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

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

預算制度是一個新鮮事物,哪怕四大職權部門都覺得這事兒有必要推行下去,但畢竟牽扯的範圍太廣了,一旦要推行就是全國推行,上下需要協調的地方太多了,必須慎重。

而慎重的結果,就是要不停的討論。

不僅要完善這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任何制度都不能生搬硬套的,必須符合當前的情況才行,這點不僅僅是張溪,諸葛亮等人也非常的清楚。

還要設置出一些過渡手段,慢慢的讓中央各部乃至地方習慣這樣的制度,不能猝然實行,否則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而要執行這個預算制度,目前大漢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人。

就像簡雍訴苦說的那樣,最需要實行預算制度的工部,卻連真正能寫出合格預算報告的人都沒有幾個,而全國工程又這麼多,各種工程門類繁多,把工部所有識字的人派出去制定預算報告,這個人手也不夠用。

而地方上就更別說了,他們連什麼是預算報告都不知道,更別說寫這個預算報告了。

所以,這事兒,必須要推行,但不能着急推行,還是得一步一步的來。

而怎麼一步一步的推廣,這些事兒,還是得需要好好討論一下的。

別的人也就算了,張溪和劉巴這倆始作俑者,肯定是要一直伴隨着整個討論到最後的。

因此章武二年元旦,張溪大年夜才正式放假,回家跟老婆孩子一起祭祖過年,過了年初五就又被諸葛亮給抓到府裡去,繼續討論這個預算制度推行的問題了。

這真的是閒着閒着,閒出事兒來了.早知道就不該這麼多嘴跟劉巴扯那麼多。

最後扯皮了半天,還是張溪提議——如果實在覺得現在全面推行有些冒險的話,那咱們就在成都的北邊畫個圈吧,弄個特區出來吧。

嗯,漢中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呢。

漢中那地方已經收回來好幾年了,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慢慢在恢復,但耕地卻慢慢的在荒廢.這裡正是需要大力發展和改造的地方。

漢中這地方,一旦要大力開發的話,需要修建和修繕的工程數量會非常的多,不僅要修建各種水利設施,還有軍事設施和各城城牆等等,一大堆的事兒要等着去做,正好用來試運行這個預算制度。

再加上現任漢中太守是黃權,這是一個文武雙全,品性端正的人,由他來統籌推廣這個預算制度,應該能讓人放心。

至於這個人才不夠的問題.張溪突然想起來,南中那邊不是馬謖在試運行科舉呢嘛?!

這也已經快三年了,第一批科舉制的人才,應該選出來了吧?!

把這些人調一批去漢中當佐吏,輔佐主官推行預算制度,這人手不就有了麼?!

而且這些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不管在南中還是在漢中,只是去當佐吏而已,不像察舉製出身的官員,一做官就是有品級的,大部分都是一司主官,這樣應該也不至於引起世家大族的警覺,覺得這是在搶他們的話語權和飯碗。

而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證這些佐吏也有足夠的上升通道,不至於一直只能當佐吏,這樣科舉制的實行,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讓朝廷上有寒門子弟的一席之地,到最後用科舉制取代察舉制,就會變得順理成章了。

諸葛亮也沒想到,張溪提出了預算制度還嫌不夠,還把這個預算制度跟科舉制進行了關聯.特麼這事兒啊,又麻煩了。

但諸葛亮思來想去,覺得張溪說的也許沒錯.馬謖在越巂郡幹了三年多,不僅大力開發越巂郡鐵礦區和金礦區,給大漢提供了大量的鐵器和金器,同時他主持的科舉,也選出了三十幾個能力不錯的年輕官員。

這些官員馬謖暫時都安排在越巂郡內,要麼是府衙內擔任佐吏,要麼就是在鍊鐵工坊擔任主簿,都是低級別官職。

但這麼多的人,馬謖一個越巂郡太守也安排不下的,而且這些人有時候乾的事兒都非常的重疊,有種人浮於事的感覺,不僅馬謖不滿,這些科舉出身的士子們也很不滿。

爲此,馬謖已經幾次三番的給諸葛亮寫信,請求諸葛亮幫忙安置這些科舉出身的低級官員.再不安置,可就沒有人願意來考這個科舉了。

畢竟考上了也沒有出路,那還不如在家繼續讀書遊學好了,甚至投靠世家門下,說不定都比去考科舉要有出路的多。

科舉人才出路的問題,也到了諸葛亮必須要認真思考的時候了。

諸葛亮思來想去,只能選擇認可張溪的建議。

讓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去當佐吏,一不會引起世家們的注意,二也是給了這些科舉出身的人一線希望,能繼續把這個科舉制給維持下去。

再說了,科舉制出身的人,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看他科舉的成績,就能知道他擅長的是哪一方面的事情。

科舉制的本身,是分科取士,馬謖在南中設立的科舉,根據張溪的建議,沒有弄的那麼複雜。

如果你覺得你學富五車,啥都懂,可以去考進士科,如果你覺得伱經學造詣很深,可以去考明經科,如果你覺得你算學能力不錯,可以去考明算科,如果你覺得自己懂得法律,可以去考明法科。

在張溪的建議下,馬謖一共就設置了這四科取士:進士,明經,明算,明法。

這些人擅長哪一個環節,從他的出身就能看的出來。

現在諸葛亮大手一揮,在這四科內各抽掉一半人手前往漢中,組建漢中預度部,歸漢中太守府管轄,專司漢中各府預算制度的實行。

同時調任楊儀爲預度部主事,主持預度部日常工作。

對於這個人選,張溪其實提出過反對意見的。

這個所謂的預度部主事,現在看來只是漢中太守府下面的一個部門主事,級別不高,撐死算是一郡主簿的概念。

但你等到將來,一旦全國推廣預算制度的時候,這個預度部就會變成一個標杆,這個預度部主事的地位肯定也會水漲船高,甚至一躍成爲朝廷大員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你讓誰去做這個事兒不好,你非讓一個氣量狹小的小人楊儀去做這個事兒?!

諸葛亮對此則是嘆了一口氣,然後反問張溪:你在咱們的人裡面劃拉劃拉,能找到比楊儀更加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麼?!

然後張溪就無語了。

楊儀這個人,最擅長的就是算學和統籌學,他處理北伐大軍糧草的時候也是盡心盡力,劉備回到漢中還特別召見了楊儀,對他提出了嘉獎。

這個人是有才的.但他真的沒德。

可再沒德又怎麼樣,楊儀的才能擺在那兒呢,諸葛亮那意思很明顯,就算不分派系,你從荊州派,益州派,元從派裡都去找,能找到比楊儀更合適的人,那我就撤回任命好了。

張溪找不出來,真的找不出來。

能有一個劉巴,已經算是上天留給劉備最好的禮物了,如果沒有劉巴主持季漢的日常經濟工作,恐怕就劉備那個征討頻率,哪怕蜀中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也禁不起劉備這麼折騰。

而現在劉巴是戶部尚書,本身事情也非常的多,壓力非常的大,你再讓他去主持漢中預度部,那真的是嫌人家命太長了。

劉巴今年已經五十多了,也不算年輕了,這個年紀處理這麼多的事情,本身就已經非常的艱難了。

而且張溪記得,劉巴好像也不算太長壽的樣子,起碼跟鄧芝,廖化,宗預這些人沒法比的。

楊儀就楊儀吧。

但張溪還是不放心的建議諸葛亮,一定要好生的看着點那個楊儀,畢竟這貨其實跟魏老匹夫差不多,都不是能跟人好好相處的主,再加上氣量狹窄,別在預度部這麼重要的地方,惹出什麼亂子來。

對此,諸葛亮也只能是長嘆一聲,告訴張溪,其實這些他都知道。

說白了,還是季漢的人才儲備太少了。

雖然經過了諸葛亮近十年的佈局和努力,又是發行紙張,又是推廣雕版印刷術的,但整個蜀中,依然還是世家大族的力量佔據上風,寒門學子的數量依然不多.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用其才而不用其德了。

諸葛亮心裡很清楚楊儀是個什麼樣的人,但凡有的選,諸葛亮也不想用,但現在實在是沒得選啊。

楊儀這個人,論品德和才能,確實不讓人放心,但單論才能,把他放到預度部的位置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至於將來再說吧。

實在不行,就讓某個天天閒着沒事兒幹,能有時間從兵部溜邊到戶部去閒逛的傢伙,多承擔一點事情好了。

大家都在殫精竭慮的,就這小子天天在家陪老婆孩子吧?!

(本章完)

第185章 應對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45章 初成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1254章 兵臨城下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760章 司馬懿的失策第343章 調整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129章 破騎兵第231章 治理地方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506章 等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570章 曹真的難處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761章 爭議第76章 鄧艾去留第1167章 主帥人選第919章 大婚第941章 誤判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967章 潁川的處置第359章 嘈雜的軍議第33章 體能訓練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953章 司馬懿的心態第901章 戰後處置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148章 出巡第1109章 棄守的代價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35章 酒之事第1155章 方案第278章 議事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514章 魏延的執念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81章 衝陣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968章 遷都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1111章 劃紅線第495章 柳隱第882章 破城第520章 張溪定計第400章 夜襲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733章 內政外交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282章 變化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810章 勸降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302章 于禁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748章 對內整治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700章 收尾第12章 秘方第883章 嚇退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054章 水戰(二)第908章 請帖第269章 清閒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94章 援兵到來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149章 約定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81章 衝陣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1022章 洛陽邀戰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418章 疲兵計第180章 迎親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576章 截擊第383章 分配第820章 騎兵對決
第185章 應對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45章 初成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1254章 兵臨城下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760章 司馬懿的失策第343章 調整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129章 破騎兵第231章 治理地方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506章 等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570章 曹真的難處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761章 爭議第76章 鄧艾去留第1167章 主帥人選第919章 大婚第941章 誤判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967章 潁川的處置第359章 嘈雜的軍議第33章 體能訓練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953章 司馬懿的心態第901章 戰後處置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148章 出巡第1109章 棄守的代價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35章 酒之事第1155章 方案第278章 議事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514章 魏延的執念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81章 衝陣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968章 遷都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1111章 劃紅線第495章 柳隱第882章 破城第520章 張溪定計第400章 夜襲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733章 內政外交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282章 變化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810章 勸降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302章 于禁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748章 對內整治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700章 收尾第12章 秘方第883章 嚇退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054章 水戰(二)第908章 請帖第269章 清閒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94章 援兵到來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149章 約定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81章 衝陣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1022章 洛陽邀戰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418章 疲兵計第180章 迎親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576章 截擊第383章 分配第820章 騎兵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