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

黃帝內經從醫學上在告訴你中醫怎麼用。神農本草經就告訴你這草吸收了什麼能量,就是秋天的能量。這菊花秋天開放,行了,他就是治肺。其實中醫不是去做化驗,你可以去用化驗證明。比如你化驗用阿膠,證明裡面有一種止血的成分在裡面。或者有一種能使肌肉收縮的成分在裡面。古人肯定不知道。古人什麼儀器都沒有。古人怎麼知道呢?他就是觀察自然,他爲什麼能治墮胎呢?人是十月懷胎,但是現在墮胎是不到10個月的時間。古人觀察自然,一看發現這驢11個月才生呢,他固的能力更強。比人還強。就像借錢一樣,需要問比我有錢的人,比我還窮的是借不到的。爲什麼不用阿膠,不就是驢皮麼,皮是收斂狀態,皮一破就流血。肺主皮毛,你只有把他收斂住,他才能不掉下去。

所以古人完全是從能量的運動,動植物的習性出發的。化驗室只能證明,化驗室也得到了一部分突破,但是呢這不是古人的思想。你要是能掌握了這能量的運動規律,拿着這個規律去學易經,拿着這規律去學中醫的陰陽五行,拿着這規律去農業中應用,離開這個你就是空洞的。

拜自然爲師。所以最後我們解決的問題是把誰當成老師?自然。我們可以這麼說,佛學很高,道學也很高。但是佛經和道經在怎麼說呢,道經在不遺餘力的翻譯沒有人的自然規律,佛也是這麼做的。

所以啊,他說的就是這些宇宙中的能量的運轉規律,你如果把哪位專家當成老師了,他畢竟有很多人爲的色彩在裡面。自然沒有偏見。現在那位老師說了,春天應該播種了,應該這樣那樣了,好,那你就去自然界驗證吧。只要自然界認可。那他就是對的。

雖然佛經也是不斷地在翻譯自然,但是你別把學佛當成標準,而應該把自然當成標準。而翻譯的過程當中,佛學。道學,醫學,武學,翻譯的是比較多的。更貼切於能量是怎麼運行的。

所以一定要把自然當成老師,另外一個就是對自然偏信的理解,爲什麼理解不全呢,這從很多人學易經可以看出來。很多人都是從書本上去學,這是一條路,但不是一條大路。

實際上很簡單,拿一塊石頭往水裡一扔。你會看到水波紋。能量確實在運動,往裡面一扔,他會濺起很多水花。說明什麼,能量在往上運動,水面以下呢。看不見了。實際上我們的能量還在往水下運動,不信你可以做一個試驗。那斜下方有一條魚,只要往那扔一塊石子,他馬上就跑了。爲什麼,能量在運動,不是單方面的。是全方位的,東西南北。上下,他是像一個球體一樣擴散,這是能量運動的規律。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肉眼所欺騙的,因爲肉眼看到的只是結果。

有一個法師修行了多年,苦於修不出來,突然有一天唸經。發現一隻蒼蠅。古人沒有玻璃,是窗戶紙,因爲有光就不斷地去撞,可是怎麼也出不去,可能是最後灰心了。就往黑的地方飛,結果一飛飛出去了,那邊是門,結果在以爲是黑暗的地方找到了光明。

法師一下開悟了,寫了首詩:爲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般,忽然尋着來時路,始覺生平被眼瞞。因爲你眼睛所看見的都是後天的東西,是結果。

前蘇聯專家研究出一成果,植物生來有一個外場,燈一開了,甭管燈照到哪,他就有外場。植物不僅有一外場,而且有一外形。好了,這顆植物有了它的形體,有了它的外場,這棵植物就會順着他的外場長。一直長,就像給輪廓填上元素。一直長到和他外場一樣,他不長了。最後再衰老,再死亡,這麼一個過程。所以這是古人說的道,道在先,道走到哪,生物就跟到哪。

所以人肉眼能看到的,只是這些實體。現在古人用易經,用種種手段,揭示了那個共同的規律。西醫揭示的都是結果,能看得見,摸得着的規律。人是一個空體,一個綜合體,你會發現。植物人神經系統都爛掉了,但是他不死,他還是活着。他還在正常運轉,你喂他,他也能正常消化,吸收。爲什麼呢,就說明人賴以生存的不是神經系統,也不是肌肉系統,而是宇宙的能量系統。你只要能得到能量,你就能活着,說明了人更重要的是這能量系統。

所以你看樹沒有神經系統,踹樹一腳,樹不會死也不會疼。可是樹活着呢,樹有壽命。他會生長。像蚯蚓這些更低級的動物,全是直接來自宇宙系統,他沒有後天的這套神經系統,不會分析,他不知道那個是黑的,哪個是白的,哪個是好的,哪個是壞的。說明他比較低級,他吸收的自然能量少。你看鳥,吸收了自然能量中的火氣,所以他會飛;魚,吸收了自然界中的水氣,所以在在水中游。人只要一出生,就註定了你吸收了五種自然的能量——金木水火土。而這個一年當中,可能是火氣偏多,這個能量在不斷的運動。也許你生下來這個年份,火氣偏多,水氣偏少,那水是什麼呢?水是腎吧,那這個人年輕的時候不顯,壯年的時候不顯,一到老了,你會圍繞着水來得病。缺水,也就是你會圍繞着腎來得病。而易經是幹嘛呢,提前給你算出來,你的命運裡是水氣補足,你要提前補水。把你的陰陽平衡,這樣你才能健康。

所以易經不是用來主要算你發財不發財(古人不爲了這個),而是揭示生命規律。他是未卜先知,之前就給你想好了該做什麼,這一切都離不開能量的運行規律。你只有把握了能量的運行規律,你才能保證在農業上有所收穫。怎麼在醫學上能有所收穫,在研究易經上有大的突破。所以我們說的核心就是把自然當成老師,因爲自然不會欺騙你,最後就是要說,要相信慧眼,不要相信肉眼。

五行中能量互生,木屬於萌芽狀態,也就是春;火屬於擴張階段,也就是夏;金屬於收斂階段,也就是秋;水屬於下沉階段,也就是冬。而土乃爲孕育四者。從能量的角度他不存在,但是他長養萬物,是一種變化規律。組成人最小的單位是由氣組成的。最能體現說明的是dn。這是宇宙規律體現在微觀上。中醫所說的金木水火土其實是一體的。人的人體就像這杯水一樣,不可能只有兩點生病了,要一病就全病了。只是表現在哪。如果只分析到點對點,就像拿着漁網等魚來,什麼時候有療效的提高。你沒有主動出擊,在守株待兔,就像電池的重要在於裡面的能量,他的外型不重要。

易經、中醫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根據易經之道調節養生是天人合一的一種追尋。道先動而萬物跟,古人是這麼定義的。自然界最重要的是開始,醫學的開始應該是秋天,秋乃降,收斂,這就帶了謙虛,是一種狀態,是氣的下降狀態,氣只要能下降,人想發脾氣都發不起來。下降產生的一種狀態就是謙虛狀態,不是學來的。能量下降,也會上升,他是在隨着天再走,如果真能做到天人合一,那就是心不爲外物所牽動。永遠隨自然再走。儒家揭示:喜怒哀樂憂思未發謂之中(不是忍着,是未發)。有一種很順的氣存在,他不會很輕易浮起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個遠離了基礎,有些人事業越成功,身體越糟糕。大家,都是虛懷若谷。有一句話,一般的人是心隨着物來轉,聖人正好相反。

中醫就是從道家裡分出來的。人一旦有了不好的情緒,就會有一個興奮點。我們很多時候是沒有刪除興奮點,只是把不好的情緒排除。心病還需心藥醫。重在調氣。用藥,用針,用血,用氣包括自己之氣和宇宙之氣……古人說: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悲則氣消,思則氣竭。一旦五行之氣散了,那人也就消散了。心態的修理,不是爲了解決這件事,而是讓你遠離這件事,跳出這件事。萬事隨緣,心無增減,心平氣和。

有這麼一個故事:老和尚讓小和尚去買些草籽來播種。結果小和尚第一次播下引來了麻雀,他擔心就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說草籽多鳥少,讓他吃吧;第二次撒了被風吹走不少,他又擔心,老和尚說被吹走的除了空殼,也有更適合他的地方;第三次撒了又被雨沖走不少,他又擔心,老和尚這次還是心平氣和地說,水到哪,草就能在哪長起來。不久,果然在很多沒有撒過的地方也長出了草。這是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放下小事。

人,每一天都應該當做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這是從我們已經度過的日子來看。換個角度,從我們剩下的來看,是不是又應該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天呢?所以角度很重要。得出的東西也不一樣。私有制導致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把自己的心閉合了,而我們是用心和自然溝通交流的,我們的心原來是打開的,現在心關上了,我們跟自然的交流少了很多。其實,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反應的都應該是自然,人應該是在沒有私心的情況下和自然溝通,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之來?人是適應了自然好幾百萬年,一直靠自然之氣生存,如果你過度喜怒哀樂,就背離了自然對你的支持。

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68章 選擇1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34章 布財陣1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74章 性與金錢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35章 布財陣2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2章 職業倦怠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47章 孝親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10章 這一世的人生劇本第32章 共同的約定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4章 佛陀4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56章 罪孽清理第14章 兒子的夢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75章 世間八法(2)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35章 讀書會1第34章 布財陣1第22章 我是誰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35章 讀書會1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23章 成熟第23章 接納疼痛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23章 五奶奶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22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第28章 背影漸行漸遠的修行第31章 天力回國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124章 智慧母親的修煉第70章 找回自我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10章 星雲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9章 奇夢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2章 職業倦怠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17章 流水線上的加工品第14章 兒子的夢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7章 和生命簽下一個契約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77章 心理陷阱第90章 慈愛冥想第22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
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20章 涅磐的體驗第68章 選擇1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34章 布財陣1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74章 性與金錢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35章 布財陣2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2章 職業倦怠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47章 孝親第44章 給孩子正能量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10章 這一世的人生劇本第32章 共同的約定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4章 佛陀4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56章 罪孽清理第14章 兒子的夢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75章 世間八法(2)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35章 讀書會1第34章 布財陣1第22章 我是誰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35章 讀書會1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23章 成熟第23章 接納疼痛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23章 五奶奶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22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第28章 背影漸行漸遠的修行第31章 天力回國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124章 智慧母親的修煉第70章 找回自我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10章 星雲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9章 奇夢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2章 職業倦怠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17章 流水線上的加工品第14章 兒子的夢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7章 和生命簽下一個契約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77章 心理陷阱第90章 慈愛冥想第22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2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