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章 諸葛請辭

且不提東吳那邊奇奇怪怪的各種事情,說回大漢這邊。

延熙十六年,諸葛亮滅魏之後,班師回朝。

而在諸葛亮回到長安獻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書大漢天子劉禪,請求取消丞相一職,歸政於天子。

這事兒,天子劉禪還沒說什麼呢,李嚴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了。

娘咧,這個諸葛魚頭不安好心啊!!!

挾滅國之功,回來後卻請辭丞相一職.你想幹啥?!莫非真的是要授“十錫”不成?!

當然,如果諸葛亮真的是這種狼子野心之輩,能讓天子看清楚他的爲人的話,那李嚴絕對不會跳出來反對,反而會因此推波助瀾。

反正,以大漢如今的形式,諸葛亮真要有那個野心,他也成不了事情,河洛,兗州的情況不好說,但荊州,益州,河北這三個地方,肯定是不會允許諸葛亮有這種野心的。

所以吧,理論上將,李嚴是不該跳出來反對的。

但,這裡面有個小問題加十錫的這個說法來源,偏偏跟他李嚴有莫大的關係。

當初諸葛亮在河洛坐鎮,遠離長安,李嚴一方面是爲了討好諸葛亮,一方面也是爲了試探諸葛亮的態度,看看能不能給諸葛亮上眼藥,他還是如同歷史上一樣,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

信中就有勸諸葛亮“加九錫”的說法。

而諸葛亮也確實同歷史上一樣,給李嚴回了一封信,告訴李嚴,等到大家一起興復漢室了,別說“九錫”,就是“十錫”,他諸葛亮也可以帶着大家一起接受。

當然,諸葛亮的本意,是告訴李嚴,如今大家的共同目標是興復漢室,想要享受榮華富貴,等到興復漢室以後再說“十錫”,不過是一個代名詞。

但是吧,如今諸葛亮挾滅國之功回到長安,興復漢室已成定局,他又請辭丞相之位.要是這個老小子真的提出了要天子加他“十錫”的話來,這可怎麼收場?!

以諸葛亮在劉禪心裡的地位,如果諸葛亮真的選擇了辭官享受生活,這個“十錫”,劉禪說不定是真的會給。

不過是十種天子御用的禮器而已,如果不是王莽,曹操等人的騷操作,誰都不會往篡位的地方去想。

但同時,劉禪心裡肯定也會懷疑,一向都是“九錫”的說法,怎麼到了丞相這邊就變成了“十錫”了哪個傢伙提出的這種說法?!

到了那個時候,他李嚴還能撇的清關係嗎?!

諸葛亮有身份,有地位,在大功,在天子信中地位極高,他受“十錫”不一定有事兒。

但他李嚴,這個勸說諸葛亮接受“九錫”的人.下場肯定好不了。

因此,李嚴必須跳出來反對,反對諸葛亮請辭丞相一職,不讓這老小子去享福,否則完蛋的就是自己。

再一個,李嚴其實也考慮過,諸葛亮回朝後,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會受到什麼影響。

如果諸葛亮還是丞相,那麼李嚴的權利確實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但是吧,他終究還是尚書令,主管朝政實施.雖然頭上會多個婆婆,但是吧,還是有一定的自主權的。

三省六部制最大的優點,就是釐清各自的職責,提高行政效率,雖然有丞相總領國政,但該尚書省辦的事兒,丞相也不能太過插手。

可如果諸葛亮請辭丞相,還把丞相這個職位徹底取消了那怎麼去安置諸葛亮?!

諸葛亮也許是真的想要辭官享福,但站在天子劉禪的立場上,讓一個滅國大功臣,回到長安就失去所有官職,成爲一介閒散人這是一國主君該乾的事兒麼?!

因此啊,劉禪都不能允許諸葛亮就這麼辭官了,肯定還得留他下來繼續當官。

可問題是,諸葛亮歸政天子,不設丞相,這本身對劉禪集權也有好處所以,李嚴換位思考後覺得,劉禪大概率是會允許諸葛亮請辭丞相,但同時,讓諸葛亮重新當回中書令。

這麼一來,李嚴就難受了。

雖然說吧,中書令和尚書令,嚴格意義上講是平級的,但是吧.那是諸葛亮。

以諸葛亮的威望,功勞,他在中書令要是做出了什麼決策,他李嚴真的敢丁是丁,卯是卯的跟諸葛亮掰扯麼?!

反正啊,李嚴越想,越覺得諸葛亮當了中書令後,自己的日子反而會更難受。

這兩個理由加起來,促使了李嚴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諸葛亮辭去丞相一職。而諸葛亮也是納悶這裡面有你李正方什麼事兒?!

諸葛亮這次回長安,請辭丞相之職,確實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

一來,大漢自光武中興以來,就不再設置丞相一職,當初曹操復設丞相,在季漢這邊看來,是篡權奪位的第一步。

時局所致,季漢建立後,一開始也是沒有丞相的,但後來昭烈帝崩於長安,天子年幼,不得不任命諸葛亮爲丞相,總領國政。

但如今,天子已經成年,大漢也已完成了滅魏大業,只剩下東吳偏安一隅,早晚可圖這個時候,丞相這個職位,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來,從諸葛亮自身的角度講,他當年從隆中出來,輔佐先帝興復漢室,如今最大的目標已經達成了,漢室也旦夕可興,他已經沒什麼可以遺憾的了。

諸葛亮從來不是一個貪戀權位的人,很多時候他都是趕鴨子上架,沒辦法的事情。

可如今,諸葛亮覺得自己應該兌現自己當初許下的諾言,待漢室復興後,自己重回隆中,躬耕度日.這就是諸葛亮給自己安排的退休生活。

所以,諸葛亮請辭丞相,這事兒既沒有李嚴想的那樣,是要享受“十錫”待遇,也沒有想要以退爲進,他是真的要辭職。

回到隆中,一邊躬耕,一邊幫着張溪出點主意,找到合適的時機滅吳,那麼這一身,他也就圓滿了。

因此,諸葛亮在考慮請辭丞相的困難時,確實預料到會有人反對。

諸葛亮猜想過,天子劉禪可能會反對,畢竟這些年,諸葛亮跟劉禪的關係一直不錯。

劉禪是真的拿諸葛亮當相父,給了他足夠的信任和權柄,甚至到了後期,在關羽去世後,劉禪連本屬於大將軍的兵權都給了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覺得,劉禪可能會出於不捨而挽留自己。

諸葛亮也猜想過,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可能也會反對。

這些人,基本都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一步一步的熟悉政務,走到現在的地位。

他們已經習慣了上面有一個丞相府幫他們做出決策,在諸葛亮的引導下決定國事,突然沒了一個做主的人,他們可能會不知道怎麼處理政務。

但,這本來就應該是他們必須要學會適應的事情,諸葛亮只是把這個事情提前了而已。

而且諸葛亮覺得,丞相這個職位,在特殊時期可以起到集權的作用,但長久來說,對三省決策,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三省本來就應該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不是對丞相負責,三省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分權,多一個丞相反而是集權這對天子集權很不利,也容易滋生出權臣,這是諸葛亮不想看到的。

因此,於公於私,諸葛亮都覺得,這些人越反對,這個丞相之位就越該廢除。

最後,諸葛亮還猜想過,陳泰,裴潛,譙周等人會反對。

不過這些人的反對嘛,大多都是裝裝樣子,畢竟諸葛亮的功勞太大,權勢太高了,他們如果不表達一下反對意見,反而顯得他們不會做人。

但實際上,諸葛亮很清楚,這些人背後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團,他們也不希望看到諸葛亮,龐統,張溪,徐庶這些人長期霸佔朝廷的話語權,雖然表面反對,但實際上,一定會推波助瀾的促成這件事,這樣他們纔有可能上位,爲自己代表的利益集團謀利。

關於這些人,諸葛亮會在自己正式離開朝堂前,做好妥善的安排,有些事情,天子不方便做,他這個臨退休的老頭,可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以上,就是諸葛亮預料的反對人選.所以這個李正方跳出來反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是真的看不懂。

畢竟,張溪,龐統,徐庶等人,各有要職,需要鎮守地方,維持穩定,一時間他們是不可能返回長安任職,威脅到李嚴的地位的。

而自己一旦請辭丞相後,中樞裡,就屬李嚴的資歷最高,權利也最大.這不是正好符合李嚴的心意麼?!

他反對的意義何在?!

第212章 投石車第1147章 破關第691章 戍邊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274章 王基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362章 張溪的平南策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13章 吹牛第1160章 三年後(一)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1096章 兵臨許昌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725章 開春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379章 經濟作物第400章 夜襲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706章 拖第919章 大婚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7章 三國第1203章 代郡危急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221章 直百錢第938章 求戰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355章 休戰與封賞第518章 二將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391章 調人第174章 又回來了第1070章 和談第831章 議策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31章 商討第610章 前鋒至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886章 龐統訓姜維(一)第37章 一顧茅廬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37章 一顧茅廬第1180章 衛氏第802章 援兵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109章 江東輿論第778章 舌辯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397章 分配任務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1097章 壞消息第1155章 方案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234章 蔣琬第831章 議策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494章 違令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1001章 亂局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1004章 邀約第486章 衆議第238章 巴東郡保衛戰(二)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703章 疲蜀之計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146章 回府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996章 試探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591章 大昌集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390章 雜章第588章 山路第894章 撤離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46章 家內瑣事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637章 日薄西山
第212章 投石車第1147章 破關第691章 戍邊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274章 王基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362章 張溪的平南策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13章 吹牛第1160章 三年後(一)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1096章 兵臨許昌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725章 開春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379章 經濟作物第400章 夜襲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706章 拖第919章 大婚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7章 三國第1203章 代郡危急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221章 直百錢第938章 求戰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355章 休戰與封賞第518章 二將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391章 調人第174章 又回來了第1070章 和談第831章 議策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1049章 東吳的反應第31章 商討第610章 前鋒至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886章 龐統訓姜維(一)第37章 一顧茅廬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37章 一顧茅廬第1180章 衛氏第802章 援兵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109章 江東輿論第778章 舌辯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397章 分配任務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1097章 壞消息第1155章 方案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234章 蔣琬第831章 議策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494章 違令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1001章 亂局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1004章 邀約第486章 衆議第238章 巴東郡保衛戰(二)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703章 疲蜀之計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146章 回府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996章 試探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591章 大昌集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390章 雜章第588章 山路第894章 撤離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46章 家內瑣事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637章 日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