是揚雄之徒,父親何必如此客氣,讓兒將他趕出去罷。”

宣秉不慍:“孺子住口,你又知道什麼?”

宣彪不服:“我聽人說,父親隱居時邀約過揚雄,但他捨不得大夫利祿沒有同行。”

“我去常安採買藥物時還聽人唱過……惟寂寞,自投閣;愛清淨,作符命。揚雄如此作爲,實乃鄉愿之人也。什麼樣的夫子,就教出怎樣的徒弟。難怪你數次辭讓,最後還是做了官!”

揚雄有黑歷史不假,第五倫最初也曾誤會這老人家。

可相處久了,他發現揚雄確實冤枉,劇秦美新是發自真心實意,畢竟當時王莽還是“聖人”。符命未做,投閣是被逼無奈只求一死勿要受辱。

結果人沒死成,斷了條腿,卻在常安社會性死亡了,被人編排也只能沉默。

在第五倫眼中,揚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曾憑弔屈原,卻不贊同屈子的抗爭赴死,常對他說什麼:“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明哲保身好過自殆其身。”

於是揚雄對朝政不滿,卻只敢關起門來小聲嘀咕,不敢高呼抨擊,更不會像宣秉這般與之決裂,而選擇隱於市朝,渾渾噩噩。

就是個越老越膽小怕事的普通人啊。

但一枚多有瑕疵的碧玉,依然是玉。

更何況,他畢竟是第五倫的老師。

第五倫斜眼看向宣彪:“我當然不是什麼高士,但聽你所言,不止想做隱士,還欲當義士?”

宣彪道:“不錯,蹈義陵險,存歿同節,吾之願也!”

第五倫笑道:“如此說來,汝之所以隨宣公隱居,想必也是對朝廷不滿吧?”

“又在此躬耕,歌唱什麼‘聖哲之不遭兮’,夜唱到明,明唱到夜,還能將這世道唱好不成?”

“抨擊子云翁時如此剛烈,怎不見將這份憤慨,用來效仿翟義之輩,舉旗赴義呢?”

“既然不敢,又何必五十步笑百步。”

宣彪沒料到第五倫這麼能說,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時無言以對。

第五倫最後道:“更何況,既然不認可吾師,你方纔耕地時,唱他的辭賦作甚?問過我了麼?”

宣彪愕然:“這是揚雄的辭賦?不是父親平日所哼歌謠麼?”

“確實是揚子云之賦,他的《反離騷》,我決定隱居時贈予了我,是勸誡我勿要學屈原輕易捨生。”

宣秉讓宣彪坐下,語重心長地說道:“彪兒,人的性情不同,爲與不爲,各有所適而已,這等事強求不來。”

“有人志氣剛如金石,摧折強暴。”

“有人心懷霜雪,而甘心於小諒。”

“亦有結朋協好,幽明隱居者。”

“但不管怎麼做,都算不得通達圓滿,因爲於世事無補,只能確保自己不同流合污而已,世事複雜,你這孺子不能一概而論,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宣秉道:“我是狂狷不假,但子云乃是中庸,說什麼鄉愿之賊,是羞辱他,快些向伯魚道歉。”

宣彪被父親一通訓斥,只能不情不願朝第五倫下拜。

宣秉將兒子趕出去後,又用粗陋的筆和楊木板回了一封信。

“還請伯魚交付揚公。”

“就說宣秉尚能飯食,日子雖然貧苦些卻自得其樂,倒是揚公,還是該少喝些酒,多食蔬食。”

末了又看着第五倫笑道:“能有伯魚這樣的弟子,是子云晚年的幸事啊。”

對宣秉,第五倫還是頗有好感的,他起身告辭,但在離開前,卻又回首道:“那些協助宣公父子躬耕的農夫,我聽他們的口音,應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緣邊各郡的流民吧?”

宣秉臉色一變,只起身朝第五倫作揖,低下了他不易屈服的頭:“方纔是吾兒不懂事,冒犯了伯魚,若你想以挾邊民之罪將我告上去,哪怕是棄市,宣秉也會慨然赴死。”

“但還請放過吾兒,放過那些來自邊塞的流民,若非被逼無奈,誰願背井離鄉?”

第五倫笑道:“宣公誤會了,我不打算做任何事,郡大尹張公乃是良吏,也絕不會因此問罪於你。”

“我只是順便一問,宣翁在郡北生活日久,可否與我好好說說,關於緣邊流民南逃之事?”

……

八月初時,第五倫已經結束了他的郡北之行,回到列尉郡首府長陵城中。

而當張湛問起他此行見聞時,第五倫便將自己擔憂說了出來。

“渙縣(漢翟道縣)、修令縣、漆牆縣(漢漆垣縣)僻處一隅,與增山郡(上郡)、威戎郡(北地郡)相鄰,人口稀少,土地貧瘠。我奉郡君之命巡視,竟看到有緣邊流民從北方南逃,據當地人說,已經持續數月,人數不少,絕非孤例。”

“邊民又開始南下了?”張湛一驚,此事地方縣鄉一個字都沒上報,若非第五倫親眼所見,他都有些難以相信。

而之所以說“又”,是因爲類似的場景,幾年前曾出現過。

且說,北方匈奴自從漢宣帝之後,就成了大漢名義上的賓屬,呼韓邪等幾位單于還親自到長安朝覲漢家天子,接受漢官印章,邊塞維持了一甲子和平。

直到王莽代漢,決定收回舊印,並降低匈奴的規格等級,讓他們不再作爲賓客,而是臣子。這之後王莽改名上癮,決定內外平等,也給匈奴單于改個名:改成“降奴服於”。

加上在西域的糾葛,匈奴單于終於和中原決裂,表示只認劉家皇帝,你王莽算什麼東西?南北再起戰火,已經幾代人沒打過仗的邊塞,再度有了匈奴人劫掠的馬隊,連破兩郡,斬主官頭顱而去。

別的不說,王莽對外態度極度強硬,立刻向匈奴宣戰,募集大軍三十萬人,分給十二將軍統領,分道並進,討伐胡虜。

張湛感慨道:“說是討伐,可其實十二路大軍並未出塞,只是抵達緣邊諸郡駐紮下來,提防匈奴侵擾。”

匈奴內部其實也不穩定,又對被漢兵蹂躪的記憶深刻,見新軍人多,暫時不敢南下,可新朝二三十萬大軍就這樣常駐邊疆。

這是朝廷財政最大的開銷,王莽也曾撐不住想撤軍,可大軍一走,匈奴人又捲土重來,王莽覺得臉上無光,便駐軍如故。

第五倫道:“如此多人,邊塞恐怕不能供給其衣食吧?”

張湛道:“然也,全從關中週轉糧食自是不夠,吃穿都要仰仗當地。幷州、幽州本就不富裕,如今卻要供養如此多人馬,糧倉耗盡,百姓疲敝。再加上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各路將軍不能約束士卒,以至滋擾日盛,邊民苦不堪言。”

“加上天鳳元年緣邊大飢,人相食,穀物貴於關中,邊民逃兵幾千人成羣結隊爲盜賊。雖然被朝廷派兵鎮壓,但仍有人轉到南方各郡求活。我列尉郡也來了不少,豪右乘機將他們收爲奴婢,於是朝廷又下令,禁吏民敢挾邊民者棄市,抓到常常打回原籍。”

這是天鳳元年、二年時發生的事,之後匈奴和新朝關係有所恢復,仗暫時不打了,長城一線的駐軍也相繼徵還。如今數載過去,來自北邊的流民再次涌現,這意味着什麼?

張湛有些疑慮:“去歲匈奴單于去世,其弟左賢王繼位,今年還派人來長安進貢請求和親,按理說兩國應不會交戰纔對。”

第五倫道:“下吏在三個縣都審問過逃難的邊民,只說是農田荒蕪歉收,活不下去纔不得已南下。但彼輩能跨越千里跑到列尉邊上,可想而知,在上郡、北地被攔截下的恐怕更多,長此以往,恐成隱患啊!”

若是源頭不止住,這些邊塞流民,將成爲本郡豪強、自耕農外,一股外來的新力量……

對此,第五倫其實是暗喜的,直接請命道:“與其任其四散流竄,或被豪強收納,不如由官府出面,將流民安置在郡北數縣開荒,讓他們有條活路。二來還能增加郡中戶口,也算兩全其美的良政。下吏身爲戶曹掾,管着戶籍田宅之事,不若讓我替郡君分憂!”

第五倫很想拿下此事,奈何張湛卻沒放心上:“這等小事,一督郵足矣勝任,何必伯魚親去?”

“更何況,郡中還有樁更要緊的大事,非你不可!”

張子孝笑道:“我想在秋收之後,將汝家的良政諸如義倉、義錢等事,在全郡推而廣之!就由伯魚來主持!”

……

PS:求推薦票。

第251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258章 飄第453章 天下第一第105章 刈麥第128章 護官符第166章 前浪後浪第516章 野獸第676章 折衝千里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296章 跳舞第539章 敵手第322章 起龍第599章 不敗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81章 真正的穿越者第529章 細線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186章 秋後螞蚱第576章 斷蛇第604章 陸地行舟第439章 你配嗎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486章 良善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168章 股東第542章 第五包圍網第154章 折肱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裡了?第74章 公孫述第248章 讓我很爲難啊第89章 對百姓我重拳出擊第256章 天變第474章 老當益壯第332章 雲橫秦嶺家何在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176章 加戲第596章 強弩之末第49章 父慈子孝第99章 訓練有素的醫生第146章 別讓他跑了第648章 帶惡人第453章 天下第一第594章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第603章 堅持守住第530章 破防第345章 突騎第678章 次元第479章 一生第398章 平林第157章 真·秀第253章 隕石第590章 兩千第174章 雙贏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361章 採風第347章 衝就完事了第380章 軍糧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665章 定軍山第90章 喜迎王師第610章 紀昌學射第48章 穿越者與位面之子第354章 百廢待興第111章 整整齊齊第70章 你是要做一輩子的懦夫第152章 俺也一樣第685章 大決戰第616章 焚書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254章 大預言術第556章 窺天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141章 三窟第407章 皈依者狂熱第686章 舊情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450章 捉襟見肘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374章 銅馬帝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77章 豬突豨勇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55章 山高水長第587章 還有一點想笑第117章 打雁第656章 英雄第518章 辯經第24章 不舉者有罪第695章 十二年之夢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378章 五學第224章 入關
第251章 滿城盡帶黃金甲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258章 飄第453章 天下第一第105章 刈麥第128章 護官符第166章 前浪後浪第516章 野獸第676章 折衝千里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296章 跳舞第539章 敵手第322章 起龍第599章 不敗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64章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81章 真正的穿越者第529章 細線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186章 秋後螞蚱第576章 斷蛇第604章 陸地行舟第439章 你配嗎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486章 良善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168章 股東第542章 第五包圍網第154章 折肱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裡了?第74章 公孫述第248章 讓我很爲難啊第89章 對百姓我重拳出擊第256章 天變第474章 老當益壯第332章 雲橫秦嶺家何在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176章 加戲第596章 強弩之末第49章 父慈子孝第99章 訓練有素的醫生第146章 別讓他跑了第648章 帶惡人第453章 天下第一第594章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第603章 堅持守住第530章 破防第345章 突騎第678章 次元第479章 一生第398章 平林第157章 真·秀第253章 隕石第590章 兩千第174章 雙贏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361章 採風第347章 衝就完事了第380章 軍糧第217章 拖,就硬拖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665章 定軍山第90章 喜迎王師第610章 紀昌學射第48章 穿越者與位面之子第354章 百廢待興第111章 整整齊齊第70章 你是要做一輩子的懦夫第152章 俺也一樣第685章 大決戰第616章 焚書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254章 大預言術第556章 窺天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141章 三窟第407章 皈依者狂熱第686章 舊情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450章 捉襟見肘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374章 銅馬帝第300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77章 豬突豨勇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55章 山高水長第587章 還有一點想笑第117章 打雁第656章 英雄第518章 辯經第24章 不舉者有罪第695章 十二年之夢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378章 五學第224章 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