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求戰

魯陽城外,六萬漢軍強勢以待,魯陽城內,四萬魏軍嚴防死守。

理論上講,兵力處在劣勢的一方,以守城戰消耗敵軍的兵力和士氣,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但.總有人有不同的意見的。

首先有意見的人,是王凌。

“將軍豈不聞久守必失,何不出城,與蜀賊一戰,以決勝負?!”王凌不滿的說道。

你真的不能怪王凌不滿,這幾天,王凌被諸葛亮攻城給揍的,都快支應不過來了。

所謂的久守必失,不是說的司馬懿駐守的西門,而是他王凌駐守的南門。

當然,不是說魯陽就要失守了,畢竟有司馬懿的策應,王凌就算被諸葛亮摁在地上狂揍,魯陽也不可能失守.但誰被揍誰知道疼,同樣也丟臉啊。

好嘛,同樣一座城池,西門的司馬懿跟天下名將張溪兩人互有攻防,誰都奈何不了誰,相持不下到了南門這裡,就自己一個人被諸葛亮摁在地上狂揍?!

是,王凌知道,這是自己指揮能力不如諸葛亮的原因.可問題是,天下人並不知道啊。

在此之前,諸葛亮一直被天下人認爲是荀令君一類的管理型大才,擅長坐鎮後方,總理政務。

被這樣的人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還需要司馬懿屢次派兵過來支援才能化險爲夷王凌覺得不僅是自己名聲有損的問題,還有可能淪爲諸葛亮用兵成名的墊腳石啊。

守城戰,王凌是打不下去了,但野戰,王凌覺得,自己未必沒有取勝的希望。

比起守城戰,野戰的瞬息變化太快了,兩軍對壘,真刀真槍的硬拼,沒有足夠的臨陣經驗,是很難做到調度完善的。

而諸葛亮呢,從他這幾次攻城的指揮來看,用兵風格比較方正,一板一眼並不出奇,屬於那種堂堂正正用兵的風格。

很顯然,這不是一個戰場野路子殺出來的將軍,而是讀兵書,以兵書之道指揮軍陣的文職將軍。

再加上諸葛亮本身的領兵作戰經驗不多,那麼也就意味着,諸葛亮的臨陣經驗不夠.也許這個,是王凌可以利用的地方。

野戰,拼的最多的就是臨陣應變能力,也許這方面,是諸葛亮的弱項。

這就是王凌要求野戰的真實原因。

而表面原因嘛

“魯陽城小,守城所用不過萬人,我軍卻有四萬之衆,不能盡其能也。且我軍四萬,賊軍六萬,雖有差,其勢亦不足懼,何以困守孤城,拒不出戰,豈不墮了我軍銳氣?!”

這就是王凌給出的官面理由。

魯陽不是什麼堅城,再怎麼提前做準備,城牆也就那麼高,那麼厚,城池也就那麼大,根本容不下四萬人一起上城牆駐守。

每次都只有一萬人作戰,剩下三萬人看戲這是在浪費防守資源。

而雙方的兵力對比,不過是四萬對六萬,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總這麼縮在城內被動挨打,對士氣也不利。

因此,王凌要求主動帶兵出城,駐紮在魯陽西南角,跟魯陽形成犄角之勢,方便防守。

你不得不說,王凌的提議,是符合現在的實際需要的,倒也不完全是爲了自己的面子考慮可司馬懿也有司馬懿自己的顧慮。

既然身爲洛陽留守,那司馬懿肯定要以整個司隸地區出發,去考慮問題。

蜀賊時隔一年時間就再次發動北伐,司馬懿不相信這些蜀賊的糧草籌備能做到多麼的全面,而潁川到河南之間,根本無險可守,兩條大道一旦失守,不僅司隸地區,就是兗州也會受到波及。

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用人數優勢堵住兩條通道,堅守到蜀賊糧草供應不利,又或者是以拖待變,等來朝廷從河北調來的援軍。

這樣就可以了。

這就是司馬懿制定這次潁川防禦戰的指導思想之一。

這種方法雖然笨是笨了點,但最爲穩妥,而且從效果來說,也是對司隸地區傷害最小的作戰方式。

蜀賊第二次北伐,奪下了關中,滿寵遷徙關中百姓入關,雖然給司隸帶來了不少的流動人口,但同樣的,也是對司隸財政的一大負擔。

那時候曹叡可就在洛陽坐鎮呢,他不可能看着這些人淪爲流民或者隱戶的,肯定要出錢出糧出土地的安置這些遷徙到司隸的關中人.這是對司隸現有利益分配的第一次侵害,也加重了司隸地區世家和百姓之間的負擔。

百姓是不會去關注朝廷到底因此能獲得多少利益的,他們只知道,關中人跑到司隸來謀生,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空間。

而世家大族也不會去管朝廷能獲得多少好處,他們在意的是他們能獲得多少好處.可在曹叡的眼皮子底下,他們根本沒辦法獲得太多的好處。

曹叡可比他老爹曹丕難糊弄的多。

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損失,轉嫁到司隸百姓的頭上。

而蜀賊的第三次北伐,不僅打空了大半個司隸的郡兵,也攻破了南陽,直接把潁川郡置於賊軍的攻擊範圍之內。

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出任洛陽留守,他必須儘快的恢復河洛以及潁川地區的防禦力量,把所有的錢糧都投入到軍事中去民生問題,只能是以後再考慮的問題。 可這麼一來,司馬懿其實很清楚,同樣是會對司隸地區的民力造成嚴重的損害。

司隸這個地方,太重要了,不僅僅是因爲洛陽在這裡,更重要的是,這裡是整個大漢開發的最成熟的農業生產區之一在農業社會,這就是王道之基。

除非司馬懿真的下定決心,把司隸徹底打爛掉,否則的話,只要司馬懿還有能守住司隸的把握,他當然要選擇損失最小的方案,來擋住蜀賊的進攻。

畢竟,司隸還是大魏的司隸,等擊退了蜀賊後,大魏還要繼續統治的。

因此,屯兵固守,雖然笨,也很被動,但至少可以減少損失,不至於被蜀賊擊破城池,闖入潁川。

但如果分兵讓王凌出戰,雖說犄角之勢可以有效的鞏固防守,但同樣,就司馬懿自己知道的,擊破這種犄角之勢的辦法就不下五個。

一旦被蜀賊各個擊破,削弱了魯陽的守軍數量司馬懿真沒把握能守得住魯陽。

所以.司馬懿還是選擇了拒絕王凌的提議,繼續死守不出。

王凌對此很不滿意裝的。

其實王凌能不知道司馬懿的顧慮麼,好歹也是一員能文能武的大將。

但有些話呢,王凌不能不說,有些態度,王凌不能不展示反正我是提議主動出戰的,是你司馬懿不同意,那麼,將來說起來,也不能說我王凌就怕了蜀賊。

是,雖然我被諸葛亮揍的很慘,但我至少還是有主動出擊的膽魄的,真正沒膽子的人,可不是我王凌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多少能挽回點自己的名聲。

這就是純粹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要面子找補而已,說不上對錯真要出兵,王凌也不是那種怕事的人。

王凌的想法,其實司馬懿也知道,都是老狐狸,誰也別蒙誰。

但如今局勢艱難,伱王凌要點面子我可以給你,只要你不破壞我的戰略部署就可以了。

真正讓司馬懿感到爲難的,是陳泰從昆陽寄過來的書信。

信中提到,潁川世家們對魏軍堅守不出很是不滿,願意出錢出糧,甚至出動家族私兵,來前線助陣。

但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快擊退蜀賊,保境安民。

站在潁川世家的立場上,他們當然不希望看到蜀漢的軍隊在自家大門口來回晃悠,打來打去,都是在潁川地界上作戰。

是,現在兩軍都在昆陽,魯陽一線對峙,但隨着大戰的到來,受到影響的,肯定不只是這兩個縣而已,周圍的幾個縣,都會出現爲了躲避戰亂而逃走的百姓,流民,甚至是隱戶。

有地百姓逃難,這些世家大族是不會在意的,甚至還會主動派人去接收這些有地百姓逃亡後留下來的土地,擴充自己的私田。

但流民和隱戶的逃走,對世家大族來說,就是天大的損失。

現在整個潁川郡西境都受到了戰亂的影響,而這個戰亂如果持續上半年甚至一年的話,這個損失,潁川郡世家實在是不太願意接受。

別忘了,潁川郡的東南方那邊也不是很太平,汝南郡那邊就剩下上蔡等三個縣還在大魏手裡,屯兵汝陰的東吳朱據,時不時的騷擾北方,潁川郡也在影響範圍內。

因此,潁川郡的世家們,當然是希望能儘快結束西境戰事爲好。

而且潁川郡的世家大族們也不理解,你司馬懿明明手裡有四萬軍隊,加上陳泰在昆陽駐守的一萬士卒,也有五萬人了他蜀賊總兵力也不過是七萬而已。

有什麼不能打的?!

錢糧不夠?!

沒關係,我們擠擠還是能湊出一些的。

兵力不足?!

我們把看家護院的家丁召集起來,給你們送去,你們只要負責出軍械甲冑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你司馬懿要是再窩在魯陽不動彈,那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這算是潁川郡世家對司馬懿的一個威脅.如果你司馬懿不能在短時間內擊破蜀賊的進攻,那接下來要是你司馬懿對潁川世家還有所求的話,那潁川世家會不會繼續支持你司馬懿,可就不好說了。

這對司馬懿來說,纔是真正麻煩的地方。

守衛潁川,沒有潁川世家的支持,是根本守不住的!!!

而陳泰這個人,他的態度,也很值得司馬懿玩味。

在信中,陳泰稱自己是理解司馬懿的戰略部署的,認爲死守待變的策略是沒有問題的.可既然你能理解我的戰略,爲什麼不能更加有效的安撫潁川世家們,讓他們選擇支持自己呢?!

陳泰寫這封信的真實目的,又到底是什麼呢?!

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125章 借將第1035章 攪混水第589章 試探第73章 調令第180章 迎親第798章 賈逵和蔣濟第882章 破城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757章 離間計第347章 漢中反應第959章 中計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1189章 變數第723章 諸葛回成都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425章 尋仇第343章 調整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86章 攻城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1113章 失算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1228章 練兵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383章 分配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1054章 水戰(二)第443章 守城第四天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1089章 陰差陽錯第434章 江東二連擊第812章 擊潰第608章 攻心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423章 鏖戰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1087章 應對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63章 火箭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165章 朋友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366章 作戰準備第1004章 邀約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20章 被搶了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69章 江夏變故第979章 出使變故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725章 開春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1222章 經濟戰第610章 前鋒至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7章 三國第1003章 江陵保衛戰開端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433章 巧遇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54章 劉備歸來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315章 退敵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246章 去成都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850章 潼關之戰(五)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533章 善後第403章 涼州軍團的威脅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63章 火箭
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125章 借將第1035章 攪混水第589章 試探第73章 調令第180章 迎親第798章 賈逵和蔣濟第882章 破城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757章 離間計第347章 漢中反應第959章 中計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1189章 變數第723章 諸葛回成都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425章 尋仇第343章 調整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86章 攻城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1113章 失算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1228章 練兵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383章 分配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1054章 水戰(二)第443章 守城第四天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1089章 陰差陽錯第434章 江東二連擊第812章 擊潰第608章 攻心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423章 鏖戰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1087章 應對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63章 火箭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165章 朋友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366章 作戰準備第1004章 邀約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20章 被搶了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69章 江夏變故第979章 出使變故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725章 開春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1222章 經濟戰第610章 前鋒至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7章 三國第1003章 江陵保衛戰開端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433章 巧遇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54章 劉備歸來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315章 退敵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246章 去成都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850章 潼關之戰(五)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533章 善後第403章 涼州軍團的威脅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63章 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