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

東吳赤烏二年,東吳大帝孫權冊封孫和爲太子,孫霸爲魯王,但因孫霸未曾成年,故留在建業,暫不赴封地就蕃。

這個決定,不是孫權想要的結果,他也是沒辦法,只能選擇妥協。

兩宮之爭,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孫權的掌控,變得不可控制起來。

孫權本來以爲,自己只需要冊立太子,決定了繼承人的歸屬,自然可以中止兩宮之爭,讓東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外上來可實際上,不管是孫和的支持者還是孫霸的擁躉,都不會在這個時候輕易退讓。

孫登死後,孫權一直沒有冊立太子,而孫和和孫霸是最年長的兩名皇子,太子之位自然是在兩人之中產生,因此兩人吸引了不少的人的擁護。

這兩個人的擁護者裡,其實淮泗集團和江東世家都有,但大體上來說,淮泗集團主要是支持孫和,江東世家主要是支持孫霸。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陸遜,他雖然是江東世家出身,但他從來不在兩宮之爭中表態,或者說,他的態度,是誰是太子他支持誰。

因此,孫權冊立孫和,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選擇了淮泗軍功集團,以及拉攏住了陸遜,至少在孫權看來,有這些人的支持,自己應該能繼續制衡朝政。

但,事情出乎了孫權的預料。

他剛剛冊封孫霸爲魯王,還沒來得及下旨要求孫霸就蕃呢,就接到了不少臣子的上書,言稱魯王年幼,不宜就蕃,還是留在建業更好。

這麼做的目的,孫權這個政治生物能不懂麼,說白了,就是孫霸的支持者依然不願意放棄爭奪太子的地位,只有讓孫霸留在建業,纔有機會。

這讓孫權非常的不滿。

但是,看看這些支持孫霸的大臣,幾乎一水兒都是江東世家大族出身,甚至其中還有全琮,朱據這樣掌握兵權的將軍,孫權就一陣的頭疼。

任何政權,在建立一定時間後,必然面臨着官員本土化的進程說直白一點,就是如今的東吳朝廷,江東世家官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淮泗集團的官員人數。

雖然在朝廷高層上,孫權通過制衡調配,讓江東世家和淮泗集團保持了平衡,但是,中下級官員數量上,江東世家官員佔據了多數。

如果貿然駁回這些官員的請求,或者說因爲魯王孫霸的就蕃問題大動干戈,勢必會引起朝廷底層的動盪。

雖然孫權還是認爲,最後自己能控制住局面,但難免要付出代價。

所以,孫權最後選擇了妥協,同時,也開始尋求自己的突破辦法。

如今的東吳政局,太過於單一了,基本都是淮泗集團和江東集團兩個政治利益集團,雖然方便制衡,但也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變得有些尾大不掉。

孫權試圖引入第三方勢力,掌握朝政,同時,這個第三方勢力,還必須能夠足夠值得孫權信任。

在這個時代,其實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一個——宗族皇親勢力。

三國時代,宗族皇親勢力最大的一方,是曹魏。

託福於曹氏和夏侯氏人才輩出,曹魏從曹操起兵時開始,曹魏的宗族皇親勢力就一直很龐大,再加上曹魏三代帝位都很依賴宗室將領,導致到現在爲止,曹魏雖然已經退居幽州了,成了小朝廷,但是曹氏宗族依然穩定的掌握着皇權。

田豫那麼高的資歷,那麼大的名聲,曹爽說奪軍權就奪軍權,田豫半點不滿都沒有。

就算是司馬懿,至少在明面上還是得聽從朝廷的號令。

而宗族勢力最弱的,則是蜀漢.沒辦法,老劉家雖然人才遍天下,但是劉備這個人的親戚是真的少。

也不知道是劉備起兵的時候家族不支持,還是說支持了,但早年劉備總是輸的掉底褲,導致跟隨他的宗親都死光了連個八竿子打不着關係的劉琰都在蜀漢被供起來享福着呢。

不過嘛,劉備好歹還有兩個兄弟,關氏和張氏兩兄弟也算是半個宗室,至少到現在爲止,關張兩家跟宗室沒什麼區別。而東吳這邊吧其實有一說一,孫權從接班孫策開始,就在注重培養宗室將領。

孫策時期,掌握軍權的孫氏宗族將領只有一個孫靜,剩下的都是外姓將領,而且基本都是淮泗軍功集團。

沒辦法,那是孫策,本身武力值極高,統帥能力極強,憑藉數千兵馬打下大半個江東的存在,他有這個自信。

但孫權掌權後,雖然在內政上逼孫策這個鐵憨憨要強的多,但是在軍事方面孫十萬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因此,孫權在那個時候開始,就在注重培養宗族勢力,先後提拔了孫朗,孫翊,孫瑜,孫桓,孫韶,孫盛等人。

嚴格說起來,孫氏的宗族將領也不算少,如果好好的發展起來,完全可以起到孫權利用宗室將領掌控權利的目的。

但,就一點比較可惜.這些人,大多不長壽,活過四十歲的人少之又少,孫桓,孫瑜這樣的大才,連三十歲都沒有活過。

這就導致了孫氏宗族將領看似人才不少,但基本都跟韭菜一樣,割完一茬纔有第二茬,只能接班,完全不能發展壯大。

要是擱以前吧,孫權還能控制的住朝政的時候,他還不太着急。

可這次兩宮之爭,讓孫權意識到,哪怕是自己都有點掌控不住了,如果再沒有一個合格的宗室勢力,等到自己死後,不管最後是孫和還是孫霸繼位,都會被政治利益集團裹挾。

到時候,東吳到底姓什麼,誰也不敢保證。

因此,孫權不得不開始大肆提拔重用宗族中的年輕人,哪怕這些人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才能,但他還是不得不用。

同時,孫權依然放不開呂壹的這把尖刀,他還有用,因此不管呂壹受到了多少人的彈劾,孫權都不理會。

甚至,爲了表明自己的態度,爲了讓呂壹這把尖刀更加鋒銳一些,一些彈劾呂壹的的臣子,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位置,孫權直接下狠手,該殺殺,該流放的流放。

如此一來,鬧得建業城內的風氣,變得越來越惡劣,人人自危。

但孫權卻依然一意孤行,繼續保持着這樣的做派,甚至影響到了前線。

陸遜,朱然,諸葛瑾等人,也都對建業的風氣有所耳聞,也紛紛上書給孫權,勸諫孫權,懲治呂壹。

其實,三個人都不傻,他們也都知道,呂壹不過是一介小人而已,是孫權的一把刀但事情鬧到現在,呂壹的影響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惡劣,三人也是擔心朝廷失控,導致前線受到影響。

因此,三人都是勸諫孫權,對呂壹有所懲戒,消一下呂壹的威風,讓羣臣安心一些而已,也沒有讓孫權徹底棄用呂壹,畢竟他們都知道孫權的脾氣,也都知道呂壹的作用。

但,孫權對此的迴應,卻是下旨斥責。

朱然,諸葛瑾一看這個情況,頓時知道,孫權是不可能聽從他們的諫言了,同時也爲了明哲保身,接旨後不再上書。

唯有陸遜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麼做不太好.再次上書孫權抗辯,重申呂壹之害。

有一說一,陸遜這次是真的沒有半點私心,完全是出於公心考慮,爲了孫氏基業,爲了大吳朝廷考慮。

但是,孫權接到陸遜的上書後,勃然大怒,立刻下旨,招陸遜回建業,淮南防務,交由孫韶負責。

陸遜接到孫權的旨意後,長嘆一聲,立刻收拾行囊,跟孫韶交接後,立刻啓程,離開淮南。

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86章 攻城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137章 中箭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683章 影響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813章 撤軍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1009章 虛實之戰第776章 詭異的魏軍動向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259章 閒談江東諸將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457章 換將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第1130章 變策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325章 石苞獻策第940章 大變故第412章 郭淮的反應第25章 徐庶第1055章 水戰(三)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1070章 和談第1196章 識破和突圍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486章 衆議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625章 遇事不決就突陣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94章 援兵到來第1044章 議罪錢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39章 訪友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30章 對比第1071章 重整第552章 兩套應對第403章 涼州軍團的威脅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8章 年底酒宴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613章 進攻第580章 接應第1208章 投降?!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1216章 兗州攻防戰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385章 牂牁郡的發財道路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565章 畫風清奇的眉縣世家們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1070章 和談第1083章 登門造訪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831章 議策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818章 涼州騎兵第498章 原因第217章 取名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462章 突破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581章 切入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1184章 急襲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888章 巡江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712章 東吳反應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968章 遷都第269章 清閒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
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86章 攻城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137章 中箭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683章 影響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813章 撤軍第1218章 陸遜離淮南第1009章 虛實之戰第776章 詭異的魏軍動向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259章 閒談江東諸將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457章 換將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第1130章 變策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325章 石苞獻策第940章 大變故第412章 郭淮的反應第25章 徐庶第1055章 水戰(三)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1070章 和談第1196章 識破和突圍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486章 衆議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625章 遇事不決就突陣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94章 援兵到來第1044章 議罪錢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39章 訪友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393章 曹魏的反應第30章 對比第1071章 重整第552章 兩套應對第403章 涼州軍團的威脅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8章 年底酒宴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613章 進攻第580章 接應第1208章 投降?!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1216章 兗州攻防戰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385章 牂牁郡的發財道路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565章 畫風清奇的眉縣世家們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1070章 和談第1083章 登門造訪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831章 議策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818章 涼州騎兵第498章 原因第217章 取名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462章 突破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581章 切入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1184章 急襲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888章 巡江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712章 東吳反應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968章 遷都第269章 清閒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