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歲月

張溪那個愁啊,女兒要出嫁了.

如今,已經是建興四年的秋天了。

歷經了連續兩年的休養生息,如今的關中,終於是逐漸的恢復了民生。

右扶風基本已經恢復到當年關中鼎盛時期,不管是人口還是賦稅,都已經恢復到了當年曹操治理關中的水準。

左馮翊的屯田工作,也進行的相當不錯。

一部分出讓給荊州,益州世家的土地,如今已經開始建立基業,因爲魚鱗圖冊的限制,如今的世家再想隱匿丁口,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而屯田民的數量,已經從兩年前的十萬人,增加到如今的二十萬人。

多出來的這十萬人裡面,大概有一半是從荊州,益州的世家釋放出來的隱匿丁口,在朝廷的押送下,來到長安當屯田民餬口的。

畢竟,長安的屯田制度是四公六民,比曹魏那邊還要良心一點,雖然土地依然不是自己的,但起碼能活的下去。

而剩下的一半,多少是有點冒風險的。

這兩年關中到北地的氣候越發嚴寒,連續兩年又是雪災。

關中之地靠南一些,再加上張溪一早就爲了備災做了很多的準備,終於是沒有重現建興元年的那場大災,順利的把雪災給渡過去了。

但草原上的那些胡人們,日子可就難受了。

這兩年,西北地區一直不太穩定,秦州和涼州附近的胡人一直是反反覆覆的.不造反劫掠,他們根本活不下去。

而這個時候,身爲涼州刺史的徐邈想出了一個主意,聯合秦州刺史姜敘,上書朝廷,對兩州境內的胡人異族,進行了一次遷徙。

而遷徙的目的地,就是雍州。

換句話說,就是讓一些胡人來雍州當屯田民。

一方面,是出於西北地區的治安需要。

不管是秦州還是涼州,經過了和異族數百年的爭奪,早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漢中隔壁的武都郡,除了郡治下辯縣,剩下的縣城周圍都有羌人和氐人的部落,而狄道更是直接通往胡人的聚居地,那邊有無數的羌人,氐人,甚至最近十幾年遷徙過來的鮮卑人的部落。

同樣的情況,在秦州的隴西郡,南安郡也有。

而涼州那邊就更別說了,基本形成了漢胡雜居的形態。

這麼多的胡人處在州郡之內,這兩年又是連着天災,徐邈實在放心不下。

這可是真正的胡人一反,危及州郡的形勢。

因此,徐邈上書建議朝廷,遷徙這些胡人入關中,一方面可以集體管控,另一方面雍州那邊不是缺人種地嘛,其他胡人可能不會種地,但羌人和鮮卑人,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耕種基因的。

尤其是在兩州佔據胡人大多數人口的羌人,他們跟漢人雜居的時間太長了,本身也會一些耕種,再加上傳說羌人乃是炎帝之後,也算是半個自家人,這種耕種的傳統也一直沒有丟。

而這些胡人異族進入關中後,就可以憑藉耕種每年獲取餬口的糧食,怎麼看都比在西北放牧要來的好。

而且,一旦這些胡人接受了這種耕種的生活方式,等過上幾代,和漢人互相通婚後,他們還能算是胡人麼.估計到時候他們自己都不承認了。

徐邈的策略,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肅清內部隱患,同時也能增加雍州的丁口勞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唯一的缺點是張溪上書反對。

是,雍州是缺丁口,但也不能拿胡人來湊數啊。

先不說教導這些胡人耕種需要花多少時間,讓他們產生身份認同又需要多久.就說現在,你把五萬多的胡人都聚集在左馮翊地區,他本身就是一個隱患。

別忘了,左馮翊可是直面曹魏的襲擾威脅的。

曹魏的新君曹叡已經上位快兩年了,國內的政局基本已經穩定住了,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度.在建興三年的秋季前,再次發動了對關中的襲擾,建興四年更是一年不帶停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曹叡可比他爹曹丕要難纏的多。

雍州這兩年雖然沒有大戰,但小打小鬧,邊境小規模作戰幾乎就沒有停過,自身都不算多消停呢,伱還把這麼多的胡人送過來?!

而且吧,你把這麼多異族百姓遷徙到關中跟漢人雜居,各種文化差異和矛盾都丟給我雍州刺史府來做,是不是有些太過了?!

這要是激化了漢胡矛盾,引發內部混亂,可怎麼辦?!

你這不是把原本應該你們涼州和秦州面臨的問題,丟給我雍州來解決嘛。

因此,張溪是真心的上書反對了這事兒。

但可惜,諸葛亮駁回了張溪的上書,並且順勢,給張溪寫了一封信,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五萬人的羌胡異族,放在左馮翊地界,真不算是什麼隱患,就這麼點人,哪怕他們集體造反,也不是什麼大威脅。

況且,這些異族願意跋山涉水的離開草原,放棄他們長久以來的生存模式進入關中當屯田民,本身就代表着他們其實並不願意跟大漢拼命。

只要張溪能保證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不會造反。

至於教導異族耕種,這在這個時代不是什麼麻煩事情,甚至在異族人看來,這是天大的恩賜。

如今的時代,是漢人的時代。

別看漢人自己把國家打的四分五裂的,但對周邊異族,依然是壓制爲主,因此,這個時代的異族,普遍不會有什麼優越感,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多麼了不起的。

長生天的子民,早就讓孝武皇帝打斷了脊樑骨,趴着起不來了。

再說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來,漢人的耕種技術在對抗天災上,明顯要比胡人的放牧技術更有優勢.一頭羊長大要幾年,這段時間都夠漢人收割好幾茬糧食的了。

不是胡人不想耕種,他們是不會耕種如果有漢人願意教授他們耕種,他們巴不得立刻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改成跟漢人一樣的耕種生活呢。

這也是爲什麼歷史上諸葛亮能在南中地區獲得“諸葛阿公”稱呼的最重要原因。

不是什麼諸葛亮把南中人都打服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在南中傳授夷人耕種技巧,得以讓南中人存活延續了下來,故此感恩上千年。

所以嘛,諸葛亮覺得,雖然讓胡人內遷關中多少有些風險,但只要處置得宜,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再以部落形勢存在的話,那麼內遷充實人口,也不是什麼壞事。

至於什麼文化差異引發的矛盾,在諸葛亮看來,完全是張溪想多了。

異族在漢人的地盤上,什麼時候真正擡得起頭來,只要張溪能稍微對他們好一點,處事稍微公平一點,就足夠他們感恩戴德,還在意什麼文化差異幹什麼?!

看完諸葛亮的解釋信之後,張溪纔算是恍然大悟——這個時代,可不是後世那個各族平等的時代,這年月的異族,能把他們當成人看,都已經算是一種時代的進步了。

本來吧,這個信看到這裡,張溪也就對諸葛亮沒啥意見了,畢竟諸葛亮已經考慮的很全面了。

但問題是這個諸葛死魚頭,在信的最後一頁,話鋒一轉,居然還是詢問起自家繼子諸葛喬在長安的生活情況。

本來吧,這事兒也算正常,諸葛喬雖然不是諸葛亮親生的,但到底是如今諸葛氏的繼承人,諸葛亮關心一下繼子的生活,也說得過去。

更別說諸葛亮是先說公事,說完了公事才稍微提到了一下自己的兒子。

但問題是,諸葛亮詢問自己兒子過的好不好,完全可以自己寫私信給諸葛喬詢問,根本不需要通過張溪拐彎抹角的來諮詢。

諸葛亮給張溪寫這麼一封信,一方面是希望張溪站在諸葛喬長官的立場上,對諸葛喬這幾年的工作進行一個評價,另一方面諸葛亮這是在提醒張溪,別忘了當初離開成都時咱倆的約定。

喬兒今年都二十三了,你女兒小暄兒今年已經快十八了該有個說法了吧?!

這倆孩子到底能不能成,總該有個結論,不然不是耽誤了兩家孩子嘛。

而一說起這事兒吧,張溪是真的愁啊。

諸葛喬.能力雖然稍顯稚嫩,但爲人心思細膩,考慮事情周到,深的蔣琬的信重,幾次三番的向張溪推薦,一直被張溪壓着。

說實話,對於諸葛喬的性子,張溪也是很欣賞的,畢竟他的處事方式,是非常對張溪胃口的,從不擅自下決定,遇到事情總會多考慮幾步,跟張溪的思維方式,簡直像的離譜。

但.誰讓這貨惦記自己的女兒呢。

可問題是,自己可以壓着諸葛喬繼續在基層磨鍊一段時間,卻壓不住自家女兒的心啊。

這丫頭吧,兩年前稍微罵了她一頓,倒還有所收斂,知道要避嫌了。

可這個覺悟終究是有限的。

這兩年,這丫頭沒少往諸葛喬身邊湊,不過是知道帶個丫鬟避避嫌而已,一旦遇到那種踏春啊,或者是遊燈的時節,必然是約着諸葛喬一起遊玩。

偏偏這事兒,孫尚香是公開支持的,又因爲張溪以前私下跟孫尚香說過自己的態度,要面子不好反悔,結果導致這丫頭跟諸葛喬之間的關係,鬧得現在長安城內的人,幾乎無人不知。

半個長安城都盼着他們倆成婚呢,到了那個時候,張溪這個涼州刺史還不得開放流水席,大家能趁機混頓肉吃?!

可以說,如今的形勢,就是張溪再不想讓小暄兒嫁給諸葛喬,也不太可能了。

而且有一說一,這兩年,諸葛喬一直在關中各地奔走,修繕水利設施,人變的務實了不少,少了些翩翩佳公子的氣質,但那個身體素質是越來越好了。

他去鄉下巡查都不坐車的,不是騎馬就是走路,比張溪這個出門就坐車的“武將”都強。

這怎麼看都不像是身體不行的那樣哈。

思來想去,一方面是女兒的心思,一方面是情勢所迫.張溪不得不提筆給諸葛亮回信,讓諸葛亮請人擇定吉日,讓兩個孩子完婚。

但就一點,張溪堅持要求。

婚後,諸葛喬還必須在長安任職,即使諸葛亮要給諸葛喬調職,那也必須經過張溪的同意。

天知道這小子將來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的,留在長安,放在張溪眼皮子底下,真要出現惡疾或者意外,至少還有個衛汛能及時救命。

張溪可不想自家女兒年紀輕輕的就沒了丈夫。

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798章 賈逵和蔣濟第143章 龐統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363章 議策第1091章 孟津渡第695章 祭祖前後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646章 議事(三)第1013章 交鋒第289章 關羽的策略第88章 被圍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479章 看不慣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988章 巧合第433章 巧遇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658章 投誠第868章 選擇第43章 輸了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81章 衝陣第1099章 失守第148章 出巡第711章 曹魏計策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53章 蹴鞠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935章 互換第1140章 退兵和追擊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515章 僞木牛流馬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894章 撤離第189章 置地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263章 忙碌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165章 朋友第259章 閒談江東諸將第599章 突破第313章 堅守不出第1253章 拖時間第210章 山道肉搏戰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006章 開戰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870章 夜襲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477章 改制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86章 攻城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986章 洛陽隱患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1213章第59章 諸葛出山第954章 不對勁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第84章 沉船截江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159章 聯姻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429章 搶時間第285章 馬鳴閣道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831章 議策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1087章 應對第272章 應對第941章 誤判第456章 反攻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423章 鏖戰
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798章 賈逵和蔣濟第143章 龐統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363章 議策第1091章 孟津渡第695章 祭祖前後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646章 議事(三)第1013章 交鋒第289章 關羽的策略第88章 被圍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479章 看不慣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988章 巧合第433章 巧遇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658章 投誠第868章 選擇第43章 輸了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81章 衝陣第1099章 失守第148章 出巡第711章 曹魏計策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53章 蹴鞠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935章 互換第1140章 退兵和追擊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515章 僞木牛流馬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894章 撤離第189章 置地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263章 忙碌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165章 朋友第259章 閒談江東諸將第599章 突破第313章 堅守不出第1253章 拖時間第210章 山道肉搏戰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006章 開戰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870章 夜襲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178章 前因後果第477章 改制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86章 攻城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986章 洛陽隱患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1213章第59章 諸葛出山第954章 不對勁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第84章 沉船截江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159章 聯姻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1230章 北伐幽州第429章 搶時間第285章 馬鳴閣道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831章 議策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1087章 應對第272章 應對第941章 誤判第456章 反攻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423章 鏖戰