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三年後(三)

譙周這個人吧,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爲,確實讓人不恥。

但是吧,不可否認,譙周代表的,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他的所有言行,其實都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利益的體現。

wωw ▲tt kan ▲¢〇

《仇國論》也好,勸劉禪投降也罷,都是基於益州世家大族的利益需要。

譙周就是一個被益州世家大族推到前臺的代言人而已,他的人品好不好已經不重要了,能不能爲益州世家大族發聲,纔是他生存的基礎。

可現在.譙周愁的啊。

這個時空的季漢,可不是歷史上那個打到最後,連棺材板都要打沒了的季漢如今的季漢聲勢正隆,已經完全能看到再次平定天下,實現三興的未來了。

這個時空裡,益州世家大族的利益訴求,跟歷史上是完全不同的。

歷史上的益州世家大族,那是實在憋不住了,覺得與其讓老劉家繼續禍禍,倒不如投降曹魏.甚至投降了曹魏的話,日子還能過的更好一些。

所以,歷史上的益州世家,在鄧艾兵臨城下後,基本全都主張投降了算了。

可這個時空,別看如今劉禪已經遷都了長安,但成都作爲龍興之地,又得到了諸葛亮不小的補償,將來大漢要是真的三興了,那麼成都就是另一個南陽。

當年光武皇帝起於南陽,雖然最後定都於洛陽,但南陽在後漢年間,一直是天下第一大郡,丁口百餘萬人.將來成都如果也成了這樣的地方,這裡面的利益可就大了去了。

別的不說,以後益州世家的人出去,可沒有人再敢說什麼“益州土鱉”了。

因此,這個時空的益州世家大族,大多都是期盼着大漢三興的.雖然無奈,成都確實太過偏僻,不適合作爲一國都城,導致大漢天子遷都了長安,但對於益州來說,長安離的也不算太遠,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可現在好了,僅僅因爲一個地方吏治覈查,你陰平郡就整郡造反特麼想幹啥?!背後捅老鄉一刀不成?!

是,這年月,誰家的事情誰知道,世家大族之間都知道對方是什麼德行的玩意兒.可有些事兒,總得有個底線。

你鬧出個民變出來,大傢伙一起起鬨一下,一起向朝廷上書,不僅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這點御史也能打發回去.你丫直接造反,這事兒鬧的,還有轉圜的餘地麼?!

陰平郡是哪家王八蛋的兒子當的太守,這麼不會做事的麼?!

譙周那個急的,一邊派人趕緊去調兵,交給益州留守將軍吳懿去平叛,另一邊,趕緊給在成都的益州世家大族們傳信,讓這幫人想辦法去聯絡陰平郡的世家大族,讓他們想想辦法,儘快把這個事兒給平下去。

特麼不知道朝廷剛剛收復了潁川郡啊!!!

潁川郡是什麼地方,那可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小小的一個潁川郡,不到百年時間內出的人才,都快趕上整個益州數百年出的人才了。

那幫玩意兒巴不得咱們這些地方出問題了,他們好插手進來呢.現在造反,那不是給那幫玩意兒做嫁衣麼?!

回頭人家再通過地方行政,一步一步的走到朝廷中央那以後這個大漢朝廷,還能有咱們益州人說話的份麼?!

這事兒,就必須儘快平定。

就這樣,陰平郡的叛亂,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被快速平定了。

沒法不快,吳懿駐紮在漢中,距離陰平可不遠,接到軍令快速出兵,一個月之內就能兵臨城下。

而陰平郡內部,雖然很多世家大族雖然也對御史覈查的事兒不滿,但他們也沒想要真的反叛,完全是被太守給裹挾了,而接到了成都那幫子頭部世家的暗中指示後,這幫玩意兒反水的比誰都快。

真的,如果不是吳懿接到了授意,不要太快平定叛亂的話,陰平郡估計會在吳懿領兵到來的第一時間就直接投降。

而授意吳懿不要太快平定叛亂的人,正是諸葛亮。

諸葛亮要借這個事兒,掃清一些不開眼的世家大族,逼迫一些地方世家大族讓步,爲接下來的手段鋪路。

其實吧,主要針對的,還真的就是益州世家大族們。

沒辦法啊,當初爲了換取益州世家大族支持遷都,諸葛亮對益州世家大族做出了一些讓步,基本是默許益州世家大族舉薦本州人來擔任益州各郡太守的職位。

朝廷中央內部,益州人佔據高位的比例不多,但在益州一州之內,基本都是益州人擔任地方太守,這裡就是益州人說了算的地方。

這種措施,只是權宜之計,諸葛亮早憋着要想辦法打破這個局面了,只是苦於一直沒有什麼好的藉口。

這次陰平郡造反,就是最好的一個藉口了。

別的地方,雖然也有民變,也有叛亂,但那基本都是數個郡內的個別縣而已,波及的範圍都不大,規模也小,有些甚至都不需要直御史去調兵,本地縣尉調動本地郡兵就能給平了。

偏偏你益州那邊一個郡都造反了.要是連這麼大的事兒朝廷都沒有動作的話,那朝廷纔是真的沒救了。

因此,諸葛亮藉着陰平郡造反的事情爲由頭,上奏天子,要求進行人事選拔制度的改革,重新恢復兩漢的異地任命制度。簡單來說,就是本地人不能在本地當官,必須到其他地方去。

不過嘛,諸葛亮到底還是給益州世家大族們留了點小漏洞.這個本地人的概念,僅限於本郡,而不是跟兩漢時期一樣,擡高到州的級別。

如果諸葛亮直接恢復兩漢的異地任命制度,要求益州人不能再益州當官,荊州人不能在荊州當官,這個步子邁的就有點太大了。

後漢末年的這四十餘年戰亂,各地早就形成了本州人出任本州官吏的習慣,各種利益關係已經成型了,貿然打破的話,麻煩必定小不了。

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僅僅是益州世家大族反對,而是大漢如今治下的七個州的世家大族集體反對了。

可如果僅僅是侷限到郡的範圍的話,其實對其他各州的影響並不大畢竟其他州的太守,理論上都是朝廷任命的,並不是本地世家大族能說了算的。

只有益州是例外。

當初的利益交換,就是益州人可以任命益州本地的郡縣主官。

至於是蜀郡人擔任犍爲郡的太守,還是巴郡人擔任梓潼郡的太守,這對益州世家大族的整體利益,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損害的。

這是一個益州本地世家大族能夠接受的政策畢竟一個郡集體造反這事兒,總得有個說法才行,這點讓步,益州世家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對諸葛亮來說,只要打開了這個口子,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益州世家大族想的是,可以讓蜀郡人去當犍爲郡太守,讓巴郡人去擔任梓潼郡太守可諸葛亮想的是,同樣是外郡人,憑什麼潁川人就不能去當蜀郡的太守呢?!

當然了,有些事情,諸葛亮暫時還不會立刻去做,但只要口子打開了,規矩上沒有問題了,只要時機合適,該怎麼做的時候,就由不得益州世家們再嗶嗶了。

當然,也由不得其他州的世家大族亂說話。

而除了這個人事任命上的改革外,諸葛亮還對人事選拔制度,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季漢現在實行的,依然還是以察舉製爲主的人才選拔模式科舉制就搞過這麼一次,還是在十幾年前的事兒了。

那時候,不管是季漢內部,還是天下人,都覺得那不過是一場鬧劇而已。

但現在,諸葛亮覺得,科舉制這個事兒,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當然,諸葛亮要用的,也不是張溪所說的那個科舉制.那玩意兒,沒有個百餘年的積累,是不可能打破人才壁壘的。

畢竟,這年月,寒門出人才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至於百姓,那就別想了。

所以,諸葛亮是以這次吏治覈查,大部分地方主官考覈成績只有中上爲由,要求對人才選拔制度,加以限制。

以後地方察舉推薦上來的人才,必須要再接受一次朝廷組織的科舉考試,以確定察舉人才的能力。

擅長治理地方的,送去地方爲官,擅長統籌管理的,留在京城培養,擅長兵法謀略的,送去軍中歷練當然,大家都有晉升空間,但最開始的起點,必須以科舉成績說話。

而就在延熙七年春,大漢進行了第一次這樣的人才選拔制度,選出各種人才,總計四十三人。

這四十三人,有些被派去了各州地方,從郡級佐官文吏做起,有些留在洛陽跟隨諸葛亮處理政務,有些去了軍中效力。

但,作爲第一批通過這樣的辦法選拔出來的人才,不管是在中央還是地方,是在政務還是軍務領域,都不會走的太順利。

因此,諸葛亮還必須時刻關注這批人才,不能讓他們出什麼大紕漏,給反對這種人才選拔方式的人以口舌。

所以說啊,這三年,其實對大漢來說,其實也不是什麼順利的三年。

三年的時間裡,不僅僅有內部叛亂,還有各種各樣的內部改革造成的內部動盪.突然間諸葛亮說要進行第六次北伐?!

這事兒,難怪連龐統都不怎麼贊成。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雖然被某個光頭用的臭了街了,但大多時候,它還是有道理的。

第176章 誤解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759章 曹魏議事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654章 奇怪的三輔第1004章 邀約第591章 大昌集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578章 決策冒險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563章 圍堵第344章 呂蒙的決意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228章 戰與和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742章 歲月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1228章 練兵第1007章 襄陽情勢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810章 勸降第556章 諸葛誕第36章 單福薦諸葛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812章 擊潰第1255章 一統天下第44章 二顧茅廬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407章 詐第573章 急行第1026章 張飛衝陣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74章 密謀第782章 敗退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228章 戰與和第987章 議定第854章 潼關之戰(九)第1116章 伏擊第1212章 考試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962章 出乎意料第445章 意料之外的援軍第341章 強攻江陵第802章 援兵第871章 滲透戰第494章 違令第1231章 魏亡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739章 私宴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60章 授徒第808章 添油第234章 蔣琬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889章 孫權的顧慮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263章 忙碌第331章 燒營第857章 潼關之戰(十二)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1158章 背鍋第925章 誤會第398章 出兵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1084章 司馬懿和曹爽第1057章 調兵遣將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第883章 嚇退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1238章 改良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95章 議戰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第20章 被搶了第533章 善後
第176章 誤解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759章 曹魏議事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654章 奇怪的三輔第1004章 邀約第591章 大昌集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578章 決策冒險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563章 圍堵第344章 呂蒙的決意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228章 戰與和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742章 歲月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1228章 練兵第1007章 襄陽情勢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810章 勸降第556章 諸葛誕第36章 單福薦諸葛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812章 擊潰第1255章 一統天下第44章 二顧茅廬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407章 詐第573章 急行第1026章 張飛衝陣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74章 密謀第782章 敗退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827章 魏延詐關第228章 戰與和第987章 議定第854章 潼關之戰(九)第1116章 伏擊第1212章 考試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962章 出乎意料第445章 意料之外的援軍第341章 強攻江陵第802章 援兵第871章 滲透戰第494章 違令第1231章 魏亡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739章 私宴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60章 授徒第808章 添油第234章 蔣琬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889章 孫權的顧慮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263章 忙碌第331章 燒營第857章 潼關之戰(十二)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1158章 背鍋第925章 誤會第398章 出兵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1084章 司馬懿和曹爽第1057章 調兵遣將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第883章 嚇退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1238章 改良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95章 議戰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第20章 被搶了第533章 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