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

姜維的三觀吧,感覺有重塑的風險。

一邊,聽着龐統不停的講說着從政爲官之道,另一邊,龐統說的這些,和他平時接觸,觀察到的那些,又完全不同。

三觀激烈碰撞中,讓姜維有些腦袋疼。

確實,這也不能怪姜維,主要是吧自從第一次北伐時被劉備看重,留在身邊後,姜維就一直在成都呆着了。

那時候,姜維才十六歲,正是年輕人三觀塑造的關鍵時刻。

在冀縣的時候,姜維還能幹出假傳張溪軍令,就爲了保護自家女神一家人的事兒來,但自打這孩子到了成都後,他的三觀就徹底被改變了。

在成都,姜維受到的第一個教育就是要守“規矩”。

不僅僅遵紀守法那麼簡單,很多各種各樣,明着暗的的規矩,他都要知道,並且理解這些規矩的意義,同時,作爲太子舍人的他,也必須學會主動去維護這些規矩。

沒辦法,這年頭,不按照這些規矩去做的話,世家也好,貴族也罷,都不會把你當成是自己人。

這個其實還好,因爲姜維本身就是涼州世家出身,涼州世家雖然被中原人看不起吧,但蜀地世家在中原人眼裡也好不到哪兒去,心情好的時候承認一下算是讀書人,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屬於“邊地蠻子”.誰也別看不起誰。

所以,對於姜維這個涼州世家子來說,到了蜀地,習慣蜀地的規矩,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不過是規矩多少的問題。

姜維還算是能適應的。

而之後的事情呢,就開始偏離姜維原本的劇本軌道了。

劉備是真的很看重姜維,不僅給姜維安排了太子舍人的官職,讓他跟劉禪搞好關係,沒事兒還經常帶在自己身邊,親自教導。

咱們也知道,昭烈皇帝雖然各種小毛病,小脾氣也不少,但是吧,喜怒不形於色,也是昭烈皇帝的招牌.姜維多少,在這方面受到了昭烈帝的影響,但又學不到精髓。

昭烈皇帝的喜怒不形於色,是說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保持冷靜,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會因此有出格的情緒表達。

可到了姜維這邊,喜怒不形於色是沒學到,但板着個臉裝面癱,是學了個七八分.整的跟個小老頭似的。

而昭烈皇帝大行之後,諸葛亮也認爲姜維是個可造之材,所以就把姜維給調到了丞相府,擔任丞相府記事,同時也開始着重培養姜維的兵法謀略,治政理政的能力。

就這樣,姜維又開始跟着諸葛亮學習,不僅學習各方面的軍政能力,也開始學習諸葛亮的行動做派.有時候嚴肅起來,比那個死魚頭還要死板三分。

都屬於是隻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

不過嘛,現在姜維還年輕,這時候的大漢,中生代的領軍將領雖然也少,但一個個都很能打,暫時還不需要姜維站出來挑大樑,因此,姜維還有時間。

再加上現在龐統也閒着沒事兒的想把姜維掰過來.嗯,至少姜維不至於跟歷史上一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了。

只是,掰過來的這個過程,龐統是覺得很有意思,姜維就覺得有些痛苦了。

要只是針對姜維的治政理政能力吧,姜維其實也沒那麼大的反應,畢竟姜維本人也確實對政務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他就想帶兵打仗。

可當龐統說嗨了,還是沒事兒嘴碎的評價大漢近些年的名將的時候,姜維就有點聽不下去了。

這裡面不僅有張溪,魏延這樣的天下名將,也有吳懿,陳到這樣的名聲不顯,但能力出衆的將軍尤其是說到張溪的時候,龐統上來就是一句。

“元長之兵,不可學也!!!”

這話姜維就不愛聽了。

當初劉備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張溪作爲先鋒軍,出祁山後一路平推,一戰攻取冀縣,二戰完成斷隴,並且在跟郭淮,張郃等老牌名將的正面對決中獲勝這在當時還不成熟的姜維眼中,已經是如同天人一般的存在了。

也不知道是姜維對張溪有濾鏡還是其他的原因,總之,姜維對張溪的用兵,是非常的佩服的。

現在突然聽到龐統說張溪的兵法不能學.真的,要不是面對的是龐統,姜維都想直接動手了。

不過嘛,即使面對的是龐統,姜維還是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維聽聞,張刺史十餘年用兵,未曾一敗.何來不可學之說?!”

這就是姜維表達不滿的方式。

畢竟,說這話的人是龐統嘛,鳳雛先生,在軍陣謀略方面,諸葛亮都親承不如的鳳雛先生。

聽到姜維的“反駁”後,龐統也沒有不滿,只是微微一笑,說道,“天下名將必起於行伍,然天下名將,卻未必習成於行伍。”

龐統沒有直接回答姜維的問題,而是換了一個角度,對姜維說道,“諸如關大將軍,張車騎等人,幼年不知兵法,征戰四十餘年,亦能成就一代名將.此謂之戰將。又如元長,周公瑾,司馬懿等人,早年熟讀兵書,再經行伍歷練,取長補短,亦能少年成名,成就功業此謂之智將。”

龐統這話說的,姜維就很懵這也不是什麼特殊的論調,當今品評天下名將,大多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有些人,沒讀過兵書,但是憑藉個人出衆的領悟能力和學習能力,在戰場上不斷的積累經驗,最後成爲一代名將,這樣的事情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在,都不在少數。

還有些人,從小熟讀兵書,再經過戰陣歷練,積累實際作戰經驗,最終也能成爲一代名將。

而這個時代,因爲世家大族的龐大話語權,對於後一種,多少是有些推崇的所以龐統說的這些話,完全不能解答姜維的疑惑。

按照這個時代推崇的名將準則,像張溪,周瑜,司馬懿這樣,早年熟讀兵書,後來歷經行伍起家的名將,纔是最值得世家大族吹捧宣揚的纔對啊。

怎麼到你龐統嘴裡,就變成了了“不可學”了呢?!

面對姜維遲疑的目光,龐統則是笑笑,說道,“伯約也算是從小熟讀兵書之人,自當學周公瑾,司馬懿等人,成爲一代智將。然則,元長之兵,伯約不可學,亦學不會。”

“怎講?!”

“元長所學甚雜,看似各學皮毛,卻又自成一套。若學元長之兵,學不到元長所思所想,卻按照元長用兵之法行事,不過是一個瞻前顧後,遲疑不前的庸將而已。”

先給出了答案,然後,龐統再認真的,跟姜維解釋起來。

簡單來說,在龐統眼裡,張溪的學識,實在是太過於龐大和繁雜了。

雖然張溪自稱只是學到了一些皮毛,根本不算是正經的熟讀兵書,但張溪涉獵的兵書範圍實在是太廣了。

張溪曾經向諸葛亮借閱過《六韜》,能瞭解這裡面的能容還情有可原,但張溪時不時的嘴裡還能蹦出幾句《孫子兵法》裡的記載,這就不合適了。

龐統家傳的兵書就是《孫子兵法》,而這年頭,兵書這個東西,但凡世家腦子沒壞掉,肯定是不會輕易外傳的。

而且龐統也旁敲側擊的問過張溪,他是不是以前讀過《孫子兵法》,結果張溪卻說,自己只是機緣巧合的看過那麼一兩句而已。

那個時候,年輕的龐統就那麼信了,結果到後來,龐統越是跟張溪相處的時間,就越能發現,這貨哪裡是隻看過一兩句,他是《孫子兵法》每篇都看過一兩句吧?!

這和完全看過有什麼區別。

跟可怕的是,張溪還真的不止是《孫子兵法》看過那麼一兩句,《吳子》,《司馬法》,《尉繚子》他都自稱看過一兩句,還有很多連龐統都沒有聽說過的兵法,張溪也看過那麼一兩句。

這傢伙,如果把他知道或者看過的所有兵法的一兩句都寫出來,總結一下,說不定能當場出一本新的兵書出來。

至於他所知道的先秦戰例,有些龐統知道一二,但有些,龐統問遍荊益兩地的大儒和史家,甚至連他們都不知道。

可你要說張溪的那些戰例是瞎編的,龐統聽着也不可能,畢竟張溪說的那些個戰例,全都暗含兵法要議,而且非常合乎情理如果能瞎編出來,本身就說明了編的人的軍事水準。

因此,基於以上的這些總結和判斷,在龐統看來,張溪的兵法,是學自百家,然後自己融會貫通的一名奇才。

這種人,沒法學。

如果是學周瑜,學司馬懿,學龐統或者法正,其實都簡單,只需要把家傳兵書傳授給姜維就可以了。

但如果去跟張溪學除非張溪能把自己所有知道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戰例總結出來,寫一本自己的兵書,否則的話,別人根本學不到精髓部分。

而且,在龐統看來,張溪用兵,最厲害的地方,也不是理論豐富,而是結合張溪所知所學,在面臨各種戰況時,張溪總能找到最合適的破局方式。

簡單來說,張溪的這一門用兵之道,注重的是平時積累和臨機決斷.死讀書是沒用的。

至於張溪最大的缺點嗯,那個不提也罷!!!

就沒見過比諸葛魚頭還要小心謹慎的人.說句不客氣的話,但凡張溪能稍微懂得冒險的話,那現在大漢的大將軍,就不是關羽了!!!

第149章 約定第60章 授徒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908章 請帖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289章 關羽的策略第53章 蹴鞠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425章 尋仇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23章 反對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661章 潼關路第616章 王雙的絕技第98章 劉表病重第927章 收徒第1242章 應對第534章 陳倉道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76章 鄧艾去留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1228章 練兵第166章 暴露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227章 和談第607章 眉縣攻防戰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987章 議定第1086章 搶攻第322章 疑兵計第530章 郭淮的後手第967章 潁川的處置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141章 箭傷復發第71章 博弈第697章 私宴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556章 諸葛誕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1161章 三年後(二)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398章 出兵第104章 長阪坡之戰(三)第695章 祭祖前後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891章 應對與變故第52章 軍中嬉戲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35章 酒之事第665章 突圍第696章 合議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609章 到來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355章 休戰與封賞第10章 新年第17章 糜竺第1002章 退軍與合兵第327章 孫尚香的選擇第1253章 拖時間第1092章 共議第354章 曹操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685章 考題第297章 不合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66章 暴露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7章 三國第846章 潼關之戰(一)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534章 陳倉道第742章 歲月第598章 要命的巧合第638章 身後事第628章 曹丕的無奈第865章 戰後第156章 曲轅犁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
第149章 約定第60章 授徒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908章 請帖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289章 關羽的策略第53章 蹴鞠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425章 尋仇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23章 反對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661章 潼關路第616章 王雙的絕技第98章 劉表病重第927章 收徒第1242章 應對第534章 陳倉道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76章 鄧艾去留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1228章 練兵第166章 暴露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227章 和談第607章 眉縣攻防戰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987章 議定第1086章 搶攻第322章 疑兵計第530章 郭淮的後手第967章 潁川的處置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141章 箭傷復發第71章 博弈第697章 私宴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556章 諸葛誕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1161章 三年後(二)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398章 出兵第104章 長阪坡之戰(三)第695章 祭祖前後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891章 應對與變故第52章 軍中嬉戲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35章 酒之事第665章 突圍第696章 合議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609章 到來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355章 休戰與封賞第10章 新年第17章 糜竺第1002章 退軍與合兵第327章 孫尚香的選擇第1253章 拖時間第1092章 共議第354章 曹操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685章 考題第297章 不合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166章 暴露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7章 三國第846章 潼關之戰(一)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534章 陳倉道第742章 歲月第598章 要命的巧合第638章 身後事第628章 曹丕的無奈第865章 戰後第156章 曲轅犁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