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

徵吳,是天子劉禪欽定的國策,而如今,又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支持.這事兒,不幹都不行了。

只是吧,這事兒,雖然在長安的朝議上,是幾乎一致的通過了,連諸葛亮都沒有多說什麼,但具體到地方,兩個徵吳最重要的州郡主官,卻都是眉頭緊皺。

不管是兗州刺史徐庶,還是荊州牧張溪,都對在這個時候發動徵吳之戰,不太理解。

這兩人都不認爲,如今是徵吳的好時機。

東吳可不是那個被諸葛亮在三個月內就直接滅亡了的曹魏小朝廷。

如今的東吳國土,北到徐州,南到交州,說是偏居一隅,但是,實際佔地面積也很廣闊。

這可不是身居北方,只有一州之地,而且人丁稀缺的曹魏小朝廷可比的。

甚至於,真要論國力,丁口,士卒戰鬥力,東吳差不多是相當於曹魏還佔據河北和河東的時候。

如果再算上東吳的水軍優勢要擊敗東吳可以,要奪取東吳一些土地也可以,但是,要滅吳,現在根本不可能。

所以啊,張溪和徐庶都很奇怪,長安的那幫混蛋玩意兒,是怎麼能做到“上下齊心”要一戰滅吳的?!

這讓張溪和徐庶都非常的頭疼。

徐庶頭疼的事,他需要面對陸遜這個難纏的對手,而東吳在淮南和青徐囤積了重兵,互爲應援,以兗州如今的軍力,搶奪一兩個郡了不得了,要徹底把東吳勢力趕到長江以南,實在是太困難了。

而張溪這邊頭疼的事情,就相對簡單的多了水軍還沒有完全練成,幹不過人家啊!!!

是,前年張溪確實搶了一個先機,讓江陵水軍順勢佔據了巴丘,把水軍戰線前移了,打算以打代練的方式,快速提高水軍戰力。

但是,這兩年,雖然荊州水軍確實戰力提高了一些,但同樣,戰損也一直都有.成長速度並不如預期。

再加上,江陵水軍到了巴丘,縮短了東吳水軍和大漢水軍之間的距離,導致雙方失去了緩衝空間,因此從巴丘到夏口這一段長江水域,這兩年的時間裡,幾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全線開戰中。

雙方越打,就越不敢對對方掉以輕心,全都戒備森嚴,不管是水上還是陸上,都保持着戰備狀態。

這種情況下開戰,誰主動出擊,誰就是直接撞鐵板,只能硬拼硬,連謀劃的空間都沒有。

這麼打,效率太低,也不見得能佔便宜啊。

因此,張溪和徐庶,在得知了朝廷的決斷後,幾乎是先後的上疏朝堂,以不合時宜爲由,請求朝廷再次考慮徵吳事宜。

然後吧.諸葛亮就離開了長安。

沒辦法,這事兒吧,真有點不太好解決。

諸葛亮先一步去了兗州,在兗州待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他才啓程南下,抵達江陵。

而諸葛亮抵達江陵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張溪轉達了這次徵吳的意義和必要性。

說實話,諸葛亮也不覺得現在是徵吳的最好時機,很多事情的準備工作並沒有做好,從軍事角度講,徵吳的條件還不成熟。

但是,從政治角度講,這次徵吳,卻是勢在必行的。

朝中的格局,在地方鎮守的張溪,徐庶等人,是不可能瞭解的一清二楚的,他們不會知道,這次徵吳,其實是各方利益集團的共同目標,他們有着共同的訴求,所以,不管時機成不成熟,徵吳必須進行。

再者說,諸葛亮剛剛搞了一出請辭丞相的戲碼,本質目的是爲了要歸政於天子跟霍光那種裝裝樣子的歸政不一樣,諸葛亮是真的想要趁着自己還有精力的時候,實現大漢權利的平穩過渡。

而徵吳這件事,又是劉禪第一次定下的國策,這個國策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但是,絕對不能有人反對,尤其是地方鎮守的反對。

這對樹立天子權威非常的不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張溪和徐庶作爲地方鎮守,居然對朝廷中樞決議選擇拒不執行,好說不好聽。

是,劉禪也好,諸葛亮也好,確實不擔心張溪或者徐庶兩人是有什麼異心,也知道兩人的上疏奏事說的有道理,但是,這種先例不能開。

地方刺史,面對中央決策有不理解,有不滿,要上疏言事,可以。

但是,那必須是在先把事情安排下去,然後再上疏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等到朝廷重新研究過後,覺得有道理,然後再下詔改正。

不能像現在這樣,地方刺史或者州牧覺得朝廷決策不對就拒不執行。雖然說,前者這麼做,有浪費行政資源的嫌疑,也不是什麼合適的應對方式,但總比後者的性質要好的多。

後者,說難聽一點,那就是藩鎮割據的前兆這個先例,無論如何也不能開。

而且吧,從這件事情上,諸葛亮也察覺到了地方和中樞在行政體系上的不和諧之處。

朝廷中樞實行的事三省六部制,彼此劃清責任,分權而用,互相制約,集權於天子。

而地方本來按照規劃,也應該是實行鎮守將軍和州刺史分治的制度,這樣可以有效的制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但是,因爲之前的北伐,以及安定地方的需要,在邊境州地區,基本還是在實行軍政合一的制度。

張溪是州牧,除了人事權之外,張溪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軍政一把抓,甚至發動小規模的戰爭都不需要通過朝廷同意。

而徐庶呢,雖然沒有張溪的軍權,但是徐庶本身也是有軍功在身的,隨着兗州的鎮守將軍魏延抽調北伐,之後又回了長安,接替故去的趙雲衛將軍的位置,駐守長安後,兗州地區在軍中威望最高的人就是徐庶。

徐庶真的要抽調郡兵作戰的話,除非胡遵,毌丘儉,文欽等人都接到朝廷的明詔不得出兵,否則,兗州郡兵一樣會被徐庶召集起來的。

天子和諸葛亮可以相信徐庶和張溪的人品,相信他們不會造反但是,如果換了一個州刺史或者州牧還擁有這樣的權柄,那就是藩鎮割據,禍亂天下的前兆。

因此,諸葛亮這次兗州和荊州之行,除了跟張溪和徐庶商議伐吳之策外,最大的目的,還是要跟兩個人商議下,該如何更有效的拆解地方的權利,跟中央一樣,形成有效的互相節制。

這是諸葛亮下一步需要儘快解決的辦法。

就爲了這事兒,諸葛亮和徐庶聊了一個月,依然沒有聊出什麼太大的頭緒出來。

而這次到了江陵,諸葛亮本以爲,以張溪的腦瓜子,說不定能想出什麼奇招.畢竟三省六部制的框架,還是張溪提出來的,他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能耐的。

諸葛亮對張溪寄予厚望,但是吧,這事兒哪怕在張溪這邊,那也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了。

在張溪的印象裡,中央和地方的權屬之爭,其實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一直到清朝纔算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問題是,清朝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半的功勞來自於清朝特殊的行政和軍事體系,另一半的功勞,是雍正皇帝的清查田畝,改土歸流。

這兩項,在如今張溪所處的這個時期,並不具備任何的參考價值。

一方面是生產力達不到那個標準,清朝的軍制和行政體系也無法完全照搬,另一方面在如今這個世家已經崛起的時代,玩改土歸流的風險倒是不大,但玩清查田畝,恐怕立刻就要天下大亂。

這個時代的世家大族,真的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存在。

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治理地方會變得更加的容易,但同樣,也正是因爲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在治理地方的時候,總免不了要顧及到世家大族的影響。

和平時期還好,彼此合作之下,對朝廷治理地方,利大於弊。

可一旦進入戰亂年代,中樞朝廷出現動盪,無力約束地方,那麼這些世家大族,很有可能會變成傾覆皇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畢竟,大漢還沒有這個生產力條件,也沒有那麼多的行政資源可以保證到皇權下鄉,能到縣一級,已經算是不錯了。

大漢的底層百姓,對官府和皇帝的信任程度,遠遠不如由世家大族推舉出來的鄉老士紳。

要解決世家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連殘酷手段都沒多大用處.歷史上的朱溫就想着老子天下第一,在白馬驛之禍裡殺了多少世家大族,可最後不還是引發了五代十國的亂世,最後催生出了一個天先天不足的大宋。

要知道,唐末時期的世家大族,經歷了南北朝後期和大唐的不斷削弱衰敗,實力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前了,朱溫採用殘酷手段的後果尚且如此嚴重,更別說如今是世家大族剛剛強勢崛起的年代。

因此,張溪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建議諸葛亮不要瞎搞,一點一點的來,沿用之前的策略,採用文武分治,軍權治權互相制約的方式,更加符合現在的實際需要。

制度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只不過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出於特殊需要,朝廷做出了一些妥協和改變而已。

現在,朝廷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儘快落實這種文武分治的制度,取消州牧這個職位,明確州刺史和鎮守將軍的職責,進而形成體系,嚴格執行下去而已。

第1101章 勸降第108章 過江第1128章 蔣濟的策略第735章 決議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69章 江夏變故第86章 攻城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354章 曹操第100章 接應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581章 切入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123章 聯軍第1027章 一箭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1044章 議罪錢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302章 于禁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83章 秋收第341章 強攻江陵第211章 豪賭第619章 誤判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172章 兄弟見面第244章 王炸組合第1091章 孟津渡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650章 大雪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546章 糾纏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248章 私宴交談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1153章 撤軍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433章 巧遇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242章 楊儀第429章 搶時間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1100章 撤軍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39章 訪友第1136章 出賣第335章 徐庶在行動第1062章 醴陵對峙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615章 王雙的奮起第35章 酒之事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1020章 兜圈子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92章 疲兵之計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635章 鼓舞軍心第591章 大昌集第131章 攻城(二)第43章 輸了第243章 爭議第888章 巡江第81章 衝陣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1065章 姜維東進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570章 曹真的難處第1185章 魏縣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第922章 江陵水軍
第1101章 勸降第108章 過江第1128章 蔣濟的策略第735章 決議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69章 江夏變故第86章 攻城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354章 曹操第100章 接應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581章 切入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123章 聯軍第1027章 一箭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1044章 議罪錢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302章 于禁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83章 秋收第341章 強攻江陵第211章 豪賭第619章 誤判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172章 兄弟見面第244章 王炸組合第1091章 孟津渡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650章 大雪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546章 糾纏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248章 私宴交談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1153章 撤軍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433章 巧遇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242章 楊儀第429章 搶時間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1100章 撤軍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39章 訪友第1136章 出賣第335章 徐庶在行動第1062章 醴陵對峙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615章 王雙的奮起第35章 酒之事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1020章 兜圈子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92章 疲兵之計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635章 鼓舞軍心第591章 大昌集第131章 攻城(二)第43章 輸了第243章 爭議第888章 巡江第81章 衝陣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1065章 姜維東進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570章 曹真的難處第1185章 魏縣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第922章 江陵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